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辽蒙元明伊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4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西辽蒙元明伊犁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15
页码: 62-76
摘要: 本章记述了西辽帝国的兴起,结束了长期的西域战乱,蒙古汗国的大一统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安定局面,先后创立了阿力麻里达鲁花赤和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元朝创立与黄金家族内战,打破了这一平静。伊犁地区先后置于察合台封地、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代文献中东察合台汗国先称为别失八里国,永乐十六年歪思西迁后改称为亦力把里国。
关键词: 伊犁 西辽 蒙元明

内容

西辽帝国的兴起,结束了长期的西域战乱,蒙古汗国的大一统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安定局面,先后创立了阿力麻里达鲁花赤和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元朝创立与黄金家族内战,打破了这一平静。伊犁地区先后置于察合台封地、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代文献中东察合台汗国先称为别失八里国,永乐十六年歪思西迁后改称为亦力把里国。
  第一节从辽朝遥领伊犁到西辽帝国
  进入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出现了北庭—高昌回鹘、喀喇汗朝、于阗等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它们都同内地辽、宋两大中央皇朝存在着密切联系,称辽为“秦”,称南宋为“蛮秦”,其中同辽朝的关系尤属于政治上的遥领关系,包括今伊犁地区在内的广大天山北麓草原。
  辽朝乃契丹所建,后来又西迁伊犁河流域,创建了延承辽朝皇统的西辽帝国。无论是辽朝还是西辽帝国,除契丹人之外,汉人也是这一皇朝主体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朝的统治下,这些汉人也自称辽人或契丹人。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唐朝灭亡,次岁(907)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国称辽。辽朝一建立就拥有强盛的国势。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予辽,自为其儿皇帝。因此,终五代之世,辽朝一直是中国共主。北宋建立之初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回鹘,旨在离间高昌与辽的宗藩关系,重建北宋对西域的政治主权。而不久西夏崛兴,切断了北宋与西域的直接联系,北宋对西域的直接影响也随之削弱了。而辽朝的政治影响则通过漠北的草原之路日益向西域辐射。在此期间,西域则正经历着一场新兴的喀喇汗朝同传统的地方佛教政权于阗与高昌回鹘之间激烈的宗教战争。于阗的护法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并入喀喇汗朝,最后形成为伊斯兰教的喀喇汗朝与信奉佛教、摩尼教的高昌回鹘之间的东西对立。于阗、高昌在对抗喀喇汗朝的斗争中都需要借助一支更强大政治势力的支持,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正是在这一深刻历史背景下建立了辽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主权。
  辽朝的西向拓宇可以追溯至辽太祖天赞三年(924),“冬十月..丙寅朔,猎寓乐山,获野兽数千,以充军食。丁卯,军于霸离思山。遣兵踰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①。此处之“浮图城”属于西域军政中心之一,所指显然就是可汗浮图城,亦即北庭故城、回鹘的夏都大城别失八里,自此确立了辽对高昌回鹘的政治主权。辽圣宗之世,北宋遣使王延德与辽激烈争夺西域的宗主权。结果辽朝取得了胜利,于是扩建可敦城,置为镇州,作为节制西域的大本营,进而遣公主取道别失八里和亲大食。这里的“大食”很可能是建国中亚的萨曼尼王朝。它又往往写做“黑衣大石”,有人则认为就是指喀喇汗朝,从而全面加强了对西域的政治影响。
  关于辽朝的西北边政建置,《辽史·百官制》列有西北路招讨使司、西北路管押详稳司、西北路总领司、领西北路十二班军使司、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西北路统军司、西北路镇抚司、西北路巡检司等不同异名。这一机构始置于辽景宗保宁三年(971)名义上所任的招讨使是耶律贤适,实际上真正主持西北边务的大员乃耶律速撒,至统和九年(991)。其后历任主政西北路总领司或西北路镇抚司的官员都任职,是出身皇族耶律氏或皇后家族的萧氏。西北路镇抚使司的治所应即可敦城,或云镇州,距上京西北三千余里,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南部喀鲁哈河下游之南哈达桑之东2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青托罗盖辽古城的辽城遗址,似即镇州城所在地。
