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
分类号: K294.5
页数: 8
页码: 164-17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北庭都护府与北庭大都护府是级别不同的军府建置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北庭 大都护府

内容

北庭都护府与北庭大都护府是级别不同的军府建置。据《唐六典》卷30:“大都护府:大都护一人,从二品。上都护府:都护一人,正三品。”北庭都护府属上都 护府,长官称都护,官阶正三品,而北庭大都护府的主政长官是官阶从二品的大都护。虽然这两个军府都是以庭州为治所,但由此到彼的建置升级却反映了天山北麓东段郡县化地区的发展、繁荣与战略地位的提高。
  何时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首任北庭大都护是谁?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唐会要》、《通典》等官修正史中都没有记录。唯一有关记载见于元人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内记长春真人邱处机过鳖失把大城,城中立有杨公德政碑:
  景龙三年(709)杨公何为北庭大都护,有德政,惠及后人。
  鳖失把即别失八里的异译,亦即唐北庭古城,碑上所记北庭主将杨何所领官衔已非正三品的北庭都护,而已是从二品的北庭大都护。这恰恰说明由正三品的北庭都护府晋级为从二品的北庭大都护府发生于唐中宗复位以后,即武周王朝灭亡,唐朝复辟的历史产物。
  唐中宗李显又称和帝,唐高宗第七子,武曌亲生。“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章怀太子废,其年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柩前即帝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改元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其年五月,迁于均州,寻徙居房陵。圣历元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①据此,弘道元年(683)末高宗逝世后中宗已继大统,光宅元年(684)被其母武则天所废,神龙元年正月政变后复位,乙巳,在政变军人的压力下,“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②
  中宗的复位标志着武周国号的废止与唐朝的复辟,被誉为中兴之君,如《旧唐书》卷25有关文字就有“孝和皇帝有中兴之功”,“中宗失之而复得之。二十年间,再为皇太子,复践皇帝位,失之在己,得之在己,可谓革命中兴之义殊也”。“有司以中宗为中兴之君,当百代不迁之位。”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宗在位时期(705~710年)的重大历史贡献乃是筹划北伐东突厥,为此断然废止了自高宗、武周以来一直沿行不辍的册立西突厥羁縻可汗统治西域诸异姓突厥部落政策,承认和册立了新兴的突骑施汗国,确立了结盟突骑施、黠戛斯,决心铲除后东突厥汗国的新国策。北庭都护府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就是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的边政建置革新。
  景龙三年(709)所立之《杨何德政碑》虽已确证北庭都护府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乃唐中宗复位之后的历史产物,杨何为唐朝册拜的首任北庭大都护,但并未明确记载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的具体时间,至景龙四年(710)北庭主将已易为吕休璟③,可见立碑之景龙三年(709)已是杨何在职末岁,并非此人初赴北庭之年。而 其前任北庭都护解琬何时卸职,也为史书漏记。而解琬卸任北庭都护之日,应即杨何履任北庭大都护之初,易言之,北庭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的具体时间必须以解琬由北庭都护转任监察御史的时间考察为起点。
