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说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33
颗粒名称: 图版说明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17
页码: 244-260
摘要: 本文记述克孜尔石窟壁画图版说明介绍了第69窟 主室前壁门上圆拱壁 鹿野苑初转法轮图、第69窟 主室前壁门上圆拱壁 供养人特写、第69窟 主室东壁 供养人特写、第69窟 主室西壁 立佛局部、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睒子本生特写 等。
关键词: 克孜尔 石窟 图版说明

内容

1 第69窟 主室前壁门上圆拱壁 鹿野苑初转法轮图
  第69窟是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先生于1947年6月发现的一个中心柱窟。此窟的前室,保存较多。图为69窟主室前壁门上圆拱壁内的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场面。鹿野苑,在中天竺婆罗捺国,“仙人鹿野苑者,诸有神仙得道五通学者,皆游学彼国”(《出曜经》卷十四》),故又名“仙人论处”。释迦牟尼成道后,即于此初转法论,说四谛之法。有关鹿野苑的故事,可参见《出曜经》卷第十四道品之二。图中之佛,著偏衫袈裟,结跏趺坐。座前有卧鹿二。其左侧有弟子三身、菩萨五身,或坐或跪;右侧为弟子四身、菩萨三身。图右下方绘有两身俗装供养人像,男者居前,女者在后。世俗供养人绘于佛传图,是克孜尔石窟仅存的一例。
  2 第69窟 主室前壁门上圆拱壁 供养人特写
  两身供养人像,均为世俗打扮,上身前倾微躬,作跪姿态。前者戴冠,束腰,佩短剑,为一男性。其头顶项光处,有墨书龟兹文一列,似为榜书题名;后者头戴金冠,饰有蛇状龙形饰物,身著盘领对襟短袖衣,下穿间色裙,是一女性。二供养人像各擎一长柄香炉,作虔诚供养状。服饰华丽,反映其社会地位之高贵。这组供养人像,当为龟兹贵族形象。
  3 第69窟 主室东壁 立佛像
  第69窟主室东、西壁,原各有一列塑像,均毁,现仅存壁面和壁下像台上的塑像遗迹。此一立佛,显系塑像毁坏后,在壁上重抹泥层后绘制的。此图边缘处,与西壁原壁,可见有明显的重层叠压痕迹,故这立佛像,与本窟原有壁画的时代不同,应为后代作品。立佛著通肩袈裟,右手托钵,背有身光和头光。其左侧为三身外道形象,束发、裸身,双耳悬大环,腰围皮裙。
  4 第69窟 主室东壁 供养人特写
  此供养人,位于上述立佛左下方,其下部已残,原似作跪状。上身半裸,仅用一兽皮,自右肩至左腋相围,作结于背,下身穿皮裙。此供养人仰首视佛,右臂高举执花,作供养姿态。
  5 第69窟 主室东壁 供养人像 图中二圆形凹孔,是原有塑像嵌于壁内的木桩孔遗迹,大约位于原塑像头部,图中壁画即绘在二像之间。上者头戴宝冠,裸身,左手于腰部执一金刚杵。右手上举,握一桃形器物,当是供养天人。下图并列两身著世俗装的男供养人,著翻领对襟大衣,束腰带,手中各擎一花。
  6 第69窟 主室西壁 立佛局部 此图与东壁立佛南北相对,唯残损较多。此图亦是后来重绘的,情形与东壁相同。立佛仅存头部和前伸之右手。其右侧上方为两身供养天人,束发于顶,似作合十状。其下方,供养者一身,下部残,原似作跪状。披发,双手上举,持花供佛。
  7 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局部
  第69窟主室券顶东西侧壁菱形格山峦内绘佛本生故事壁画,东侧壁壁画大部残毁,西侧壁保存较好。此壁上下共有六列,每列8-9方,第七列为半菱形格,呈三角形状。菱形格边缘的山形别致,山峰均作平顶,山谷处作圆弧状,边缘犹如邮票边齿。券顶岩壁为细颗粒砂岩,故表面不抹泥,仅涂以一层白粉作底,即起稿绘画。画面现状已模糊不清,仅存色块斑斑的痕迹。图为西侧壁南端本生画局部现状。
  8 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睒子本生特写
  图中右下方,一人持双耳水瓶于圆形水池边取水,图之左上方为迦夷王乘一骏马俯身弯弓作射箭状,此为睒子本生故事。睒子为一童子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佛经记载有睒子孝养瞽亲之事,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可参见第1卷图版29之说明。迦夷,地名,即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为释迦诞生地。晋法显旅行至此,已云城址荒芜,民家仅数十。唐玄奘西游,尚见有伽蓝窣堵波及阿育王所建大石柱,今遗址已荡然无存,惟大石柱于公元1897年出上。
  9 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沙弥守戒自 杀缘特写
  图中有一树,上挂一棕色衣物,其左侧一裸女,扭臀交足而立。此裸女之右侧为一结跏趺坐的比丘,右手执刀置于颈部作自杀状,此似为沙弥守戒自杀缘。一沙弥奉师命往长者家乞食,长者之女见沙弥后,故作媚态。沙弥乃以剃刀刎颈而死,终不破戒。此一故事出白《贤愚经》卷五。此外还有沙弥著香为龙、沙弥爱酪为虫的传说。沙弥,即“息其世染、慈济群生”之意,故事均为围绕男子出家受戒这一主题。
  10 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局部
  图为西侧壁北端本生画局部。
  11 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大光明王本生特写
  图中左上方,有一树向前倾倒,树上立一鸟。右下方一奔象,上骑大光明王,双手攀树抓枝,惊恐万状。此图为大光明王始发无上心缘的故事,可参见第1卷图版51之说明。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捺国王,称为大光明王。
  12 第69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溺水比丘舍身持戒缘特写
  图中八角形水池中,浮游着二比丘。左侧一少年比丘双手抱一木板,作回首盼顾状;右侧一老年比丘,右手上举,正追逐少年比丘。此为溺水比丘舍身持戒故事。是说有诸比丘与商人下海,结果船毁而人溺水。一少年比丘获得一木板,上坐比丘却没于水中。少年比丘为守戒之故,舍身以板救济上坐比丘(参见《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上)。
  13 第69窟 西甬道外侧壁 听法菩萨像特写
  图为69窟西甬道外侧壁壁画残部。听法菩萨头戴宝冠、耳饰大环、双手合十。
  14 第69窟 后甬道后壁 涅槃像身光特写
  第69窟后甬道后壁原塑涅槃像,已残失,图为涅槃像后的身光部分,绘有火焰纹、华绳纹和鸽子衔环装饰纹带,上为飞天、华树及举哀弟子像。鸽子衔环图案,亦见于第123窟。
  15 第69窟 后甬道后壁 举哀弟子像特写
  此图位于69窟后甬后壁右侧上方。图中比丘像面相丰满,以右手抚右耳,左手反掌置胸前,著右袒袈裟。从图所示,袈裟衣纹流畅,并富有粗细变化,这与粗细均匀的铁线描已有显著不同。
  16 第77窟 东甬道外侧壁 局部
  第77窟是一座大像窟,主室后壁原为一身大立像,现已毁,但遗迹犹存。通过东西甬道可进入高大宽敞的后室。后室后壁下部原塑一大涅槃像,塑像已荡然无存,仅存一通室的涅槃台座。图即为从主室通往后室的东甬道外侧壁壁画的局部。券顶为菱形格壁画,其下为一列天宫伎乐图。
  17 第77窟 东甬道券顶外侧壁 菱形格壁画及伎乐局部
