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车师前部、后部的分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车师前部、后部的分化
分类号: K294.5
页数: 4
页码: 54-57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车师;车师后部、车师六国车师前部、后部的分化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车师前部 后部的分化

内容

西汉王朝开西域的伟业贯穿了同匈奴激烈的斗争,位居天山南麓碛口要冲的车师乃是这一斗争的聚焦点。除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汉将赵破奴进军泑泽、盐泽之役以外,又有所谓五争车师的多次战役。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夺取天山南麓丝路要道的控制权,至宣帝地节二年(前68)之前,战场主要在今鄯善、吐鲁番境内进行,尚未蔓延到天山北麓。直至这时,车师犹为一国,未闻前部、后部之分。此年之后,郑吉主军西域,实施了对匈奴、车师的多次重击,催化了车师内部亲匈奴派与亲汉派势力的分野,其中亲匈奴派势力迁入天山北麓,车师后部由此诞生。可见姑师更名为车师不过是译名的改变,并无深意。
  “五争车师”乃《汉书》作者班固杜撰出来的名称,特点是都不包括前述赵破奴破姑师之役。其实,此役同后来的所谓“五争车师”都是一脉相承的历史继续,不可分割,其命名并不科学。但约定俗成,仍不便于遽对旧说进行修正,故仍沿用旧说。主要集中于武帝、宣帝二朝,其中武帝二次,宣帝三次。在宣帝朝的数次对车师用兵又以郑吉主军之地节二年(前68)为重要分水岭。此年之前,车师犹为一国,汉与匈奴的战争始终是在天山南麓的吐鲁番盆地进行,至此年之后,才发生了车师前、后部的历史分化。
  一争车师:天汉二年(前99)汉遣李广利、李陵自酒泉、居延北击匈奴,别遣“匈奴降者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将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 ”。①结果,李广利、李陵兵皆败,开陵侯击车师也不利,退兵,汉军失利。
  二争车师:征和四年(前89),汉遣李广利出五原,莽通出酒泉,吸引匈奴主力,再遣“开陵侯成娩将楼兰、尉犁、危须等六国兵共围车师,尽得其王民众而还”。②虽然取得车师的名义臣服,汉朝却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贰师将军李广利陷入匈奴重围,兵败降匈奴,开陵侯击车师,“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③其中开陵侯所率将士并非死于战争,而是死于饥饿。可见军粮供应乃是制约汉军胜利的重要因素。
  三争车师:昭帝在位时期(前86~前71年)车师复降于匈奴。宣帝继位,发动全面反击。本始二年(前72)分遣五将军伐匈奴,“田广明、赵充国、范明友、韩增、田顺等五路出兵 ”④,另遣常惠持节护乌孙兵。 “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 方入至右谷蠡庭”①,东西夹击,匈奴所遣“车师田者惊去,车师复通于汉”。②然汉军返师不久,车师又叛。此战并未在车师境内进行,车师的臣服也是暂时的,所受打击不大。
  四争车师:发生于地节二年(前68),乃郑吉主军后对车师发动的首次战役。车师前、后部分化的历史起点。郑吉,江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乃士卒出身的一代名将,以侍郎与校尉司马熹率领免罪刑人1500人屯田于渠犁,大积粮谷,凭此强大的物质后盾,广泛交结西域诸国,弘扬汉朝的政治影响,在诸国中建立起崇高的威信。地节二年(前68),汉军两次进入车师境内,车师被迫降汉。“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③姑师、车师所居一直是吐鲁番盆地,不闻前、后部之别,至是始车师二王并立,这是车师分化为二王的历史开端。
  元康元年(前65)匈奴发动反攻,“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④又有记载:“匈奴发兵攻车师,吉、惠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⑤本已降汉的车师王担心被匈奴杀害,亡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东奏事,至酒泉..传送车师王妻子诣长安,赏赐甚厚,每朝会四夷,常尊显以示之。于是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⑥成了汉朝的人质,进一步发展车师屯田。著名的汉人屯城高昌壁很可能就是始建于此年。⑦汉朝政策高明之处在于,明明乌孙是汉朝政治影响所及的西域盟国,车师旧王亡奔乌孙,先不急于追究,而是乘机册立因惧怕匈奴而亡奔焉耆的车师太子军宿为王,将车师人大部迁往渠犁,其故地则由汉军屯田兵接管。