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唐北庭的历史尾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0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大唐北庭的历史尾声
分类号: K294.5
页数: 5
页码: 313-317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曹令忠主政北庭之后,依靠同回鹘的结盟,北庭虽早已陷为飞地,边防仍相当巩固。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大唐北庭 历史尾声

内容

曹令忠主政北庭之后,依靠同回鹘的结盟,北庭虽早已陷为飞地,边防仍相当巩固。至德宗立,形势大变。建中元年(780)在遣使韦伦赴蕃,送去善意的同时,却在振武军制造了屠杀回鹘商团的事件,唐与回鹘间初次出现了阴云。建中二年(781)唐蕃议和谈判开始,德宗急欲割让西部领土的意愿更加明朗化,引起碛西二府留守将士的严重不安。当时正当回鹘长寿天亲可汗顿莫贺达干主政时期,也担心吐蕃与唐朝的和解,遂开放回鹘路任碛西二府与朝廷间自由通使,此年,北庭曹令忠、四镇郭昕各发专使取此路入京奏事。史载:“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阿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余年。至是,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⑦引起举朝的重视。
  对此,德宗不得不暂时隐瞒其对蕃妥协的真面目,作出了相应姿态,传谕嘉奖,各予加官晋爵,赐曹令忠李姓,改名元忠。 “秋七月,戊午朔(初一,7月26日)加元忠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以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①参稽《全唐文》卷50所收诏制全文:“二庭四镇,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率奉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尊朝法,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其将吏以下叙官可超十资。”李元忠除北庭大都护以外,还授予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的名号,并在安西、北庭二府所属将士,普遍提拔七级,以资嘉奖。安西、北庭本来各为大都护府,而自开元四年(716)创立亲王、宰相遥领安西大都护以来,安西虽保留大都护府建置,但安西主将已只能领安西副大都护官号,北庭则已降为都护府。至杨氏兄弟组织三道联防以来,安西、北庭皆受河已西副元帅节制,其建置级别都已降为都护府,二府主将所领节度使名号也予废除。至是,又各自升级为大都护府,而且二府主将各封郡王。表面上荣宠已极,实则徒具名义。是月十九日丙子,唐廷又根据安西、北庭奏事官的反映,追赠了抗蕃战争中殉节的伊州刺史袁光庭;至建中三年(782)五月,唐廷又遣使赍诏,取回鹘路,追赠了抗蕃死难将士杨休明、周鼎、李秀璋、张诜诸人②,说明德宗即位之初,虽力主对蕃议和,尚不公然割让北庭、安西。追赠上述守土有功的死难唐臣就是这一政策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追赠死难将士名单中却独无杨志烈之名。杨志烈力主抗蕃,首创三道联防,多次救援唐廷于危难之中,无疑对唐朝建有大功,对此唐朝不会视若不见,郭子仪之侄安西主将郭昕也必密表以闻。但此人不恤士卒,触怒的不仅是汉军将士,还有许多突厥、粟特部众,曾经追随周逸的北庭都护曹令忠就是一位激烈的反对者,为了北庭的防务,唐朝不能不予妥协。可见杨志烈是一个功过兼备的复杂历史人物,对于周逸、张瓌叛唐谋反事件也值得重加审视和反思。
  李元忠(曹令忠)的下任北庭主将杨袭古究竟何时履职,虽史无明载,但肯定是在泾原兵变之后,入关勤王的安西、北庭行营早已覆灭,民心、军心早已瓦解,北庭形势实已危若悬卵,仍维持着表象上的平静,西、庭二州仍在大兴佛事,唐代最后一位取经高僧悟空归途还曾在北庭译经,这已是大唐北庭的历史尾声了。
  关于杨袭古在任事迹,上世纪末吐鲁番发现的《杨公重修寺院碑》有所反映,此碑虽然缺年缺月,碑中所记“节度使、御史大夫”杨公,无疑就是伊西庭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此人原任伊西庭节度留后,贞元二年始升任节度使,徙治庭州,但仍对西州非常关心。其中记载了他主政期间修造官厅、栽种葡萄林木的政绩,柏孜克里克发现的另一营造佛窟功德碑,立于 “贞元敦牂岁 ”,即贞元六年庚午,北 庭古城就是此年陷蕃,此碑之立显然在此之前,直到这时,杨袭古仍然在西州主持“创营宠窟,”崇饰“殿堂彩画尊像”。吐鲁番出土的建中七年(即贞元二年)西州蒲昌县文书也证明,当地政府仍在依例科配寺家人作染布花的课役,说明北庭治下西、庭二州境内一切依然有序进行,社会秩序仍然平静稳定。其时大战将临,杨袭古主持这些佛事实质上乃是一种抚民活动,从中体现了一种处乱不惊的大将风度。