  中宗复唐之初,突骑施·乌质勒同武周册拜的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的战争刚刚结束,斛瑟罗虽已被逐入朝,其子阿史那怀道仍留碎叶,袭父爵照旧为十姓可汗,斛瑟罗旧将阿史那忠节仍手拥重兵,且得到唐朝保护,所册乌质勒、娑葛父子爵位不过嗢鹿都督、怀德郡王,仅有权号令突骑施一部,仍须服从武周所册西突厥可汗的号令,突骑施同唐朝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神龙二年冬十二月,唐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偕其副使解琬同时赴在突骑施牙庭,谈判规格很高,而双方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册府元龟》卷661,奉使部记载了这次会见: “郭元振中宗神龙中为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时西突厥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款塞通和,元振就其牙帐计会军事。时,天大雪,元振立于牙帐之前,与乌质勒勒言议,须臾雪深,风冻,元振未尝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死,其子娑葛以元振故杀其父,谋勒兵攻之,副使御史中丞解琬知其谋,劝元振夜遁,元振曰:‘吾以诚信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遁将安适?’乃安卧帐中。明日,亲入虏帐哭之,甚哀,行吊赠之礼,娑葛感义,复与元振通好焉。”①唐朝所遣正副二使郭元振、解琬皆以主张招抚突骑施著名,郭的官衔是安西大都护,解琬长安年间已任北庭都护,文中所记解琬官职为御史中丞,文中所记之御史中丞应是其兼职,安西、北庭二主将不避凶险,亲往谈判,不仅说明唐朝对安抚突骑施的高度重视。而且说明时至神龙二年十二月(707年1月)解琬仍在北庭都护任上,神龙三年(707年)九月改年号景龙,景龙二年(708)三月,突骑施·娑葛与阿史那忠节战争爆发,阿史那忠节得到碎叶镇守使周以悌的援助,《考异》引《景龙文馆记》载周以悌“率镇兵数百人(疑为数千人)大破之,夺其所夺忠节及于阗部众数万口”取得了暂时的优势。娑葛势孤,转与东突厥结盟,《资治通鉴》卷209载,景龙二年(,708)三月,“时默啜悉众击突骑施”,后来的战局发展遂不利于忠节,周以悌改驻播仙镇说明碎叶已失,可证默啜西征乃应娑葛之请,所击之 “突骑施 ”非击娑葛而乃指忠节所部,此年唐朝在郭元振原有安西大都护府官衔之外,又加“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名号,就是令其出兵参战,而郭元振却仅表请忠节入朝,史书亦仅记双方“数相攻击,忠节不能支,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追忠节入朝侍卫”。②说明忠节已全盘失败。其地盘都并入突骑施,安西大都护因郭元振力主招抚突骑施·娑葛,兵部尚书宗楚客归咎于他按兵不动,至迟五月,“楚客又奏以周以悌代郭元振统众,征元振入朝《资治通鉴》,卷209,景龙二年。”,可见是月郭元振一度被免去安西大都护之职,另以碎叶镇守使周以悌代摄安西大都护,北庭都护解“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 ①,亦必于同年月免职。
  中宗复唐之后,另一面临的重要威胁就是默啜可汗主政的后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的威胁已上升为唐朝边政问题的核心。唐朝重点加强了北部边防的部署。神龙二年(706)又擢拔契丹猛将沙叱忠义取代裴思谅主兵灵武,连续易将,仍未能阻止默啜可汗的入侵,当年遣其侄默矩为将,阙特勤为先锋统兵犯唐,两军激战鸣沙,《资治通鉴》卷208神龙二年:“十二月已卯(初九,707年1月17日),突厥默啜寇鸣沙,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军败,死者六千余人。”《通典》卷198、《太平寰宇记》卷196皆记“死者六千余人”,《旧唐书》卷7李显本纪作,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逆击之,官军败绩,死者三万。《元和郡县志》卷4灵州条所记唐军死伤人数亦为三万。校以儒尼文《毗伽可汗碑》:“当我甘二岁时,我出征唐朝,我同沙吒将军八万人交战,将其军队消灭在那里。”②则唐军损失兵力决不止“六千”。