  甬道的券顶处,以菱形格山峦为背景,画人各类人物禅定比丘、挥巾起舞的女伎、端坐的猕猴以及鹿、羊、鸟禽等。菱形格中又大多画种种变形水池和形态各异的花树。天宫伎乐为一横列,以头戴宝冠交足而坐的菩萨为中心,左右配以供养和歌舞奏乐的伎乐等。图为该窟东甬道券顶外侧壁壁画局部。
  18 第77窟 东甬道外侧壁 伎乐局部
  图为第77窟东甬道外侧壁伎乐特写。外侧壁与券顶交接处绘有一条忍冬纹边饰,上有圆形椽头,悬瓶状饰物。列伎乐下,为凭台状的栏墙,其下绘有承托的影作枋头。这类象征性的建筑,以表示伎乐是在天宫中。天宫伎乐均戴宝冠,或袒上身,或著世俗装。图左为一女性,右手立一鹦鹉,中者左手执花。
  19 第77窟 东甬道外侧壁 菩萨及伎乐局部
  图为该窟东甬道外侧壁天宫伎乐中心部分。中一菩萨,头戴宝冠,披帛,身饰璎珞,合掌于胸前,交足坐于一圆形莲座上。左侧一人,袒上身,戴冠,作礼拜状;右侧一人,束髮,袒胸,斜披帛帶,双手合十。两伎乐均朝向菩萨。
  20 第77窟 东甬道券顶外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为第77窟东甬道券顶外侧壁南端菱形格壁画特写。菱形格中,山峦耸立,花树变形别致,富有装饰性。回首张望的猕猴、奔驰跳跃的老虎、悠然觅食的小鸟,生动活泼,各有情趣。
  21 第77窟 东甬道券顶内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为第77窟东甬道券顶内侧壁壁画之特写。画面中央左侧,有一男者交足盘坐于草垫上,右袒,赤足,双手置于腹前,前有一花树。其右侧另一菱形格内,绘有一供养菩萨,画面的左上方也是。供养菩萨均袒胸,戴花冠,帔帛绕肩。画面中央上方又一菱形格内,一花树栽于水池中,上有一对鸟,尾细长。
  22 第77窟 东甬道券顶内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为77窟东甬道内侧壁券顶北端菱格画特写。左下方,一持长巾状风袋的人物,与中心柱窟券顶中脊处的风神形象相似。右侧菱形格内为一草庐内修定的比丘像。
  23 第77窟 西甬道券顶外侧壁 局部
  第77窟西甬道券顶为菱形格壁画,其下内外侧壁各绘一列天宫伎乐,壁画布局与东甬道同。图为该窟西甬道券顶及外侧壁局部,可见墙皮剥落,壁画漫漶。
  24 第77窟 西甬道外侧壁 伎乐局部
  图为该窟西甬道外侧壁北起第2—4身伎乐,均袒身,头戴宝冠,左盼右顾作听法、供养状。
  25 第77窟 西甬道券顶外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中左下方,为一身右袒比丘像,坐于水池旁,作静思冥想状。右方为一风神形象,左臂持长巾。上方菱形格山峦内,绘有一树,作辐射形排列,枝上栖立四鸟,两两相对。
  26 第77窟 西甬道券顶外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图中上方,为西甬道券顶内外侧壁交接处,没有明显的中脊,因此所绘的风神和飞鸟形象很小。下方菱形格壁画中的树木、鸟兽、人物等,则相对地大,显得格外醒目。图中画而中部菱形格内,绘有一孔雀,昂首翘尾,注视着悄悄地伸过来的蛇头。左下方为一婆罗门,下方绘有云气纹和数条并列的蛇形龙状的长虫。综观7窟甬道券顶的菱形格壁画,大多情节简单,主要是起装饰作用的画面。
  27 第77窟 西甬道券顶内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为77窟西甬道券顶内侧壁北端菱形格壁画特写。图上方为券顶外侧壁与内侧壁连接处,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中脊。空隙处的风神和飞鸟似作分隔的象征。图左下方的禅定比丘,著右袒袈裟,但已用偏衫覆盖右肩。中部的立马,尾部细长,尾端上扬作拂尘状,形如狮尾。画工为填充菱格上部的空隙,而有意将马尾变形上扬。
  28 第77窟 西甬道券顶内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右上方为一过水池的立马,其上方似为一鸟,凌空俯冲而来。左下方菱形格内似为一外道,赤身露体,作跪姿,壁而破坏,形象不清。
  29 第77窟 后室东北隅内景
  第77窟后室顶,为前后坡的梯形顶。梯形坡顶的中部绘有两列伎乐,前后坡各绘一列。窟顶中部两列伎乐,其头部均朝向窟顶中部,而站立方向则分别与前后坡伎乐相同,每身伎乐的四周,用边饰相隔,成为独立的画而。四壁壁画均遭破坏。
  30 第77窟 后室券顶 伎乐特写(1)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 。伎乐头部略倾,臀部向右扭摆,右足前伸,右手置于腰部,左手上举。戴冠,帔帛绕肩,至双臂下垂。
  31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2)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这一伎乐,戴冠,宝缯从头部两侧飘起。袒上身,其颈、胸、臂、腕均有饰物,下着裙,跣足。腹前悬一鼓,作,双手击鼓之状。
  32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3)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这一伎乐,服饰同前图。上身微扭动,胸、腹挂璎珞,双臂弯曲,执华绳作供养状。
  33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4)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伎乐,身右转,。这一头前倾,上右侧宝缯上扬,双手于胸腹前执一华绳,作供养状。
  34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5)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伎乐上身侧转,双手于腹前合十,作供养状。
  35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6)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头部微倾,双手执物。
  36 第77窟 后室券顶 伎乐特写(7)
  图为后室顶部南坡伎乐特写之一,双手 。伎乐双足并立捧执排箫置于颏下,作吹奏状。帔帛的右侧一端挂于腰部束带上。
  37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8)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伎乐头部微俯,双目下视,双手前伸执一华绳。
  38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9)
  图为后室窟顶伎乐之一身微侧转,双手举于胸 。伎乐上前合十,执一物,作供养状。
  39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10)
  后室顶部伎乐特写之一。头部微俯,左手叉腰,右手置胸前。
  40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11)
  后室顶部伎乐特写之一。身体微向左侧转,头微俯,双手于腹前执一花盘。
  41 第77窟 后室券顶伎乐特写(12)
  图为后室顶部南坡伎乐特写之一边框的右 。伎乐位于下角;作胡跪状。双手置于胸前合十供养。
