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辽朝遥领伊犁到西辽帝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从辽朝遥领伊犁到西辽帝国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6
页码: 62-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从辽朝遥领伊犁到西辽帝国等历史内容包括了,进入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出现了北庭—高昌回鹘、喀喇汗朝、于阗等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它们都同内地辽、宋两大中央皇朝存在着密切联系,称辽为“秦”,称南宋为“蛮秦”,其中同辽朝的关系尤属于政治上的遥领关系,包括今伊犁地区在内的广大天山北麓草原。
关键词: 伊犁 西辽 西辽帝国

内容

进入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出现了北庭—高昌回鹘、喀喇汗朝、于阗等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它们都同内地辽、宋两大中央皇朝存在着密切联系,称辽为“秦”,称南宋为“蛮秦”,其中同辽朝的关系尤属于政治上的遥领关系,包括今伊犁地区在内的广大天山北麓草原。
  辽朝乃契丹所建,后来又西迁伊犁河流域,创建了延承辽朝皇统的西辽帝国。无论是辽朝还是西辽帝国,除契丹人之外,汉人也是这一皇朝主体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朝的统治下,这些汉人也自称辽人或契丹人。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唐朝灭亡,次岁(907)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国称辽。辽朝一建立就拥有强盛的国势。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予辽,自为其儿皇帝。因此,终五代之世,辽朝一直是中国共主。北宋建立之初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回鹘,旨在离间高昌与辽的宗藩关系,重建北宋对西域的政治主权。而不久西夏崛兴,切断了北宋与西域的直接联系,北宋对西域的直接影响也随之削弱了。而辽朝的政治影响则通过漠北的草原之路日益向西域辐射。在此期间,西域则正经历着一场新兴的喀喇汗朝同传统的地方佛教政权于阗与高昌回鹘之间激烈的宗教战争。于阗的护法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并入喀喇汗朝,最后形成为伊斯兰教的喀喇汗朝与信奉佛教、摩尼教的高昌回鹘之间的东西对立。于阗、高昌在对抗喀喇汗朝的斗争中都需要借助一支更强大政治势力的支持,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正是在这一深刻历史背景下建立了辽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主权。
  辽朝的西向拓宇可以追溯至辽太祖天赞三年(924),“冬十月..丙寅朔,猎寓乐山,获野兽数千,以充军食。丁卯,军于霸离思山。遣兵踰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①。此处之“浮图城”属于西域军政中心之一,所指显然就是可汗浮图城,亦即北庭故城、回鹘的夏都大城别失八里,自此确立了辽对高昌回鹘的政治主权。辽圣宗之世,北宋遣使王延德与辽激烈争夺西域的宗主权。结果辽朝取得了胜利,于是扩建可敦城,置为镇州,作为节制西域的大本营,进而遣公主取道别失八里和亲大食。这里的“大食”很可能是建国中亚的萨曼尼王朝。它又往往写做“黑衣大石”,有人则认为就是指喀喇汗朝,从而全面加强了对西域的政治影响。
