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北庭伊西节度使与北庭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7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北庭伊西节度使与北庭道
分类号:
K294.5
页数:
7
页码:
171-177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北庭伊西节度使与北庭道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北庭伊西节度使
北庭道
内容
北庭大都护府的创立固然是唐朝边政建置的划时代事件,但是,严格说来,这一建置存在时间仅有十年(神龙三年至开元四年,707~716年),至开元四年(716)已恢复了北庭都护府的建置级别,直至安史之乱以后,依然保持着这一级别。但随着节度使名号的推广,先后出现了伊西节度使、碛西节度使名号,最后北庭都护加伊西节度使名号逐渐定型化,制度化,演变成为同关内道、河西道、安西道平级的北庭道,依然保持着安西、北庭两道分疆而治的政治格局,但两道的分工则又出现了新的历史变化。
先叙节度使名号的推广与伊西节度使、碛西节度使名号的相继出现。
玄宗朝之前,唐朝在碛西地区创立的军府只有都护府、大都护府两种建置,显然因袭着汉西域都护府的历史传统。然至玄宗朝则开始全面推广节度使制度,“都督带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①初无法定官品,只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玄宗朝始在全国大规模推行,领节度使名号者,官品不增,但实权很重:“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赐双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入境州县,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后,大将鸣珂,金钲角居后,州、县赍印,候于道左。”②“外任之重,莫比焉。”③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之中,最先加节度使衔的就是继杨何、吕休璟之后主政庭州的第三任北庭大都护阿史那献。最先出现的节度使名号就是伊西节度使。阿史那献乃唐朝册拜的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即西突厥吞阿娄拔奚利邲咄陆可汗阿史那泥孰)之 子,阿史那元庆次子,出身正统的西突厥汗裔。如意元年(692)其父为酷吏来俊臣诬害而死,其兄阿史那馁子奔蕃反唐,因受株连,流崖州(一说瀼州,或振州)。长安三年(703)召还,拜右骁卫大将军。景龙三年(709)遣返庭州,袭父爵兴昔亡可汗,将击突骑施·娑葛,而唐朝复结好娑葛,册之为突骑施十四姓可汗,承认了这一新兴的异姓突厥政权,阿史那献一度失势。至景云二年至三年(711~712年)娑葛迎战东突厥身殁,刚刚形成不久的突骑施汗国解体,十姓无主,阿史那献的特殊身份始为时所重。是岁,“十二月癸卯(三日,712年1月5日)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抚十姓使”。①《册府元龟》卷992,记其官号为 “持节十姓招慰使”,且系于景云二年十月,授予全权,令其放手 “招抚”或“招慰”失去首领的十姓部落。这兆示着唐朝又恢复了册立西突厥汗裔以统治西域诸异姓突厥部落的传统政策。至唐玄宗继位以后,原北庭主将吕休璟改调灵州都督,所遗北庭大都护之职由阿史那献递补,权势益重,并开创了西陲主将以大都护而加节度使的先例,《旧唐书》卷78,方镇表记云:(先天元年,712)“北庭都护府领伊西节度等使。”《唐会要》卷78所记更清楚:“先天元年十一月,史献除伊西节度兼瀚海军使。”按北庭的建置级别自中宗继立,唐朝复辟后后已晋级为大都护府则前引《方镇表》应漏一“大”字。史献即阿史那献,参稽《册府元龟》卷122所记,阿史那献的官号亦非北庭都护,而是北庭大都护。“先天”则为玄宗初登帝位时所建年号,这一名号初仅存在两年(先天元年至开元元年,712~713年),说明阿史那献先天元年(712)已以北庭大都护加领伊西节度使名号。这一名号标志着阿史那献任北庭大都护期间除了继续拥有号令天山北麓的全权之外,还有权号令伊、西、庭三州诸军事,可见伊西节度使亦即北庭节度使,始创于先天元年十一月,即玄宗初秉神器之岁,权势益重。玄宗在位初期,雄心勃勃,而强敌林立,其中最危险的对手有二,一是建牙漠北的后东突厥汗国,二是已征服河中,奄有葱岭以西地的大食,即阿拉伯。其中后者威胁的严重性似乎更甚于漠北的后东突厥汗国。大食向唐朝遣使已久,早在永徽二年(651)攻占波斯本土之初,就曾向唐遣使,但两国的外交走向完全相反,大食遣唐使的时断时续反映了两国关系始终处于对抗状态。唐朝曾连续册立三代波斯萨珊王裔阜路支、泥涅师、勃善活以吐火罗为基地的抗大食复国斗争,皆归失败。中宗在位时期,大食名将屈底波利用唐朝全力策划反攻东突厥,对葱岭外地区实行不干预政策,乘虚实现了中亚征服,基本上占领了乌浒水域与河中地区。