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铁勒西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铁勒西迁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铁勒西迁内容包括了,铁勒、丁零都是古代北方狄人的一脉相承。铁勒,两汉魏晋时期犹不见其名,进入南北朝时期,九姓铁勒之名开始浮现于史册,铁勒原居于漠北。
关键词:
伊犁
魏晋南北
铁勒西迁
内容
铁勒、丁零都是古代北方狄人的一脉相承。铁勒,两汉魏晋时期犹不见其名,进入南北朝时期,九姓铁勒之名开始浮现于史册,铁勒原居于漠北。如此众多的铁勒部落突然大批西徙,定居西海之东各地,其时间与柔然斛律可汗西征同时,显然是受柔然发遣,从征落户。具体见于《北史》卷99铁勒传:
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
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
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苾、薄落、职乙、咥
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於尼护等,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
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一万余兵。
此外,康国北、傍阿得水、得嶷海东西,乃至拂菻东都有铁勒部落的马蹄印。
以上记载如果在地图中加以复原,明显可看到一条铁勒人举族西迁的轨迹:越葱岭而西,直至西海。如果把此传同《魏书·高车传》及同书《蠕蠕传》相对勘,就不难发现不少部落名发音相同,实为同名异译。例如漠北的解批氏西迁于伊吾西、焉耆北的契苾氏,漠北的斛律氏之西迁部落入唐以后改译为胡禄屋的部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柔然汗国的性质有一个新的理解。这一汗国的创立者和统治者虽然是以郁久闾氏为核心、操鲜卑语的柔然人,但构成这一汗国社会支柱的主体则是高车丁零、九姓铁勒等操突厥语诸部落。
由柔然西征引发的高车丁零、九姓铁勒的西迁定居,根本改变了天山北麓的语言结构。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山北六国存在的先秦、西汉时期印欧语系的塞语曾经是这一地区的主导语言,其后匈奴语、车师语(月氏语)、汉语的传入似仍未能改变塞语为主导的基本语言结构。而柔然西征引发的高车丁零、九姓铁勒的西迁,则根本改变了这一传统语言结构,导致此后整个天山北麓印欧语系的塞语渐成绝响,突厥语则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高车丁零的兴起更加引人注目。根据《汉书·苏武传》所记,丁零还是游牧于北海,即贝加尔湖一带,可见丁零原居漠北,高车丁零显然是从中分化出来的丁零部落一支。《魏略·西戎传》中开始出现北丁零和西丁零的分化,但西丁零的游牧地区也不过在剑水流域,直至西晋王朝时期这一分布格局不变。西域出现大量高车丁零和铁勒部落,始见于记录南北朝史事的《北史》和《魏书》。这两部史书所记大体相同。高车丁零原本只有漠北一支,而进入北朝,却已出现了高车六氏①和高车十二姓②的区别。
关于高车丁零与匈奴、突厥的关系,《魏书·高车传》中曾有“或云其先匈奴甥也”的记载,但这绝不意味着二者同族。按“甥”乃母系亲属,在古代不过兆示着曾与匈奴存在过联姻关系。
西部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穷奇兄弟建国乃西域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魏书·蠕蠕传》与《魏书·高车传》都记为柔然伏古敦可汗豆仑在位时期(485492),此汗继续奉行同北魏全面对抗之政策,而战多失利,西部高车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穷奇兄弟遂起兵叛柔然,独立建国。但所记时间略有差异。
《魏书·高车传》明确记载西迁后的高车丁零居地在“车师前部西北”,如与《魏书·蠕蠕传》相对勘,其最狭义理解,亦当是柔然丘豆伐可汗社仑始拓宇西方的”焉耆之北”,而车师前部西北的地域更加广阔,自玛纳斯河直至伊犁河流域都可包括在这一地域之内,则恰与乌孙故境相重合,由此足证,副伏罗部早在追随社仑西征时期就已盘踞此地,并非叛变柔然以后才新据其地。据此判断,高车丁零应即斛律攻取乌孙时所率主力。事定之后遂在那一带定居,防戍柔然西境。其中以副伏罗为首、包括泣伏利氏、吐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乞袁氏、右叔沛氏等十二姓组成的高车丁零也是因受柔然征召西征,而与漠北的同族,由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奇异斤氏等六氏组成的东部高车丁零分化为东西两支,定居于焉耆西北的玛纳斯河到伊犁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为柔然戍守西疆。至伏古敦可汗豆仑在位时期(492~485),柔然连续对北魏作战失败,国势日沉,太和十一年(487)高车首领阿伏至罗又受征召,与其弟穷奇共同率部叛柔然独立于“车师前部西北”,即今昌吉至伊宁一带。中国史书上虽然记载高车就是其国名,但无论是简称的高车,还是全称的高车丁零,似乎只是一种他称而非自称。