  42 第77窟后 室后壁 壁画局部
  图为后室涅槃塑像右上方遗存的壁画残部。上方的方形凹孔,为嵌入木构件的遗迹,凹孔间绘有忍冬纹边饰和影作枋头。其下为举哀场面。左侧二身飞天状的天人,或捧乐器,或执华绳,作供养状。右侧一弟子,著右袒袈裟,右手前举一物,似作供养状。
  43 第80窟 主室正壁 壁画局部
  第80窟为一中心柱窟,主室及左右甬道顶均作纵券形。主室正壁中央,凿一圆拱形大龛,龛内塑像已毁,仅存背光、身光、双狮等壁画残迹。
  44 第80窟 主室正壁龛上圆拱壁左侧 壁画局部
  壁画位于主室正壁龛上方的圆拱壁内。中央一佛,著袒右袈裟,交足而坐于方形高座上。座前置一瓮,瓮口沿伸出数个人头,下正用火焰燃烧(见上图)。交足坐佛上方,有一排小坐佛。左侧为听法、供养菩萨,共两列五身。上列二身一人执华绳,一人合十作供养状;下列三身并坐于高座上,或合十或执花。
  45 第80窟 主室正壁龛左侧 菩萨像特写
  此像位于主室正壁龛右上方,下肢部分已残。从正壁龛左侧二身菩萨像推测,此二身菩萨,原也坐于方形高座上。前一身菩萨,头戴单珠形宝冠,袒上身,右手置于胸前,作捻指状。后一身菩萨,头戴花冠,著短袖上衣,作世俗打扮。右手于胸前上扬,左手于腹前反掌向下。
  46 第80窟 主室正壁龛上圆拱壁右侧 壁画局部
  图为第80窟主室正壁龛上方圆拱壁内右侧壁画的局部。此侧壁画,绘有六身人物,分成上下两列。上列左侧一人,头戴盔,身着甲,左手执拂尘,右手握金刚杵,为一密迹金刚形象。上列中部一人,红发红髯,为一外道形象。上列右侧一人,头戴花冠,为菩萨装打扮。下列三身,均为外道形象,交脚坐于覆帛束腰座上。头饰均束发于顶,虬髯,或上扬右臂、左手执净瓶;或双手置于胸前。在中央坐佛的佛座左侧,还绘有身躯瘦小的半裸之人,上举双臂,惊恐万状,立于火瓮旁。
  47 第80窟 主室正壁龛右侧 菩萨像特写
  此像位于主室正壁龛左上方,二身菩萨并坐于方形高座上,双腿斜舒。前一身菩萨半裸,腹前置一箜篌,右手上举,左手置胸前作拨弦状;后一身菩萨,头戴花冠,著世俗装,裸身,右臂弯曲,倚于前者左肩上,左手置于左足膝部,执一花。
  48 第80窟 主室南壁全景
  图为80窟主室南壁,中部的木门,是近代安装的。全壁以因缘佛传故事画为主要题材。画面分为上下两列,每列原绘三组壁画,每组均以佛像为中心,两侧配有天人伎乐、弟子等像。全壁保存较好的仅为两侧的四幅壁画。此壁上部及东侧,还饰有花边图案。
  49 第80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图为80窟主室南壁左侧因缘佛传故事画残存部分,壁画破损较甚。图中南甬道口可以看到外侧壁所绘舍利塔的一部分。
  50 第80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51 第80窟 主室南壁因缘佛传图特写
  
  52 第80窟 主室北壁菩萨像特写
  
  53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及本生画
  
  54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菱形 格因缘画局部
  
  55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格因缘画弊狗因缘特写
  
  56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及本生画局部
  
  57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局部
  
  58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猕猴奉蜜缘特写
  
  59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及本生画特写
  图为主室券顶南侧壁右侧上方菱形格因缘及本生画特写。从图所示,为三个不同画面:上方左侧一菱形格中,坐佛左侧立一人,左手于腰间握一剑鞘,右手执剑上举,作砍佛之状,此似为鸯崛鬘遇佛。是说鸯崛鬘见世尊走来,心中默念:此一沙门,独自一人,我当杀之。鸯崛鬘即拔出腰中长剑,欲将砍去。世遥见,知其心意。鸯崛鬘尽力追逐,然终不能及(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鸯崛鬘,为信奉杀人为得涅槃邪说之人,“杀害人民,各取一指,用作华鬘,以是故名曰鸯崛鬘”(《经律异相》卷十七)。据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鸯崛鬘住舍卫城,出市杀害九百九十九人,切取各人之指,戴于首为鬘。第千人,欲念杀害亲生之母,佛怜愍之,为说正法,即改悔而入佛门,后得罗汉果。上方右侧为一猴蹲 坐于象背上,猴头上又顶立一鸟,此似为象猴鵽本生。是说象、猴和鵽同作一尼枸律树,共忆往事,以定长幼。结果是鵽年最长,猴次之,象又次之,于是象以猕猴置其头上,猕猴以鵽置其肩上,共游于人世间(见《十诵律》卷六)。图中之下方,有一蛇绕于佛身上,坐佛左侧立一束发长髯之婆罗门,手中持一手瓶,此似为降伏火龙的故事。是说世尊入于迦叶火神堂禅定,彼堂之毒龙入于火堂,欲念毒害世尊。佛于毒龙各放猛火,使草堂如大火相聚。彼时摩那婆等,或将水瓶,或担梯子,以水灭火(见《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四十一 )。
  60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为第80主室券顶南侧壁中部下端壁画特写。画中半菱形格内,有一虎昂首张口,前足高举。牛俯首,弓背,竖双角正顶撞虎腹。内容待考。
  61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及本生画局部
  图为主室券顶南侧壁右侧下方因缘及本生壁画局部,上部三列为因缘画,下列半菱形格内为本生画。
  62 第80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罗云洗佛足缘特写
  此图绘于主室券顶南侧壁最后一列因缘画右侧。从图所示,佛侧身、双臂曲置于胸前,双足并拢,坐于方形高座上。坐佛右侧,为一圆拱草庐,内存放多件瓶罐等物:坐佛左侧,一人裸身,手持一瓶,作为佛洗足状。此似为罗云洗佛足的故事。是说佛令罗云盛水洗足,洗毕,佛语罗云,此水可用以食饮否?罗云答曰,水本洁净,现已洗足,不可复用。佛对罗云说:汝亦如是(见《譬喻经》卷十)罗云,比丘名,即罗睺罗,释迦牟尼之子,可参见第1卷图版22之说明。
  63 第80窟 主室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图为主室券顶北侧壁左上方残存的壁画局部。此壁的壁画,大部已残毁,仅存此左上方及右上方二块。
  64 第80窟主室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释作鸽救饥人本生特写
  此为主室券顶北侧壁右侧上方菱形格壁画特写。一菱形格内,一佛结跏趺坐,作说法姿态,前侧一人,交足而坐,双手持长竿,似作供养状,坐佛左侧,立一鸟。此图左上方,有一树立于水池中,树下一人交足而坐,双臂曲伸,面向烈火中之一鸽,此似为释迦作鸽救饥人本生故事。是说释迦原为一鸽,在雪山中,时大雪,有一人失道,穷厄辛苦,饥寒交迫,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即飞求火,集薪燃之,以身投火,施此饥人(见《大智度论》卷十一)。
  65 第80窟 后甬道内景