  高昌、于阗、黠戛斯等西域诸国名义上都隶属辽朝,但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样磨以及主要由这两个游牧部落在喀什噶尔建立的喀喇汗朝都不在西北路总领司或西北路镇抚司管辖范围之内,说明这两个地区在西辽帝国建立之前,还属于辽朝鞭长莫及之地。
  12世纪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兴,辽朝末代君天祚皇帝回天无力,辽祚日衰。耶律大石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
  “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②。辽朝是一个汉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中央王朝之一,推行契丹、汉人双重官制。契丹官员称北面官,汉人官员称南面官,通行契丹、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字,使用汉式纪年和科举选士制度。天庆五年(1115)耶律大石考中进士,殿试第一名,相当宋朝“状元”。这时,辽道宗的盛世已经结束,进入辽朝末代君天祚帝在位时期。翰林院是文人荟萃的政府高级机构,掌管文献整理和代写皇帝的诏制法令。耶律大石学问渊博,文才出众,仕途一路顺风,很快由翰林应奉升为承旨,契丹人称翰林为林牙,因此,耶律大石绰号大石林牙。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创立了金朝,自立为大金皇帝,完颜氏改为汉姓宗氏,改姓名宗旻,建年收国元年,开始向辽朝的北方统治发起了政治挑战。当年,辽天祚帝亲自统率步骑百万进攻女真,被金兵打得大败,70万步兵都被歼灭,天祚帝率领骑兵奔逃,当年九月辽朝发祥地黄龙府被金兵攻陷。国难临头,耶律大石脱下了文人衣装,被派往泰州(今内蒙古自治区白城一带)任刺史,后调任祥州(位于今长春市与哈尔滨市之间)刺史,都是位于同女真人激烈交战的前线地区。天庆六年(1116)五月,金人攻占东京辽阳府,诸路辽军都是连战连败,耶律大石却屡建战功,升为辽兴军节度使,成为节度一方的军事将领,移驻平州,即今河北省卢龙县。天庆七年十二月(1118年1月),辽朝起用皇族中最负声望的名将耶律淳主持对金作战,仍未能挽救失败的厄运。宋朝遂遣使北上,与金人签署了海上之盟,约定宋金南北夹击,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以北归金。保大二年(1122)金兵进逼辽朝的南京(燕京),即今北京市。天祚弃城逃亡不知所之,辽朝五京、五道已失四京、四道。为确保最后的都城燕京,耶律大石、奚人名将萧乾宰相李处温共同推立南京留守的越王耶律淳为天锡皇帝。耶律大石、萧乾合力击退了童贯所率18万宋军,却未能抗拒金军猛烈攻势,天锡帝早在金兵到来之前忧急死,萧德妃随萧乾北奔奚大王府,耶律大石一度被俘,逃出后得知天祚帝已据天德军城,遂率众往奔,辽朝势力一度稍有恢复。天祚帝不顾同金人实力的悬殊,仍坚持率众拼死一搏,耶律大石断定必败,遂率众北徙辽朝的西北重镇可敦城。①耶律大石迁居可敦城之后,兵力大盛。重置南北官属,招得北部二营,遣使结盟西夏,休养生息,有战马万匹,势力又有所恢复。金天会四年(1126)天祚帝伐金,兵败被俘。可敦城已不可久居。同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率契丹、奚、汉三军,整旅而西”。召集七州、十八部,杀青牛、白马祭拜天地、祖宗,决定借道西夏国境,远徙西域。先致回鹘王毕勒哥,“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②。就在耶律大石刚刚撤离可敦城,金人大军已穷追至此,徒劳行军,无果而返。
  《辽史·耶律大石》本传记载过于粗略,参稽近人研究成果,耶律大石初至西域,先休憩于叶梅立,即今额敏县叶密里城,初步创建政权,其领地东至今奇台,西至伊犁河流域。金天会十年(1132)二月五日甲辰耶律大石在叶密里举行了登基大典,上尊号天辅皇帝(一说天祐皇帝),改元延庆,正式创建西辽帝国,但周邻操突
  ①遗址在今内蒙古境内,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为辽朝齐王罨撒葛妃所建,罨撒葛妃是著名萧太后之姐,受命率兵三万平定了西北叛乱,修建了这座城堡——可敦,意为突厥语中的王后、王己,因称可敦城。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朝在可敦城建置镇州,设置屯田,派来二万余骑经营屯田,其中既有契丹人、奚人,也有汾、晋籍的汉人,称为建安军。辽保大三年(1123)天祚帝次子梁王耶律雅里(一作耶律挞鲁)也曾率部徙居此城,兵力相当雄厚。厥语诸族则另称这一政权为哈剌契丹,将耶律大石称为菊儿汗,意即英勇的可汗。
