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察合台系蒙古治下的别失八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2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察合台系蒙古治下的别失八里
分类号: K294.5
页数: 5
页码: 411-415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合台系蒙古治下的别失八里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合台系蒙古 别失八里

内容

元朝的领疆远不如蒙古汗国时期辽阔,即使其前期也仅与汉、唐领疆相侔若,至其中期以后,元朝势力已完全失去了西域的控制权,由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封地进一步演变而成的察合台汗国接管了西域。其后又进一步分裂为东、西分疆而治的两个独立汗国,其中的察合台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仍以别失八里为都城。但这座历史名城的辉煌却日益黯淡。察合台汗国的版图已东起流沙,西至河中,包括原属哈剌汗朝故境的哈实哈儿(喀什噶尔)、鸭儿看(叶尔羌)等地。因始终追随察合台系,蒙受的战争损失最小。据元朝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记载:哈实哈儿居民“从事商业”,该地的商人将本地产品“运销世界各地”。鸭儿看城当时“商贾如鲫,百货交汇,屹然为一方著名商场”。可见与畏兀儿所在的东部天山走向衰落同时,伊斯兰化的西部天山则日益走向繁荣。
  察合台汗国的创立者可追溯至笃哇,在反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西北藩王之乱中是仅次于窝阔台系海都的第二号首领。海都因为首倡乱而连遭元军重创,窝阔台汗系日益衰落,察合台汗系的笃哇却识势达变,因时取利,其后裔遂独雄西域。历代察合台系的蒙古可汗都继承了笃哇这一传统,顺应时势、民心,因所统治的西域居民基本上都操突厥语,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尤占上升趋势,遂兼操蒙古、突厥双语,并以穆斯林崇尚的哈卡尼耶方言为突厥语的标准。突厥语回鹘方言和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回鹘文逐渐边缘化。为了巩固黄金家族的统治,历代察合台汗开始同当地各族联姻,这一蒙古高贵家族的血统逐渐稀释,由起初兼操双语到改操哈卡尼耶语,从而开始了西域全面哈卡尼耶语化的历史进程。
  元大德十一年(1307)笃哇死后,子宽彻继立,两年后死去,国中发生汗位争夺,笃哇之子怯别平息了内乱,杀察八儿,吞并了窝阔台汗汗国,遣使元朝,得到承认,又从伊利汗国中迎回其兄也先不花,奉立为汗。也先不花在位时期与元朝重开战火,元军突入察合台汗国数千里。延祐七年(1320)也先不花死,怯别继承汗位,遣使元朝,重新恢复和平。泰定四年(1327)怯别死,从此,察合台汗国进入政治动荡时期,察合台后裔燕只吉台、笃来帖木儿、答儿麻失里、不赞、敝失、也孙帖木儿等六人有如走马灯般上台、下台,其中答儿麻失里在位期间(1331~1334年),曾下令放弃佛教,皈依伊斯兰教。而答儿麻失里不久即为其侄不赞所杀。不赞改变其宗教政策,优待基督教、犹太教。不赞堂弟敝失常驻阿力麻里,罗马教廷派出许多传教士到此传教。其后窝阔台后裔阿里算端夺得汗位,但不久又为笃哇家族夺回,先后被扶立的子孙有麻哈没的与合赞算端。至14世纪40年代合赞算端继承汗位以后,为削弱国内异密势力,采取了残暴手段,巴鲁剌思部异密合札罕杀死国君,自柄国政,不断扶立和废除国君,在他的影响下,国中有国,察合台汗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已仅存名义。其后虽经过脱忽鲁帖木儿的一度重新统一,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至正六年(1346)这一汗国又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波斯史家称其西部政权为帖木儿汗国,东部政权为蒙兀儿斯坦。明代史籍因其东部政权都城先后在别失八里和亦力把里,而分别以城名其国,实应正名为西察合台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始于秃黑帖木儿。此汗分立之后,完成了三项伟业。一是将政治中心由草原移到定居的维吾尔族生活的农业地区,重点经营阿克苏、阿力麻里(霍城),初步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二是推广使用被统治人民所操突厥语,扩大了其政权的社会基础,逐渐推动黄金家族和整个蒙古人的突厥化,维吾尔化。三是皈依伊斯兰教,在苏非派教士的协助下,以“圣战”为号召,武力传教,将伊斯兰化的地区推进到曲先,这是库车的元代译名,亦即古龟兹地区,导致龟兹佛教的灭亡。