至少“三万”,或许更多,默矩乘胜扩大战果,屠鸣沙城,“进寇原、会等州”③,“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④经此惨败,更加坚定了中宗以后东突厥汗国为主要边防威胁的决心,“神龙三年(707年,九月改元景龙),五月,以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张仁亶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⑤张仁亶先镇幽州,素以兼资文武,智勇刚果著称,圣历之役,各路唐将无敢当者,唯他一军曾邀击暾欲谷,被破格擢拔为朔方主将,“当分阃之任,受升坛之律”⑥,标志着化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开始组织北伐。为此就须化解一切对外矛盾,然而恰在此年,突骑施·娑葛与阿史那忠节之间的战争爆发,三月,默啜可汗倾众西出,助娑葛进击阿史那忠节,漠南空虚,唐朔方主将张仁亶果断地捕捉到这一有利时机,率兵深入漠南东突厥境内,“摄机而谋”⑦,“跨大漠而北向,制胡马之南牧”。⑧终于在李显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此一壮举。于是遣朔方军前锋游弈使论弓仁率所部吐蕃降骑先趋诺真水至草心山一带布防“以为外斥”⑨,掩护整个工程的进行。张仁继统朔方全军,包括被强迫超期服役的镇兵,攻占突厥祭天的拂云祠。 “以拂云祠为中城,东、西相去各四百里。”⑩同时 营建三个可供大军集结的城堡,命名为三受降城。创造了“六旬而三城俱就”①的奇迹。三城之间又连结了若干较小的砦堡,“皆据津济,遥相应接,北拓地三百里”②,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③从而根本改变了长期以来阻河为固的被动形势。三受降城的建成不啻是插入突厥腹地、直接威胁突厥牙帐的三把尖刀。它的命名本身就是反攻北伐的信号。六旬即60天,即自景龙三年三月之后的两个月,亦即景龙三年(709)五月,与解琬免职的时间基本相同,以此判断,解琬免职,北庭都护府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杨何出为首任北庭大都护的具体时间都当发生于景龙二年(708)四五月份,与张仁亶修建三受降城大体同时。
  北庭大都护府创立之后,唐朝仍然面临着怎样处理突骑施与阿史那忠节矛盾的难题。韦皇后的心腹重臣兵部尚书宗楚客全力袒护阿史那忠节,认为“忠节竭诚于国,作捍玉关,若许娑葛除之,恐非威强拯弱之义”④,力主出兵剿灭娑葛,主抚派边将,原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失势,在宗楚客的统一部署下,派遣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牛师奖以安西都护官号,发甘、凉以西兵西讨娑葛,并计划必要时召请吐蕃出兵,而为娑葛制机于先,吕守素、冯嘉宾、牛师奖诸路唐军皆败,阿史那忠节兵败,被俘处死,西域大震。娑葛集兵安西,却不发动真正的进攻,而是致书郭元振,称:“我与唐无恶,但仇阙啜,宗尚书受阙啜金,欲枉破奴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继而来,奴岂得坐而待死?又闻史南欲来,徒扰军州,恐未有宁日。乞大使商量处置。”⑤历史的发展证实突骑施乌质勒、娑葛父子都无意反唐,郭元振一贯力主放弃对西突厥阿史那氏家族的继续支持,承认突骑施汗国的政见才是真正的远见卓识。郭元振遣子赍娑葛书间道赴京,通过太平公主,上诉于朝,“时太平公主尤与宗(楚客)不善,故讽(解)琬以劾之”。⑥这时已是景龙二年十一月以后事,其时解琬的身份已是朝廷的监察御史,终于扭转了朝议。于是周以悌坐流白州,复以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自此朝廷、边将中主张同突骑施化干戈为玉帛的招抚派势力全面抬头。史书中对于这派势力的重要人物虽然只提到太平公主、郭元振、解琬等三人,其实绝不止此数,受命全面主持北伐的统帅、朔方道大总管张仁亶一直主张三路发兵,必定力主招抚突骑施,结为同盟,新任北庭大都护杨何在任只有两年(景龙二年至景龙三年,708~709年),至景龙四年(710)北庭主将已易为吕休璟,而在离任之前,北庭士民却为之立《德政碑》,其德政必定同力主招抚突骑施,使北庭诸县得免兵戈之灾有 关。当然这一切的最高决策权必然离不开中宗李显,可见化解同突骑施一切矛盾,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北伐后东突厥汗国的大业乃是李显在位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景龙三年(709)秋,七月,唐朝正式承认了突骑施汗国,册娑葛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赐娑葛名守忠,遮弩名守节。