  西辽延庆三年(1134)耶律大石率西辽三军进攻东喀喇汗朝,伊卜拉欣归降西辽。将北部草原地带为西辽帝国的直辖地,迫使喀喇汗朝移都喀什噶尔,东喀喇汗朝成为西辽的属国。攻下伊犁河西名城巴拉沙衮,移都于此,改称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三年为康国元年,正式建立西辽帝国。这座西辽都城现已发现,就是今吉尔吉斯斯坦距托克玛克以南约15~16公里处的布拉纳废城。傍布拉纳河故道而建,中央废墟残存北墙、西墙各570米,南墙约600米,东墙约500米,西墙近北城隅有城门,门宽15米,靠近东城墙的西北六七十米处有过一个宽为100米的综合建筑,很可能是宫殿遗迹。它现在变为两个大土墩,其中出土了大量12世纪的釉陶,经前苏联考古学家科热米雅科考证,现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公认。西辽帝国时期另一重要城市阿力麻里城现在也已发现,意为苹果城,位于霍城县城东北45公里处克干山南麓的六十一团场,范围很大,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西至卡纳威。欧洲史书称其为“中央帝国城”。始建于西辽,为葛逻禄部首府,后为蒙古察合台汗国都城,成为著名的国际都市,东西交往驿路上的枢纽。古城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西至卡纳威,周长约25公里。城内建筑均已破坏,今唯见土丘密布,断垣残瓦遍地,城墙尚存少许。废城中曾出土许多文物,有中原钱币、无孔金币、阿力麻里银币、阿拉伯文钱币、察合台金银币以及玛瑙、玉器、叙利亚文景教徒墓石、石刻、陶器、镶嵌银碗、龙纹青花碗、龙纹白瓷碗和西辽至元代的各类瓷器等文物。其中龙纹白瓷碗口径19.5厘米,高8.5厘米,釉色晶莹,器内饰龙纹,暗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主权,是龙泉窑中的精品。察合台银币上刻有阿拉伯文,为回历727年(1327)所铸。石刻上刻有十字架及叙利亚文,当为景教传教士的墓石。相传该城在16世纪初或以前毁于战乱。叶密里古城乃是在唐朝咽城的基础上经西辽改建而成的重要城堡,位于额敏县县城东南7.5公里的也木勒牧场。在一块高且平的大台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东面是乌日喀夏亦山,西北300米处有一条基本呈南北向的公路。遗址破坏较为严重。叶密里城始建于西辽耶律大石,后为元代蒙古宗王的驻牧之地。在西域三国并立的时期,血腥的宗教战争连亘数代,导致村井荒芜,耶律大石的西迁结束了这一纷争乱世,重新实现了人民盼望的政治统一与安定,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朝、花剌子模诸政权及乃蛮(亦作粘拔恩)、葛逻禄、康里等游牧部族,帝国疆域东起别失八里、和州,西至咸海,北自塔尔巴哈台山西端,南抵兴都库什山,实现了对西域的政治统一,而以楚河、伊犁河流域作为西辽帝国的政治中心。
  西辽帝国是契丹西迁后建立的政权,是我国辽朝皇统在西域的历史延续。原先在中原实行的一切制度大都搬到了西域。西辽首领称皇帝、皇后。汉语文是西辽帝国的官方语言文字,使用汉式纪年,以干支相配的十二生肖历,所铸康国通宝为大石的皇后塔不烟在称制时所铸,圆形方孔,寓有汉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与辽朝古钱完全相同,为《古钱录》收录。西辽时期的西域,实质上是汉文化的恢弘。刘郁西行所留下的记载中表明,汉人的分布地域西至邪米干城、阿力麻里城,南至赤木儿城、铁木儿忏察关,东至别失八里,到处都有他们聚居或与当地人错居,而且其籍贯多为并、汾人,以乡籍为部,编制在一起,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集中在伊犁河流域和七河流域,以村落、集镇和城堡的形式聚居。汉人兴修的灌溉水渠,不少已被考古学者发现。西辽时期的镔铁制造业、瓷器制造业的主要承担者都是这批汉人,亚历山大古城出土了一件带有护肩、护喉锁子甲的圆头盔,工艺精良,可为西辽金属冶制水平的代表。西辽陶瓷器皿中不但包括了仿中原传统的杯、碗、盘、碟、罐、盆、盒等,而且有极具契丹特色的杯口长颈瓶、鸡冠壶、扁提壶、鸡脚坛、凤首瓶、海棠长盘等,其中上部有穿系和提梁,便于马上系带鸡冠壶亦必出自西辽汉人。西辽境内还出现了同中原一样的纸。
  以强大的游牧武装统治农耕地区,是辽朝立国200年的基本统治经验。西辽建国西域之后,仍然承袭这一制度,绝不放弃游牧尚武的祖风。金皇统六年(1146),西辽称制的感天皇后塔不烟接见金使粘割韩奴的地点就不在都城巴拉沙衮,而在其狩猎行宫大帐捺钵,仅仅是冬天才返回都城。契丹人保持传统的部族编制,世代编入军籍,全民皆兵,男丁18岁以上、50岁以下都须随时应征,且武器、盔甲、战马都须自备。因此,契丹各部都高度重视本部的羊马繁育,改变了粗放畜牧,加入了人工饲养的成分,实行畜群定期放牧、定期收回制,即每年4月至8月出放,8月末收回饲养,保护牧群过冬,并高度重视优种马的选育。西辽历代帝、后在之所以坚持四时捺钵制,主要就是督率契丹部众,以会猎为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保证了契丹人世代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西辽契丹人坚持髡发的祖俗。髡发即剃发光头,无论男女,都是如此,即头上大部分头发都须剃光,只在某一部位留几绺头发,各具不同形状,有的结辫,有的则自然垂散,而且契丹髡发式样众多,较为典型的有头顶剃光、四周留发之式;有前额两侧各留一绺不相连的头发、自然下垂或结发成辫、剃光其余头发之式;有剃光前额至头顶、留额两侧各一绺长发、并拢至脑后、与后脑头发系为三股、编成辫子之式等。女人只有出嫁后,才准留发。男子冠饰有毡冠、纱冠、幅巾、实里薛衮冠等多种形制,并喜用金花、羽毛为饰。头裹幅巾也是契丹男子的常见头饰,出嫁妇女则戴长约三尺、用红青锦绣或珠金装饰的顾姑冠。左衽是契丹衣服的基本特征。契丹男子衣服分为外衣、内衣,外衣为长袍,最常见的式样为圆领、左衽、窄袖、摆长过膝、自左胯以下开襟。契丹女子的上衣有长袍、短袄两式,皆左衽。女子长袍为窄袖,分直领和交领两种。下裳有裙和裤,裙多穿于长袍之内。契丹妇女也系腰带,腹上打结,所系两端下垂过膝。