  第80窟后甬道,为券形顶,其上绘有菱形格装饰,后壁为佛涅槃像。图图中所见,为甬道前壁,上绘分舍利图。壁面中央,为一老婆罗门,双手捧持舍利罐,其左右二侧各为二身菩萨像,双手中均持一舍利盒。此壁下部,绘有一城,前有护城河。66 第80窟 后甬道北端壁 菩萨像
  此窟后甬道北端壁,绘有二身菩萨立像。左侧一身头戴单珠形宝冠,袒上身,以左臂倚于右侧菩萨的右肩上,双足交叉而立。其左侧一身,头戴花鬘宝冠,著世俗妇女装饰。图中还可见到北甬道外侧壁部分壁画,分上下二列,上列塔中为坐佛,下列塔中有舍利盒。
  67 第81窟 东壁 须达拏太子本生画特写
  68 第81窟 东壁 须达拏太子本生画特写
  第81窟位于谷西区最东端,为一平面呈方形的窟。其顶已残,从残迹推测,应为穹窿顶。此窟下部长期被积沙覆盖,1982年夏清理积沙时,发现地面中央有方形坛基和若干塑像残物,窟内四壁下部,为本生故事画。同年夏秋,我们再度赴新疆,作了补摄工作。从残存壁画看,本生画分为上下两列,绕四壁一周。每壁每列似为五幅,加上窟门两侧前壁各一幅,估计原壁画而应有三十四幅。山于窟内长期被积沙掩埋,残损较重,壁面大多已漫漶不清。现据残存壁画观之,这些画面多为连续的场面,应是须达拏本生故事。须达拏,释迦因位时,为叶波国太子,行种种布施行善之事,“以其而二子布施婆罗门,次以妻施,其心不转”(《大智度论》卷十二)。本生故事可参见《太子须达拏经》。本卷图版,选入东壁二幅,从图所示,线条衣纹勾勒流畅,人物形态具有中亚画风。图中表现的似为太子以国中却敌之宝象布施怨家的故事(参见《太子须达拏经》)。
  69谷 内区石窟群外景
  图中的水池,由苏格特沟内流出的清泉汇合而成,位于 第123窟下方谷内。池中碧波荡漾,山谷秀丽景色尽入眼底。从这里向西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沟北侧第110窟附近的一组洞窟。石窟位于山崖腰部,自洞窟至谷底,坡陡很大,攀登不易。由水池处向西行或向北行,各有山谷和泉水,一路上杂草丛生,绿树成荫,景色迷人,别有天地。向北折行,便可通达人们向往的泪泉。
  70 谷内区石窟群外景
  图为谷内区石窟群所在的山崖外景。山崖之间的谷地,树木成林,泉水清澈见底。71 谷内区南口东部石窟群外景
  图为苏格特沟曰,远处为东崖第129、135诸窟,多为方形穹窿顶;与之相对的西崖处,即第82—85窟,亦多为方形窟。谷口内小溪潺潺,林木茂盛,一派生机。
  72 谷内区石窟群外景(第114—118窟)
  图为谷内区第114—118窟外景,此组洞窟位于谷内北侧山崖上,包括方形窟、僧房窟和中心柱窟,是组内容丰富、变化多样的洞窟,多属克孜尔中期开凿。
  73 第85窟 主室券顶及东壁 壁画局部
  第85窟为一小型窟,有前室,主室为方形,纵券顶。券顶中脊绘天象图,有弯月,外绕以星点;托钵通肩立佛、人头鹰身金翅鸟、托钵立佛和日。券顶两侧壁,各绘两列菱形格坐佛,佛著通肩袈裟,作禅定状,坐于方形高座上。坐佛头上绘剑形花树,座下绘叶状水池。东壁门上圆拱壁内,原塑坐佛,已毁损无存。
  74 第85窟 主室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图为券顶北侧壁的以菱形格山峦为背景的千佛像。佛均著通肩袈裟,双手拱于腹前前,结跏趺坐,作禅定状。佛下方之方形高座置于叶状水池中,在上下三角形山峦中,不绘人物,仅在圆形水池或曲边形水池中绘一剑形花树,装饰意味较强。据佛经,千佛谓过去、现在、未来三却各有一千佛出世之通称。单言千佛,即贤劫千佛,为释迦第四佛。此图似为贤劫千佛之因缘(参见《千佛因缘经》)。
  75 第92窟 主室西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图为第92窟西壁上方壁画局部。上方绘有枋头与柱头间的边饰图案,其下为一条花边。下方胁侍人物,是因缘佛传图中分属两幅不同画面的形象,主要为听法弟子、菩萨以及护法神像等。
  76 第92窟 主室西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图中上方为装饰枋头及花纹边饰。此窟正壁(即西壁)绘出四铺因缘佛传图,铺间无格界。图为该壁一幅因缘佛传图局部,坐佛右上侧,有一人物,袒上身,作飞天状,但形象与通常作菩萨装的飞天不同。其外侧是一身作听法状的外道。
  77 第92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在菱形山峦内,绘一庐,内坐一禅僧,著通肩袈裟,双手置于腹前,作禅定静坐状。周围衬以圆形水池以及饮水的羊、鸟、兽等。从图观之,以动物的喧闹、动态来烘托出坐禅僧人的清静、苦修的境界。按照佛教说法,僧人于山林岩窟中坐禅,定心于一冥想妙理,为成佛的基本功之一境,。《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这种以静制动的对比手法,处理得十分自然,恰到好处。
  78 第92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图中以菱形山峦为背景,绘有二身菩萨装人物,头戴宝冠,并肩而立。背景山峦耸峙,水池穿插其间,旁配以饮水的大角羊、鸟禽等。
  79 第92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壁画特写
  第92窟是一个平面呈方形、纵券顶窟。券顶南侧壁保存的壁画较多,在菱形格山峦为背景的画面内,绘有人物、动物等形象。图中一老猴,背负一小猴,老猴仰首,左后腿前跨,作奋力登高状,形象颇为生动。德人以此将窟命名为“母猴洞”。
  80 第97窟 主室正壁龛上圆拱壁 壁画全景
  第97窟是中心柱窟,主室作纵券顶。图为主室正壁龛上方圆拱壁内的壁画。画面大部已被烟火薰黑,当年香烛旺盛、烟火缭绕的情景,可以想见。从图所示,佛居中,著袒右袈裟,坐于方形高座上。佛之上方,为三身结跏坐佛。壁画左侧,绘六身听法菩萨像,壁画右侧,为六身外道形象。
  81 第98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第98窟是一中心柱窟,主室顶为纵券形。主室左右两壁 绘有因缘佛传图,每壁又分为上下二栏,每栏内的画面,没有明显分界,图为主室南壁上栏因缘佛传图局部。从图观之,坐佛左右两侧的胁侍人物较少,多成上下二列的布局,在克孜尔石窟的因缘佛传图中,此窟的构图,已趋于简化。
  82 第98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主室南壁上栏一幅因缘佛传图中的下部特写。坐佛居中,双足斜交于方形座上。左右两侧下方,分别各为一身菩萨和护法像,双足斜交,坐于方座上,双手于胸前合十,作听法状。佛座前侧,有一裸女,仰卧于地。这种佛传图,在克孜尔石窟中较多见,其内容待考。
  83 第98窟 主室北壁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第98窟主北壁上栏两幅因缘佛传图中的人物特写。图中所示,由其面侧方向可知分属于不同画面。上下两排,共六身,均戴冠,双手合十,或裸身,或著盔甲装,作听法状。
  84 第99窟 主室西南隅内景
  第99窟是一个中心柱窟,主室前有一进深较小的前室,为平顶。前室前端,现呈敞口,原结构不明。前室南、北壁各有竖向凹槽,前部地面,有东西向的地栿凹槽,共四条。主室正壁,凿一圆拱形龛,主室南、北壁上部,各凿二列小龛。图为主室西南隅内景,可以看到正壁和南壁的圆拱龛。中心柱两侧的南、北甬道,均为券顶形。正壁龛及侧壁各小龛内的塑像,均已残毁。
  85 第99窟 主室正壁左侧 壁画特写
  第99窟室正壁上部,是以菱形山峦为背景的菱形格本生画,大部已被烟火薰黑,但仍可辨识有兔王本生、狮王本生等。正壁龛外两侧壁面为听法菩萨及弟子像。图为正壁龛左侧与南甬道之间壁面的两身菩萨像特写。从图观之,两身菩萨像,头戴宝冠,双腿斜交,坐于方形高座上,作听法姿态。座前还有一身躬身伏地作叩拜状的弟子像。