  北庭古城位居天山北麓交通孔道,早在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偷度关塞,到达伊州后,原计划取道可汗浮图,“法师意欲取可汗浮图过。既为高昌所请,辞不获免”。①遂与庭州擦肩而过。悟空是唐朝最后一个西行取经僧,是唯一到达过北庭古城的高僧。在《西游记》中,他是唐僧的弟子,神通广大的金猴。其实,他与玄奘的时代相隔很远。俗姓车,名奉朝,拓跋氏后裔,京兆云阳人(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原本是唐朝一名官员,阶至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唐天宝十载(750)作为以张韬光为首的四十人使团成员之一,出使罽宾(今克什米尔)。其所取路线是出长安,经河西走廊,出伊州、西州,沿银山道(今库米什山麓),过焉耆、龟兹、疏勒,越葱岭,至罽宾,天宝十二载(753),因病不能随使团回国,逗留此国东都犍陀罗。病中发愿,痊愈愿落发为僧。病愈后遂拜舍利越摩三藏出家,法号达摩驮都,意为法界。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他29岁时在迦湿弥罗受具足戒,留居印度十数年,遍游北天竺、中天竺各地,觐礼佛迹,访师问道,是玄奘之后,在天竺影响很大的一位唐朝高僧。后来因客居日久,“怀念祖国和父母、亲人,像火烧心一样急切”,遂决心归国。临行时,其师舍利越摩给他梵本三部,即《十地经》、《回向轮经》、《十力经》共11卷,佛牙舍利一枚。由今阿富汗越兴都库什山经瓦罕谷地进入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疏勒都督府,记载了“疏勒(一名沙勒)时王裴冷冷、镇守使鲁阳。留住五月”的记载。接着又南下于阗,又被国王尉迟曜、镇守使郑据延住六月;又经威戎城,又名钵浣国、怖汗国,会见了唐军镇守使苏岑;又过据瑟得城(据失德城),城使名为贾诠,由此到达安西,记载:“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龟兹国王名白环”,挂锡于龟兹西门外的莲花寺。当地名僧勿提犀鱼,意为莲花精进,精通梵、汉文字,译出了所携梵本《十力经》,以三张纸,写为一卷。悟空在安西(龟兹)住了一年有余,留下了安西境内前践山、前践寺以及以滴水成音闻名的耶婆瑟鸡山等记载,山上的耶婆瑟鸡寺,寺中主持将这种滴水成音的美景谱成了乐曲,又参观游览了东、西拓厥寺(即今苏巴什东西大寺)、阿遮哩贰寺等,东行至乌耆国(焉耆),当时焉耆王名龙如林,镇守使名杨日佑,延留三月,自焉耆翻越天山,贞元五年(789)到达北庭,住龙兴寺,在北庭节度使杨袭古的主持下,延请在北庭弘法的于阗高僧尸罗达摩(意为戒法)在北庭龙兴寺将所携梵文《十地经》、《回向轮经》译成汉文,由该寺僧人大 震笔录,法超润文,普信证义,法界校对。可见悟空所携三经的汉译本乃汉僧与龟兹、于阗高僧共同合作的结晶,可惜至此年,西域风云突变,次岁北庭已陷于吐蕃。悟空恰于陷落之前的贞元五年(789)与安西、北庭入朝奏事使臣一同取道回鹘路转赴长安。因回鹘可汗信仰摩尼教,不信佛法,所带梵经,都寄存在龙兴寺内,即今吉木萨尔北庭古城西大寺中。自携汉译本,取回鹘路东返长安。归国任章敬寺主持。改法界旧名,赐法号为悟空。至圆照奉敕修《贞元释教录》,悟空及其所译三部佛经都在必收之列。当时悟空还在世,圆照即亲自访问其生平事迹,特别对其游历西域57国的活动,进行了采访,写成了这部《悟空入竺记》,录入《贞元释教录》,今已全文收入《大藏经》,成为佛教史和西域史的重要文献。
  北庭的陷落:贞元初年北庭的平静不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由于德宗采纳了李泌的建议,北庭等西陲领土的交割并未实现。自此唐蕃关系全面破裂,吐蕃开始对唐朝西陲诸飞地发动了全面进攻。贞元二年(786)河西最后一个据点沙州陷落。吐蕃即将进军北庭,已是箭在弦上。北庭防务的唯一外援就是回鹘,长寿天亲顿莫贺可汗乃是唐与回鹘共抗吐蕃同盟的主要缔造者。即使在德宗制造振武军血案的时代,仍然坚持“以水洗血”的睦唐政策,至贞元三年(787)平凉劫盟事件之后,德宗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是岁九月十三日“癸亥(10月28日)遣回纥使者阙将军约,许以咸安公主妻可汗 ”。①说明回鹘与唐朝重新恢复了和亲关系。四年(788)回鹘发使隆重迎亲,同年十一月己巳(788年 12月3日)咸安公主出塞。然顿莫贺以政变得国,在位时期忙于内部镇压,又由于取缔摩尼教,裁抑粟特人,国内宗教矛盾、族群矛盾日益激烈。虽然忠实履行同唐朝的盟约,但实力已在内部斗争中有很大消耗,国势早非昔比。贞元五年(789)七月咸安公主到达回纥衙帐,至九月天亲顿莫贺可汗已死。