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北庭都护府与轮台县的创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北庭都护府与轮台县的创置
分类号: K294.5
页数: 7
页码: 158-16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北庭都护府与轮台县的创置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北庭都护府 轮台县

内容

北庭都护府创于武周时期。《资治通鉴》卷207记:“(长安二年)十二月..戊申,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长安二年十二月戊申,即长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折算公元纪年为703年1月7日。本来,早在龙朔三年(663)初庭州就已创立了主管天山北麓的汉军建置金山都护府,武曌柄政之初的垂拱元年(685)就被废置,何以偏偏在此年,又在庭州重设同金山都护府性质类似的北庭都护府呢?
  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很少深究。我认为这是阿史那斛瑟罗二次返封,同突骑施矛盾激化,碎叶局势动荡,全面加强天山北麓防务的历史产物。有必要自金山都护府罢废到北庭都护府创建期间(685~703年)西域形势的复杂演变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垂拱元年武曌在罢废金山都护府的同时,就全面恢复了高宗所创册立西突厥两厢可汗的传统政策,当年册拜阿史那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承袭父爵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治庭州,并加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受命率兵出平以他匐为首的西突厥叛乱。参稽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 184号墓出土的《唐开元二年(714)帐后西州柳中县康安住等户籍》(122文书)所记“垂拱元年金山道行没落”的康安定户籍记录,西州汉军似乎也参加了阿史那元庆主持的这次名为金山道行军的出征。然而出师不利,“竟不能招胁得十姓,却令元庆没贼,四镇尽沦”。①阿史那元庆一度被俘,只身逃回,全军尽没。但他的不争气却在所册阿史那斛瑟罗身上得以抵消。垂拱二年(686)九月武曌又册拜阿史那步真之子 “右玉钤卫将军阿史那斛瑟罗袭其父继往绝可汗”②兼濛池都护,加金牙道大总管,继续出征他匐,果然不负众望,斛瑟罗纳金牙道司兵达奚思敬建议,“设策请拔碎叶、疏勒、于阗、安西四镇,皆如所计”。③延载元年(694)颁发之《汜达德告身》明确记载此役:“准垂拱二年敕金牙道行军拔于阗、□□、□勒、碎叶四镇。”④时任安西都护的李祖隆也率领所部汉军投入这一战役。实现了平定他匐、换防四镇,还封碎叶等预定战略目标⑤,安西都护府再次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府。这一胜利不仅坚定了武曌对于推行册立西 突厥可汗以安定西域政策的信心,而且提高了其本人的政治威望,全面加紧内部政治清洗,着手实现废唐兴周,自立为则天皇帝的政治步骤,并策划对吐蕃发动更大规模的全面反攻。然而永昌元年(689)韦待价、阎温古主持的安息道行军,并没有为新建的大周王朝送上胜利的献礼,却迎来寅识迦河的惨败。西域局势全盘逆转,汉军被迫退守伊、西、庭三州,安西大都护府的建置级别重又还原为安西都护府。这时复兴后的东突厥已重新实现了大漠南北政治统一。天授元年(690)志在恢复东、西突厥政治统一的后东突厥汗国可汗阿史那骨咄禄进军碎叶,是岁冬十月史书中出现了如下记载:“西突厥十姓..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略尽,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①失去汉军支援的阿史那斛瑟罗未能抗住东突厥的强大攻势,弃城东奔。就在碎叶川、伊丽水一带游牧的异姓突厥强部突骑施首领乌质勒却显现了非凡的战斗力。“突骑施乌质勒,西突厥别部也..乌质勒隶斛瑟罗,为莫贺达干。斛瑟罗政残,众不悦,而乌质勒能抚下,有威信,诸胡顺附,帐落浸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屯碎叶西北。稍攻得碎叶,即徙其牙居之。”②说明东突厥攻陷碎叶城不久就为乌质勒“攻得”,参稽《太平寰宇记》卷196所记:“(阿史德)元珍等率兵讨突骑施,临阵战死,骨笃禄天授中卒。”东突厥重臣阿史德元珍之死,可汗阿史那骨咄禄之卒,都同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有关,东突厥势力被迫重返漠北。这一辉煌胜利似发生于天授二年(691)。