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察 合台汗国接管西域与畏兀儿内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19
颗粒名称:
第五察 合台汗国接管西域与畏兀儿内迁
分类号:
K294.5
页数:
6
页码:
406-41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察合台汗国接管西域与畏兀儿内迁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察合台汗国
畏兀儿内迁
内容
察合台汗国的创立者是笃哇,脱胎于察合台封地。察合台是成吉思汗第二子。1206年成吉思汗攻灭乃蛮以后,分封诸子,察合台封地在畏兀儿地以西的草原地带,成吉思汗西征结束,察合台受命留守西域,但绿洲农耕地区却属中央大汗直属领地,为此与大汗发生了最早的磨擦。 1242年察合台死,依察合台生前命令,本来以他的孙子合剌旭烈为汗位继承人。1246年贵由继立,废合剌旭烈,改立察合台之子也速蒙哥为汗。贵由死后,也速蒙哥反对拖雷系继立为蒙古大汗,蒙哥继位后立即废黜,复立合剌旭烈,死后,其妃兀忽鲁乃立己子木八剌沙为汗,因年幼,兀忽鲁自监国政。1259年蒙哥死于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大汗并立,忽必烈在和林之战获胜,阿里不哥退至谦谦州(今剑河流域),忽必烈断绝汉地的供粮,阿里不哥处境恶化。忽必烈派察合台后裔阿鲁忽前往察合台夺权,驱逐了兀鲁忽乃,阿鲁忽即汗位,收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等地入于自身辖下,扩充了实力,与窝阔台封地并为西域两大势力。阿鲁忽死后,木八剌沙重新掌权,忽必烈册立察合台后裔八剌再次前往夺权,八剌顺利夺位后,就叛变了忽必烈,与窝阔台系的海都结成了联盟。元至元六年(1269)海都、八剌以及钦察汗国的忙哥帖木耳三方大会于塔剌思,瓜分河中大汗直属领疆,八剌独得三分之二,建立了三方共反元朝大汗的同盟。至元七年(1270)八剌与窝阔台汗国联兵,南攻伊利汗国,初战获胜,后发生矛盾,军中窝阔台系诸王退出南征,伊利汗率大军迎战,也里(今阿富汗的赫拉特)之战,八剌大败,欲东投忽必烈,为海都包围,八剌死于军中。海都先后立察合台后裔聂古伯、不花帖木耳和笃哇为察合台汗。
相对于阿里不哥和以海都为代表的窝阔台汗国,笃哇(?~1306年)更是元朝难以对付的敌手。笃哇是八剌之子,察合台汗国的创立者,初期一直依附海都,在共同反元战争中彼此分工,海都经略的重点是漠北,笃哇进攻的重点是西域,因此,拓地最多,受惠最多,海都死后,笃哇成了盟主,扶立比较无能的察八儿为汗,遣使元朝约和,停止了叛乱活动,转而全力进行西域领土的兼并,疲于应付的元朝也只好承认现实。约定畏兀儿以西地悉归察合台汗国,四面略地,得到很大的实惠。1304年又联合钦察、伊利等汗国共同尊奉元朝为宗主国,从而腾出手来全力经营西域。察合台汗国的疆域已定型化为东起流沙,西逾葱岭,凡阿姆河以北地界,包括今新疆全境及今中亚诸国几乎都已属于察合台汗国的范围了。元大德十一年(1307)笃哇死后,子宽彻继立,两年后死去,国中发生汗位争夺,笃哇之子怯别平息了内乱,进而吞并窝阔台汗国,遣使元朝,得到承认,又从伊利汗国中迎回其兄也先不花,奉立为汗。也先不花在位时期与元朝重开战火,兵败,元军突入察合台汗国数千里。延祐七年(1320)也先不花死,怯别继承汗位,遣使元朝,重新议和。可见元朝虽然先后击败了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系,却始终未能真正制服新兴的察合台汗国,这一对立导致名义上统一的蒙古汗国分裂定型化。元朝统治西北的极盛时代主要维持了世祖、成宗、仁宗三朝。至延祐七年(1320)已无力直接统治如此广大的西域地区,元朝的号令西止行于火州(今吐鲁番)。其后连火州的畏兀儿地也保不住了。以上结论也可在至顺元年(1330)元朝所编《经世大典》图中得到反映,从中得知元朝统治西北的极盛时代主要维持了世祖、成宗、仁宗三朝。至明宗以降,由于蒙古西北番王所建的察合台汗国势力日盛,元朝的号令西行止于火州(今吐鲁番)。因此,至顺元年(1330)元朝所编《经世大典》图中,天山南北诸城如哈剌火州、别十八里(别失八里)和忽炭等地已都划归察合台汗国版图。而察合台汗国后来又发生分裂,西域的统一局面又为纷乱、割据的局面所取代。
