第二节 蒙古国与元朝西北藩王封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蒙古国与元朝西北藩王封地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蒙古国与元朝西北藩王封地等历史,内容包括了从成吉思汗到元朝的创始者忽必烈,其间还传承了窝阔台(元太宗)、贵由(元定宗)、蒙哥(元宪宗)等四代君,都是以蒙古为国号,以大汗为王称等情况。
关键词: 伊犁 西辽 蒙古国

内容

从成吉思汗到元朝的创始者忽必烈,其间还传承了窝阔台(元太宗)、贵由(元定宗)、蒙哥(元宪宗)等四代君,都是以蒙古为国号,以大汗为王称。草原文化色彩很浓,其国号应当称为蒙古国。忽必烈之后则是以元朝为国号,以皇帝为王称,已是汉文化改造的蒙古王朝。伊犁地区于西辽帝国灭亡后,就纳入蒙古汗国版图,但元朝仅仅名义上统治伊犁,实际上亘元朝一代,都是西北藩王的封地,先后隶属于黄金家族的察合台汗封地、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
  蒙古汗国横空绝世式地崛兴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这一汗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是全世界唯一被公认的“世界征服者”,建树了难与匹敌的盖世荣誉,却出生于一个漠北游牧小部落。本名铁木真,出自克烈部属部之一的乞颜部勃尔只斤氏族酋长世家,12岁继为族长。当时女真所建金朝统治我国北方,大漠南北诸游牧部落名义上都服从金朝的号令,铁木真先以助金征伐名义不断扩大自身势力,金泰和三年(1203)大败漠北强部克烈,四年(1204)大破另一漠北强部乃蛮,杀太阳汗,乃蛮王子屈出律出逃西域。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大会各部落首领,称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至其后裔忽必烈创建元朝,又追尊他是元朝始祖,为元太祖,我国史书中也将这一年记为元太祖元年。其实,成吉思汗所建国号只是蒙古,国君称大汗。
  蒙古崛兴之初,就开始向西域发展。元太祖四年(1209年)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巴尔术阿尔忒的斤率部众杀死西辽镇守官,归降蒙古。元太祖六年(1211)成吉思汗遣将统兵西进,建国新疆西北海押立,阿力麻里的地方政权哈剌鲁(即葛逻禄)杀西辽监国使者,降于蒙古。是岁,乃蛮首领屈出律废辽末帝直鲁古,西辽亡。元太祖九年(1214)成吉思汗攻下中都(今北京)。在同金朝的长期征战中,除传统骑兵以外,又建立了阵战步兵、攻坚工兵以及火器兵种,武力更为强大。元太祖十三年(1218)遣将哲别率蒙古大军穷追乃蛮,屈出律在瓦罕河谷东部达拉兹山谷被杀,哈实哈儿(喀什噶尔)、鸭儿看(叶尔羌)、斡端(和田)诸城相继攻克,至此,整个中国北方与今新疆全境都已统一于蒙古汗国。随着疆域的扩大,这个新兴的国家已不再属于单一的蒙古族,女真、北方的汉人、塔塔儿、畏兀儿、哈剌鲁等都已加入到这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行列,并为震惊中外的大蒙古国的编造作出了自身的贡献。这在1219年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西方远征中得到了光辉的显现。
  这次西方远征是由于花剌子模沙杀害蒙古商团所引起的,花剌子模原本建国阿姆河下游三角洲、泽拉夫善河流域。西辽灭亡后,花剌子模沙摩诃末乘势扩张自身的势力,元太祖五年(1210)火并了撒马尔罕,占领了全部河中地区,元太祖十年(1215)消灭了古尔王朝,将领土扩张到了东部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元太祖十一年(1216)攻占了伊拉克北境,称霸中亚,拥兵40万,一度威胁要废黜哈利发。而成吉思汗于统一漠北蒙古诸部、进而灭金、统一华北以后,对于这一中亚强国原本有意止武通贸,互不相侵。为此,元太祖十三年(1218)向花剌子模派去了一个三人使团。为了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这三位使者都是穆斯林,大约已初步达成了互通贸易的协议。因此,接着就正式派出了一批多达450人的商团带着丝绸、貂皮等大宗货物前往贸易。但如此众多的商队却在花剌子模境内全遭屠杀,财物尽没。元太祖十四年(1219)初,成吉思汗亲统20万精骑,越阿尔泰山,夏抵额尔齐斯河畔,畏兀儿亦都护巴尔术·阿尔忒的斤亲自迎降,铺桥筑路,穿越果子沟、伊犁河草原,元太祖十五年(1220)进入花剌子模境内,分兵四路,成吉思汗亲统兵于三月攻克布哈拉,其余三支,分别由长子术赤、三子窝阔台、阿里黑统领,攻克了重镇讹塔剌、毡地、忽毡等地。摩诃末的兵力本来多于蒙古军,但却分兵防御,结果分别被击破,摩诃末南逃巴尔赫,蒙古军于占领撒马尔罕以后,遂跟踪追击,进入伊朗高原,穷追摩诃末于里海。这位狂妄一时的人物,终于死在里海的荒岛上。蒙古大军各路会师后又直攻花剌子模城,激战六个月,至元太祖十六年(1221)城陷。摩诃末为屠杀蒙古商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成吉思汗西征以全面胜利告终。