  86 第99窟 主室正壁右侧 菩萨像特写
  图为主室正壁右侧二身菩萨像特写。菩萨头戴花鬘冠,身饰珠宝、璎珞。内侧一身菩萨像,裸露上身,双乳丰腴,作扭腰曲肢之状。
  87 第99窟 主室西北隅 窟顶局部
  图为主室西北角及窟顶局部。此窟主室顶部,近于长方形,前端略低,形成一面坡形。这种形制的窟顶,在克孜尔石窟中,仅存此例。窟顶部分,在原岩壁面上,凿出六条东西纵向的石枋,后端与正壁交接,前端与前壁相连。前壁上部在石枋下又各雕出一枋头承托。正壁上部,在窟顶与龛顶之间,凿出一横枋,其下有六个枋头承托。横枋侧面凿成凸棱状,横枋两端,置于南、北壁上部的东西向横枋上。侧壁横枋形制同于正壁,唯承托枋头,每壁仅五个。
  88 第100窟 主室内景
  第100窟为一中心柱窟。从图观之,其主室顶为纵券顶,正壁中央凿有一圆拱形大龛,大龛左右两侧又各凿一拱形小龛。中心柱两侧南北甬道口,上部增加了圆拱形门楣,其下端与甬道侧壁交接处,呈圆弧状转折。与此相应的是,甬道内的券顶高于门楣,顶与侧壁连接处,凿出凸棱状枭混线。主室左右两侧南、北壁,所绘因缘佛传图分为下上三栏,每栏间以花饰相隔。
  89 第100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主室南壁上栏因缘佛传图中的一幅。托钵坐佛居中,右袒,坐于方形座上。坐佛左右两侧,各绘托钵比丘像两身。左右侧上部两身比丘,著袈裟,手中各托一钵。左侧下方一身,双手托钵,双膝跪地,作供养状;右侧下方一身,著袈裟,似交足坐于座上。
  90 第100窟 主室北壁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主室北壁上栏两幅因缘佛传图。从图所示,佛陀居中,著右袒袈裟,曲臂作交足或结跏趺坐状。坐佛两侧人物,布局死板,构图简单,均作听法或供养状。
  91 第100窟 主室北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主室北壁因缘佛传图中的胁侍人物特写,位于坐佛左侧下方。从图所示,胁侍人物头戴毡帽,袒露上身,交足而坐,右手上举,执一物,左手于胸前持一金刚杵,应是护法神像。
  92 第101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第101窟为一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南北两壁绘因缘佛传图。图为南壁两幅因缘佛传图之间的听法菩萨群特写。壁画剥落甚重。
  93 第101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第101窟主室南壁因缘佛传图中的一身人物特写,位于坐佛之左侧。此人物头戴宝冠,袒裸上身,颈部戴项饰,胸前饰璎珞,作曲肢扭腰之状,姿态优美,宛若舞蹈。
  94 第101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局部
  第101窟主室券顶南北两侧壁,在菱形格山峦中,绘因缘故事画,在两侧壁下方半菱形内,绘本生故事画。图为主室券顶南侧菱形格因缘画局部。每菱形格中,坐佛居中,著右袒袈裟,或结跏趺坐,或交足而坐。坐佛一侧画一人物,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其另一侧绘花树或动物,成左右对称的构图。图中左侧上方,坐佛之左,有一比丘,头顶、肩部及双手中各置一灯,此似为梵志燃灯供养。转轮王,头顶戴一灯,肩荷二灯,左右手各持四灯,两足趺上亦各有灯,作昼夜供养(参见《经律异相》卷二十四)。转轮王为一婆罗门,剜身燃千灯以供养之,也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可参见第1卷图版32之说明。梵志燃灯供养也见于第38窟券顶西侧壁菱形格因缘画(参见第1卷图版127及其说明)右侧下方之菱形格中,坐佛右侧为一身作世俗打扮的男子,作供养状,此似为婆罗门施珠。有婆罗门,养别如意珠,他将此珠供奉于佛。佛称善来比丘。于是婆罗门须发自落,法衣著身,即得罗汉果(参见《杂宝藏经》卷七)。
  95 第101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局部
  画面中央一菱形格山峦内,一佛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佛右侧为一袒露上身的女子,饰项环,巾帛绕身,左手上扬,长巾飞舞于佛顶上,作以巾供佛状。
  96 第101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因缘及本生画特写
  图为第101窟券顶南侧壁下部两列因缘故事,其左右两侧半菱形格内,为本生故事。
  97 第101窟 主室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局部
  第101窟主室券顶北侧壁壁画,残损较甚。图为该窟主室券顶北侧壁仅存的部分因缘画。
  98 第104窟 主室南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第104窟亦为一中心柱窟顶作纵券形,主室南北侧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上下分为三栏,各栏之间隔以边饰。每栏内,各幅画之间也以边饰分隔。其布局情况与第100窟极为相似。图为因缘佛传图的特写。从图中可以看到,佛居中坐于方形高座上,左右侧各两身人物,分别位于上下两角处。每幅画的构图,人物不多,位置多固定,故显得呆板,简单。
  99 第104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 菱形格壁画
  第104窟为一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作纵券形。主室南北两侧壁作因缘佛传图,每壁上下分三栏,各栏之间以边饰相隔。其布局与第100窟相似,构图简单、人物不多,较呆板。主室券顶两侧壁,自上而下各绘五列因缘故事,因缘故事画之下列半菱形格内,为本生故事画。纵观克孜尔石窟诸窟,因缘故事画占突出地位,但由于情节简单,人物动态不甚明显,有些内容难以识别,能识别的因缘佛传故事,总计约六十余种。图为第104窟主室券顶南侧壁之菱形格因缘画的局部。图中上部已损毁,但从残迹中仍可看出,在券顶中脊部位中央为金翅鸟尾部之残画。据此,中脊处原为天象图。右侧下方所见处为盗窃者遗留的切割痕迹。
  100 第104窟 主室券顶南侧壁菱形格因缘画局部
  图为主室券顶南侧壁右侧菱形格因缘画局部。图中左侧菱形格内,佛著右袒袈裟,结跏趺坐,右臂曲伸,拇指与食指相捻,作说法状。佛前方绘有一老人,身躯倒置,屈成一团,此为长老比丘在母胎中六十年缘。
  101 第104窟 主室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壁画
  图为主室券顶北侧壁菱形格因缘画全景。窟顶部分,壁画剥落残损。从图观之,菱形格因缘画,自上至下共为五列,最下端列半菱形格内,为本生故事画。
  102 第104窟 主室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因缘画局部
  图为主室券顶北侧壁左侧菱形格因缘故事画局部。下列左侧菱形格内,坐佛前跪一胡人,头戴毡帽,身著翻领袍,足穿长靴,双手捧珠,此似为婆罗门施珠供养。中 列右侧菱形格内,在佛座下方,绘有火焰,中为一骷髅,坐佛左侧绘一裸身男子,作跪状(参上图101)。这一情节,在克孜尔石窟因缘画中较多见,内容待考。