  关于辽朝的西北边政建置,《辽史·百官制》列有西北路招讨使司、西北路管押详稳司、西北路总领司、领西北路十二班军使司、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西北路统军司、西北路镇抚司、西北路巡检司等不同异名。这一机构始置于辽景宗保宁三年(971)名义上所任的招讨使是耶律贤适,实际上真正主持西北边务的大员乃耶律速撒,至统和九年(991)。其后历任主政西北路总领司或西北路镇抚司的官员都任职,是出身皇族耶律氏或皇后家族的萧氏。西北路镇抚使司的治所应即可敦城,或云镇州,距上京西北三千余里,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南部喀鲁哈河下游之南哈达桑之东2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青托罗盖辽古城的辽城遗址,似即镇州城所在地。
  高昌、于阗、黠戛斯等西域诸国名义上都隶属辽朝,但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样磨以及主要由这两个游牧部落在喀什噶尔建立的喀喇汗朝都不在西北路总领司或西北路镇抚司管辖范围之内,说明这两个地区在西辽帝国建立之前,还属于辽朝鞭长莫及之地。
  12世纪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兴,辽朝末代君天祚皇帝回天无力,辽祚日衰。耶律大石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
  “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②。辽朝是一个汉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中央王朝之一,推行契丹、汉人双重官制。契丹官员称北面官,汉人官员称南面官,通行契丹、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字,使用汉式纪年和科举选士制度。天庆五年(1115)耶律大石考中进士,殿试第一名,相当宋朝“状元”。这时,辽道宗的盛世已经结束,进入辽朝末代君天祚帝在位时期。翰林院是文人荟萃的政府高级机构,掌管文献整理和代写皇帝的诏制法令。耶律大石学问渊博,文才出众,仕途一路顺风,很快由翰林应奉升为承旨,契丹人称翰林为林牙,因此,耶律大石绰号大石林牙。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创立了金朝,自立为大金皇帝,完颜氏改为汉姓宗氏,改姓名宗旻,建年收国元年,开始向辽朝的北方统治发起了政治挑战。当年,辽天祚帝亲自统率步骑百万进攻女真,被金兵打得大败,70万步兵都被歼灭,天祚帝率领骑兵奔逃,当年九月辽朝发祥地黄龙府被金兵攻陷。国难临头,耶律大石脱下了文人衣装,被派往泰州(今内蒙古自治区白城一带)任刺史,后调任祥州(位于今长春市与哈尔滨市之间)刺史,都是位于同女真人激烈交战的前线地区。天庆六年(1116)五月,金人攻占东京辽阳府,诸路辽军都是连战连败,耶律大石却屡建战功,升为辽兴军节度使,成为节度一方的军事将领,移驻平州,即今河北省卢龙县。天庆七年十二月(1118年1月),辽朝起用皇族中最负声望的名将耶律淳主持对金作战,仍未能挽救失败的厄运。宋朝遂遣使北上,与金人签署了海上之盟,约定宋金南北夹击,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以北归金。保大二年(1122)金兵进逼辽朝的南京(燕京),即今北京市。天祚弃城逃亡不知所之,辽朝五京、五道已失四京、四道。为确保最后的都城燕京,耶律大石、奚人名将萧乾宰相李处温共同推立南京留守的越王耶律淳为天锡皇帝。耶律大石、萧乾合力击退了童贯所率18万宋军,却未能抗拒金军猛烈攻势,天锡帝早在金兵到来之前忧急死,萧德妃随萧乾北奔奚大王府,耶律大石一度被俘,逃出后得知天祚帝已据天德军城,遂率众往奔,辽朝势力一度稍有恢复。天祚帝不顾同金人实力的悬殊,仍坚持率众拼死一搏,耶律大石断定必败,遂率众北徙辽朝的西北重镇可敦城。①耶律大石迁居可敦城之后,兵力大盛。重置南北官属,招得北部二营,遣使结盟西夏,休养生息,有战马万匹,势力又有所恢复。金天会四年(1126)天祚帝伐金,兵败被俘。可敦城已不可久居。同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率契丹、奚、汉三军,整旅而西”。召集七州、十八部,杀青牛、白马祭拜天地、祖宗,决定借道西夏国境,远徙西域。先致回鹘王毕勒哥,“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②。就在耶律大石刚刚撤离可敦城,金人大军已穷追至此,徒劳行军,无果而返。
