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丁零—铁勒西迁与突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丁零—铁勒西迁与突厥
分类号: K294.5
页数: 5
页码: 100-10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丁零—铁勒西迁与突厥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丁零—铁勒 西迁与突厥

内容

柔然历代可汗所出的郁久闾氏并非人数众多的漠北强部,且一度沦为鲜卑奴隶,其首领社仑居然率领这些好不容易脱离鲜卑统治的逃亡者,统一漠北,创建汗国,这已是一大奇迹,仅仅传至其第二代君斛律之世,就又连破乌孙、贵霜等大国,取得西方远征的辉煌胜利,更是绝非仅凭这些人数不多的嫡系部曲所能完成,必定发动已臣服柔然的漠北大批属部从征、参战。柔然人操鲜卑语,其从征属部的种族、语言归属虽然复杂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从征属部主体的高车丁零和铁勒散部都共操突厥语族语言。可见斛律主持的柔然西征辉煌胜利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从征属部高车丁零与九姓铁勒,说明斛律的西征与大批柔然属部的从征助战,西迁定居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柔然西征所蕴涵的历史内容绝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高车丁零、九姓铁勒等突厥语部落从漠北赴西域定居的一场空前规模族群大迁徙。
  丁零、铁勒,实际上都是Til的音译,因Til河(土拉河、古译独乐水,今Tula河)而得名,临北海(贝加尔湖),汉使苏武牧羊北海,丁零人曾盗其牛羊,说明丁零的原居地本为漠北,南北朝以后,丁零之名大都改译为铁勒,唯高车丁零仍然保持旧译名,后来又进一步简称为高车①,是铁勒诸部中较为先进,较有组织性的部落。《汉书》、《后汉书》中西域还很少丁零人的踪迹,《魏略·西戎传》中始初步出现了北丁零和西丁零的分化,但西丁零的游牧地区也不过在剑水流域,直至西晋王朝时期这一分布格局不变。西域出现大量高车丁零和铁勒部落,始见于记录南北朝史事的《北史》和《魏书》,这两部史书所记大体相同。高车丁零原本只有漠北一支,而进入北朝,却已出现了高车六氏②和高车十二姓③的区别。据我判断,都与此次西征引起的分化有关:
  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奇异斤氏..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干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斛律、袁纥等高车六氏皆居于漠北,又称之为东支高车,副伏罗氏等十二姓则后来在车师前部西北建国,又可称之为西支高车。而高车的原居地本来都在漠北,以上东、西两支的历史分化必然同是否追随社仑西征有关,其中十二姓必定都参加了西征,说明占高车的三分之二的部众后来都已远迁西域,定居于“高昌西北”即天山北麓西段,今乌鲁木齐以西地区。《北史》、《魏书》所述史事发生时代与柔然汗国存在的上、下限相符,据此判断,柔然可汗斛律西征很可能就是高车丁零发生东、西两支的分化的动因,则高车十二姓西迁定居的时间应始于公元 5世纪初年。《魏书·高车传》明确记载西迁后的高车丁零居地在“车师前部西北”。车师前部即今吐鲁番盆地,车师前部西北的地域外延非常广阔,自玛纳斯河直至伊犁河流域都可包括在这这一地域外延之内,则恰与乌孙故境的外延相重合,据此判断,高车丁零应即斛律攻取乌孙时所率主力。事定之后遂在那一带定居,防戍柔然西境。至于攻取河中,击败贵霜则似资力于另一属部■哒,因此,后来就定居在阿姆河北至河中一带。
  复据《北史》卷99,铁勒传,正是北朝时期,西域操阿尔泰语的铁勒部落突然增多。铁勒实即丁零的异称,原居于漠北,显然兆示着这些西徙的铁勒部落也是作为柔然从征劲旅而在西域定居落户的:
  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苏、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於尼护等,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一万余兵。
