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以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以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国
分类号:
K294.5
页数:
7
页码:
57-6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以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国意味着车师已在匈奴的支持下,取代了蒲类昔日的地位,成为山北六国部落联盟的新霸主。
关键词:
新疆地区
车师后部
车师六国
内容
车师六国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卷88,西域传:车师“前后部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是为车师六国”。意味着车师已在匈奴的支持下,取代了蒲类昔日的地位,成为山北六国部落联盟的新霸主。以上名单同西汉时期的山北六国比较,单桓、劫、郁立师三国都已不见,说明仍不服从车师的号令,脱离了这一部落联盟,且弥、卑陆、蒲类、移支等四国中前三国都是原来的山北六国联盟的成员,移支国似为由蒲类分化而成。此外,这一联盟又加入了车师前、后部。其中车师后部确已徙居天山北麓,而车师前部则仍居于天山北麓的吐鲁番盆地,与“山北”无关。可见山北六国与车师六国的区别不仅在于时间的不同,而且在于地域的不同,山北六国是单纯的天山北麓诸部落、部族之间的结盟,而车师六国的外延已超出天山北麓的地域,扩大为整个东部天山地区了。
车师六国新部落联盟的形成起源于王莽柄政及其所建新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独专朝政,不久篡汉自立,国号新。王莽好大喜功,触怒了匈奴,西域诸国相继叛乱,车师后部在匈奴的支持下日益强大,不仅成为车师共主,而且取代了昔日蒲类的山北盟主的历史地位。两汉书中有关车师前部王的姓名几乎都没有记录,而车师后部王名却屡见于史册,正是车师后部居于盟主地位的历史反映。自此“山北六国”之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以 “车师六国 ”为名的新的政治联盟开始形成,其盟主已非蒲类而是车师后国了。其间有关重大政治事件如下: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时当车师后部第二代王姑句在位时期:“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厄。车师后王姑句以道当为拄置,心不便也。地又颇与匈奴南将军地接,普欲分明其界然后奏之,召姑句证之,不肯,系之。姑句数以牛羊赇吏,求出不得..即驰突出高昌壁,入匈奴。”①徐普曾召姑句议前部事,说明此王又兼领前部事,这是车师后王成为车师共主和车师六部盟主的指征。姑句的叛乱是西域叛汉的信号,同年叛入匈奴的还有去胡来王唐兜。这时汉与匈奴犹未反目,已独秉朝政的新都侯王莽“遣中郎将王昌等使匈奴,告单于西域内属,不当得受。单于谢属,执二王以付使者。莽使中郎王萌待西域恶都奴界上逢受。单于遣使送,因请 其罪。使者以闻,莽不听,诏下会西域诸国王,陈军斩姑句、唐兜以示之 ”。①车师后部之乱初平。
新朝始建国元年(9)秋,王莽遣五威将王骏等至匈奴,易单于故印,改“匈奴玺”为“新匈奴单于章”。“玺”是皇帝的专用印,“章”则低了一等,这一玺章的改易触怒了匈奴,引起了西域全局性的变化。始建国二年(10)王莽又无端生事,派遣朝廷大员广新公甄丰率众出巡西域,车师前、后部尽叛,“车师后王须置离闻之,惮于供给烦费,谋亡入匈奴;都护但钦召置离,斩之”。②由之激起众怒:“置离兄狐兰支将人众二千余人,驱畜产,举国亡降匈奴,单于受之。狐兰支与匈奴共入寇,击车师杀后城长,伤都护司马,复还入匈奴。”③须置离、狐兰支应即继姑句之后的另两位车师后部王。“时戊己校尉刁护病,遣史陈良屯桓且谷备匈奴寇。史终带取粮食,司马丞韩玄领诸壁,右曲候任商领诸垒,相与谋曰:‘西域诸国颇背叛,匈奴欲大侵。要死。可杀校尉,将人众降匈奴。’④”标志着车师六国联盟的正式形成。其后形势进一步逆转。始建国五年(13)“单于死,弟乌累单于咸立,复与莽和亲。莽遣使者多赍金币赂单于,购求陈良、终带等。单于尽收四人及手杀刁护者芝音妻子以下二十七人,皆械槛车付使者。到长安,莽皆烧杀之。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匈奴大击北边,而西域瓦解。焉耆国近匈奴,先叛,杀都护但钦,莽不能讨”。⑤局势渐已不可收拾。天凤三年(16),“乃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诈降而聚兵自备。骏等将莎车、龟兹兵七千余人,分为数部入焉耆,焉耆伏兵要遮骏。及姑墨、尉犁、危须国兵为反间,还共袭击骏等,皆杀之。唯戊己校尉郭钦别将兵,后至焉耆。焉耆兵未还,钦击杀其老弱,引兵还。莽封钦为剼胡子。李崇收余士,还保龟兹。数年莽死,崇遂没,西域因绝 ”。⑥自此西域已非复汉有。