娑葛乃与东突厥断绝了关系,重新臣属于唐。唐中宗这一政策转变乃是划时代事件,标志着册立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家族统治异姓突厥政策的初步结束与唐朝转而结盟西域异姓突厥政权突骑施汗国的历史开端。从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观察,中宗之所以实现如此巨大的政策转变,其核心仍是环绕着北伐东突厥这一主要宿敌。杨何离任之后,吕休璟接主北庭。经过周密筹备和策划,正式颁布《北伐制》,计划于景龙四年(710)三路发师。全军统帅为“文武将相,莫之与京”的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大将军张仁亶,率所部蕃汉健儿为中路军,发三受降城及凉州居延,东路军主将为张知运,率契丹、奚、霫,出幽州,其中的西路军记载尤为详备:“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北庭都护,碎叶镇守使、安抚十姓吕休璟,心坚铁石,气横风雷,始则和戎之利先得晋卿,终而逐虏之功,永邀汉将,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北庭副都护郭虔瓘、安处哲等,怀才抱器,蓄锐俟时,惯习军容,备知边要,并可为副大总管,领瀚海、北庭、碎叶等汉兵,及骁勇健儿五万骑,金山道前军大使,特进、贺腊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领诸蕃部落兵,健儿二十五万骑,相知计会,逐便赴金山道。”①从中可知,检校北庭都护吕休璟兼碎叶镇守使、安抚十姓吕休璟就是西路军主将,加领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统突骑施、黠戛斯二部及北庭、瀚海、碎叶三军北伐,节制西路汉蕃诸军,贺腊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即娑葛统突骑施二十五万骑,加金山道前军大使名号,实为西路军先锋,并与黠戛斯联兵,“坚昆在右,掎角而东”,“长驱沙漠,直指金微”,期灭默啜,彻底消灭后突厥汗国。可证北庭大都护府创建与这次雄伟北伐计划的密切关系。但是,现存《北伐制》的标题是后人所加,《命吕休璟北伐制》实为《命张仁亶北伐制》之误,诏制中“检校北庭都护吕休璟”似缺一大字,作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的吕休璟所领官衔绝非正三品的北庭都护,而应是从二品的北庭大都护。因为其前任杨何官拜大都护,其后任阿史那献所领也是大都护,吕休璟本人又引受命北伐,主兵金方,不可能别有二致。
  遗憾的是,此年六月,一场宫廷政变爆发,北伐的总决策者中宗不明不白地猝死,“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甲申,梓宫迁御太极殿,集百官,发丧,皇后临朝摄政,赦天下,改元唐隆。”政权实际归于韦后。其后再次发生政变,六月二十四日甲辰(7月25日)睿宗继位,改元景云,政策大变。此帝即位 之初,就勒令朔方主将张仁亶致仕(退休),北伐计划流产。而东突厥默啜可汗则乘势以求和亲为名,向唐施放和平烟幕,景云二年(711)不惜降位纡尊,公然在唐使梅尧臣面前作了一场“幞头紫衣,再拜称臣”①的精彩演出,实则秘密备战,入冬发师西征,儒尼文《阙特勤碑》记载了这次由默啜可汗亲自率领的奇袭,当年冬击杀了黠戛斯可汗,默啜可汗返回漠北,而其侄默矩及其弟阙特勤又于次年(景云二年,711)春继续西征,突骑施可汗娑葛也迎战身亡。睿宗的上台,不但断送了多年筹划的北伐,而且断送了两个唐朝的忠实盟友,黠戛斯与突骑施,付出了血的代价。中宗、张仁亶君臣策划多年的北伐付诸流产。②
  尽管如此,北庭大都护府的创立,在我国西陲建置史上的重要意义远远大于初创之北庭都护府。
  第一,北庭大都护府创立乃是金山地区正式纳入我国版图的历史开端。我国的军府建置始于汉西域都护府,唐朝贞观年间创置的安西都护府与显庆年间创置的安西大都护府基本上沿袭着西域都护府专护南道和中道的传统格局。后来虽然开始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于天山北麓,但始终未能覆盖到金山,即今阿勒泰地区。只是到了北庭大都护府创置之后,阿尔泰山南麓地区始正式纳入我国版图。