与此相联系,这一时期东起蒙古高原,南至西伯利亚,西至黑海沿岸草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就是石堆墓的兴起及其墓标草原石人的出现。草原石人是一种矗立石堆墓旁的石质立体雕像,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所雕人像有男有女,雕刻手法有平雕有圆雕,有的雕刻全身像,有的半身像,有的仅仅头部像。甚至还有一种兀立于草原上的大青石椿。所雕人的体质特征也不尽相同,形态各异,但都竖立在石堆墓或石棺墓附近,且大都面向日出的东方。显然是一种古代游牧族群的墓前标志。游牧族群不像定居的农业族群那样生活在固定的地域上,而是逐水草而居,死后所立墓、刻石象形、石冢的大小与雕像的精美程度决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对于石人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漫长的求索过程。自19世纪末到上世纪,突厥说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证据是(1)石人一律面向东方,与突厥人敬天拜日、牙帐东开的风俗一致。(2)不论男女,大都腰带上佩有匕首,同《周书》所记突厥人“佩饰兼有伏突”(即匕首),二者一致。(3)有的男性石人臂袖上常套有称为“韦鞲”的皮套,可架猎鹰,特显骁悍。这种“韦鞲”也是突厥人的一大特点。(4)绝大多数石人的袍服、冠帽,形制同《阙特勤碑》上的冠服相类似,阙特勤正是典型的突厥人。(5)根据小洪那海石人背后粟特文的解读,镌有西突厥开国君主泥利可汗名字,说明石人确与突厥人有关。(6)根据已发掘的石棺墓或石堆墓,多是内盛骨灰的陶罐。一般已是二次葬的历史产物,同突厥人的葬俗完全吻合。可见突厥人同草原石人密切相关,不容否定。
显然,草原石人乃突厥历史文化遗迹的传统说法并没有错,问题在于突厥的外延却应予修正和扩大,不可再仅仅局限于以阿史那氏为核心的鄂尔浑突厥,而应包括历史更为古老的丁零、铁勒等同操突厥语部落在内。事实上早在阿史那突厥出现之前,高车丁零、铁勒等其他操突厥语族的部落早已存在了。这些部落的历史都可以追溯至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后来又都加入了突厥汗国,成为以阿史那氏为核心形成的蓝突厥或鄂尔浑突厥的属部。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风俗上,同阿史那氏为核心的蓝突厥或鄂尔浑突厥都大同小异。例如突厥人存在狼祖传说,高车也有类似传说。突厥人葬俗隆重,胜过婚礼。遇丧事必须由全部落举办,反映对人类生命价值的高度尊重。突厥人实行二次葬法,第一次火葬,第二次土葬,相隔半年,且有■面、割耳、立标等特有的风俗,并且葬礼已非一家一户的私事,而得到全部落的关注。一般死后须停灵,杀羊马致祭,“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前,以刀■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①。然后择吉日火焚,“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叶荣茂,然后坎而瘗之”②。依此,草原石人这一考古文化现象,实质上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柔然汗国存在的时间正为其中期,显然同草原石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存在这种文化联系的却并非柔然人本身,而是同突厥存在着渊源关系的高车丁零和九姓铁勒。正是在柔然汗国时期发生了如此众多的高车丁零、铁勒等操突厥语部落大规模西迁,草原石人的分布地域恰恰反映了这次大规模族群迁徙的历史轨迹,从而对草原石人的性质找到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蒙古高原、天山北麓、伊犁河东西都是石堆墓与草原石人密集分布地区,其中仅伊犁地区就发现了众多的石人,这些石人年代不一,但基本形态相同,都是面东而立,持剑托杯,其中既包括以阿史那氏为核心种姓的蓝突厥遗存,例如昭苏小洪那海石人,也包括大量铁勒九姓、高车丁零时代的石人,这些石人应当就是铁勒九姓、高车丁零西迁的历史遗迹。
斛律、袁纥等高车六氏皆居于漠北,又称之为东支高车;副伏罗氏等十二姓则后来在车师前部西北建国,又可称之为西支高车。而高车的原居地本来都在漠北,以上东、西两支的历史分化必然同是否追随社仑西征有关,其中十二姓必定都参加了西征,说明占高车的三分之二的部众后来都已远迁西域。定居于“高昌西北”即天山北麓西段,今乌鲁木齐以西地区。《北史》、《魏书》所述史事发生时代与柔然汗国存在的上下限相符,据此判断,柔然可汗斛律西征很可能就是高车丁零发生东、西两支的分化的动因,则高车十二姓西迁定居的时间应始于5世纪初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