  此外,康国北、傍阿得水、得嶷海东西,乃至拂菻东都有铁勒部落的马蹄印,出现了“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语言结构。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山北六国存在的先秦、西汉时期印欧语系的塞语曾经是这一地区的主导语言,其后匈奴语、车师语(月氏语)、汉语的传入似仍未能改变塞语为主导的基本语言结构。而柔然西征引发的高车丁零、九姓铁勒的西迁,则根本改变了这一传统语言结构,导致此后整个天山北麓印欧系的塞语渐成绝响,突厥语则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出现了 “万里牧垌换新声 ”的语言新动向。
  由柔然西征引发的高车丁零、九姓铁勒自漠北到西域大规模族群迁徙在政治历史进程中的影响更为巨大。应当承认,以郁久闾氏可汗家族为核心的柔然人虽然曾沦为鲜卑奴隶,但在文化视野和组织能力上无疑超过了所役使的属部高车丁零与九姓铁勒。当时的九姓铁勒人数虽众,却是一盘散沙,高车丁零的发展水平和组织状态虽然较高一筹,得以西迁后创建了独立的高车汗国(副伏罗汗国),却始终保留着许多原始民主制的残余,政治制度相对滞后,“高车士马虽众,主甚愚弱,上不制下,下不奉上。唯以掠盗为资,陵夺为业”。①未能取代柔然汗国,而是结局为柔然所消灭。而同操突厥语,却组织形态先进得多的突厥存在着质的判别。可见这场族群大迁徙更为深远的影响就是孕育了突厥族的诞生。
  自柔然第五代君敕连可汗吴提在位时期(429~444年),突厥王族所出的阿史那氏部落开始浮现于史册。现存有关突厥始祖的传说都是有关这一历代突厥王统所出部落的先世事迹。总为五种,而时间相衔,事迹相续,串联起来就是其先世命运浮沉的信史。大体内容是阿史那远祖本是具有塞人血统和狼祖崇拜的古老部落。自西海辗转流落漠北,与具有海神血统的阿史德氏世代联姻,衍生的后代仍称阿史那氏。这个神话中的漠北之海,显然是贝加尔湖,作为海神后裔的阿史德氏显然是当地的原住民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丁零人,自此阿史那氏改操突厥语族语言,在五胡逐鹿的十六国时期,曾经作为平凉杂胡的一支,随沮渠氏北凉西渡流沙,来到高昌,即今吐鲁番盆地,后已改臣于柔然,这个传说见于李延寿父子所撰《北史》卷99:“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这是第一个有关突厥阿史那先世曾为柔然属部的记载。基本上真实可信,不应笼统地视为神话传说,应当属于突厥先世信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正史所记,沮渠氏,乃指沮渠蒙逊所建北凉王朝,本来建都河西姑臧(凉州),突厥先世平凉杂胡阿史那氏部落曾为沮渠氏麾下骑兵劲旅。沮渠氏北凉初本臣属于北魏,太延三年(437)曾护送北魏使臣董琬、高明成功地出使西域,到达破洛那、者舌等国。然至太延四年(438),魏主亲统大军,分四道伐柔然,大败而归。王弟乐平王丕被擒,形势大变。北凉沮渠牧犍改臣于柔然,引起北魏的报复。太延五年(宋元嘉十六年,439)魏师大举西征,九月姑臧城陷,沮渠茂虔自缚出降。②前引《北史》传文中所说“后魏太武灭沮渠氏”,应指此年,正当敕连可汗吴 提在位时期(429~444年)。
  吴提死,处可汗吐贺真继位,此汗在位时期(444~464年),北凉王族沮渠无讳于太平真君三年(442)自敦煌渡流沙,举众退守高昌,高昌本为诸凉王朝版图的一个郡,据以为都,仍行北凉正朔,兼臣于柔然与南朝,史称后北凉(442~460年)。高昌王沮渠无讳死,子沮渠乾寿继立,有意降于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沮渠无讳弟沮渠“安周乃夺其子乾寿兵,统领部曲因而自立”。①柔然必然插手了这一政争,并保住了高昌的控制权。和平三年(460)又因沮渠安周不够驯服,“柔然攻高昌,杀沮渠安周,灭沮渠氏,以阚伯周为高昌王”。②后北凉所据的高昌就在今吐鲁番,与柔然控制的吉木萨尔县只有一山之隔,据此判断,《北史》所记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事,乃发生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宋大明四年)。这是突厥臣于柔然的最早历史记录,也是突厥王族先世阿史那氏时间可考的最早记录。与上述记载相衔接,令狐德棻等纂修之《周书》卷50有一段记载,清楚地记载了阿史那氏自高昌北徙,臣属柔然之后,“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高昌即今吐鲁番盆地,高昌北山,亦即吉木萨尔南山,传说中说的那个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的地方显然不是洞穴,而应是吉木萨尔南山中的一处山谷。至阿史那部落再次繁衍至数百家时,迁出山谷,臣于柔然。又北迁金山,即今阿尔泰山。这个阿史那氏走出高昌北山之后的后续故事,见于《册府元龟》卷956,外臣部,种族条:“突厥之先..姓阿史那氏..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若兜鍪,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突厥的核心部落不过是阿史那、阿史德氏几个为数不多的部落,北魏和平三年(460)突厥先祖阿史那氏从沮渠氏高昌北迁高昌北山时人数不过五百家,以一家五口计,不过2500人,经过高昌北山的休养生息,北上金山时,人数仍在千家以下徘徊,至多一二万人,柔然汗国盛世徙居金山,“为其锻奴”③,以交纳铁器为贡赋,看来势力也不大。其周邻则是同操突厥语的众多高车丁零与九姓铁勒部落,阿史那氏的发展、壮大全在于铁勒诸部的归附。