  103 第104窟 南甬道外侧壁 供养人特写
  图为南甬道外侧壁男供养人像特写。供养人著交领窄袖长袍,右领大翻,腰束带。供养人脸部圆浑,五官集中,双眼细小。头部发式整齐,长发齐项,发自顶中央分开,左右翘角,富有特色,此为唐书所载典型的龟兹人发式。颈部后方,尚有飘带饰物,可能是束发织物。供养人左手置于腰部,腰左侧多挎有长剑。此供养人打扮,当为龟兹人形象。
  104 第107窟A 南甬道外侧壁 壁画局部
  第107窟A为中心柱窟,此窟北甬道与第107窟B的南甬道连通(第107窟B亦为一中心柱窟)。第107窟A甬道之壁面,绘塔中坐佛,与第107窟甬道绘千佛,迥然有别。图为第107窟A南甬道外侧壁之壁面所绘塔中坐佛局部。画面以长方形方格划分,纵向长方形格内,每格上下以塔刹、覆钵与坐佛相隔,纵向结合形成塔中坐佛的格局;上下分隔,又各自成为单独的画面。从横向观之,龛中坐佛与塔顶,形成交错排列的形式。从斜向观之,龛中坐佛与塔顶,又各自成斜行,错落有别。这种布局形式富有变化,与单纯的舍利塔中画坐佛的构图迥然不同。
  105 第107窟A 后甬道后壁 涅槃图局部
  第107窟A后甬道后壁绘佛涅槃图像,图为佛涅槃图腿部特写。右下侧,跪一年老弟子,身著袈裟,双手合十,面部哀戚。佛的身光外围,绘出火焰。此窟除后甬道后壁绘涅槃外,左右甬道及后甬道前壁均绘出塔中坐佛。壁画题材单一,已趋简化。106 第110窟 北壁 佛传图娱乐太子特写
  第110窟为一方形窟,北壁为正壁,东西为二侧壁。在这西、北、东壁位置上,绘有佛传故事。每壁上下,分为三栏,而东、西壁的每栏中,又分隔成七幅画面。北壁画面,残损较甚,从残迹推测,每栏应有画面五至六幅。全窟佛传内容,前后连续,从佛诞生至涅槃,绘出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从现存壁画内容来看,故事从西壁上栏左侧开始,接续北、东壁的上栏;而后又从西壁中栏,依次延接北、东壁中栏;接着,从西壁下栏至北壁下栏及东壁下栏,最后一幅涅槃图,止于东壁下栏的右侧。原有壁画当在57—60幅之间。现存壁画,上栏被德人盗凿甚多,其余残存壁画也多破损、漫漶。本卷选入的11幅佛传图,大致是按佛传故事的顺序编排的。图为第110窟北壁上栏佛传图特写。图中悉达多太子坐于方形高座上,右腿盘曲,左腿舒展。两侧为伎乐婇女,右者全身袒露,似在舞蹈;左者身著盛装,怀中抱一箜篌,双手作弹奏状。画面表现的是太子出家前的某一情节,似为娱乐太子图(参见《毗奈耶破僧事》卷三)。
  107 第110窟 西壁 佛传图树下静观特写
  图为西壁中栏左侧之佛传特写。图中左侧,坐于阎浮树下,以手支颐,若有所思,其前跪一人,其前站一人。图中右侧,有一人举臂扬鞭,驱牛犁地。此为太子观耕、树下思惟的情景。是说太子年遂长大,与群臣俱行至村落,观耕者犁地,虫随土出,乌鸟寻啄,心生忧愁,复于树下,静坐思惟(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十二)。108 第110窟 西壁 佛传图四门出游特写
  此图接在上图太子观耕之后。从残图视之,左侧绘有太子骑一马,乘马返宫,右侧绘有宫城之门。悉达多太子16岁时,和拘利城公主耶输陀罗结婚,后生一子,名罗睺罗。这时期,释迦牟尼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但是,宫廷生活并没有能使他忘记人生的痛苦。据说他出游四门,见一老人,一残废者,一死人,一修行者,感到人生皆苦,“若当如此,我亦出家”,他终于在29岁那一年,弃家外出求道(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十四、十五,《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图为太子出游后返宫的情景。
  109 第110窟 西壁 佛传图出家前夜特写
  图为西壁中栏佛传特写。悉达多太子坐于方形高座上,其右侧一女,依坐于太子身旁,其左侧跪有二女,此似为太子返宫后被诸婇女娱乐的情景。是说净饭王为了打消太子出家的想法,别立宫殿,令太子坐于狮子座上,咸集所有童女,任其意愿,随时妆饰,著诸璎珞,娱乐太子(参见《毗奈耶破僧事》卷三)。
  110 第110窟 西壁 佛传图出家决定特写
  图为西壁中栏佛传图之特写。图中右侧,绘一太子俯视诸女之情景,其他画面,表现诸婇女之种种睡态,图中左侧一婇女,衣饰不整,身态放纵。太子见诸婇女在宫中睡姿异于常态,遂自思惟,意欲出家(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十六、《毗奈耶破僧事》卷四)。
  111 第110窟 西壁 佛传图逾城出家特写
  图为西壁中栏佛传中之太子逾城出家的情景。画面作太子骑马王乾陟,四天王各扶马足,帝释后随,车匿前导,逾城出家。《佛本行集经》卷十六:“尔时太子仰瞻虚空,如是思惟:今中夜静..宜出家也”,即令车匿,牵马备鞍,“梵王帝释令四天王,共扶乾陟,拥卫菩萨”,“菩萨诸天,威力感故,即腾虚空”(《毗奈耶破僧事》卷四)。
  112 第110窟 西壁 佛传图牧女奉糜特写
  图为西壁中栏佛传图中之乳女奉糜供养释迦的特写。图中左侧站一人,著右袒袈裟,左手持钵,其左侧为二女,一立一跪,双手捧钵,均面向僧者。图中右侧,亦站一人,手持一钵,其左一人,双手托钵作供养状。此左图,似为军将二女施食供养释迦的情景;此右图,似为牧羊子以乳汁供养释迦的场面(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释迦牟尼弃家出家后,最初,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教学者求教,但并未找到超脱“生死轮回”的办法。于是,他自己来到尼连禅河畔的森林中苦修,经过了六年时间,“身体肢节皆悉萎瘦无肉”、“两胁皮骨枯虚高下”(《毗奈耶破僧事》卷四),历尽了千辛万苦。由于营养不良和体力消耗过度,终于在某一夜里,突然晕倒。醒来后,用尼连禅河的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后来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气力充盛,六根满实”(《毗奈耶破僧事》卷五),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恢复。此图即表现这一情节。
  113 第110窟 东壁 佛传图龙女供养特写
  图为东壁中栏佛传图之特写。画面左侧,为一著右袒袈裟的立佛,其左一女,身著璎珞等饰物。画面右侧,亦绘有一立佛,其前方为一跪女,头戴花冠,双手持一物,作供奉状,佛以手接之。此疑为尼连禅河龙女,以庄严天妙〓提奉献于佛的情节(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
  114 第110窟 东壁 佛传图吉祥施座特写
  图为东壁中栏之佛传图特写。图中左侧,画一立佛,著右袒袈裟。右侧一人,上身袒露,右手指向一方座。图中部上方,为一花树,树下有一方形高座。此似为刈草人吉祥以吉祥妙草奉于释迦为佛座(参见《普曜经》卷五)。吉祥施座的故事,也见于其他佛经,《毗奈耶破僧事》卷五:“菩萨闻迦陵迦龙王赞已,诣金刚地作是念云:我应须草。于时帝释知菩萨心,即往香山,取彼柔软吉祥妙草,即自变身作傭力者,持吉祥草至菩萨前。菩萨见之,即从乞之,帝释前跪奉施菩萨。既得草已,即诣菩提树下,欲敷草座,草自右施。”
  115 第110窟 东壁 佛传图降魔成道特写
  图为东壁中栏之佛传图特写。图中之佛,坐于方形高座上,其左侧为三身盛装妖女,头戴花鬘,身饰珠宝,合十向佛。坐佛右侧,上方为三身老年外道,下方跪一菩萨。此似为降魔成道的一个场面。魔王惧怕释迦成道,令其三女至释迦住处,以种种媚态,扰其成道,释迦不为所动。魔女慑于“菩萨威神,衰变冶容,扶赢策杖,相携而退”(《大唐西域记》卷八),遂化为三老妪(参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116 第110窟 东壁 佛传图四天王奉钵特写