车师的崛起根本改变了天山北麓的传统政治格局。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至东汉时期,山北六国之名已一律为车师六国所取代。可见北徙后的车师已非单独的族群,而是以车师为首的新部落联盟。“山北六国”所指都是清一色的天山北麓行国,而“车师六国”所涵盖的内容则是确指以车师后部为新盟主的新部落联盟,仅仅吸纳了原属“山北六国”中的部分成员,其地域范围却已扩大到天山南麓的吐鲁番境内。在这一新部落联盟中,建国天山北麓的车师后部与建国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部的关系尤为这一联盟的轴心。究竟谁是这一部落联盟的新盟主呢?虽然车师北徙之后,前、后二部已分居天山南北,各有首领,仍然相互认同,彼此之间,有天山谷道相连,这条通道在汉称为车师古道,唐朝被称为 “他地 道”又称柳谷道,即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沿头道桥翻山,而达吐鲁番后石窑子,沿此可达,车师前部的治所交河古城,而且车师二王都存在着共同的血统。说明汉文史书中的车师二国实乃一国二部,分疆而治。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部有众700户,车师后部595户,4774人,其中壮丁1890人,车师前后部加在一起,人口已超过一万人,这在地广人稀的古代西域已拥有相当实力。其中前部的人口虽略多于后部,但亘两汉之世,见于史书记载的车师国王几乎都是后部诸王,没有前部王的名字,说明两车师的共同国王都是出自车师后部。这是因为,车师北徙之初,依然是匈奴的属国,后部的地理位置更靠近匈奴,而且迁居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部,在当地定居族群的影响下,逐渐改营农业定居生活,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境内城堡名就有交河城、石城、兜訾城,后来还有柳中城,虽然这些城堡也许早在车师北迁之前就已存在,未必如迄今史学家所言,都是车师人自建,但前部人都已习惯了这种城居生活,车师前部王的牙庭就设在交河城内。而迁居天山北麓的车师后部,却仍然坚持游牧骑射的古俗,牙庭设在天山北坡的务涂谷,作战时清一色轻装骑兵,更为强悍。在匈奴的大力支持下,更易于保持车师盟主的地位。这类例子很多,诸如初兴时代的蒙古、西辽时代的契丹,都是以行国地位君临于定居城邦之上,车师二部的关系也是如此。居于车师六国部落联盟盟主地位的并非建国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部,而应是建国天山北麓的车师后部。两汉书中有关车师前部王的姓名几乎都没有记录,而车师后部王名却屡见于史册,正是车师后部居于盟主地位的历史反映。在此期间,得到匈奴大力支持的车师后部正式成为车师六国的盟主,山北六国之名已在史册上完全消失。
东汉、魏、晋时期,蒲类逐渐为世遗忘,已成为车师六部盟主的车师后部则代之而兴,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这在东汉“西域三绝三通”的激烈斗争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场斗争虽然仍然是匈奴争夺西域主宰权的继续,但斗争的焦点已非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部,而是天山北麓的车师后部。从而呈现出同西汉初开西域的重大差异。
东汉重开西域的伟业始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十六年(73)展开了同匈奴之间的第一次车师争夺战。此岁春二月,汉朝遣将三道伐匈奴,其中窦固、耿忠统率的西路大军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庐城”。①至是,汉朝又在西域东端重建据点,次岁(永平十七年,74)冬十一月,汉朝又遣奉车都尉窦固率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列张出昆仑塞,合兵万四千骑,“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进击车师”。②明确记载这时的车师后部乃车师前、后部的共主与山北诸国的盟主:“车师有后王、前王,前王即后王之子 ”③,且车师后部人丁日旺,国势日强,前部反而退居从属地位,因之耿秉力 主先击车师后部,“并力根本”。①遂统兵直趋天山北麓,取得了辉煌胜利。“斩首数千级,后王安得震怖,走出门迎秉,脱帽抱马足降,秉将以诣固,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②安得是最先见于史册的东汉车师王。汉朝对车师后王安得厚加招抚,嫁汉女以结和亲,“于是(窦)固复奏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司马耿恭为戊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屯前部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 ”。③于是,车师重归于汉。同年,班超也作为汉朝使者取道鄯善西行,招抚于阗、疏勒诸国,成为东汉重开西域的先声。
