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车师后部牙庭务涂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5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车师后部牙庭务涂谷
分类号:
K294.5
页数:
5
页码:
63-67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车师分化为车师前、后部以后,经济类型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发展并不平衡
关键词:
新疆地区
车师后部
牙庭务涂谷
内容
车师分化为车师前、后部以后,经济类型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发展并不平衡。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部确已早就习农知牧,兴建了交河城等定居城堡。北徙后的车师后部却在匈奴的影响下主要经营游牧生活。作为东部天山新盟主的并非居于山南的车师前部,而是居于山北的车师后部。史书中明确记载其所居不见屋室,唯有穹庐。例如《后汉书·西域传》记卑君还敦煌时,“以后部人三百帐别属役之,食其税。帐者,犹中国之户数也”。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对此解释说:“车师六国大抵俗兼庐帐,故有户有帐。卑君徙居敦煌,故从者以帐计,俗称算帐,始此。”牲畜则是车师后部的主要财产和生活资料,永平十七年夏耿秉破车师后部,“收马、牛十余万头”。②延光四年班勇破后王军就,获“马畜五万余头 ”。③虽然已有了农耕粒食的迹象,似乎仍为游牧业的辅助形式。据此判断,车师后部未必像车师前部那样建有定居城堡。
关于车师后国牙庭务涂谷的记载,首见于《汉书》卷96,西域传下:“车师后国,治务涂谷,去长安八千九百五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九十人..西南至都护治所(乌垒)千二百三十七里。”又见于《后汉书》卷118:“后王居务涂谷,去长史所居五百里,去洛阳九千六百二十里,领户四千余,口万五千余,胜兵三千余人,前后部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是为车师六国,北与匈奴,接前部,西通焉耆,北道后部,西通乌孙。”务涂谷既为车师后部牙庭所在地,必定位于天山北麓,然其具体地望,却仍有所不明。以至唐宋时代的著作中往往把它同唐之金满县(即可汗浮图),或蒲类县混淆在一起。例如杜佑《通典》卷 191,边防典 七、车师务涂谷下注云:“即金满城,今北庭府蒲类县是也。”五代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三唐金满县条下注云:“后汉车师后王庭。”《元和郡县志》卷40,金蒲城条下云:“车师后王庭也。”《太平寰宇记》卷180,车师国条下注云:“后王理务涂谷,即金满城。”其实,这一切说法都是靠不住的。《后汉书·西域传》明确记载,“后王居务涂谷,去长史所居五百里”,而自“高昌壁返后部金满城五百里”,按东汉西域长史治所之柳中城(今鲁克沁)在高昌壁东五十里,可见务涂谷与金满城并非一地。汉车师后部的牙庭务涂谷的位置就在汉金满城之东,汉疏勒城之西。耿恭刚撤守到疏勒城时,军粮的供应主要凭借车师后部王安得夫人全力支持,因而又坚持了相当一段时间,说明务涂谷距疏勒城很近。
史载汉代车师后部王建牙务涂谷。对其具体地望,我国汉以后史籍多将它同金满城拉扯在一起。例如《元和郡县志》卷40误插入四西州蒲昌县下的注说:“贞观十四年置,本名金蒲(满)城,车师后王庭也。”《旧唐书·地理志三》说,唐金满县为“后汉车师后王庭”。《通典》卷191《边防典七》车师条务涂谷下注说:“即金满城,今北庭府蒲类县也。”《太平寰宇记》卷180车师国条记载:“后王国理务涂谷,即金满城。”这些出自唐、宋史官的记载起了严重的历史误导作用。根据车师后部坚持庐帐游牧古俗传统生活方式判断,务涂谷不可能是一座城堡,而只能是一处水草丰茂的山谷。因此,《后汉书·西域传》仅记其谷名,而不留其城名。那么,务涂谷的具体方位究竟在哪里呢?自清代以来早已出现了种种推测,但大都与此书所记方位不符,其荦荦大者,可列举出以下数种:
(1)松筠在《新疆识略》中曾列举了一种说法:“今巴里坤西二百五十里有务涂水塘,或以为车师后王国王所治。”这段路程大体相当于由巴里坤至木垒的中间距离,其地过于偏西,同以今吉木萨尔县境为中心的车师后王部基本国境不符。(2)丁谦在《汉书·西域传考证》中认为:“阜康所属三台塘,其西四十里有乌尔图河(蒙古语乌尔图,长也),西图作库列图川,乌尔图为务涂、浮屠之转名,此水从博格达山北面流出,近山处为谷,知汉时务涂谷,唐时浮屠城均当在此河滨。”按三台今归属吉木萨尔县,其西一百四十里的乌尔图河已近阜康,而远离吉木萨尔,距泉子街大路更远,方位不合,又以乌尔库图对音务涂、浮屠,亦属勉强,因为其中又多出个“库”音,无从安置,则此说纯属臆想。(3)孟凡人在《北庭史地研究》一书中主张:“后部王治不应在深谷中,故靠近他地道北端,又与之相通的千佛洞一带,很可能就是务涂谷的所在地。”吉木萨尔资深地方史研究者王秉诚则认为,千佛洞北距吉木萨尔县城仅五公里,那里谷深不过二公里半,宽不足60米,山高仅为50米,周围台地方圆不足二公里,林木既少,也无古代文物发现,那里绝不可能是务涂谷所在地。①(4)阚耀平、阎顺在《吉木萨尔县小西沟遗址的初步调查》②一文中认为 小西沟古城即车师后部牙庭务涂谷。驳论已见前文。