畏兀儿东迁武威永昌府之后,其主“纽林的斤尚幼,诣阙请兵北征,以复父仇。帝壮其志,赐金币巨万,妻以公主曰不鲁罕,太宗之孙女也。公主薨,又尚其妹曰八卜叉。有旨师出河西,俟北征诸军齐发,遂留永昌”。①其后以“诏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领本部探马等军万人镇吐蕃宣慰司。威德明信,贼用敛迹,其民赖以安”。至大元年(1308),西北番王海都、笃哇之乱平息后,高昌逐渐安定,元武宗将他召回,重新册命为亦都护,赐予亦都护的金印,令其率众返回旧国,设置各级官吏。②“仁宗始稽故实,封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设王傅之官。其王印行诸内郡,亦都护印行诸畏兀儿之境。八卜叉公主薨,复尚公主曰兀剌真,安西王之女也。领兵火州,复立畏兀儿城池。延祐五年(1318)薨。 ”③据此,似乎纽林的斤又于至大元 年(1308)之后重返火州,再建亦都护政权。但经学者研究,纽林的斤亦都护家族拥有的力量,最多不过探马赤军万人。随亦都护的部众有的已安于新居,不愿返回火州。在这种情况下,纽林的斤的努力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他返回武威后不久死去,永昌就成了亦都护家族的新居地。《西宁王忻都碑》中留下的记载表明:“亦都护来朝,挈家以从,跋履险阻,行次永昌,相其土地沃饶,岁多丰稔,以为乐土,因定居焉。”自此,回鹘王室及政治、文化精英几乎都东迁内地,与仍留本地的畏兀儿民众天各一方。标志着畏兀儿亦都护政权的衰亡。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的《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碑》,高2.36米,宽0.91米,阳面为汉文,阴面为回鹘文,碑额已失,明初修筑酒泉城时剖为两块,镶嵌在东门洞内的两壁,为存世极少的东迁永昌的回鹘文碑刻之一,内记唐兀氏自西夏末年至元朝末年六代130余年间的官职和事迹。此后,史书中虽然继续册封畏兀儿亦都护,诸如纽林的斤之子帖睦儿补化、纽林的斤幼子太平奴、纽林的斤之孙不答失里等人,政治活动的地点都已是内地而非西域。例如至治年间(1321~1323年)畏兀儿亦都护帖睦儿补化受命统领甘肃诸军,泰定年间(1324~1327年),统兵镇守襄阳,不久升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天历元年(1328),又任为知枢密院事。天历二年(1329)擢任中书左7丞相,让爵畏兀儿亦都护和高昌王于其弟。此后,这支畏兀儿王统又相继传承了太平奴、不答失里等亦都护,实已纯属名义。历史上末代畏兀儿王名和赏,乃畏兀儿亦都护帖睦儿补化之孙,不答失里之子。元顺帝末年继立王位于甘肃永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军克兰州,亲送元朝印信归附,明置高昌卫,拜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世袭高昌王。后又随宋国公冯胜平定甘肃,移镇西凉。后携家迁居南京。洪武五年(1372)死,葬于聚宝门外 2.5公里处,乃最后一任高昌王。自此高昌回鹘王的嫡系家族迁居于南京。畏兀儿王统断绝,完全退出了西域政治舞台。
至于普通的畏兀儿人,虽然内迁,但未必有机会落户中原,大都迁居永昌、敦煌一带,仍为农户,兼为士兵,他们仍然虔信佛教,以写经、刻经为布施盛事。斯坦因在敦煌的一个地窖中发现了这种木刻活字,装在一个木桶中,总数有数百枚之多。斯坦因认为这是13世纪元朝统治时期的遗物。经我国专家鉴定,这种木刻活字为16~17世纪前期的遗物。吐鲁番、敦煌曾大量发现13世纪的木刻本回鹘文佛经,从刻印的情况看,不是活字印刷,因此,敦煌发现的木刻回鹘文活字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至13世纪,应即这批东迁畏兀儿人的创造。通常认为畏兀儿乃今新疆维吾尔族的先祖,其实这只是畏兀儿人中的一部分,东迁永昌的畏兀儿人今天都已融入甘肃裕固族。
畏兀儿王国灭亡后,原居唐北庭故境的畏兀儿人大批内迁,其中不少属于佛教文化的精英,对元朝的佛教和汉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涌现出大批政治、军事、文化上的杰出人物。
灭宋名将阿里海牙(1227~1286年)谕降襄阳守将吕文焕,统兵攻入海南,连克五十八州,追封为江陵王。以廉治执法驰名的布鲁海牙(1197~1265年),其子孙世代以廉为姓。其子廉希宪(1231~1280年)历仕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都称能臣,死后追封魏国公,加赠恒阳王。