  西辽对臣服的突厥语居民,以具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辽朝体制加以改造。如废除了喀喇汗朝名为“伊克塔制”的采邑分封制,耶律大石严禁异密(将军)们拥有封地,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统一支付,将直辖地居民成为向国家缴纳农、牧赋税的编户,西辽的赋税制度借鉴了汉地的税制传统,即按户征税,废除了中亚按伊斯兰教规所定的税率,改变了游牧民族和西域地区按丁征税的传统。较以前每丁缴纳收获物三分之一的土地税要轻得多。这正是中原编户齐民政策的西域移植。
  耶律大石严禁宗教间的相互攻击和进行宗教战争,西辽境内多元宗教同时共存,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有众多的信徒。出现了西域宗教战争之后多元文化的再次复苏。
  耶律大石的最大愿望是东征复国,重建君临我国北方和西域的大辽帝国,但始终未能实现。金皇统三年(1143)逝去,享年57岁。
  西辽共传五君。耶律大石死后,谥号德宗,其子夷列年幼,继由其妻萧·塔不烟柄政,号感天皇后,直至1150年夷列亲政,庙号仁宗,建号绍兴,南宋隆兴元年(1163)仁宗薨,妹普速完柄政,号承天后,在位时解除了葛逻禄的武装,进攻花剌子模,也取得巨大的胜利。1178年西辽内乱,普速完被杀,立夷列次子直古鲁为帝。国势渐衰,乃蛮王子屈出律为成吉思汗所败,西奔西辽,后招集亡散,被直古鲁接纳,成为西辽帝国的贵婿。野心勃勃的乃蛮王屈出律并不甘心成为西辽的附庸,而在阴谋夺取政权。宋嘉定四年(1211)屈出律武力夺取了政权,自称西辽皇帝,直古鲁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西辽帝国灭亡。1218年成吉思汗大将哲别攻灭屈出律,西辽故地并入蒙古汗国。
  第二节蒙古国与元朝西北藩王封地
  从成吉思汗到元朝的创始者忽必烈,其间还传承了窝阔台(元太宗)、贵由(元定宗)、蒙哥(元宪宗)等四代君,都是以蒙古为国号,以大汗为王称。草原文化色彩很浓,其国号应当称为蒙古国。忽必烈之后则是以元朝为国号,以皇帝为王称,已是汉文化改造的蒙古王朝。伊犁地区于西辽帝国灭亡后,就纳入蒙古汗国版图,但元朝仅仅名义上统治伊犁,实际上亘元朝一代,都是西北藩王的封地,先后隶属于黄金家族的察合台汗封地、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
  蒙古汗国横空绝世式地崛兴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这一汗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是全世界唯一被公认的“世界征服者”,建树了难与匹敌的盖世荣誉,却出生于一个漠北游牧小部落。本名铁木真,出自克烈部属部之一的乞颜部勃尔只斤氏族酋长世家,12岁继为族长。当时女真所建金朝统治我国北方,大漠南北诸游牧部落名义上都服从金朝的号令,铁木真先以助金征伐名义不断扩大自身势力,金泰和三年(1203)大败漠北强部克烈,四年(1204)大破另一漠北强部乃蛮,杀太阳汗,乃蛮王子屈出律出逃西域。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大会各部落首领,称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至其后裔忽必烈创建元朝,又追尊他是元朝始祖,为元太祖,我国史书中也将这一年记为元太祖元年。其实,成吉思汗所建国号只是蒙古,国君称大汗。
  蒙古崛兴之初,就开始向西域发展。元太祖四年(1209年)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巴尔术阿尔忒的斤率部众杀死西辽镇守官,归降蒙古。元太祖六年(1211)成吉思汗遣将统兵西进,建国新疆西北海押立,阿力麻里的地方政权哈剌鲁(即葛逻禄)杀西辽监国使者,降于蒙古。是岁,乃蛮首领屈出律废辽末帝直鲁古,西辽亡。元太祖九年(1214)成吉思汗攻下中都(今北京)。在同金朝的长期征战中,除传统骑兵以外,又建立了阵战步兵、攻坚工兵以及火器兵种,武力更为强大。元太祖十三年(1218)遣将哲别率蒙古大军穷追乃蛮,屈出律在瓦罕河谷东部达拉兹山谷被杀,哈实哈儿(喀什噶尔)、鸭儿看(叶尔羌)、斡端(和田)诸城相继攻克,至此,整个中国北方与今新疆全境都已统一于蒙古汗国。随着疆域的扩大,这个新兴的国家已不再属于单一的蒙古族,女真、北方的汉人、塔塔儿、畏兀儿、哈剌鲁等都已加入到这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行列,并为震惊中外的大蒙古国的编造作出了自身的贡献。这在1219年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西方远征中得到了光辉的显现。