  秃黑帖木儿(1346~1363年在位)出自察合台汗后裔也先不花汗统,由杜格拉特部贵族布拉吉所拥立,在其称汗建国前后,和卓家族沙黑·札马鲁丁、额什丁父子及其苏非派教团起了重要的作用。沙黑·札马鲁丁和卓,新疆第一支和卓家族的始祖。祖籍中亚布哈拉,自称阿拉伯圣裔。出自布哈拉苏非派宗教世家。祖先曾为为成吉思汗流放于罗卜怯,率先入东察合台汗国传教,为秃黑帖木儿授业师,佐其称汗建国,死后,其子额什丁和卓(1336~1437年)继为国师,元至正十年(1350)主持了可汗入教大典,秃黑帖木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额什丁和卓又助汗说服王公大臣,元至正二十至二十一年(1360~1361年)期间秃黑帖木儿率领所统16万蒙古部落全都皈依伊斯兰教,完成了蒙古人信仰改宗的历史转变。其势力西达费尔干那,北与瓦剌为邻,南与于阗相接。进而重金资助额什丁和卓创建库车教团,以武力强迫和金钱诱惑,推行伊斯兰化,到处捣毁佛寺、佛像,一度引起库车、沙雅万余佛教徒暴动,秃黑帖木儿大军随即血腥镇压。著名古龟兹佛寺、石窟寺如昭怙厘大寺,克孜尔、库木吐拉等千佛洞的毁灭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直到伯希和到库车考察时,还在一座佛寺废墟中发现一个包裹在血淋淋僧衣中的枯瘦尸体。额什丁却因此受到后世穆斯林的无比尊崇,额什丁家族也世袭最高喀孜(伊斯兰教法官),享有伊斯兰教世袭教长特权200余年。额什丁去世后,其信徒在其生前的罕尼卡东面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今称毛拉额什丁麻扎,在今库车县新城和老城间的麻扎比赫街。始建于14世纪末,主要建筑由外院、内庭和后院组成,并有墓室、礼拜殿。外院高大古朴的圆冠后,是绿色琉璃穹顶的清真寺。穹顶四角饰以葫芦状的塔刹,带花琉璃砖镶嵌的墙壁。一个拱形的门洞通向内院。陵墓为四周有回廊、雕花木栏环卫,上覆红、白两色旗幡的巨大的圆形土台。其旁礼拜殿还有清朝驻库车粮运官李藩为其所题“天方列圣”四大字的木匾,这一陵墓显然经过历代增修,可见此人死后备极光宠。至此,新月已冉冉升空。
  至正二十二年(1362)秃黑帖木儿死,纳黑失只罕在位三年,其子也里牙思火者继位,河中异密举兵叛乱,也里牙思统兵西征,至正二十五年(1365)取得“泥沼之战”的胜利,却在围攻撒马尔罕失利,返国去世,权臣朵豁拉惕部异密怯马鲁丁叛乱,自僭汗位,一天间杀害了秃黑帖木儿的十八个儿子,唯秃黑帖木儿幼子黑的火者幸存,为朵豁拉惕部的另一异密忽歹达之母隐藏下来。怯马鲁丁的篡位引起贵族的不满,群请中亚帖木六次东征靖难,怯马鲁丁战败失踪。大约在明洪武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间(1387~1389年),东察合台汗国汗位虚悬,黑的儿火者遂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拥戴为汗,王统又恢复到察合台后裔,忽歹达辅政,遂定都别失八里,监控南道诸国,和亲西察合台汗国,遣使结好明朝,全力支持苏非派传教组织曲先社团,早在额什丁在世时已派其次子阿布 ·纳赛尔丁前往哈剌火州秘密传教,洪武二十五年(1392)黑的儿火者攻回鹘,城中穆斯林响应,打开了城门,导致火州城陷,迫使当地居民改宗伊斯兰教。及永乐皇帝继位,对于察合台汗国,改奉强硬政策,永乐元年(1403)黑的儿火者亲统兵攻哈密,阿布·纳赛尔丁率其教团内应,而哈密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已归属明朝。明军果断来援,血战 28日,黑的儿火者、阿布 ·纳赛尔丁双双阵亡,一千余名士卒被俘入明,以“殉教者 ”身份葬于吐鲁番盐泽。这是东察合台汗国进行宗教战争以来,所遭受的最大挫折。这一事件在清人所著《明史》中虽无反映,但《明实录》中却明确记载此年十月永乐帝颁诏当时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分别等第”,嘉奖所部将士。分明是对于这次战争胜利的馈赏。当时哈密以东肃州治下辖赤斤蒙古、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诸卫,都属明军建置。1972年奇台文物普查时,在靠近北沙窝的北道桥古城发现了一件重要文物,乃一颗石印,上镌“赤金营”等字样,赤金营,当即赤斤蒙古所属建置,此印的发现说明其活动范围不仅限于肃州,明代前期已深入今天山北麓。这支击杀黑的儿火者、阿布·纳赛尔丁的明军很可能就是肃州下属的赤金(赤斤)卫所统蒙古精骑。明朝立国之初,由于哈密卫的建立,佛教的法脉仍然得以延续,今吉木萨尔境内发现的景泰蓝瓷瓶,证实直到这时,中原王朝强大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仍然存在。