同唐领西域地区已只有葱岭与药杀水(锡尔河)为隔了。713年春,屈底波又发火寻、佉沙、那色波等诸藩兵会师捕喝,取道飒秣末犍(撒马尔罕),而后两路发师,诸藩兵北攻石国,屈底波亲统大食精锐进攻两拔汗那,先破呼闷城(俱战提),迫阿了达降服,进又渡 过真珠水,攻占渴塞城,逐其王东奔安西,《陀跋纪年》中还说大食军此役一直攻占了喀什噶尔,亦即唐之疏勒国境,将两国边界由原来的乌浒水推进至药杀水,即锡尔河。同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屈底波遣使至唐,神情倨傲,迥异往年来使,“开元初,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上特许之”。①大食来使分明以宗主国自居,而为玄宗隐忍,参稽阿拉伯史料中有关中国统治者在阿拉伯将军面前曾献出“一袋泥土,让他踩踏一袋中国钱币,象征赋税,并在这位皇室青年身上盖上他的印记”②的传说不无暗合之处,足以反映大食威胁的严重。至开元二年(714)屈底波已攻下西拔汗那与石国的拓支城、白水胡城。其东就是突骑施汗国故境,据儒尼文《阙特勤碑》反映,景云二年(711)东突厥王子阙特勤率兵西征,娑葛战殁,突骑施汗国一度瓦解,阙特勤一度攻至铁门关,被大食击败,退返漠北,一度十姓无主,至开元二年(714)胡禄屋酋长都担重新聚合各部,叛离唐朝,归附大食。然而正在此屈底波武功全盛的开元二年,大食国内形势大变,屈底波恩主哈贾吉暴卒,朝中反对派势力抬头,屈底波被迫召回远征军。是岁,唐朝罢废了刚刚创立不久的伊西节度使名号,创立了授权统一节制安西、北庭两道蕃汉诸军的碛西节度使,最先加此名号的唐朝将领就是北庭大都护阿史那献。《唐六典》记碛西节度使的职权是“统有安西、疏勒、于阗、焉耆,为四镇经略使。又有伊吾、瀚海二军,西州镇守使属焉”。③权力之大,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之上,授权阿史那献统一调度安西、北庭诸军西征叛唐的西突厥首领都担,这一战役实质上乃是对大食军事实力的试探性进攻。结果非常顺利。《新唐书》卷5玄宗本
纪云:
(开元二年)三月己亥(714年4月30日)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执西突厥都担。
《资治通鉴》卷211亦记此岁:
西突厥十姓酋长都担叛,三月己亥,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克碎叶等镇,擒斩都担,降其部落二万余帐。
《册府元龟》卷 133所记平叛时间及招降帐落数目略异:
六月丁卯(十二日,7月27日)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阿史那献枭都担首,献于阙下,并擒其孥及胡禄等部落五万余帐内附。
相互对勘,平都担的时间一作三月己亥(4月30日),一作六月丁卯(7月27日),似乎不同,其实,并无矛盾。《资治通鉴考异》引《实录》云:“此月(指三月)云擒贼帅都担,六月枭都担首,盖此月(三月)奏擒之,六月传首方至耳。”复据《实录》所记,三月有二万余帐内附,六月又降其部落五万余帐,同样也无矛盾,不过说 明降部数量的增加而己。可见这次西征确实战果辉煌,而擒都担与降胡禄屋之事并叙,则兆示着二者必定互相联系,“胡禄屋 ”又作 “胡禄居 ”,乃突厥语quluq(大)的音译,为西突厥强部之一。诸如逐乙毗咄陆可汗之屋利啜、乙毗射匮可汗重臣之屈利啜、阿史那贺鲁之婿阙啜(阎啜)、助王孝杰光复四镇之阿史那忠节(阙啜忠节)皆出身此部。据此判断,此位一度盘踞碎叶城,号令碎叶川西诸部的叛首都担应即胡禄屋部酋长。这是阿史那献领碛西节度使以后所建第一项赫然战功,是岁六月十二日丁卯(714年7月27日)唐廷传制嘉奖。同年,阿史那献所遣留守的北庭都护郭虔瓘也击退了来犯的东突厥兵,创造了击杀其主帅同俄特勤的辉煌胜利。这次平定都担的试探性进攻的胜利为唐朝反攻大食,规复中亚建立了信心。
开元三年(715)二月,大食韦立德一世薨,哈贾吉的宿敌苏利漫代为哈利发,上台后立即清肃其余党,屈底波被迫停止了河外扩张,聚兵自保。唐朝企图利用这一形势发动对大食的全面反攻。仍由北庭大都护兼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全面主持,另遣御史监军张孝暠赴发安西兵,北、南两道并出。阿史那献率所部北庭兵渡碎叶川,折道河中,攻铁门关,张孝属率安西兵出疏勒,攻拔汗那,与之配合策应。阿史那献的捷报最先传来,《授阿史那献特进制》记载其所统北庭唐军已兵临米国之北的铁门关:“招慰十姓兼四镇经略大使、定远道行军大总管、瀚海军使、节度已西诸蕃国、左骁卫大将军、摄鸿肪卿、上柱国、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凌铁关之远塞,扬威万里,雄金山之旧旋,诚竭累朝。每读古人之书,且多奇士之节,岂止秺侯忠孝,呼韩胤绪而已哉!顷服獯戎,绥其种落,茂勋则远,已宠于登坛,厚秩未加,俾荣于开府。亚台之典,群议允集。可特进,余并如故,主者施行。”①诏制中“凌铁关之远塞,扬威万里”一句所云之万里远塞铁门关应即作为大食基地呼罗珊北沙赫里·萨布兹南90公里的布兹加斯山口,位于米国,拔汗那附近,足以说明阿史那献一军的初期胜利。