  这次西方远征是由于花剌子模沙杀害蒙古商团所引起的,花剌子模原本建国阿姆河下游三角洲、泽拉夫善河流域。西辽灭亡后,花剌子模沙摩诃末乘势扩张自身的势力,元太祖五年(1210)火并了撒马尔罕,占领了全部河中地区,元太祖十年(1215)消灭了古尔王朝,将领土扩张到了东部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元太祖十一年(1216)攻占了伊拉克北境,称霸中亚,拥兵40万,一度威胁要废黜哈利发。而成吉思汗于统一漠北蒙古诸部、进而灭金、统一华北以后,对于这一中亚强国原本有意止武通贸,互不相侵。为此,元太祖十三年(1218)向花剌子模派去了一个三人使团。为了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这三位使者都是穆斯林,大约已初步达成了互通贸易的协议。因此,接着就正式派出了一批多达450人的商团带着丝绸、貂皮等大宗货物前往贸易。但如此众多的商队却在花剌子模境内全遭屠杀,财物尽没。元太祖十四年(1219)初,成吉思汗亲统20万精骑,越阿尔泰山,夏抵额尔齐斯河畔,畏兀儿亦都护巴尔术·阿尔忒的斤亲自迎降,铺桥筑路,穿越果子沟、伊犁河草原,元太祖十五年(1220)进入花剌子模境内,分兵四路,成吉思汗亲统兵于三月攻克布哈拉,其余三支,分别由长子术赤、三子窝阔台、阿里黑统领,攻克了重镇讹塔剌、毡地、忽毡等地。摩诃末的兵力本来多于蒙古军,但却分兵防御,结果分别被击破,摩诃末南逃巴尔赫,蒙古军于占领撒马尔罕以后,遂跟踪追击,进入伊朗高原,穷追摩诃末于里海。这位狂妄一时的人物,终于死在里海的荒岛上。蒙古大军各路会师后又直攻花剌子模城,激战六个月,至元太祖十六年(1221)城陷。摩诃末为屠杀蒙古商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成吉思汗西征以全面胜利告终。大批汉人、回鹘(其中包括大量北庭—高昌地区回鹘化的汉人)工匠修筑果子沟桥梁通道,得自金朝的先进武器火炮以及郭宝玉率领的汉军参战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正史很少记载,应召赴阿富汗雪山行营谒见大汗的汉人全真派道士邱处机正是沿着成吉思汗行军旧道全程跟踪,在其《西游记》中记录了其亲身见闻,并以诗文的形式流传至今。邱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邱处机七十余岁沿成吉思汗西征旧道西行,出燕京,至和林,由漠北西行,翻越金山,穿行天山北麓,经鳖失把大城(别失八里,即今吉木萨尔北庭故城)、轮台到昌八剌。昌八剌似为高昌回鹘西境,以东信仰佛教,以西则属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故西去无僧,回纥但礼西方耳”。然后渡玛纳斯河,经天池即今赛里木湖,穿越果子沟,进入“水草盈秀,天气似春”的伊犁河流域,来到了西辽名城阿里马(又译阿力麻里,遗址在今霍城县)。之后又渡伊犁河而西,进入今中亚诸国境内,经大石林海牙(即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赛蓝,踏浮桥渡锡尔河。蒙古汗国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第一个行政建置是在阿力麻里(今伊犁)建置的达鲁花赤,即镇守官。早在1221年,阿力麻里已置达鲁花赤。元太祖十八年(1223)又置别失八里达鲁花赤。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汗国的版图已包容欧亚大陆,开始册封诸子。依蒙古祖制,只有成吉思汗正妻四子拥有父亲的遗产,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各享封地。但这时四子所享封地同后世窝阔台、察合台、伊儿(伊利)、钦察(金帐)等四大汗国仍存在着本质区别。其中二子察合台的封国亦即原“西辽故地”,亦即从高昌畏兀儿边地到河中的草原地区,牙庭先在伊犁河畔的忽牙思(今巩乃斯),后徙阿力麻里。三子窝阔台的封国包括今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西直到额敏河一带,原本乃蛮旧地,建牙庭叶密里(额敏)。今新疆地区基本上都属于这两个汗国的封疆。除此之外,今南疆诸城及河中城郭诸国则直属大汗统辖,亲派大臣治理,这些地区中较为知名的城镇有忽炭、哈实哈儿、海押立及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不花剌等。钦察汗国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即拔都的后裔所建,占领有俄罗斯及欧洲领土。伊儿汗国乃旭烈兀所建,地在伊朗,畏兀儿所统别失八里、哈剌火州则因率先归降,仍享有部分自主管理权限。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都具有马上取天下,马下治天下的能力。元太宗八年(1236)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长孙拔都统兵西征,延续六年,攻入欧洲,进至中欧腹地才凯旋而归。所攻占的欧洲领土建立了钦察汗国,成为拔都世袭领地。窝阔台死,传位贵由,元定宗三年(1248)贵由死,经历海迷失后短暂执政,至元宪宗元年(1251)拖雷系的蒙哥继立为汗,创立别失八里、阿姆河二行尚书省,以巴尔喀什湖为界分疆。这是新疆历史上最早建置的行省。今伊犁地区隶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行省首脑称丞相,官阶从一品,下有平章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还有郎中、员外郎、都事、椽史诸官。以上所述皆属蒙古汗国时期的行政建置。这两个行尚书省一直存在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前。甚至在遥远的剑水流域也建置了谦谦州,连那里也有了汉族移民。别失八里、阿力麻里是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两个最大城市。蒙古所到之处,建立了众国的站赤,极大便利于东西交通的畅通无阻。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游,详细记载了站赤的神奇功能。