  图为东壁中栏佛传之特写。从残存壁画观之,中央为释迦,坐于方形高座上。上方左右两侧,各绘二天王,均头戴宝冠,身著甲胄,各以双手捧持一钵。释迦坐佛下方左右两侧,各跪一俗装男子,著翻领装,束腰,佩短剑,亦各持食物供养。此图似将二商奉食与四天王奉钵布局在同一画面内。二商主以面酪蜜餺,奉于释迦。释迦心念,当以何器受之。时四天王即从四方飞来,共持四金钵器,往至佛所,以钵奉于释迦。佛乃以金钵受二商主食(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三)。
  117 第110窟 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第110窟顶,作纵券形。此窟的前室,已崩毁。窟前左侧,在岩壁上凿有登临洞窟的台阶,故德人命名为“台阶洞”。图为此窟券顶东侧壁所绘菱形格壁画的局部。从图所示,每菱形格山峦中,绘一身着通肩袈裟而结跏趺坐的坐佛。在坐佛两侧,不绘胁侍人物,故画面没有故事情节。为了装饰画面,以对称的形式,在坐佛一侧绘一箭形树,另一侧绘一鸟。整个壁面的菱形格壁画,与菱形格千佛壁画的构图比较接近,可以看出,在克孜尔石窟券顶以因缘画及本生画为主的菱形格壁画,在这类石窟中已被新的内容所代替。从图中还可看到,此窟券顶两侧壁之下端,还绘有一条明显的边饰,这也是其他石窟中不多见的。
  118 第110窟 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图为券顶西侧壁之菱形格壁画局部。在菱形格山峦内,绘禅定坐佛。图中下列左侧,绘一身禅定比丘坐像,身著通肩袈裟,坐于圆形莲座上。在此壁下端半菱形格内,或绘一兽头,或绘一水树和鸟,或绘作禅定状之猕猴,没有具体情节,含义不明。
  119 谷内区第114—116窟外景
  图为第114-116窟之窟外景观,这群石窟位于谷内东侧崖上。第114窟窟前西已残断成峭壁。在其窟门上方,可以见到一列方孔,是为窟前原有建筑之遗迹。
  120 第114窟 主室正壁全景
  第114窟为一中心柱窟,主室作纵券形顶。图为该窟主室正壁及左右两甬道全景。从图所示,正壁中部凿一圆拱形 大龛。龛外正壁上凿有密密麻麻的圆孔,圆孔与壁面斜交,当是内插木棍,以固定泥塑菱形山峦的遗迹,现菱形山峦已全毁。龛内后壁绘一菩萨像,头戴宝冠,宝缯下垂于双肩两侧,全身饰以珠宝璎珞,双腿作结跏趺坐于圆座上。龛内是否原有塑像,已不明。东西两甬道,顶作纵券顶。正壁中上部两侧,各凿一长方形凹孔,置于券顶两侧壁下端,当是券顶下端安置纵向木枋的遗迹。
  121 第114窟 主室前壁门上圆拱壁 壁画全景
  图为主室前壁圆拱壁内壁画全景。佛居中而坐于方座上,其双肩绘有火焰纹。佛座前跪一弟子。佛两侧听法人像,或站或坐,均束发于顶,大髯,半裸,为外道形象。壁画下端之横向凹槽,是原置木枋的遗迹。其下端有插入枋头的方形凹孔一列,枋头之间画有边饰。门道上方绘坐佛七身。
  122 第114窟 主室东壁 因缘佛传图
  第114窟主室左右两壁,绘因缘佛传图,均作两栏,每栏三铺,铺间无格界,图为东壁因缘佛传图。壁面上方,与前壁同,也有一列方形凹孔,是原插入木枋头的遗迹,枋头之间也有边饰。在壁面上,还可看到被盗凿的痕迹。
  123 第114窟 主室东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这一特写,位于主室东壁中上部。图中左侧一菩萨像,头戴花鬘冠,双手合十,面向左侧坐佛。右侧二比丘,均著右袒袈裟,拇食两指相捻,面向右侧坐佛,作听法状。
  124 第114窟 主室东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事室东壁左侧上方因缘佛传图的特写。从残迹看,佛座前有一双臂前伸,应是一俯卧弟子的手臂。佛左侧二身供养人像,仅一身较为完整,色彩也较鲜丽。
  125 第114窟 主室西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第114窟主室西壁因缘佛传图残损较甚。图为西壁上栏左侧壁画局部。从图所示,为坐佛两侧三列菩萨装人物。
  126 第114窟 主室西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第114窟主室西壁壁画残损较重,上方可见被切割盗走的痕迹,右侧壁画已被烟薰黑,本卷仅选入此壁一幅。
  127 第114窟 主室西壁 因缘佛传图特写
  图为第114窟主室西壁上栏右侧因缘佛传图的局部。上方为方形凹孔一列,横贯全壁。图中左侧一佛,著右袒袈裟,侧身坐于方座上,佛两肩处,有火焰状光圈。佛左侧人物,或立或坐,已被烟薰黑。图右侧可见一条竖向的边饰。
  128 第114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残存部分
  第114窟主室券顶东西两侧壁,均绘有菱形格本生画。由于烟薰过甚,壁画很难辨清,我们作了二次摄影才成现在的样子,拍摄工作的困难可以想见。此窟的本生画,技法熟娴,线条流畅,富有笔墨情趣,虽然内容辨认困难,我们还是尽量地介绍给读者,故本卷选入的特写较多。图为该窟主室券顶东侧壁左侧的菱形格本生故事局部。图中右侧空白处,为德人大面积盗凿留下的痕迹。这些劫后余存的壁画,显得格外的珍贵了。
  129 第114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昙摩钳太子本生特写
  图为主室券顶东侧壁左侧上方菱形格本生画特写。从图观之,菱形格山峰,层峦叠嶂,有一菩萨装人物,半裸上身,正立于水池中。其背后烈火熊熊,火焰升腾。两侧各站一天人,抓其双臂。此为昙摩钳太子本生故事。昙摩钳太子乐闻正法,天帝释化为一婆罗门语之曰:汝能投之于火坑中供养,吾即予法。太子即投入火坑,以示决心。时帝释并梵天王,各持其一手复难之,太子不为所动,仍投于火坑。火坑即变为一莲池(出自《贤愚经》卷一并参见第1卷图版38、),68之说明。
  130 第114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局部
  图为主室券顶东侧壁右侧上部菱形格本生画局部。从图视之,左侧菱形格内,有一人,袒上身,飘带绕身飞舞,作跪状。右侧菱形格内,绘一花树,其旁一猕猴,背负一人,正作攀登状。表现的似为穷陷入背恩的故事。是说一穷陷人陷入山谷中,不能自出。猕猴见之,遂下山谷,救出穷陷人。穷陷人心起杀机,遂投石樵猴头,血染满地。一般画面多作穷陷人以石樵猴的场面,如第1卷图67即是。而此窟着力表现猕猴救穷陷人的情景。这种以不同情景表现同一内容的画面,可互相比较参阅。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卷五。两菱形格内还绘有一鸟、二作跳跃状的卷角羊。图上部边缘处,还见到中脊处壁画残迹,云中的蛇形龙、风神的手臂、托钵立佛的手以及背后的火焰等。
  131 第114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叔伯二人杀龙济国本生特写
  此图为主室券顶东侧壁左侧下方的菱形格本生画特写。画面中有一双头巨龙,委曲成圆状,双头口中各吞一人。龙身之内绘有三人,各作惊骇状。此图左侧半菱形格内,有一大象,象身上一狮,张牙舞爪,前足扑向双头龙,作搏斗状。此图将菱形格与半菱形格相结合,表现一个故事内容,一般来说,同一个故事画面中,多不画出象和狮子的形象。此当是叔伯二人杀龙济国本生。有一国中,蛟龙作怪,舌食黎庶。伯、叔二人欲杀龙救国,结果叔化为一象,伯变为一龙。象至龙所,狮子登之,与龙踊斗(出自《六度集经》卷六)。第1卷图66,绘有这一场面,可参见。