班固《汉书 ·西域传》中最先按照生产、生活方式,将西域诸国分为逐水草游牧的 “行国 ”和定居农耕的 “城郭诸国 ”两大类。范晔《后汉书 ·西域传》继承了这一分类。两汉书《西域传》中所记天山北麓诸国名,无一例外地都是清一色的游牧行国,其牙庭所在都不是城堡,而是山谷。诸如蒲类王住疏榆谷,郁立师王住内咄谷,乌贪訾离王住于娄谷,卑陆后部王住番渠类谷,包括车师后部的牙庭务涂谷,绝不是一个城堡名,而是一个山谷名。这个著名的山谷,初见于《汉书·西域传》,又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其具体方位早在清代,就引发了多种地点的猜测,迄今未明。引人注目的是,范寿金根据《后汉书·西域传》“后王居于涂谷,去长史所居五百里”的记载,东汉西域长史驻节柳中,因而在其《西游录略注补》、《唐庭州四境表》中正确地指出:“据此,是务涂谷南为柳中、金满南为高昌,而务涂谷在金满之东矣。”确定了务涂谷的方位应在汉金满城东。在今吉木萨尔县小西沟古城之东,奇台县半截沟乡石城子古城之西恰恰有一座名为吾唐沟的山谷,“吾唐沟 ”的读音与作为车师后部牙庭的“务涂谷”出奇的相似,难道这仅仅是历史的偶合?此沟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东南,白杨河之西,牛圈子沟之东,沟水从山中流出经泉子街红光牧场场部北的二公里处三岔分流,向北注入韩家庄,沟形如弓。沿河遗址唯拾得马鞍形磨谷器一,在泉子街红光牧场部之南一丘陵坡地上,据我判断,汉之务涂谷应在这一带。关于务涂谷之名的涵义,日人藤田丰八认为务涂即 Bogda的转音,即博格达,这种解释非常牵强。早在1987年我就曾赴吉木萨尔吾唐沟考察,并初步推断这一今地名就是务涂谷的千古遗音。①2005年5月,又在北庭画院朱丹的陪同下,专程驱车细致地考察了此沟,吾唐沟已更名为五塘沟,但到底是哪五个水塘,谁也说不清楚,说明此名并非汉语,亦非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或蒙古语。我根据务涂的中古读音为mntak,中古汉音中微纽与奉纽可以互转,亦可写作vitak,与《波斯一俄罗斯词典》中之vater及。wtrioytap之音非常相近,可见此名在波斯语中具有弓的涵义,义为弓形山谷。1987年昌吉州文物普查中写为乱杂冈(乱葬岗之讹),金石并用时代遗址②就位于五塘沟口,南距乱杂冈约1.5公里就是另一座金石并用时期原始遗址:榆树庄子遗址。上套子沟金石并用遗址也在这一带。以上三个遗址:乱葬岗、榆树庄子、上套子沟实际上都分布在五塘沟流域,在古代必定是水草繁茂,宜于人居的所在。足以证实务涂谷就在今五塘沟流域所在山谷。
在车师分化为前、后两部之初,天山北麓尚未出现城堡,无论车师后部建牙于五塘沟,还是建牙于今泉子街乡,交通都是便捷的,因为中间并无任何城堡阻隔。史书中明确记载山北诸国中除单桓一国建有城堡之外,其余诸国都是以天地为衾 枕。车师诸国中唯一城居的地方政权车师后城长国实质上乃是汉朝对车师后部实行政治分化的历史产物。《汉书》卷97,西域传中留有此国的有关记载:“车师后城长国,户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胜兵二百六十人。”可见这支对汉特殊效忠的车师部落为数很少,其所居城堡大约也是汉人所建,专门提供车师后城长国君民居住,以监控车师后部的政治动向。这座城堡显然也是建于泉子街,而与小西沟的汉军戍守将士南北分居,相互呼应。①至《后汉书》中此国名业已消失,说明东汉时期随着车师后部的进一步强大及其完全取代蒲类成为山北诸国共主之后,这个小国已被车师后国重新吞并。
车师后部以城堡为牙庭,似乎已迟至魏晋时期。《三国志》卷2《魏书》二记黄初二年(221)“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同书卷30,引鱼豢《魏略·西戎传》:“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并属车师后部王。王治于赖城,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此事虽未明确系年,推测应为重置戊己校尉的次年事,即黄初三年(222)。说明随着汉军完全控制车师前部并退出山北经略,车师后部在同车师前部完全脱离关系的同时,加强了天山北麓的政治统一,车师六国中的山北诸国都已并入车师后部,基本上统一了天山北麓东段即今昌吉自治州及哈密地区所属巴里坤、伊吾二县。