  《辽史·耶律大石》本传记载过于粗略,参稽近人研究成果,耶律大石初至西域,先休憩于叶梅立,即今额敏县叶密里城,初步创建政权,其领地东至今奇台,西至伊犁河流域。金天会十年(1132)二月五日甲辰耶律大石在叶密里举行了登基大典,上尊号天辅皇帝(一说天祐皇帝),改元延庆,正式创建西辽帝国,但周邻操突厥语诸族则另称这一政权为哈剌契丹,将耶律大石称为菊儿汗,意即英勇的可汗。
  西辽延庆三年(1134)耶律大石率西辽三军进攻东喀喇汗朝,伊卜拉欣归降西辽。将北部草原地带为西辽帝国的直辖地,迫使喀喇汗朝移都喀什噶尔,东喀喇汗朝成为西辽的属国。攻下伊犁河西名城巴拉沙衮,移都于此,改称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三年为康国元年,正式建立西辽帝国。这座西辽都城现已发现,就是今吉尔吉斯斯坦距托克玛克以南约15~16公里处的布拉纳废城。傍布拉纳河故道而建,中央废墟残存北墙、西墙各570米,南墙约600米,东墙约500米,西墙近北城隅有城门,门宽15米,靠近东城墙的西北六七十米处有过一个宽为100米的综合建筑,很可能是宫殿遗迹。它现在变为两个大土墩,其中出土了大量12世纪的釉陶,经前苏联考古学家科热米雅科考证,现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公认。西辽帝国时期另一重要城市阿力麻里城现在也已发现,意为苹果城,位于霍城县城东北45公里处克干山南麓的六十一团场,范围很大,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西至卡纳威。欧洲史书称其为“中央帝国城”。始建于西辽,为葛逻禄部首府,后为蒙古察合台汗国都城,成为著名的国际都市,东西交往驿路上的枢纽。古城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西至卡纳威,周长约25公里。城内建筑均已破坏,今唯见土丘密布,断垣残瓦遍地,城墙尚存少许。废城中曾出土许多文物,有中原钱币、无孔金币、阿力麻里银币、阿拉伯文钱币、察合台金银币以及玛瑙、玉器、叙利亚文景教徒墓石、石刻、陶器、镶嵌银碗、龙纹青花碗、龙纹白瓷碗和西辽至元代的各类瓷器等文物。其中龙纹白瓷碗口径19.5厘米,高8.5厘米,釉色晶莹,器内饰龙纹,暗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主权,是龙泉窑中的精品。察合台银币上刻有阿拉伯文,为回历727年(1327)所铸。石刻上刻有十字架及叙利亚文,当为景教传教士的墓石。相传该城在16世纪初或以前毁于战乱。叶密里古城乃是在唐朝咽城的基础上经西辽改建而成的重要城堡,位于额敏县县城东南7.5公里的也木勒牧场。在一块高且平的大台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东面是乌日喀夏亦山,西北300米处有一条基本呈南北向的公路。遗址破坏较为严重。叶密里城始建于西辽耶律大石,后为元代蒙古宗王的驻牧之地。在西域三国并立的时期,血腥的宗教战争连亘数代,导致村井荒芜,耶律大石的西迁结束了这一纷争乱世,重新实现了人民盼望的政治统一与安定,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朝、花剌子模诸政权及乃蛮(亦作粘拔恩)、葛逻禄、康里等游牧部族,帝国疆域东起别失八里、和州,西至咸海,北自塔尔巴哈台山西端,南抵兴都库什山,实现了对西域的政治统一,而以楚河、伊犁河流域作为西辽帝国的政治中心。
  西辽帝国是契丹西迁后建立的政权,是我国辽朝皇统在西域的历史延续。原先在中原实行的一切制度大都搬到了西域。西辽首领称皇帝、皇后。汉语文是西辽帝国的官方语言文字,使用汉式纪年,以干支相配的十二生肖历,所铸康国通宝为大石的皇后塔不烟在称制时所铸,圆形方孔,寓有汉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与辽朝古钱完全相同,为《古钱录》收录。西辽时期的西域,实质上是汉文化的恢弘。刘郁西行所留下的记载中表明,汉人的分布地域西至邪米干城、阿力麻里城,南至赤木儿城、铁木儿忏察关,东至别失八里,到处都有他们聚居或与当地人错居,而且其籍贯多为并、汾人,以乡籍为部,编制在一起,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集中在伊犁河流域和七河流域,以村落、集镇和城堡的形式聚居。汉人兴修的灌溉水渠,不少已被考古学者发现。西辽时期的镔铁制造业、瓷器制造业的主要承担者都是这批汉人,亚历山大古城出土了一件带有护肩、护喉锁子甲的圆头盔,工艺精良,可为西辽金属冶制水平的代表。西辽陶瓷器皿中不但包括了仿中原传统的杯、碗、盘、碟、罐、盆、盒等,而且有极具契丹特色的杯口长颈瓶、鸡冠壶、扁提壶、鸡脚坛、凤首瓶、海棠长盘等,其中上部有穿系和提梁,便于马上系带鸡冠壶亦必出自西辽汉人。西辽境内还出现了同中原一样的纸。