大批汉人、回鹘(其中包括大量北庭—高昌地区回鹘化的汉人)工匠修筑果子沟桥梁通道,得自金朝的先进武器火炮以及郭宝玉率领的汉军参战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正史很少记载,应召赴阿富汗雪山行营谒见大汗的汉人全真派道士邱处机正是沿着成吉思汗行军旧道全程跟踪,在其《西游记》中记录了其亲身见闻,并以诗文的形式流传至今。邱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邱处机七十余岁沿成吉思汗西征旧道西行,出燕京,至和林,由漠北西行,翻越金山,穿行天山北麓,经鳖失把大城(别失八里,即今吉木萨尔北庭故城)、轮台到昌八剌。昌八剌似为高昌回鹘西境,以东信仰佛教,以西则属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故西去无僧,回纥但礼西方耳”。然后渡玛纳斯河,经天池即今赛里木湖,穿越果子沟,进入“水草盈秀,天气似春”的伊犁河流域,来到了西辽名城阿里马(又译阿力麻里,遗址在今霍城县)。之后又渡伊犁河而西,进入今中亚诸国境内,经大石林海牙(即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赛蓝,踏浮桥渡锡尔河。蒙古汗国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第一个行政建置是在阿力麻里(今伊犁)建置的达鲁花赤,即镇守官。早在1221年,阿力麻里已置达鲁花赤。元太祖十八年(1223)又置别失八里达鲁花赤。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汗国的版图已包容欧亚大陆,开始册封诸子。依蒙古祖制,只有成吉思汗正妻四子拥有父亲的遗产,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各享封地。但这时四子所享封地同后世窝阔台、察合台、伊儿(伊利)、钦察(金帐)等四大汗国仍存在着本质区别。其中二子察合台的封国亦即原“西辽故地”,亦即从高昌畏兀儿边地到河中的草原地区,牙庭先在伊犁河畔的忽牙思(今巩乃斯),后徙阿力麻里。三子窝阔台的封国包括今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西直到额敏河一带,原本乃蛮旧地,建牙庭叶密里(额敏)。今新疆地区基本上都属于这两个汗国的封疆。除此之外,今南疆诸城及河中城郭诸国则直属大汗统辖,亲派大臣治理,这些地区中较为知名的城镇有忽炭、哈实哈儿、海押立及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不花剌等。钦察汗国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即拔都的后裔所建,占领有俄罗斯及欧洲领土。伊儿汗国乃旭烈兀所建,地在伊朗,畏兀儿所统别失八里、哈剌火州则因率先归降,仍享有部分自主管理权限。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都具有马上取天下,马下治天下的能力。元太宗八年(1236)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长孙拔都统兵西征,延续六年,攻入欧洲,进至中欧腹地才凯旋而归。所攻占的欧洲领土建立了钦察汗国,成为拔都世袭领地。窝阔台死,传位贵由,元定宗三年(1248)贵由死,经历海迷失后短暂执政,至元宪宗元年(1251)拖雷系的蒙哥继立为汗,创立别失八里、阿姆河二行尚书省,以巴尔喀什湖为界分疆。这是新疆历史上最早建置的行省。今伊犁地区隶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行省首脑称丞相,官阶从一品,下有平章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还有郎中、员外郎、都事、椽史诸官。以上所述皆属蒙古汗国时期的行政建置。这两个行尚书省一直存在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前。甚至在遥远的剑水流域也建置了谦谦州,连那里也有了汉族移民。别失八里、阿力麻里是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两个最大城市。蒙古所到之处,建立了众国的站赤,极大便利于东西交通的畅通无阻。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游,详细记载了站赤的神奇功能。