  随着蒙古汗国封疆从草原地区向广大农耕地区的扩大,蒙古贵族中分化出坚持游牧生活祖俗与定居改俗,巩固对农耕地区长期占领的两大派。元朝的建立反映出蒙古汗国的东、西分裂。蒙哥死后,1260年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坚持游牧古俗的蒙古贵族拥戴阿里不哥为蒙古大汗。同年,久居汉地、手握重兵的忽必烈在开平(今正蓝旗)也自立为大汗,并开始创立汉式中统年号。被后世追认为元朝开国之年。这在蒙古传统草原文化看来,被视为对祖俗的严重背叛。于是以阿里不哥为首,包括窝阔台、察合台、钦察等三大汗系组成的草原游牧贵族为一方,以忽必烈等定居派蒙古贵族及支持他的亡辽、亡金遗民及南北汉人为另一派,形成鲜明的两大阵营,蒙古黄金家族内战全面爆发。自此造成了蒙古汗国分裂的定型化。虽然元朝取得了初期胜利,但终难避免蒙古汗国全面分裂的结局。内战爆发之初,阿里不哥本为反元政治联盟的盟主。中统元年(1260)阿里不哥成为大汗之后,联合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后裔共同对付忽必烈。双方交战地都在漠北,与西域历史关系不大。阿里不哥争夺大汗失败后,叛乱首领开始转移为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的藩王,汉文史书《元史》中记载的“西北藩王之乱”所指就是窝阔台、察合台两系结成的反元同盟,自此西域大战全面展开。依其历史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西北藩王的盟主本是窝阔台后裔海都(1235~1301),元至元五年(1268)率兵进攻蒙古都城哈剌和林,揭开了长期反元战争的序幕。但忽必烈凭借汉地充足的人力、财力资源,轻松地击败了西北藩王的联军。当年遣兵大败海都于北庭,追至阿力麻里,留皇子北平王统兵镇守阿力麻里,分兵驻忽炭(和田),西域重新收归忽必烈治下。至元六年(1269)海都、忙哥帖木儿、八剌等西北三藩王于答剌速河(塔拉斯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瓜分河中地,建立了反对元朝的政治同盟,忽必烈派太子真金驻兵称海(今蒙古科布多东南);万户伯八、断事官刘好礼镇守吉利吉思、谦谦州等地,至元八年(1271)派皇子南木合驻军阿力麻里。在此期间,元朝收复了可失哈耳、忽炭等地。至元八年(1271)八剌死,海都册立八剌子笃哇继位,巩固了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的联盟。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伐宋,内部空虚,海都进军漠北,笃哇攻犯别失八里、火州等畏兀儿故境,自此这一地区连遭兵劫。至元十二年(1275)忽必烈派重臣安童辅佐北平王南木合北征,至元十三年(1276)从征的宗王昔里吉等发动兵变,劫持了南木合与安童。形势对元朝非常不利。直到南宋灭亡,抽回伯颜所统南征主力,叛军的气焰才有收敛,得以派遣汉军屯田别失八里一带。至元二十四年(1287)局势又变,海都策反东部藩王乃颜等,自己挺进漠北草原,笃哇进攻畏兀儿地,连下别失八里、火州、哈密立等地,忠于元朝的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殁,忽必烈亲征东道藩王,平定了叛乱。元大德五年(1301)海都、笃哇联兵越阿尔泰山南下,元派在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战,决战帖坚古山(阿尔泰山与札卜哈河之间),海都受伤死于归途,笃哇也受伤,窝阔台汗国自是衰落。继任可汗为海都之子察八儿,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存在了约30年的同盟关系已经瓦解。大德七年(1303)察八儿与笃哇遣使元朝罢兵议和,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大德八年(1304)察八儿与笃哇大战,元军乘势攻察八儿,察八儿降于笃哇。至大二年(1309)笃哇死,察八儿参与笃哇诸子的汗位争夺,又失败,逃往元朝,封汝宁王,窝阔台汗国旧地全部为新继位的察合台汗国新君也先不花吞并,窝阔台汗国亡。西北藩王仅存者已一年(1307)笃哇死后,子宽彻继立,两年后死去,国中发生汗位争夺,笃哇之子怯别平息了内乱,进而吞并窝阔台汗国,遣使元朝,得到承认,又从伊利汗国中迎回其兄也先不花,奉立为汗。也先不花在位时期与元朝只剩下脱胎于察合台封地的察合台汗国了,笃哇乃是这一汗国的创立者。