廉希宪之侄廉惠山海牙,召入太史院,主编《仁宗实录》、《英宗实录》,奉命修《宋史》、《辽史》、《金史》,擢翰林学士承旨。布鲁海牙后裔廉希贡,为官清廉,政声最隆,死后追封魏国公,葬于大都以西 10公里,其地至今名魏公村。
原畏兀儿国相答里麻,仕元后也以监察御史知名。航海家亦黑迷失,两使南洋八罗孛国,又招谕占城王附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领兵南征爪哇,谕降南巫里(今苏门答腊西部)、速木都剌(今苏门答腊)、八剌剌等国,擢集贤院使,兼管会同馆事。元仁宗时,追封吴国公。
岳璘帖穆尔第八子合剌普华(?~1284年)总兵钱粮漕运,兼主外蕃市舶事,南征占城,护粮饷,遇袭身亡。初主刑狱,而以主持元世祖忽必烈丝织遗像的织造工作知名的唐仁祖(1248~1301年)以及元代权臣桑哥(?~1291年)的出身也都是高昌畏兀儿。
畏兀儿中涌现的文化名人尤为众多。诸如:
设计师亦黑迭尔丁,一译亦黑迭尔。至元三年(1266)八月任为茶迭尔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是北京城的最早设计者。他的设计以琼华岛及其附近的湖泊中海和北海为中轴,前宫后庙,左祖右社,城形正方,形成井然有序的整体格局,基本上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规模。
佛学大师乞台萨理,汉名万全,为元世祖时期会勘《大藏经》的佛学家之一,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为一代佛学盛事。其子阿鲁浑萨理(1245~1307年)少随之入大都,名声更隆于其父。世祖时主持太史院,官拜尚书右丞相。
别失八里畏兀儿人阿邻帖木儿,一译阿林铁木儿。元仁宗时,任翰林承旨,奉诏译《贞观政要》、《大学衍义》为蒙古文。元英宗时,将各种蒙文的典章诰制译为汉文,为编写《元经世大典》奠定了基础。
农学家鲁明善,畏兀儿人。出身于文职世家,鲁明善的仕宦生涯是历任寿春郡(安徽寿县)监察官,太平路(安徽当涂)、衢州(浙江衢县)、靖州路(湖南靖县)等地达鲁花赤(地方长官),长期主政汉人地区加深了他对农学的重视。他广泛访问老农,搜集、整理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著成《农桑撮要》一书,总一万一千余字。按月份记载农事活动,是我国第一部这种体例的农学专著。气象、水利、畜牧、耕作、园艺、蚕桑、农贮、加工等有关农业的一切无不包罗完备。其中还补充了西域畏兀儿人的特殊生产经验,例如栽种葡萄、制酪、晒干酪、袋酥酒、收羊种等,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曲家贯云石,又名小云石海涯,别失八里畏兀儿人,是元代著名散曲家。① 出身于参加过平宋战役的宰相世家。贯云石生于江南,对江南怀有深厚的感情,以之为第二故乡,特别喜欢那里流行的民间小调一一散曲。他早就以父、祖余荫,出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但他对平步青云毫无兴趣,不久就解去所绾黄金虎符,将父爵让给了其弟忽都海涯,自己却去拜在当时古文大师姚樾门下学习古文。后来被起用为文职官员,召任翰林学士,中奉大夫,参修国史。他却因上万言书,未被采用,又辞官归隐,卜居杭州,专门写起他所喜爱的散曲来了。当时江南有徐再思号甜斋,他就自号酸斋,酸、甜二斋齐名曲坛,誉满江南。贯云石的曲风一反传统散曲的艳丽、柔情、哀婉的特色,以刚劲、狂放、豪迈见长,曲中写喝酒,写骑马,写雪景,极端蔑视功名、富贵。其名篇《正宫·小梁州·四景》:“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琼花片片洒长空,梅梢冻,雪路难通。六桥顷刻如银洞,粉妆成九里寒松。酒斟满,笙歌送,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表面上他是在写江南柔雪,其实,是在写新疆的冻雪,是江南文人比拟不了的。他虽然久居江南,但仍然保持着某些传统的生活习惯。他经常“浓煎凤龙茶,细割羊头肉”(《清江引·杂咏》),也经常怀念自己的故乡别失八里:“沧海茫茫叙远音,何人不发故乡吟,十年故旧三年梦,万里乾坤一寸心。”(《神州寄友》)“乾坤空际落春帆,身在东南忆西北。”(《观日行》)贯云石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册上,但他的思乡情结却永远留给了故乡别失八里。