永平十八年(75)二月,窦固、耿秉所统大军刚刚凯旋返师,北匈奴已联合焉耆等西域属国发动了全面反攻。“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④至十一月,局势进一步恶化,“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⑤驻节高昌的西域都护陈睦最先为焉耆、龟兹联军攻殁。原驻金蒲的耿恭被迫东撤,退守疏勒城。北匈奴则全力进攻驻守柳中的关宠。“北匈奴围关宠于柳中城。会中国有大丧,救兵不至,车师复叛..关宠上书求救。诏公卿会议,司空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力尽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帝然之。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酒泉太守段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以救之。”⑥及救兵至,关宠一军也已战殁,仅耿恭一军仍在苦守疏勒孤城。章帝不像明帝那样有魄力,于迎回耿恭后,又遣使召班超东返,“罢戊己校尉官”⑦,并“不复遣都护。二年,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⑧明帝时期的山北屯田乃以失败告终。
二绝二通的主要人物是班超。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班彪之子,永平十六年(73)投笔从戎,随窦固破北匈奴呼衍王,夺伊吾卢(今哈密市)。受命率壮士36人使西域,至鄯善,袭杀匈奴使者,鄯善归降,于阗王广德亦杀匈奴监使。至疏勒,废亲匈奴的国王兜题,立其子忠为王,于阗、疏勒尽附于汉。会及章帝继位初,局势逆转,班超本已受召还国,西域亲汉派纷纷死谏,遂重返疏勒,凭借西域亲汉力量,坚守七年,与疏勒王成大、于阗王广德合力击退 北匈奴,进又平定龟兹、焉耆等国的变乱。永元二年(90)班超在西域长史任上还巧妙地化解了同大月氏的冲突,招致“车师前后王并遣子入侍”。①永元三年(91)擢西域都护,徙治龟兹。此年“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车师后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②永元七年(95)封定远侯。班超任西域都护时期,所任西域长史乃王林,永元八年(96)秋七月,“车,师后王叛,击其前王”。③这位叛汉的车师后部王就是涿鞮。(永元)“八年,戊己校尉索郡欲废后部王涿鞮,立破虏侯细致。涿忿前王尉卑大卖己,因反击尉卑大,获其妻子。明年(永元九年,97),汉遣将兵长史王林,发凉州六郡兵及羌胡二万余人,以讨涿鞮..汉军追击,斩之,立涿鞮弟农奇为王。”④同年三月 “郁立、单桓、孤胡、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 ”。⑤这里记载的 “车师 ”显然不是车师前部而是天山北麓的车师后部,农奇继为车师后部王以后,同上代王涿鞮并无本质区别,仍然坚持反汉政策,班超遂令部下出兵,同月“西域长史王林击车师后王,斩之 ”。⑥车师前、后部再度置于汉朝治下。
西域三通的主要人物是曹宗与班勇。永元十四年(102)班超返乡之后,任尚接任西域都护,不久,西域就开始发生动乱。车师又非复汉有,此即西域三绝。最早倡议重开西域的汉朝官员乃敦煌太守曹宗,其最早的实践者则乃敦煌长史索班。史载安帝元初六年:“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敦煌太守曹宗患之,乃上遣行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复来降。”⑦这是安帝元初六年(119)岁末的事,而数月后的永宁元年(120)初,已遇到麻烦:“北单于与车师后部遂共攻没班,进击走前王,略有北道。鄯善王急,求救于曹宗,宗因此请出兵五千人击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⑧这位叛汉的车师后部王就是军就。“至永宁元年,后王军就及母沙麻反叛,杀后部司马及敦煌行事。⑨西域局势一度非常严峻,班超幼子班勇全力支持曹宗的进取政策,在廷议中力排众议,力陈西域不可失。邓太后采纳了班勇的建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⑩但仍没有决心重开西域。“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11新任敦煌太守张珰上书力陈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汉朝才下了决心,正式册拜“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 屯柳中”。①延光三年(124):“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绥。