  笃哇是八剌之子,察合台汗国的创立者,初期一直依附海都,在共同反元战争中彼此分工,海都经略的重点是漠北,笃哇进攻的重点是西域,因此,拓地最多,受惠最多,海都死后,笃哇成了盟主,扶立比较无能的察八儿为汗,遣使元朝约和,停止了叛乱活动,转而全力进行西域领土的兼并,疲于应付的元朝也只好承认现实。约定畏兀儿以西地悉归察合台汗国,四面略地,得到很大的实惠。1304年又联合钦察、伊利等汗国共同尊奉元朝为宗主国,以便全力经营西域,在元朝无奈地默许下,察合台汗国的领土有了极大的发展,定型化为东起流沙,西逾葱岭,包括今新疆全境及今中亚诸国几乎都已属于察合台汗国的范围。元大德十年重开战火,兵败,元军突入察合台汗国数千里。延祐七年(1320)也先不花死,怯别继承汗位,遣使元朝,重新议和。可见元朝虽然先后击败了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系,却始终未能真正制服新兴的察合台汗国,这一对立导致名义上统一的蒙古汗国分裂定型化。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实已徒具形式,今伊犁地区乃至东至别失八里广大地区都已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领疆。
  第三节从别失八里到亦力把里
  伊犁地区归属察合台汗国以后,笃哇家族经历了一系列复杂传承,察合台汗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已仅存名义。其后虽经过秃黑鲁帖木儿的一度重新统一,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至正六年(1346)这一汗国又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波斯史家称其西部政权为帖木儿汗国,东部政权为蒙兀儿斯坦。明代史籍因其东部政权都城先后在别失八里和亦力把里,而分别以城名其国。实应正名为西察合台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始于秃黑鲁帖木儿(1346~1363在位),他出自察合台汗后裔也先不花汗统,由杜格拉特部贵族布拉吉所拥立,在其建国前后,新疆第一支和卓家族的始祖沙黑·札马鲁丁和卓所建苏非派教团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元至正二十至二十一年(1360~1361)期间秃黑鲁帖木儿率领所统16万蒙古部落全都皈依伊斯兰教,完成了蒙古人信仰改宗的历史转变,自此,伊斯兰教开始在新疆地区迅速推广。至正二十二年(1362)秃黑鲁帖木儿死,纳黑失只罕在位三年,其子也里牙思火者死于西征撒马尔罕之役之后,权臣朵豁拉惕部异密怯马鲁丁自僭汗位,秃黑鲁帖木儿十八子皆被杀,唯幼子黑的火者幸存,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复立为汗,遣使通明。成为明朝了解到的第一位东察合台汗国可汗。而被记为别失八里国王。可见别失八里城仍然是这一汗国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因此,东察合台汗国在《明史》中就被记为别失八里国。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四月丙辰,蓝玉袭破元嗣君于捕鱼儿海,获其(指北元)次子地保奴及妃主王公以下数万人而还”①。此役成为明军战俘者还有撒马儿罕至商人数百,太祖遣使送还本国,取道别失八里,此为明与西域交通之始,自此与东西察合台汗国初步建立了政治联系。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癸丑“别失八里王黑的儿火者遣其千户哈马力丁,百户斡鲁撒等来朝,贡马十一匹,海青一。诏赐其王彩段十表裹,哈马力丁二表裹,银一百两。斡鲁撒等各二表裹,银十两,钞十锭。从者各银五两,钞五锭。先是大军征捕鱼儿海,得撒马儿罕贾人数百,命鞑靼王子剌剌等送还本国。归至别失八里之地,黑的儿火者遂遣使剌剌来贡”①。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乙酉明朝派遣主事宽彻、监察御史韩敬,大理评事唐钲出使西域,“以书谕别失八里黑的儿火者”。国书中提及明军“兵至捕鱼儿海,故元诸王驸马及其部属悉来降附。其间有称自撒马儿罕等处来贸易者凡数百人,遣使送归本国。今三年矣。使者归尔别失八里,王即遣使来贡,朕甚嘉焉..特遣使嘉劳。其悉朕意”②。据此,黑的儿火者的都城就在别失八里,并非如现在通行的说法都于阿力麻里或阿克苏。进入永乐时期,黑的儿火者已死,沙迷查干继为东察合台汗国可汗,明朝仍记为别失八里国王。例证不胜枚举。诸如“永乐二年(1404)七月甲戌”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遣使木写非儿等来朝贡玉璞名马。赐木写非儿等白金、彩币有差。沙米查干,故黑的儿火者王之子也”③。永乐三年(1405)二月庚寅“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马儿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米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边备常不可怠..谨斥堠、计粮储,予为之备”。永乐四年(1406)五月戊戌“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遣使来朝贡马。赐其使者钞币,命礼部宴劳之。遂遣鸿胪寺丞刘帖木儿等赍敕及彩币往劳沙迷查干,令与其使者偕行。并赐所过哈剌火州、土鲁番、柳陈三城王子哈散等彩币”⑤。永乐五年(1407)四月丁酉“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遣使脱亦不花等贡玉璞及方物。且言撒马尔罕本其先世故地,请以兵服之。上命礼部宴赍脱亦不花等,而遣中官把泰、李达、鸿胪寺丞刘帖木儿等赉玺书谕沙迷查干曰:宜审度而举事,勿轻动以取危辱。