诗人乃贤(纳新),字易之,又称合鲁易之或马易之,别号河朔外史。世居北庭西北,金山之西(今新疆塔城地区),出自葛逻禄部。但也汉化已久,其祖上已内迁南阳,乃贤又定居于庆元(今浙江宁波),平生淡泊名利,任情诗文,著有《河朔访古记》、《金台集》,后者乃他的诗集,收其作品一百零八篇,诗宗老杜、元、白,其名篇《颖州老翁》、《新乡媪》、《卖盐妇》等都如实地反映了元朝激烈的社会矛盾,与贫富生活悬殊,读之血泪交流。他描写山川壮美的诗篇也很知名,号称“江南三绝”之一。
安藏,字国宝,别失八里畏兀儿人,精通蒙、汉文字。元宪宗时受征入翰林院,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不仅翻译了汉文佛经,而且翻译了汉文古籍《尚书·无逸》、《贞观政要》、《资治通鉴》、《难经》、《本草》,呈献忽必烈,使这位最先称皇帝的蒙古大汗从中全面了解了汉文化,并启迪他据此制定了汉地的政策。安藏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而且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曾作为元朝特使,远赴忽必烈政敌阿里不哥牙帐,胆识超群,令朝野钦敬。归国后又为元朝政治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不分族群,放手擢拔了大量人才。死后追封为秦国公,谥文靖。
诗人萨都剌,元代著名词人,祖上属回纥人,有人认为应是葛逻禄人,祖上也已迁内地,早已完全汉化。他的祖上不属随蒙古进入中原的那批畏兀儿军事贵族,家境相对贫寒。他自幼读习汉文书籍,泰定四年(1237)进士及第,官至河北廉访使,足迹遍荆、楚、燕、赵、粤、吴,多历祖国名山大川,退休后吟啸林下,以诗、词知名。如他的《满江红 ·金陵怀古》:“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蛩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一股苍凉深沉的哀思,一直传诵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灵魂震撼力。
乞台萨理,元代畏兀儿人,其父阿台萨理精通佛学,他承袭家风,通达经、律、论三藏,谙识藏、汉诸语种,被称为“万全”。至元十二年(1275)被元世祖任命为释教都总统,官拜正议大夫同知总制院事加资德大夫统制使。曾参加《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的编勘。终年 70岁。
必兰纳识里(?~1332年),元代畏兀儿人,感木鲁(唐伊州,今哈密)人。原名只剌瓦弥的理。通梵汉西域文字,1302年(大德六年)奉命代元成宗出家,受戒于广寒殿,改为今名。皇庆年间(1312~1313年),受命将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因功特赐银印,官光禄大夫。又译各国各族朝贡表文进呈,擢开府仪同三司,兼主功德使司事务,赐三台银印。至顺二年(1331),被册封为“普觉圆明广照弘三藏国师”,加赐玉印。译有汉文《楞严经》,梵文《大乘窟严宝度经》、《大涅槃经》,藏文《不思议禅观经》,畏兀儿文《大乘庄严宝度经》、《乾陀般若经》、《大涅槃经》、《称赞大乘功德经》等。后与安西王月鲁帖木儿等谋反,被杀。
马祖常(1279~1338年),静州天山(今卯克逊)畏兀儿人,著名古文家,进士进身,有《石田集》、《列后金鉴》、《松厅事稿》传世。书法家盛熙明,曲先(今库车)人,以所著《法书考》进献元世祖忽必烈,珍藏于宫廷。今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行书作品。
以上历史名人虽然血统上属于畏兀儿,但其驰骋才能的政治、军事舞台并不是西域,而是中原,对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后裔都已留居中原,被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去了。
附注
①《元史》,卷 122。 ②《元史》,卷 122:“武宗召还,嗣为亦都护,赐之金印。” ③《元史》,卷 122。 ①薛宗正:《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北庭散曲家贯云石》,敦煌文艺出版社,19 9 3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