  金山,今译阿尔泰山,金山取其意译,阿尔泰、阿勒泰则乃取其音译,自两汉以迄魏晋南北朝,活跃于这一地区的匈奴、柔然、突厥虽然同中原王朝频繁来往,而若即若离,远不如天山南北和昆仑山北麓那样密切,没有发生政治隶属关系的任何痕迹。直至入唐以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军进入金山地区的最初记载发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将高侃出征东突厥乙注车鼻可汗之役,曾率兵进军金山,平定乙注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而归。建置了狼山等都督府,划归燕然都护府管辖,这次进军的金山,实指今阿尔泰山北麓,而非隶属于今新疆地区的阿尔泰山南麓。显庆三年(658)安西大都护府的创立,虽然其下属的昆陵都护府号令范围已经及于金山一带,但这一都护府存在时间不长,金山地区真正归属于唐朝应溯源于神龙三年(707)北庭大都护府的创立。在《吕休璟北伐诏》中反映,以北庭为大本营的唐西路大军北伐东突厥就名为“金山道行军”,连同唐之盟国突骑施、黠戛斯也都计划取道金山进入漠北。尽管这次雄心勃勃的预定北伐因中宗猝薨,睿宗继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而中道流产,但自此北庭对于金山地区的关注与实际控制进一步加强了。到了唐玄宗时期,北庭都护兼北庭、伊西节度使的程千里,已率领北庭汉军穷追同罗叛首阿布思至金山,并与原居金山的葛逻禄首领顿毗伽叶护合势,共同剿灭 了阿布思,葛逻禄顿毗伽叶护以此被唐朝封为金山郡王,其俸禄及岁赐绢帛,按时到北庭支领,自此,北庭与金山葛逻禄部落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因此,《新唐书 ·地理志》已明确记载金山地区隶属于北庭都护府。
  第二,北庭大都护府创立之前,唐朝在西域只有安西大都护府一个军政中枢,神龙三年北庭大都护府创立之后,已出现了建置级别相同的两个军政中枢,安西大都护府治于天山南麓的龟兹,北庭大都护府治于天山北麓的庭州,从而初步形成两大都护府分疆而治的局面。自此,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其中安西主南,北庭主北的史实虽然早已被学术界所公认,但必须指出,这种分工并非是始终如一的唐朝定制,因为北庭大都护府的成立时间并不长,北庭与安西两大都护府或节度府之间的分疆而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附注

①《旧唐书》,卷7。 ②《旧唐书》,卷7。 ③苏颋:《命吕休璟等北伐制》,景龙四年,五月十五日,《唐大诏令集》,卷130。参阅薛宗正《唐伐默啜史事考索》,《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①上引《册府元龟》记其时间但云:“神龙中”《旧唐书》卷97、《新唐书》卷122记述此事也都是泛言“神龙中”,唯《资治通鉴》卷208明确系此事于二年十二月,复据《册府元龟》卷964,外臣部,封册二以下一段文字:“中宗神龙二年,二月,封突骑施乌质勒为怀德郡王,十二月戊戌,命嗢鹿州都督、突骑施·娑葛袭父易赞勒(乌质勒传抄之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卫尉卿、怀德郡王。”说明神龙二年十二月的神龙,记载是对的。 ②《资治通鉴》,卷209,中宗景龙二年。 ①《旧唐书》,卷 100,解琬传。 ②《毗伽可汗碑》,东第 26行。 ③《唐会要》,卷94。 ④《旧唐书》,卷7,李显本纪。庭 ⑤《册府元龟》,卷 119,帝王部,选将一。 ⑥苏颋:《命吕休璟等北伐制》,景龙四年,五月十五日,《唐大诏令集》,卷 130,705页。 ⑦吕温:《三受降城碑铭序》。其 ⑧吕温:《三受降城碑铭序》。 ⑨吕温《三受降城碑铭序》。 ⑩《张说之集》,卷 17《论弓仁碑》。 ①《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 ②《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 ③《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 ④《资治通鉴》,卷209,引《景龙文馆记》。 ⑤《资治通鉴》,卷209 。 ⑥《资治通鉴》,卷 209。 ①《全唐文》,卷253,《命吕休璟等北伐制》,《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唐大诏令集》也都收有此制。 ①《唐会要》,卷94,北突厥。 ②参阅薛宗正:《唐伐默啜史事考索》,《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安西与北庭》,第四章第四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