  以强大的游牧武装统治农耕地区,是辽朝立国200年的基本统治经验。西辽建国西域之后,仍然承袭这一制度,绝不放弃游牧尚武的祖风。金皇统六年(1146),西辽称制的感天皇后塔不烟接见金使粘割韩奴的地点就不在都城巴拉沙衮,而在其狩猎行宫大帐捺钵,仅仅是冬天才返回都城。契丹人保持传统的部族编制,世代编入军籍,全民皆兵,男丁18岁以上、50岁以下都须随时应征,且武器、盔甲、战马都须自备。因此,契丹各部都高度重视本部的羊马繁育,改变了粗放畜牧,加入了人工饲养的成分,实行畜群定期放牧、定期收回制,即每年4月至8月出放,8月末收回饲养,保护牧群过冬,并高度重视优种马的选育。西辽历代帝、后在之所以坚持四时捺钵制,主要就是督率契丹部众,以会猎为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保证了契丹人世代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西辽契丹人坚持髡发的祖俗。髡发即剃发光头,无论男女,都是如此,即头上大部分头发都须剃光,只在某一部位留几绺头发,各具不同形状,有的结辫,有的则自然垂散,而且契丹髡发式样众多,较为典型的有头顶剃光、四周留发之式;有前额两侧各留一绺不相连的头发、自然下垂或结发成辫、剃光其余头发之式;有剃光前额至头顶、留额两侧各一绺长发、并拢至脑后、与后脑头发系为三股、编成辫子之式等。女人只有出嫁后,才准留发。男子冠饰有毡冠、纱冠、幅巾、实里薛衮冠等多种形制,并喜用金花、羽毛为饰。头裹幅巾也是契丹男子的常见头饰,出嫁妇女则戴长约三尺、用红青锦绣或珠金装饰的顾姑冠。左衽是契丹衣服的基本特征。契丹男子衣服分为外衣、内衣,外衣为长袍,最常见的式样为圆领、左衽、窄袖、摆长过膝、自左胯以下开襟。契丹女子的上衣有长袍、短袄两式,皆左衽。女子长袍为窄袖,分直领和交领两种。下裳有裙和裤,裙多穿于长袍之内。契丹妇女也系腰带,腹上打结,所系两端下垂过膝。
  西辽对臣服的突厥语居民,以具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辽朝体制加以改造。如废除了喀喇汗朝名为“伊克塔制”的采邑分封制,耶律大石严禁异密(将军)们拥有封地,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统一支付,将直辖地居民成为向国家缴纳农、牧赋税的编户,西辽的赋税制度借鉴了汉地的税制传统,即按户征税,废除了中亚按伊斯兰教规所定的税率,改变了游牧民族和西域地区按丁征税的传统。较以前每丁缴纳收获物三分之一的土地税要轻得多。这正是中原编户齐民政策的西域移植。
  耶律大石严禁宗教间的相互攻击和进行宗教战争,西辽境内多元宗教同时共存,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有众多的信徒。出现了西域宗教战争之后多元文化的再次复苏。
  耶律大石的最大愿望是东征复国,重建君临我国北方和西域的大辽帝国,但始终未能实现。金皇统三年(1143)逝去,享年57岁。
  西辽共传五君。耶律大石死后,谥号德宗,其子夷列年幼,继由其妻萧·塔不烟柄政,号感天皇后,直至1150年夷列亲政,庙号仁宗,建号绍兴,南宋隆兴元年(1163)仁宗薨,妹普速完柄政,号承天后,在位时解除了葛逻禄的武装,进攻花剌子模,也取得巨大的胜利。1178年西辽内乱,普速完被杀,立夷列次子直古鲁为帝。国势渐衰,乃蛮王子屈出律为成吉思汗所败,西奔西辽,后招集亡散,被直古鲁接纳,成为西辽帝国的贵婿。野心勃勃的乃蛮王屈出律并不甘心成为西辽的附庸,而在阴谋夺取政权。宋嘉定四年(1211)屈出律武力夺取了政权,自称西辽皇帝,直古鲁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西辽帝国灭亡。1218年成吉思汗大将哲别攻灭屈出律,西辽故地并入蒙古汗国。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