  随着蒙古汗国封疆从草原地区向广大农耕地区的扩大,蒙古贵族中分化出坚持游牧生活祖俗与定居改俗,巩固对农耕地区长期占领的两大派。元朝的建立反映出蒙古汗国的东、西分裂。蒙哥死后,1260年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坚持游牧古俗的蒙古贵族拥戴阿里不哥为蒙古大汗。同年,久居汉地、手握重兵的忽必烈在开平(今正蓝旗)也自立为大汗,并开始创立汉式中统年号。被后世追认为元朝开国之年。这在蒙古传统草原文化看来,被视为对祖俗的严重背叛。于是以阿里不哥为首,包括窝阔台、察合台、钦察等三大汗系组成的草原游牧贵族为一方,以忽必烈等定居派蒙古贵族及支持他的亡辽、亡金遗民及南北汉人为另一派,形成鲜明的两大阵营,蒙古黄金家族内战全面爆发。自此造成了蒙古汗国分裂的定型化。虽然元朝取得了初期胜利,但终难避免蒙古汗国全面分裂的结局。内战爆发之初,阿里不哥本为反元政治联盟的盟主。中统元年(1260)阿里不哥成为大汗之后,联合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后裔共同对付忽必烈。双方交战地都在漠北,与西域历史关系不大。阿里不哥争夺大汗失败后,叛乱首领开始转移为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的藩王,汉文史书《元史》中记载的“西北藩王之乱”所指就是窝阔台、察合台两系结成的反元同盟,自此西域大战全面展开。依其历史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西北藩王的盟主本是窝阔台后裔海都(1235~1301),元至元五年(1268)率兵进攻蒙古都城哈剌和林,揭开了长期反元战争的序幕。但忽必烈凭借汉地充足的人力、财力资源,轻松地击败了西北藩王的联军。当年遣兵大败海都于北庭,追至阿力麻里,留皇子北平王统兵镇守阿力麻里,分兵驻忽炭(和田),西域重新收归忽必烈治下。至元六年(1269)海都、忙哥帖木儿、八剌等西北三藩王于答剌速河(塔拉斯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瓜分河中地,建立了反对元朝的政治同盟,忽必烈派太子真金驻兵称海(今蒙古科布多东南);万户伯八、断事官刘好礼镇守吉利吉思、谦谦州等地,至元八年(1271)派皇子南木合驻军阿力麻里。在此期间,元朝收复了可失哈耳、忽炭等地。至元八年(1271)八剌死,海都册立八剌子笃哇继位,巩固了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的联盟。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伐宋,内部空虚,海都进军漠北,笃哇攻犯别失八里、火州等畏兀儿故境,自此这一地区连遭兵劫。至元十二年(1275)忽必烈派重臣安童辅佐北平王南木合北征,至元十三年(1276)从征的宗王昔里吉等发动兵变,劫持了南木合与安童。形势对元朝非常不利。直到南宋灭亡,抽回伯颜所统南征主力,叛军的气焰才有收敛,得以派遣汉军屯田别失八里一带。至元二十四年(1287)局势又变,海都策反东部藩王乃颜等,自己挺进漠北草原,笃哇进攻畏兀儿地,连下别失八里、火州、哈密立等地,忠于元朝的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殁,忽必烈亲征东道藩王,平定了叛乱。元大德五年(1301)海都、笃哇联兵越阿尔泰山南下,元派在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战,决战帖坚古山(阿尔泰山与札卜哈河之间),海都受伤死于归途,笃哇也受伤,窝阔台汗国自是衰落。继任可汗为海都之子察八儿,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存在了约30年的同盟关系已经瓦解。大德七年(1303)察八儿与笃哇遣使元朝罢兵议和,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大德八年(1304)察八儿与笃哇大战,元军乘势攻察八儿,察八儿降于笃哇。至大二年(1309)笃哇死,察八儿参与笃哇诸子的汗位争夺,又失败,逃往元朝,封汝宁王,窝阔台汗国旧地全部为新继位的察合台汗国新君也先不花吞并,窝阔台汗国亡。西北藩王仅存者已一年(1307)笃哇死后,子宽彻继立,两年后死去,国中发生汗位争夺,笃哇之子怯别平息了内乱,进而吞并窝阔台汗国,遣使元朝,得到承认,又从伊利汗国中迎回其兄也先不花,奉立为汗。也先不花在位时期与元朝只剩下脱胎于察合台封地的察合台汗国了,笃哇乃是这一汗国的创立者。
  笃哇是八剌之子,察合台汗国的创立者,初期一直依附海都,在共同反元战争中彼此分工,海都经略的重点是漠北,笃哇进攻的重点是西域,因此,拓地最多,受惠最多,海都死后,笃哇成了盟主,扶立比较无能的察八儿为汗,遣使元朝约和,停止了叛乱活动,转而全力进行西域领土的兼并,疲于应付的元朝也只好承认现实。约定畏兀儿以西地悉归察合台汗国,四面略地,得到很大的实惠。1304年又联合钦察、伊利等汗国共同尊奉元朝为宗主国,以便全力经营西域,在元朝无奈地默许下,察合台汗国的领土有了极大的发展,定型化为东起流沙,西逾葱岭,包括今新疆全境及今中亚诸国几乎都已属于察合台汗国的范围。元大德十年重开战火,兵败,元军突入察合台汗国数千里。延祐七年(1320)也先不花死,怯别继承汗位,遣使元朝,重新议和。可见元朝虽然先后击败了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系,却始终未能真正制服新兴的察合台汗国,这一对立导致名义上统一的蒙古汗国分裂定型化。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实已徒具形式,今伊犁地区乃至东至别失八里广大地区都已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领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