乌质勒的威信大著,成为碎叶川、伊丽水一带西突厥部落的盟主,演变为唐朝西疆一大地方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后王孝杰发动武威道行军,这个并非此次行军攻取的碎叶却出现在再置的安西四镇名单上。王孝杰是仪凤年间征召的“猛士”,随刘审礼征吐蕃时被俘,遣返后以洞悉吐蕃军情为武则天所器重,长寿元年(692)发动以武威道行军的对蕃反攻,委为行军总管,所统兵力主要有副总管阿史那忠节所统斛瑟罗西突厥旧部及西州都督唐休璟部下西州府兵。对此,《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记为长寿元年“冬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镇”。《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则记:“长寿二年(693)十一月一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克复四镇,依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参稽其他史料可知,长寿元年乃破吐蕃,光复四镇之年,长寿二年始乃再置四镇之年。而王孝杰主持的这次武威道行军路线并未经行碎叶,《旧唐书》所记长寿元年所克绝非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而应是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等旧四镇,至长寿二年(693)再置四镇时始定型为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雄辩地说明突骑施崛兴之初,对唐关系很好,“攻得碎叶”之后并未据为己有,而是归还唐朝(武周),以此碎叶得以取代焉耆,备列四镇。万岁通天元年(696)唐(周)、蕃议和,这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已经成人,不再热衷于 同唐朝无休止地争夺西域,而是亟欲收权于己,铲除三代专国、功高震主的噶尔家族。王孝杰的战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吐蕃内部的君臣矛盾,武则天所委议和专使郭元振善于利用这一矛盾,拖延谈判激化吐蕃君臣间的矛盾。圣历元年(698)冬,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夷灭了这一声望赫赫的噶尔家族,唐朝以放弃吐谷浑所据青海地,换取吐蕃全面退出西域,议和成功。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危机基本解除,天山北麓的形势突出为武周王朝关注的重点。
  对于效忠朝廷的西突厥两大势力正统的西突厥王族阿史那氏与异姓突厥的代表突骑施·乌质勒取舍,成为武周王朝面临的艰难选择。北庭都护府的创立与此直接攸关。
  吐蕃退出西域争夺之后,东突厥再度卷入山北争夺:天授二年(691)后东突厥汗国颉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咄禄死后,其弟默啜可汗继立,雄才大略又远胜其兄,正在觊觎西域,圣历二年(699)默啜遣将暾欲谷大举南侵,破长城,长驱直入,连陷“山东平原”(此之山东,指太行山以东,今之河北),临大海而归,与此同时,“二年十月,默啜立其弟为左厢察,骨笃禄子默矩为右厢察,各主兵二万余,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上,主处木昆等十姓兵四万余,又号为拓西可汗”。①说明东突厥已开始进军天山北麓,并已得到处木昆等部的归附,志在重新统一西突厥诸部。处木昆乃突骑施主姓之一,本不属东突厥,这一任命意味着默啜决心击灭突骑施,占领碎叶。而此时韩思忠已内调,而继任镇守使则名不留史册,表明其功不显,也可能在抗击匐俱的攻势中殁于阵,而乌质勒不久又再次移牙碎叶,表明此城又为乌质勒夺回。故《册府元龟》卷967载:“圣历中,突厥首领嗢鹿州都督乌质勒移衙于碎叶,则天授以瑶池都督。”这又表明击败匐俱,复夺碎叶又是乌质勒之功,故唐酬以瑶池都督。同年八月乌质勒遣子遮弩朝唐,唐朝旋又派出侍御史解琬持节“安抚”②,说明自突骑施初兴直到这时,武周朝廷一直以对乌质勒推行招抚政策占上风。突骑施·乌质勒地位的上升对于曾任武威道行军副总管的阿史那斛瑟罗旧将阿史那节却非常不利。忠节二字显然是武威道行军胜利之后的朝廷赐名,此人又名阙啜忠节,阙啜乃胡禄屋酋长专用爵号,阿史那忠节以出身西突厥王族阿史那氏而领胡禄屋酋长,显然乃是斛瑟罗所遣监国胡禄屋部的吐屯。1980年5月在焉耆四十里城子公社博格达沁古城发现的右玉钤卫将军铜质官符无疑是此人的遗物,从中得知其原名为阿史那伽利支。③突厥汗国及其继承者东、西突厥汗国的共同特点在于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阿史那氏、阿史德氏等蓝突厥贵族大都自视高贵,将非阿史那、阿史德氏出身的异姓突厥都视为黑民,意即贱民,突骑施·乌质勒的威望日隆显然是阿史那忠节难以容忍的。故《景龙文馆记》记 “娑葛父子与阿史那忠节代为仇雠”①,其时,东突厥退出西域,附蕃西突厥势力尚存,对西域局势造成一定威胁,遂以此为理由,多次上疏,奏请旧主阿史那斛瑟罗还封碎叶。②武则天为其所动,乃是这位女帝所犯又一次重大错误。