张孝暠所统安西兵攻拔汗那也已初战告捷,西拔汗那王“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指康国)、大宛(指石国)、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②足以确证这次定远道行军绝非孤立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攻夺铁门关、击溃附大食之西拔汗那王阿了达的重大胜利。这是唐与大食两个亚洲最强大帝国之间第一次正面交锋,并在毗邻中亚诸国中发生了强烈影响。《穆格山文书》第二卷所收B17号文书乃米王狄瓦什梯奇致哈赫塞尔邦主费伦的信更进一步印证了此年唐朝大军出现于中亚:“我从可汗那儿将高位与敬意得到了。而且来了这样多的军队,有突厥的,也有中国的,而从拔汗那王那儿,在十月,向这儿Yw'nk处派来了军官。”信中所记的可汗显然就是阿史那献,信中的突厥、中国军人就是唐军。从中得知这次定远道行军发生于开元三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十月阿史那献先统兵攻入铁门关,十一月张孝嵩统安西兵攻入 西拔汗那,严重震撼了大食的河外统治。参稽阿拉伯史料伊斯兰历96年zi111idje月(715年8月7日至9月4日,开元二年七月四日至八月二日)屈底波已死,由其旧将赛德暂摄军府事,一度不得不同唐朝议和,汉文史料中所言“请降”就是议和的同义语。然而这场胜利延续的时间不长,至唐开元四年(716)初局势似已发生变化。大食代总督赛德荡平了西部叛乱,屈底波死后第八个月(开元四年三四月间,716年四五月间)哈利发苏利漫已正式任命屈底波的前任总督耶济德第二次主呼罗珊。此人两次主边东面,洞悉河外形势,挥戈东向,必不利于唐。其后阿史那献骤然失势,说明这次定远道行军实乃始胜终败。因此,到了开元四年(716)阿史那献所领碛西节度使、北庭大都护两大显赫官号都突然被免除,反映了定远道行军的失败,并出现了亲王遥领安西大都护制度,这一制度标志着碛西节度使名号的废除与北庭大都护官号的撤销。首任遥领安西大都护的亲王是玄宗长子,死后被追谥为靖德太子的李琮。①此人后来改名李潭,遥领安西的任期为开元四年至十五年(716~727年),其后又由延王洄接替,可见亲王遥领已垂为定制,引起了一系列更为深刻的边政建置变化。因为无论是安西主将还是北庭主将,其官衔自然不允许高于遥领安西大都护府的唐朝亲王。何况首任遥领亲王还是玄宗长子。自此安西的建置级别虽仍为大都护府,但真正主边的将领已不能出任大都护,而只能领正三品的安西副大都护官衔,北庭亦不能再设与亲王平级的大都护,乃降级为都护府,其主政官员的头衔改为正三品的北庭都护。可见北庭的基本建置级别仍是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亲王遥领安西大都护制度创立以来,主边将领权力大为削弱,而亲王又不实际临边,不利于边防的巩固。不久,又因大食威胁的加重和突骑施的兴起,而重新加强边将权力。先是出现了安西副大都护加四镇节度使衔,接着又出现了安西都护加北庭节度使衔。在有关史籍中又出现了安西道与北庭道的建置。安西道实与安西节度府外延相重合,北庭道则与北庭节度使相重合,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并无明显的区别。从而导致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的南北分治变为安西、北庭二道或二节度府的东、西分治,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北庭节度使的名号最早出现于开元七年(719),最先领此名号者乃北庭都护张孝嵩。《册府元龟》卷449记云:“张孝嵩为北庭节度使,开元十年(722)九月,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求救于嵩。”张孝嵩以开元七年主北庭直至此年。自他离职后,北庭节度使名号一度废置。
北庭节度使名号再次恢复乃开元十五年(727),即郯王李琮与延王李洄二王遥领安西大都护交替之岁。是年,《唐会要》卷78出现了如下记载: “开元十五年三月,又分伊西、北庭为两节度。”《新唐书》卷67方镇表中亦记开元十五年 “分伊 西、北庭为两节度 ”。而伊西节度使之名早废,此外,又别无伊西地名,以上文字不可通。依我判断,“伊西 ”应为 “安西 ”传抄之误。据此,上述记载可以理解为安西、北庭已分为两节度。然至开元十九年(731)二节度又复合而为一。参稽吐鲁番文书,这时北庭都护杨楚客已加碛西节度副使名号,兼领两道,故不再行设立北庭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再置已是开元二十九年(741)事,其后遂为定制,一直维持到安史之乱以前。这意味着安西、北庭二府已进一步演化为二节度府。