并赐之彩币⑥。永乐六年(1408慎,”年)正月甲子“遣太监王安等往别失八里..而敕总兵官都督何福等遣人往哈密等处买马,以觇本雅失里动静。令所遣者必与安声势相接,迤西诸卫所则发兵护送”“鸿胪寺丞刘⑦。同年二月甲午遣使赐祭别失八里至王沙迷查干。时中官把泰,帖木儿不花等使别失八里还,言:沙迷查干卒,弟马哈麻嗣立之。上以沙迷查干能归顺朝廷,遂遣把泰等赐祭,文绮表里各十⑧。永仍遣玺书赐马哈麻文绮衣二袭,”乐八年(1410年)二月丁未“遣指挥完者帖木儿等赍敕及彩币赐别失八里王马哈麻。先是诏使往彻马儿罕,道经其地,马哈麻遣人护送,故特使劳之⑨。永乐礼待甚厚。”朝与别失八里王马黑麻来往非常密切,永乐九年(1411年)闰十二月壬戌⑩、闰十二月戊寅①两次设宴款待其使。是年闰十二月己卯“遣给事中傅安等送别失八里使臣马黑麻等还。以瓦剌使者言,别失八里王为马哈麻,将袭其部落,就命安等赍敕谕马哈麻”“‘②。永乐十一年(1413)七月丙午敕甘肃总兵官丰城侯李彬曰:别失八里王马哈麻敬事朝廷,遣使来贡。如至,可善待之,其市易者听自便。盖远人慕义而来,当加厚抚纳,庶见朝廷怀柔之意。’”是岁十一月,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户部主事李暹、指挥蓝金哈蓝护送哈烈等处使臣还。永乐十二年(1414)十月壬辰“有使西域还者言:‘别失八里王马哈麻王之母及弟相继卒。’命给事中传安等赍敕慰问,并赐之文绮表里③。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癸巳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等使西域还。西域诸国:哈烈、撒马儿罕、火州、土鲁番、失剌思、俺都淮等处各遣使贡文豹、西马、方物”。永乐十四年(1416)三月壬寅“别失八里王马哈麻侄纳黑失只罕,遣使哈只等贡马及方物,且告马哈麻卒,无子。遣中官李达、给事中傅安等往祭马哈麻,仍以玺书命纳黑失只罕嗣为王,赐金织、文绮、盔甲、弓刀,并赐其母彩币。上命:“哈只等言别失八里与哈烈有隙,各蓄争斗之意。复赐玺书,谕纳黑失只罕并哈烈:‘俾各释怨睦邻、保其民人以享太平之福’。”又闻别失八里头目忽歹达事其主四世,国人信服,今能替辅纳黑失只罕,亦赐玺书彩币加劳之”①。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乙未“别失八里王纳黑失赤罕遣使哈即哈剌罕等贡方物。且致王言,将嫁其妹撒马儿罕,请以马市装奁。遣中官李信、指挥丁全等赍文绮,帛各五百疋助之”②。至永乐十六年(1418)二月庚戌别失八里王歪思弑兄纳黑失只罕,自立为汗,而迎战瓦剌,战大败,另有记载瓦剌乘胜攻入别失八里,城遭焚毁,遂举众西迁。《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别失八里国记永乐“十六年,贡使速哥言其王为从弟歪思所弑,而自立,徙其部落西去,更国号曰亦力把里”。《明实录》亦载永乐十六年“别失八里头目速哥、克剌满剌等来朝贡方物,具言其王纳黑失只罕为从弟歪思弑之而自立,徙其国西去,更号亦力把里王。命速哥为右军都督佥事,克剌满剌为指挥佥事,赐诰命冠服、金带、彩币”③。据此可知在汉文史书中,东察合台汗国以永乐十六年为界,以前诸王,包括黑的儿火者、沙迷查干、马哈麻、纳黑失只罕、歪思等都称为别失八里国,至永乐十六年(1418)歪思举众西迁今伊犁地区,改称为亦力把里国,亦力把里,顾名思义,必在今伊犁地区,可能所指就是阿力麻里故址。当年(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庚戌明朝已经派“遣中官杨忠等使亦力把里。赐其王歪思金织文绮、彩币、盔甲、弓刀,并赐其头目忽歹达等七十余人彩币有差”①。然在《明史·西域传》中亦力把里国名并无明确反映。自永乐十六年歪思西迁,东察合台汗国在明朝记载中都已改写为亦力把里国,且自歪思以降,历代亦力把里王的名字,都已不再见于史书记载,证实明朝已同东察合台汗国的关系日益疏远了。

附注

①《辽史》卷二,太祖本纪天赞三年。 ②《辽史》卷三十,耶律大石。 ①遗址在今内蒙古境内,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为辽朝齐王罨撒葛妃所建,罨撒葛妃是著名萧太后之姐,受命率兵三万平定了西北叛乱,修建了这座城堡——可敦,意为突厥语中的王后、王己,因称可敦城。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朝在可敦城建置镇州,设置屯田,派来二万余骑经营屯田,其中既有契丹人、奚人,也有汾、晋籍的汉人,称为建安军。辽保大三年(1123)天祚帝次子梁王耶律雅里(一作耶律挞鲁)也曾率部徙居此城,兵力相当雄厚。 ②《辽史》卷三十,耶律大石。 ①《明史》卷三,太祖本纪。 ①《明实录》卷二一〇,4页。 ②《明实录》卷二一二,1页。 ③《明实录》卷三十三,5页。 ④《明实录》卷三十九,5页。 ⑤《明实录》卷五十四,2页。 ⑥《明实录》卷六十六,929页。 ⑦《明实录》卷七十五,112页。 ⑧《明实录》卷七十六,1页。 ⑨《明实录》卷一〇一,4页。 ⑩《明实录》卷一二三,3页:“别失八里王马哈麻遣使马黑麻等贡马及文豹。命礼部宴之”。 ①《明实录》卷一二三,5页:“赐琉球国、瓦剌、别失八里等处使臣及斡难河等卫指挥宴”。 ②《明实录》卷一二三,5页。 ③《明实录》卷一五七,1112页。 ①《明实录》卷一七四,1页。 ②《明实录》卷一八六,1页。 ③《明实录》卷一九七,3页。 ①《明实录》卷二〇〇,1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