而后才派遣使者将反汉的车师王乌贵连同其妻子政治引渡到长安,不予伤害,反而为其建宅,留居不返,事实上是留下了一个主要人质,自此彻底摧毁了车师的亲匈奴派势力。元康二年(前64)“匈奴怒,召其太子军宿,欲以为质。军宿,焉耆外孙,不欲质匈奴,亡走焉耆。车师王更立子乌贵为太子。及乌贵立为王,与匈奴结婚姻 ”⑧,汉朝则果断地抛开了乌贵,元康三年(前63)“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车师王得近汉田官,与匈奴绝,亦安乐亲汉 ”。⑨此年之后,车师二王并立的局面又进一步演变为车 师前、后二部的分立。匈奴册立的车师王乌贵居北,汉朝册立的车师王军宿在南,虽然这时的车师二王同后世定型化的前、后二部仍存在差异,却是其历史萌芽。元康四年(前62),汉朝正式册拜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史称“四争车师”。其后匈奴接连派“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后二岁,匈奴遣左右奥閚各六千骑,与左大将再击汉之田车师城者,不能下”。①说明西域汉军与匈奴的实力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五争车师:神爵二年(前60)西域形势大变,朝着有利于汉朝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匈奴日逐王因对汉连战皆败,担心受到单于的处分,密谋降汉。“(神爵)二年..秋,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使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迎日逐,破车师。”②郑吉遂乘胜占领车师,并亲自护送先贤掸入长安,匈奴势力全面退出西域。汉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二年也”。③“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④单于以此病呕血死。日逐王降汉之后,郑吉乘胜率兵反攻车师,护送亲汉的车师王军宿还封交河,亲匈奴的车师王乌贵率众避迁天山北麓,车师前、后二部的分化更为定型化。日逐王降汉次岁之神爵三年(前59)郑吉自长安返,汉朝正式创立西域都护府,册拜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⑤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明确指出,郑吉送日逐王“在神爵二年,封在三年”。这一官职实质上是护鄯善以西使者的升级与定型化。授权号令诸国,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史载:“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⑥这是一段包含着多重涵义的重要的文字。(1)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部有众700户,车师后部595户,4774人,其中壮丁1890人。(2)“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乃对举文,说明车师前、后部并不包括在“山北六国”之内,说明直至这时,车师六国之名尚未出现。(3)车师前后部的分化实质上是车师内部亲汉派与亲匈奴派两大势力的分化,及日逐王降汉,随同来降的兹力支部众悉安置于车师后部,更增加了一批带有匈奴血统的成分,生产、生活习俗也进一步出现差别。尽管在汉朝全盛时期,都已转臣于汉,但其中车师后部的反汉倾向仍然远远高于前部。(4)参稽《汉书·西域传》,车师的分化不仅限于前、后二部,而且出现了车师后城长国与车师都尉国等两个纯由汉朝扶植起来的车师政权:
  车师都尉国,40户,333口,胜兵 84人。
  车师后城长国,154户,960口,胜兵 260人。
  这是由两支车师亲汉派组成的小邦,且仅存在于西汉末年,至《后汉书 ·西域 传》中已不再出现这两个国名,说明至迟新朝时期已不复存在。这两个亲汉车师政权分别安置于车师前、后二部国境,其战略意图显然是使其成为汉朝耳目,以监控二国动向。

附注

①《资治通鉴》,卷21,武帝天汉二年。 ②《资治通鉴》,卷21,武帝元封三年。 ③《资治通鉴》,卷22,武帝征和四年。 ④《汉书》,卷75。 ①《汉书》,卷75。 ②《汉书》,卷97。 ③《汉书》,卷95。 ④《汉书》,卷75。 ⑤《汉书》,卷97。 ⑥《汉书》,卷97。 ⑦学术界一般认为高昌壁即今吐鲁番高昌故城,黄盛璋则认为汉朝初建之高昌壁乃始建于今胜金口北,后来戊己校尉治所南移,始兴建了今高昌故城,高昌壁故址,成为高昌国时期的新兴县故址,“胜金”之名即为“新兴”。王素则认为高昌之名渊源于敦煌高昌里,以始建高昌壁乃由敦煌高昌里士兵完成,故移故乡里名以为城名。 ⑧《汉书》,卷97。 ⑨《汉书》,卷97。 ①《汉书》,卷95。 ②《汉书》,卷8。 ③《汉书》,卷96。 ④《汉书》,卷96。 ⑤参阅殷晴:《泉汉简和西域史事》,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 ⑥《汉书》,卷96。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