  早在噶尔家族专国吐蕃,同唐朝激烈争夺西域时期,就仿效唐朝,册立了三代附蕃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馁子、阿史那仆罗、阿史那拔布③都是出自正统的西突厥可汗后裔,其中阿史那馁子受封为西突厥可汗为长寿二年(,693):“长寿中,元庆坐谒皇嗣,为来俊臣所诬,要斩,流其子献于振州。其明年,西突厥部立阿史那馁子为可汗,与吐蕃寇,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与战冷泉、大领谷,破之;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质汗、胡禄等,因拔吐蕃泥熟没斯城。”④与武周再置碎叶镇同年。阿史那馁子之后又册拜阿史那献之叔阿史那仆罗⑤,年纪较老,其在位时期似止于万岁通天元年周、蕃议和之前。此后吐蕃虽然不再公开派兵参加这一角逐,却仍秘密支持附蕃的西突厥势力。其时的西突厥可汗应即阿史那仆罗之子阿史那拔布。《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记猪年,即圣历二年己亥(699)“冬,赞普驻于‘兑’之‘玛尔塘’..暾叶护可汗前来致礼”。王堯译此可汗为“东叶护可汗”,当时东突厥国君是默啜可汗,又作apaγan可汗。此人实为附蕃之西突厥可汗,应音译为暾叶护可汗。此人亲自赴蕃,就是为了取得吐蕃的援助。圣历三年(久视元年,700)“夏,赞普自蒙噶尔将牙帐下迁下枯零,孙可,遣送暾叶护可汗往突厥”。⑥这位吐蕃支持的西突厥可汗自蕃廷返国以后,本已“移衙碎叶”的周封瑶池都督乌质勒似又退出了碎叶,说明这一名城又为西突厥亲蕃势力占领。同年闰七月,汉文史书中出现了“阿悉吉薄露叛”⑦的记载,碎叶城一带局势严峻。正是这一背景下,阿史那忠节的奏请获准,武曌再度派遣继往绝可汗二世兼濛池都护阿史那斛瑟罗返回旧封,并加“平西军大总管”的名号,说明是带兵前往,其中包括汉将田扬名、封思业所统汉军。其“平西”对象显然是附蕃的西突厥势力,亦即暾叶护可汗阿悉吉薄露。史书中对于阿史那斛瑟罗返封的时间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册府元龟》卷964,外臣部,封册二系其时间为圣历“二年(699)腊月,司礼卿兼池州大都督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卫大将军,仍充平西军大总管,镇抚碎叶”。《资治通鉴》卷206则记为久视元年(700)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军大总管,镇碎叶 ”。《新唐书》卷4则天本纪所记也是久视元 年,然非正月,而是腊月庚寅“阿史那斛瑟罗为平西军大总管”。细加勘比,《册府元龟》所记之圣历二年似为圣历三年传抄之误,圣历三年亦即久视元年,《资治通鉴》所记“正月”不可靠,正确的时间应为久视元年腊月庚寅。在汉将田扬名、封思业所率汉军的大力协助下,消灭了最后一个附蕃西突厥政权,还封碎叶:“九月,左金吾将军田扬名,左台殿中侍御史封思业斩吐蕃阿悉吉薄露,传首神都。初,薄露将叛也,令扬名率兵讨之,军至碎叶城,薄露夜伏兵于城傍,掠官驼、马而去,思业追击之,翻为所败,俄而扬名与阿史那斛瑟罗、忠节率众大至,薄露据城拒守,扬名拔之,积十余日,薄露诈降,思业诱而斩焉,遂虏其部落。”①从这段记载中可知,阿悉吉所据的城堡就是碎叶。这个率兵犯边的阿悉吉薄露同吐蕃史料所记的西突厥暾叶护可汗显然是同一个人,阿悉吉是西突厥右厢部落名,其本名当为“薄露”,此名又与郭元振所说的吐蕃支持的最后一任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拔布之“拔布”同音,以此判断,阿史那拔布、阿悉吉薄露、暾叶护可汗是同一个人,此人本名应是阿史那拔布或译阿史那薄露,以西突厥右厢强部阿悉吉部落为依托,汗号为暾叶护可汗。
  久视元年阿史那斛瑟罗主持的平西道行军虽然以胜利告终,自此西突厥部落中的附蕃势力已不复存在。东突厥默啜可汗入侵碎叶的攻势也得以遏制,但原来协同一致的西突厥亲唐(亲周)势力却又分化为两派,一派是两次光复碎叶的异姓突厥酋长突骑施·乌质勒,二是曾任武威道行军副总管,佐王孝杰光复四镇,又率先建言,迎请阿史那斛瑟罗返封主政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忠节,即阿史那伽利支,一作阙啜忠节。阙啜乃胡禄屋酋长的封号,说明阿史那忠节原为胡禄屋酋长或监国吐屯。主政碎叶的武周封疆大吏阿史那斛瑟罗性格刚愎自用,不善平衡之术,又因他与阿史那忠节同出西突厥汗裔,多有偏袒,同异姓突厥出身的突骑施首领乌质勒矛盾逐渐激化,局势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庭州的特殊地位显现出来。正是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危及庭州下辖诸县的安全,标志着武周推行的册封西突厥汗裔稳定西域政策全面失败,正是在这一广阔历史背景下,天山北麓再建了汉军建置,但名称已不是金山都护府,而是北庭都护府了。