在此期间,史书中又出现了安西道与北庭道的记载。作为固定军政建置的“道,”不可同作为临时军事建置的“行军道”,如交河道行军、金山道行军等,相互混淆。早在贞观元年唐朝已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①中宗时期、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始南北分疆而治,玄宗开元时期,各道主政长官各加节度使衔,这种作为大行政区域的道大体与节度使的管辖区域重合,安西、北庭并归碛西节度使,全国并为关内朔方、河东、河北幽州、河西陇右、剑南、岭南、碛西等八节度②,至天宝年间,碛西节度使罢废,安西、北庭主将各加节度使衔,因此,开元八道进一步演变为天宝十道,即关内道、朔方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岭南道、安西道、北庭道。③可见安西道即安西节度府,北庭道即北庭节度府,二者并无本质的差异。自此,北庭、安西分管西域的政治格局正式定型化。同中宗时期的差别在于,由于天山北麓西段突骑施汗国和葛逻禄部落联盟等游牧政权的存在,已不是以天山为界的南北分治,而是东西分治了。其中安西主管安西四镇、四城邦都督府,而加伊西庭节度使的北庭都护则主管东部伊、西、庭三州诸县及天山北麓(主要是东其东段)的防务。至这一制度定型化之后,出任北庭节度使者仍领北庭都护官号,直至安史乱前,可考之北庭节度使共有三人:
王正见(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十载在职,741~751年):“西有碎叶城,天宝七载(薛按:此七年应是十年,传抄有误),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伐安西,毁之。”④
程千里(天宝十一载至十三载在职,752~754年):“天宝十二载(753)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⑤此处之“安西”应为“伊西”之误。
封常清(天宝十三载至十四载在职,754~755年):“(天宝十四载三月)乙丑,左羽林上将军封常清权充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⑥前已论及,伊西节度使 实即北庭节度使的异名,可见自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十四载(741~755年)北庭都护加北庭节度使或伊西节度使、伊西庭节度使名号已成定制。至于安西、北庭二府的分疆,仍是安西主西、北庭主北,并非如学术界通行的说法那样,似乎北庭始终主北,安西始终主南。
综上所述,自庭州至北庭的历史演变基本脉络已梳理清楚。这就是: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48年5月22日)创置庭州,长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703年元月7日)创置北庭都护府。神龙元年(705)移隶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神龙三年(707)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开元四年(716)还原为北庭都护府,开元二十九年(741)北庭都护加北庭节度使或伊西节度使、伊西庭节度使名号。至于二府的分疆,经历了由南北分疆到东西分治的历史变迁,其中质的变化发生于加节度使衔前后,此前是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的南北分治,此后却变为安西、北庭二道(或节度府)的东西分治。
附注
①《新唐书》,卷50。 ②《新唐书》,卷49。 ③《通典》,卷 12,职官典。 ①《资治通鉴》,卷 210,景龙二年。 ①《旧唐书》,卷 198。 ②《阿富汗史》,上册,第十一幸,270页。 ③《唐六典》,卷 5,尚书兵部条。 ①《文苑英华》,卷417。 ②《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三年。 ①《旧日唐书》,卷107记李琮:“琮,玄宗长子也..(琮)开元四年正月遥领安西大都护,仍充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十五年(727)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 ①《旧唐书》,卷38记:“贞观元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资治通鉴 ·唐纪》贞观元年条内容悉同。 ②《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条。 ③《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元年。《新唐书》,卷50,地理志泛列平卢、范阳、河东、关内、河西、北庭、安西、陇右、江南、河南诸道名称,谓为 “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极不精确,不取。 ④《新唐书》,卷221传。 ⑤《旧唐书》,卷 187。 ⑥《旧唐书》,卷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