  突厥先世阿史那氏以狼祖崇拜为特征,高车丁零也有类似的崇拜,《魏书》卷103高车传记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俗云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 也!’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可见高车丁零人也存在着狼祖传说,区别仅在于突厥的狼,是出自母系,而高车丁零的狼则是出自父系。突厥丧礼中有剺面、割耳、剪短辫子以志哀的风俗。这些风俗九姓铁勒也同样存在。故《北史》卷99,铁勒传记:“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而历史上的突厥正是以阿史那氏为核心,以同操突厥语的广大高车丁零、九姓铁勒部落为主体构成的新族群。
  其中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助柔然击破铁勒五万帐乃突厥兴起的重要关键,是岁 “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部 ”。①以上“五万余部”一作“五万余帐”,一帐即一户,仍以五口计,“五万余帐”已达25万人,实力可观。于是蔚然成一地方势力。除阿史那、阿史德氏是突厥特有的部落之外,许多著名突厥部落都可在南北朝时期的高车丁零或铁勒诸部名单找到其先世踪迹。例如漠北突厥强部中的仆骨、同罗、拔也古、斯结、浑、斛薛等部早就见于《北史·铁勒传》,游牧于独洛水流域,一直没有变化,西突厥诸部名单中也大都由西迁的铁勒部落组成,例如入唐分别译为契苾或车鼻施的西突厥部落,应即《北史·铁勒传》中的活动于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的契弊部,三姓葛逻禄之一的俟炽似即铁勒传中的职乙部,谋落部应即原铁勒薄落部,处木昆部似即原铁勒蒙陈部,有些突厥部落名称还见于《北史 ·高车传》,如突骑施部似即高车六氏中的解批氏,西突厥胡禄屋部应即高车六氏中的斛律氏,乌护部即高车护骨氏,三姓葛逻禄中的踏实力似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大连氏,这些部名语音都很接近,分明是同名异译。说明大部分铁勒、高车丁零部落都已采用突厥的共名融入突厥共同体中。至大统六年(540),突厥已扩展至西魏北部,其时柔然结好于东魏,西魏自感孤危,因于大统十一年(545)遣使安诺槃陀通突厥,于是土门开始不再安于柔然属部的身份,开始与柔然分庭抗礼,正式向可汗求婚,“恃其强盛,乃求婚于茹茹主,阿那瓌大怒,使人骂辱之:曰,‘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亦怒,杀其使者,遂与之绝”。②转而求婚西魏,十七年(551)西魏许嫁常乐公主于突厥首领土门,与结和亲,以金帛资之,共制柔然,“魏废帝元年(552),正月,土门发兵击茹茹,大破之于怀荒北,阿那瓌自杀”③,土门遂建号伊利可汗,创建了突厥汗国,一统漠北,柔然汗国的灭亡正是自掘坟墓的必然结局。

附注

①《北史》,卷98:“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据此可知,丁零的最古译名为“狄”,因皆分布于中原之北,故泛称北方族群为 “北狄”,而高车即高车丁零的简称。 ②《北史》,卷98记高车: “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奇异斤氏。” ③《北史》,卷98:“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①《北史》,卷99 。 ②《北史》,卷99。 ①崔鸿:《十六国春秋》,卷96。 ②《资治通鉴》,卷 129,大明四年。 ③参阅薛宗正:《突厥史》,第一章,突厥先世,39~8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和亲一。 ②《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和亲一。 ③《北史》,卷9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