至明朝中叶,明人马文升在其奏文中更是清楚地记述哈密城中有回回、畏兀儿、喀喇灰三种名称各异、信仰不同的族群 “同居一城 ”、“彼此颉颃”①,其中的畏兀儿指信仰佛教的原高昌回鹘后裔,回回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原东、西哈剌汗朝故境的哈卡尼耶人,喀喇灰则指仍然不信伊斯兰教的或信仰其他宗教的葛逻禄人。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服装式样很不相同。畏兀儿的服装基本保持高昌回鹘的特征,虽然一律胡服,但男子仍然髻发,这是汉人发式的特征,女性蒙皂巾,垂髻至颈。回回人则是男子削发,戴小罩帽,妇女以白布裹头,同中亚、阿拉伯一带之伊斯兰教徒之打扮基本类似,相当接近现代维吾尔服饰特征了;并开始严格推行伊斯兰法,偷盗一次,赔偿;二次,割手一只;三次打死。可知伊斯兰教开始渗入民俗及其日常生活,看来佛教渐衰。至永乐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丁巳(1406年4月15日)明朝正式创立哈密卫,封率先降明的当地畏兀儿人首领脱脱为忠顺王,给印章。以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以汉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行使明朝对哈密地区的政治主权。由于明朝哈密卫建置的存在,这一地区佛教继续存在了约80余年。因此,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六年 (1408),吐鲁番高僧清来、法泉师徒以贡使的名义入朝,明朝封清来为灌顶慈慧圆智普应国师,赐清来白金五百两、钞千贯、彩币十三表里。其徒法泉等七人为吐鲁番等城僧纲司官,各赐白金三十两,钞五百贯,彩币三表里。但在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1413~1414年)奉使西域的陈诚所留行记中,已是“风物萧条,昔日人烟,惟多僧堂,佛寺过半,今皆零落”,哈密已是佛寺犹存,但已残坍不堪,远不如昔日兴盛。永乐二十年(1422),中亚帖木儿帝国使臣盖耶速丁·纳哈昔随使团东往明朝,途经哈密,所留《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也印证城中有佛寺同伊斯兰教清真寺遥相对峙。那座“宏伟的清真寺”是由中亚来的穆斯林教徒爱迷儿·法合鲁丁建成的。尽管佛教已走向衰落,在明朝的庇护下,仍然得以延续下来。
  黑的儿火者死后,权臣忽歹达又先后扶立黑的儿火者的子嗣沙米查干、马哈麻先后继位,由此又传马哈麻之子失儿·马黑麻、沙米查干汗之子纳黑失只罕诸汗。在穆斯林载籍中这些都是平庸之君,但在汉文史料中马哈麻却是一位英主。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接受明朝册封为顺宁王。永乐十年(1412)袭杀北元主本雅失里,建都别失八里,雄视西域。《明史》称之为别失八里国,“别失八里,西域大国也。南接于阗,北连瓦剌,西抵撒马尔罕,东抵火州”。①此汗在位时期,佛教又有所复苏迹象。《明史》卷329记:“永乐四年遣官使别失八里,道其地,以彩币赐之。其万户赛因帖木儿遣使贡玉璞,明年达京师。六年,其国番僧清来率徒法泉等朝贡。天子欲令化导番俗,即授为灌顶慈慧圆智普应国师,徒七人并为吐鲁番僧纲司官,赐赉甚厚。由是其徒来者不绝,贡名马、海青及他物。天子亦数遣官奖劳之。”永乐十二年明使李暹曾出使别失八里,永乐十五年(1417)黑的儿火者之孙、失儿阿里之子歪思(永乐十五年至宣德七年在位,1417~1432年)在朵豁拉惕家族忽歹达支持下,弑纳黑失只罕自立为汗,对内加强君权,推行削藩政策,迫使前朝元勋、功臣、权相朵豁拉惕家族首领忽歹达异密西去朝圣,死于麦地那,收权于己。但武功建树并不多,当时蒙古瓦剌部西侵天山北麓东段,迎战失利,遂弃别失八里,迁都亦力巴里(今伊宁)。“永乐十六年(1418)二月庚戌,别失八里头目速哥满来朝贡方物,具言其王纳里失只罕为其从弟歪思弑之而自立,徙其国西去。”②西迁后国家已改称为亦力把里(按:即伊犁城之意),此后,别失八里就逐渐荒废了。据陈诚《西域番国志》记载,这里已是一片游牧草原景象:“别失八里..不建城郭、宫室,居无定向,唯顺天时,逐乘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不树桑麻,不务耕织,间种穄麦,及为毛布..广牛马。”可见此时的别失八里已非复昔日繁华、富庶的气象了。所以我初步判定别失八里城的使用下限为明永乐十六年(1418)。

附注

①《皇明经世文编》,马文升奏疏。 ①《明史》,卷332。 ②《明太宗实录》,卷 10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