故曹魏特授予“大都尉”尊号。此事上接魏于车师前部重置戊己校尉,说明上距黄初三年不久。直到这时,车师后部才兴建了城堡,将国都由务涂谷迁至于赖城。随着车师后部与车师前部之间的完全分离,作为车师后部王都的于赖城大约早已不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参照古音学家研究成果,“于戏”、“呜呼”,上古音皆不读撮口呼、合口呼而读开口呼,皆读为阿哈(aha),由上古音“于”音同于“阿”。“赖”,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②127页,《广韵》落盖切,来泰开一去蟹,中古音值为lai,上古为来月切,入声字,上古音值为“lat,”据此,魏晋时期的于赖城,音值为Alat,今乌鲁木齐阿拉沟仍存其千古遗韵,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的阿拉沟谷左岸,与鱼儿沟交界,分布有百余座石室竖穴墓,分三种变型。晚期墓中发现了海贝、小铁门、并有一件由内地输入的凤鸟纹 刺绣。墓主长发梳辫,上罩丝质网状发套,出土有虎形金饰带,狮形金箔饰等贵重陪葬品,并有大量马骨、羊骨殉葬。其地本为山北六国中的单桓国故地,魏晋时期车师后部西迁,于赖城似就建于今乌鲁木齐阿拉沟一带,早已离开了吉木萨尔务涂谷庭。
车师后部的归宿是并入鲜卑。自东汉以来,北匈奴连遭汉军打击,逐渐西迁,匈奴全盛时期就是由挛鞮氏、须卜氏、呼衍氏、兰氏等四大部落为核心,除挛鞮氏乃匈奴王族所出,兰氏来源未详外,余之须卜氏、呼衍氏皆出自东胡鲜卑,足以说明鲜卑在匈奴部落联盟中的重要地位。匈奴先曾臣属东胡,故常以胡自称。①我国史书所记匈奴所据的漠北,今称西伯利亚,实即鲜卑利亚的讹译。可见东胡鲜卑加入匈奴部落联盟之后的举足轻重地位。其中呼衍王就受命驻节蒲类海,以匈奴名义主政西域,以故匈奴衰落之后,鲜卑迅速取代了匈奴昔日的位置。东汉桓帝时期,鲜卑檀石槐成为草原部落联盟首领,下分东、中、西三部。其中的西部鲜卑就是指右北平以西至敦煌、乌孙一带,檀石槐还统兵亲征,“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②鲜卑势力已进入天山北麓,一直进军到伊犁河流域的乌孙。自此之后,车师后部之名开始消失于史册,而鲜卑犯边和讨伐鲜卑的记录则日益增多,咸宁年间西域戊己校尉马循两次出讨鲜卑,第一次发生于咸宁元年六月:“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③第二次发生于咸宁二年秋七月:“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④鲜卑所据位置就在高昌北,伊吾西的地带,即车师后部故地。《三国志 ·魏书 ·鲜卑传》注引王沈《魏书》:“鲜卑西部,西接乌孙。”认为: “盖晋初车师后部,当为鲜卑所役属。”⑤又鲜卑寇边的首领名阿罗多,与东汉永兴元年时车师后部王同名,而此名显然和鲜卑人名的特点不同,正是车师后部并入鲜卑并以鲜卑名义犯边的重要指征。⑥据此,车师后部自曹魏正元三年(256)前后连遭鲜卑打击,已并入鲜卑,至晋咸宁元年已作为鲜卑部落进犯魏边。鲜卑退出西域之后,又先后臣属于柔然、突厥,改操突厥语,化为突厥的哥舒部落。
①《汉书》,卷94,记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匈奴自称之胡,应即东胡简称。“东胡”并非意译,而是通古斯的音译。鲜卑原属东胡之一,与后世显赫于史册的“西胡”具有质的区别。
附注
①《资治通鉴》,卷56,桓帝建宁三年。 ②《后汉书》,卷 19 ③《后汉书》,卷47。 ①王秉诚:《再探“务涂谷”与“金满城”地理位置 ——兼与孟凡人先生商榷》。 ②《新疆文物》,1992年,第4期。 ①薛宗正:《金蒲、疏勒、务涂谷考》,《新疆文物》,1988年,第2期。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工作队:《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89年,第3期。 ①车师后城长国的所在地似即今东大龙沟古城。后来演变为戊部候驻节的后部候城。 ②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月 ①《汉书》,卷94,记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匈奴自称之胡,应即东胡简称。“东胡”并非意译,而是通古斯的音译。鲜卑原属东胡之一,与后世显赫于史册的“西胡”具有质的区别。 ②《三国志 ·魏志》,卷30,《鲜卑传》注。 ③《晋书》,卷3。 ④《晋书》,卷3。 ⑤参见《尼雅城北古城所出晋简跋》,《观堂集林》卷 17,868~869页,中华书局重印本,1984年版。 ⑥说见孟凡人《车师后部史研究》,收入《北庭史地研究》。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