  初创的北庭都护府军政隶属关系上非常特殊。它不隶属于以龟兹为治所的安西大都护府,而是归属于郭元振为主将的凉州都督府遥领。首任北庭都护则是同郭元振关系极好的解琬。《旧唐书·本传》记郭元振:“大足元年(701)行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新唐书》本传亦谓:“治凉五岁..神龙中迁左骁卫(大)将军、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主凉州的时间为大足元年至神龙元年(701~705年),曾下令改烛龙军为瀚海军,对此《元和郡县志》有明确记载:“瀚海军:北庭都护府城中。长安二年初置烛龙军,三年(703)郭元振改为瀚海军。”足以证实初建之北庭都护府归属凉州治下。郭元振乃主张以和安边蜚声史册的唐朝大员,不仅 主张与吐蕃和解,而且力主安抚作为新生力量的突骑施,全面废止支持阿史那氏等蓝突厥贵族的过时政策。新建立的北庭都护府隶属于由他主政的凉州都护府,实质上是对乌质勒显示一种和好的政治姿态。首任北庭都护也是对突骑施一直主张安抚政策的汉将解琬。《旧唐书》卷 100本传记解琬:“圣历初,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宜,蕃人大悦。以功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素与郭元振同官友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参稽其他史料,解琬受命安抚突骑施,册拜乌质勒为瑶池都督确为圣历二年(699)末,唐因其,曾册拜乌质勒为瑶池都督,然此岁北庭都护府尚未建立,可知“以功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并非同年事。久视元年(700)武周委任阿史那斛瑟罗为帅的平西道行军虽然奏凯,吐蕃支持的阿悉吉·薄露(阿史那拔布)之乱虽已荡平,但是此人还封碎叶后却进一步激化了乌质勒的反抗。以解琬出任北庭都护有利于缓解同乌质勒的紧张关系,以竭力挽救这一政治失重形势。可见,这位负有抚安西土重任的首任北庭都护非解琬莫属。
  历史的演变证明,创立北庭都护府是正确的决策。次岁,即长安三年(703)碎叶川东西大战爆发,“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①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在武曌亲自关注下进行的,尽管唐休璟在朝中为之出谋献策,战争仍以阿史那斛瑟罗、阿史那忠节的惨败为结局,“太后命休璟与诸宰相议其事,顷之,奏上,太后即依其议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请兵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②战争的结局仍然是突骑施·乌质勒的全面胜利:“突骑施乌质勒者,西突厥之别种也。初隶在斛瑟罗下,号为莫贺达干。后以斛瑟罗用刑严酷,众皆畏之,尤能抚恤其部落,由是为远近诸胡所归附..斛瑟罗以部众削弱,自则天时入朝,不敢还蕃,其地并为乌质勒所并。”③出现了突骑施汗国的雏形。
  综上所述,北庭都护府乃是武周时期天山北麓边防危机加深与册立西突厥汗裔安定西域政策失败,重新恢复汉军都护府建置的历史产物。这一建置虽然对稳定武周西北边防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1)在建置级别上,同金山都护府一样,属于正三品的都护府。(2)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域不大,同金山都护府一样,基本上同庭州管辖的范围相重合,至多扩展至汉民村落之外的西突厥牧区。(3)在职能上,北庭都护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大军区,而是先后隶属于凉州大都督府和安西大都护府的下属都护府。由此可见,初建的北庭都护府虽然同高宗时期所建金山都护府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性质、级别、职能大体类似。在这个意义上,金山都护府不妨视为北庭都护府的前身,北庭都护府则是金山都护府的恢复和再置。 同北庭都护府创建相联系的重大事件还有轮台县的建置。