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②延光四年(125),班勇率兵出征车师后部,初战大捷。“秋,七月,西域长史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获首虏八千余人,生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传首京师。”③至延光四年:“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其冬,勇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其众二万余人皆降。捕得单于从兄,勇使加特奴手斩之,以结车师、匈奴之隙。北单于自将万余骑入后部,至金且谷,勇使假司马曹俊驰救之。单于引去,俊追斩其贵人骨都侯,于是呼衍王遂徙居枯梧河上。是后车师无复虏迹,城郭皆安。惟焉耆王元孟未降。”④班勇主政西域时期册拜的车师后王加特奴,贡献尤大。此人即农奇子,永建元年(126)继位,此人本车师后部亲汉贵族。是年与其弟八滑从班勇击匈奴呼衍王,大捷,为班勇奏立为王。阳嘉三年(134)率兵千五百人,佐戊己校尉、后部司马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今巴里坤县境),“大破之,获其季母 ”⑤以及牛羊十余万头,车 1000余辆。顺帝阳嘉四年(135)呼衍王大举反攻,“侵车师,后部。帝令敦煌太守发兵救之,不利 ”。⑥入秋,车师后国破,加特奴战殁。可见东汉初年与匈奴之间的车师争夺激烈而又反复。
进入东汉末年的永兴元年(153),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不满监政其部的汉将戊部候严皓,起兵反。“攻围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后部候炭遮领余人畔阿罗多,诣汉吏降。阿罗多迫急,将其母妻子,从百余骑亡走北匈奴中。”⑦敦煌太守宋亮册拜车师后部故王军就留宿洛阳的 “质子卑君为后部王。后阿罗多复从匈奴中还,与卑君争国,颇收其国人。戊校尉阎详虑其招引北虏,将乱西域,乃开信告示,许复为王,阿罗多乃诣详降。于是收夺所赐卑君印绶,更立阿罗多为王,仍将卑君还敦煌,以后部人三百帐别属役之,食其税。帐者,犹中国之户数也 ”。⑧自此车师后部分裂为二,一支仍留天山北麓故地,另一支约三百帐人,东徙敦煌,车师后部王也分化为二,一是故王阿罗多,另一则是侨居敦煌的车师后部王卑君。至桓帝建宁三年(170)“九月..凉州刺史扶风孟佗遣从事任涉将敦煌兵五百人,与戊己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宴将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讨疏,攻桢中城, 四十余日不能下,引去。其后疏勒王连相杀害,朝廷亦不能复治”。①这已是东汉号令西域的尾声了。此役之后,包括车师前、后部在内的西域诸国逐渐叛离,汉朝的政治权威日益动摇。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可考的车师后部王二人:乌贵(元康二年,前64~?)、姑句(?~元始三年,公元3年),新朝可考的车师后部王二人:须置离(?~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狐兰支(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东汉车师后部王七人:安得(?~永平十八年,75)、涿(永平十八年,75~永元九年,97)、农奇(永元九年,97)、军就(?~延光四年,125)、加特奴(?~阳嘉四年,135)、阿罗多(永兴元年叛汉)、卑君,总计十一人,而车师前部王无一留名史册者,足以说明车师分化之后,车师后部远远重要于车师前部。
附注
①《汉书》,卷97。 ①《汉书》,卷97。 ②《资治通鉴》,卷37,始建国二年。 ③《汉书》,卷95。 ④《汉书》,卷97。 ⑤《汉书》,卷97。 ⑥《汉书》,卷97。 ①《资治通鉴》,卷45,永平十六年。 ②《资治通鉴》,卷45,永平十七年。 ③《后汉书》,卷 19。 ①《资治通鉴》,卷45,永平十七年。 ②《后汉书》,卷49。 ③《资治通鉴》,卷45,永平十七年。 ④《后汉书》,卷 19。 ⑤《资治通鉴》,卷45,永平十八年。 ⑥《资治通鉴》,卷45,永平十八年。 ⑦《后汉书》,卷3。 ⑧《后汉书》,卷88 ①《后汉书》,卷4。 ②《后汉书》,卷88 ③《汉书》,卷4 ④《后汉书》,卷88 ⑤《后汉书》,卷88 ⑥《后汉书》,卷4,《资治通鉴》,和帝永元九年。 ⑦《资治通鉴》,卷50,安帝元初六年。 ⑧《后汉书》,卷47,《资治通鉴》,卷50,系此事发生于安帝永宁元年春三月。 ⑨《后汉书》,卷88 ⑩《资治通鉴》,卷50,安帝永宁元年。 11《资治通鉴》,卷50,安帝延光二年。 ①《资治通鉴》,卷50,孝安皇帝延光二年。 ②《后汉书》,卷47。 ③《资治通鉴》,卷51,安帝延光四年。 ④《后汉书》,卷47。 ⑤《后汉书》,卷6。 ⑥《资治通鉴》,卷52,顺帝阳嘉四年。 ⑦《后汉书》,卷 8 ⑧《后汉书》,卷88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