②十二月戊寅(十一日,12月31日),子多逻斯嗣立,受唐封为登里罗没施俱录忠贞毗伽可汗。③参稽其他资料,其汗号中尚有一“爱”字,回鹘语汗号全称应为aytangridaqutbormixhotlugbilgaqaγan,意为受命自月神,幸福伟大圣智可汗。ay(月),这一词汇在汗号中的再现,说明顿莫贺可汗复兴巫教的企图已归于失败④摩尼教势力又开始抬头。前朝重臣大相颉于迦斯虽仍继续执掌兵权,内政似已另,委新擢次相掌管。据《旧唐书》卷196吐蕃传记载:“初,北庭、安西既假道回纥朝奏,因附庸焉。蕃性贪狠,征求无度..又有沙陀部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亦属于回纥,回纥肆其抄夺,尤所厌苦,其葛逻部及白服突厥等素与回纥通和,亦厌其夺掠,因吐蕃厚赂,见谤,遂附之。于是吐蕃率葛逻、白服之众,去岁各来寇北庭。”这段文字记述的内容发生于贞元六年的“去岁”,即贞元五年。据此,当年葛逻禄、沙陀、白服突厥等唐朝属部已纷纷发生暴乱,以 故北庭发使赴京,悟空及于阗高僧尸罗达摩(戒法)也各自返国。其中葛逻禄、白服突厥二部叛唐原因就是吐蕃“厚赂”、重金收买的结果。贞元六年(790)回鹘国内政变爆发,先是“可汗为少可敦叶(护)公主所毒死,可敦亦仆固怀恩之孙,怀恩子为回鹘叶护,故女号叶(护)公主云,可汗弟乃自立”。①少可敦指非可汗正妻而领可敦名号者,相当于唐之嫔妃。可见这是忠贞可汗弟勾结少可敦,并得到九姓强部仆固氏大力支持的一场夺权斗争。按长寿天亲顿莫贺可汗以禁止摩尼教,复兴巫教著称,而忠贞可汗继位后摩尼教又有所复兴,则这位篡逆者及少可敦应当都属传统巫教信徒,实为巫教信徒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忠贞可汗在位时间仅有一年(贞元五年至六年,789~790年),不久又一场政变发生:“及四月,其次相率国人杀篡者,而立忠之子(阿啜)为可汗,年方十六七。”②国内频繁发生政变的信息绝不可能不为前线将士所知,并且必定发生消极影响,因而大败,北庭遂陷于吐蕃:
  (贞元)六年,吐蕃陷我北庭都护府..北庭之人既苦回纥,是岁,乃举城降于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麾下二千余人来奔西州,颉于迦斯不利而还。③
  北庭的陷蕃并非完全是唐、蕃两国实力对比形势的自然推移,归咎于回纥“征求无度”的记载也未必全面,而应是德宗继位之后对蕃推行全面妥协政策,摇动西陲人心、人气的历史产物。“北庭之人..乃举城降于吐蕃。”一句更明确透露北庭的失陷实乃当地军民开门迎降的结果。长寿天亲顿莫贺可汗贞元五年(789)死后,回鹘内部连续发生政变也对此战的失败发生重大影响。复据日本石井光雄藏《神会语录》写本题记: “唐贞元八年,岁在未申,沙门宝珍共判官赵秀琳,于北庭奉张大夫处分令勘讫,其年冬十月廿日记。唐癸巳年十月廿三日比丘记。”即为北庭仍有降唐将领活动,此年北庭业已陷蕃,他们继续使用唐朝年号,必已得到吐蕃的允许。这不但说明北庭唐军中存在着一支亲蕃势力④,而且反映出吐蕃占领北庭之后,继续准许汉人自治,不同的仅乃委任亲蕃派官员进行统治而已。至此,庭州这座天山北麓名城重镇,自贞观十四年(640)归唐,二十三年(649)置为庭州,长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戊申(703年1月7日)创立北庭都护府,景龙三年(709)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开元二十九年(741)独为一节度,作为唐朝治理碛西东部地区的军政中枢,存在了近一个半世纪之久。自天宝十四载(755)至贞元六年(790)北庭将士苦守飞地也达三十五年之久。

附注

①《资治通鉴》,卷231,兴元元年。 ②《资治通鉴》,卷231,兴元元年。 ③《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 ④《册府元龟》,卷981,外原部,盟誓 ⑤《资治通鉴》,卷233,贞元三年。 ⑥《资治通鉴》,卷233,贞元三年。 ⑦《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二年。 ①《资治通鉴》,卷224,建中二年。 ②《册府元龟》,卷130,帝王部,旌表三,收有此诏。 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 1,中华书局本。 ①《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和亲二。 ②《唐会要》,卷98,回鹘: “九月,天亲可汗卒。” ③《资治通鉴》,卷233,贞元五年。 ④陈俊谋:《顿莫贺与摩尼教》,《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①《唐会要》,卷 98,回鹘。 ②《唐会要》,卷 98,回鹘。 ③《旧唐书》,卷 196。 ④转引自陈国灿:《安史乱后的唐二庭四镇》,《唐研究》第二集,435~4 16页,1996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