  关于轮台县的建置时间,五代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志,北庭都护府条下记曰:“轮台取汉轮台为名。”又在列述金满、蒲类之后记云:“已上三县,贞观十四年与庭州同置。”宋人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中亦记:“轮台县(西四百二十里,四乡),与蒲类、金满二县同时置。轮台者,以汉轮台为名。”这些史料不过是辗转相抄,其可信程度殊可置疑。前已论证清楚,贞观十四年(640)庭州犹未建置,即使轮台与金满、蒲类同置,最早也只能是贞观二十二年,绝不可能是贞观十四年,此其证一。轮台远在庭州之西142里,贞观二十二年庭州初置时,那一带还是西突厥腹地,初属唐册瑶池都督府的管辖范围,至永徽二年(651)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东犯庭州,所留记录但云:“永徽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以处月、处蜜、姑苏、葛逻禄、卑失五姓叛,寇庭州,陷金岭,略蒲类。”①“高宗永徽二年,七月,贺鲁寇陷金岭城,蒲类县。”②其时庭州下属之金满(引文中之“金岭”应为金满之讹)、蒲类二县皆陷,轮台在此庭州金满、蒲类二县之西,正当阿史那贺鲁东犯要冲,却不见其失陷记录,说明其时轮台县尚不存在,此其证二。不但贞观二十二年轮台犹未建县,直至阿史那贺鲁之乱荡平,安西大都护府、昆陵都护府、金山都护府相继建立,在这些军府下属诸县中也从未出现轮台之名,说明此县创立很迟,绝非与金满、蒲类二县同置一年,此其证三。前引史料共同印证唐轮台县名渊源于汉之屯田重地轮台,而汉轮台与唐轮台地理位置一南一北,找不到任何关连,其县名的起源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初为唐军屯田之所。直至调露元年(679)裴行俭再定十姓,重置四镇,汉军兵力才全面推进至里移德建河以东。唐军在天山北麓大规模经营屯田,当始于此年,后来移民渐多,始改屯为县。故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40庭州条记云:
  轮台县东至州四十二里(当为一百四十二里传抄之讹):长安二年置。
  按北庭都护府就是始创于长安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703年1月7日),说明轮台县的创置与北庭都护府同时。《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人李吉甫,以本朝人记本朝事,其可信度远远高于五代的刘昫和宋人欧阳修。轮台的建县时间应取此一记载。

附注

①《旧唐书》,卷97。 ②《册府元龟》,卷964,外臣部,封册二。 ③《全唐文》卷 165,员半千:《蜀州青城县令达奚思敬碑》。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 —哈喇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⑤关于“拔四镇”中的“拔”字,究竟应当理解为“攻取”还是“撤离”,学术界颇有异议。薛宗正《安西与北庭》中认为应解释为撤离四镇汉军,由西突厥与当地武装换防。金牙道行军胜利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因此,实为攻取而后换防,并非消极的撤退,否则难以解释何以这次行军之后安西建置再次晋级为大都护府,并开始筹划安息道行军。 ①《资治通鉴》,卷204,天授元年。 ②《新唐书》,卷215。 ①《唐会要》,卷94,北突厥 。 ②《资治通鉴》,卷206,圣历二年。 ③薛宗正:《阿史那伽利支官符考释》,《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第2期。今收入薛著《中亚内陆:大唐帝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资治通鉴》,卷209,景龙三年,《考异》引。 ②《旧唐书》,卷97。 ③《新唐书》卷122郭元振疏文:“吐蕃亦尝以俀子、仆罗并拔布为可汗矣,亦不能得十姓而皆自亡灭。”参阅薛宗正《噶尔家族与附蕃西突厥诸政权 —兼论唐与吐蕃的西域角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收入《中亚内陆:大唐帝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新唐书》,卷215。 ⑤《新唐书》,卷 122:“斛瑟罗及怀道与(阿史那)献父元庆、叔仆罗、兄俀子,俱可汗子孙也。” 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大事记年》,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⑦《资治通鉴》,卷207,久视元年。 ①《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 ①《资治通鉴》,卷207,长安三年。 ②《资治通鉴》,卷207,长安三年。 ③《旧唐书》,卷194,参阅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收入《中亚内陆:大唐帝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新唐书》,卷 110。 ②《册府元龟》,卷 119,帝王部,选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