  132 第114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特写
  图为主室券顶东侧壁中部的菱形格本生画特写。图中左侧立一夜叉,尖耳长发,半裸上身。右侧树下有一庐,庐内置一束帛座,庐外胡跪一菩萨装人,以右手置于左手腕部,似作施舍状。
  133 第114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局部
  这一局部,位于主室券顶东侧壁现存壁画的右下侧,右侧已全部被德人盗走。从图所示,有三个菱形格组成的不同画面。图中央菱形格内,有一人站立于中,全身裸露,双臂前伸,似持一物,其后绘有一花树。左下侧菱形格内,绘有二人,一人侧身坐于方形高坐上,张开双手,二鸟飞离而去,其左侧一人,似作张弓欲射状。右侧菱形格内,有一圆形水池,池中站立一象,池边一猴,躬身前倾,双手扶住象鼻,作牵拉状。
  134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全景
  图为主室券顶西侧壁,遍绘菱形格本生故事。中脊原绘天象图,现仅看到立佛、蛇形龙残迹。其下有一南北向凹槽,是原嵌入木椽的遗迹,现已脱落,致使天象壁画大部残去。
  135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龟王本生特写
  图为主室券顶西侧壁左侧之菱形格本生画特写。画面作一圆池,池内绘一大龟,正作爬行状。龟背上乘三人,腰束带,足着长靴。上部残去。此似为龟王本生。有五百商人入海,遇罗刹船不能行。海中一龟,心生慈悲,载负商人,游渡出海(参见《杂宝藏经》卷三)。罗刹,恶鬼之总名,暴恶可畏之意。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136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鹿王救兔本生特写
  图中有一河,岸边绘一只大角鹿,背负一兔,跨步跃河,救兔之彼岸。此似为鹿王救兔本生故事。一林中大火,众兽欲逃,前有急流阻挡。时鹿王心生恻隐,以身踞横流之上,令诸兽渡河。时蹇兔晚至,鹿王已力竭,强忍痛楚,令兔得过。后,鹿王终于背折,坠水而死(参见《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六)。
  137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一切施王本生特写
  图中方形高座上,坐一王,其右侧站立一人,双手缚于背后。此人身后,站一老婆罗门,上身袒露。此似为一切施王本生。一切施王亡命于外,怨王告示,以重赏缉拿一切施王。时一贫苦婆罗门,遇一切施王求乞。一切施王无财物相济,乃自缚己身,令婆罗门送于怨王求赏。图中表现的似为婆罗门送切施王见怨王的情景(参见《菩萨本缘经》卷上)。
  138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跋摩竭提施乳本生特写
  图中左侧.胡跪一女,怀中抱一婴儿。右侧一妇裸上身,亦作跪状,左手托乳,右手似作割乳之状。此似为跋摩竭提施乳的故事。有一妇人,产儿后,饥饿无食,欲自食其子充饥,以求一命。时跋摩竭提夫人见而问之:食其他之肉食可否?饥妇答曰:果能济命,不问好丑。于是,跋摩竭提乃取刀自割其乳,施给饥妇(参见《菩萨本行经》卷上)。第1卷图67,也绘有此场面,可参见。
  139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特写
  图中一半裸人物,束发于顶,双手合十,俯身下视,双足立于折帛上,身背火焰升腾。其前坐一夜叉,长发裸身,左手托一钵,右手指向立者身躯。此当为夜叉向立者施求身肉或髓血的情景。内容待考。
  140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智马本生特写
  图中一水池,绘有水中浮莲。一身著甲胄的王者,手持 一弓,乘马于水池中驶过,马之四足,各踏一莲花。此似为智马本生故事。波罗捺国梵授王访得一智马,时诸小国兴兵来犯,王乘智马率众与彼战斗。贼军以槊刺中智马,肠胃皆出,楚痛异常。王遭围困,无法脱逃。城外有一大水池,临近宫阙,池中有四莲花。智马不顾疼痛,载王踏池中叶上,跃驶而过至于宫中。王才下马,智马便倒地命绝(出自《根本说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八)。第1卷图版46之说明,可参见。
  141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羼提婆梨本生特写
  图中一圆拱形庐内坐一人,束发于顶,双臂前伸。庐外右侧站一王者,,腰佩长剑,右手拔剑作欲砍之状。此似为羼提婆梨本生故事。羼提婆梨仙人,在山中修行忍辱。迦梨王率彩女,入此山中游玩。婇女就仙人所听法,王见此大怒。王闻仙人在此修行忍辱,即拔剑语之曰:今试汝能忍否?遂断仙人两臂。仙人犹称忍辱,王复断其两足,又截其耳鼻。仙人颜无变色,犹称忍辱(出自《贤愚经》卷二)。第1卷图60,也有此题材,可参见。
  142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快目王施眼本生特写
  图中菱形格内,中间方形高座上坐一王者,其右侧人,手执一物刺取王者眼睛。菱格左侧为一老婆罗门,双脚盘坐于覆帛藤座上,婆罗门右手前伸。此似为快目王施眼。一盲婆罗门向快目王乞眼,王即答允,授以利刀,令剜己眼。剜下一眼置于王掌中,王即以眼用于布施(出自《贤愚经》卷六)。快目王施眼本生故事,可参见第1卷图版70之说明。
  143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局部
  左图中菱格内,一裸体罗刹,抱持一人凌空飞去。此似为驳足王本生。驳足王因吃人肉,后变为飞行罗刹,常飞行力人,担以为食。须陀素王将诸婇女十园中洗浴时罗刹王飞行至此,将须陀素王担到山中。图中表现的是罗刹飞行担取须陀素王的情景。此本生的画面,一般多在菱格下方画出池中婇女洗浴的场面,唯此图仅画担取王身,飞行而去的情景(故事出自《贤愚经》卷十一)。第1卷图版118之说明,可参见。右图中菱形格内,花树下坐菩萨装人物,头戴冠,坐于覆帛藤座上,双手合十,右足前伸。前侧一兽,以口咬住坐者之足。
  144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设头罗犍宁王本生特写
  图中菱形格内一圆池,池中横卧一大鱼。旁有二人,举斧持刀,作割取鱼肉状。此似为设头罗犍宁王本生。一国中,民众饥馑,食不可得。有一设头罗犍宁王,立誓愿为大鱼,以身济众生。即自投于池,命终化为鱼。彼国有五木工,持斧至河边,鱼令五人取身肉食之。五木工饱食携肉而归(出自《贤愚经》卷八)。第1卷图版64之说明,可参见。
  145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勒那阇耶本生特写
  图中左上菱形格内,为一圆形大海浮卧一人,另有四人在水中分别浮托此人。上方另一人抱木板浮游而来。此似为勒那阇耶本生。商主勒那阇耶与五百商贾入海,遇风暴船破。众人呼救,恐惧万分。勒那阇耶谓众人曰:大海不宿死尸,汝等各捉持我身。遂以刀自割而死。众人扶持其尸,至于彼岸(参见《贤愚经》卷十)。
  146 第114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摩诃萨埵本生特写
  图中菱格内,上方一人作菩萨装,从上凌空跳下。下方一菩萨,横卧于地,旁有一大虎二小虎,咬食其肉。此为萨埵舍身饲虎。太子萨埵与二兄游于林间,见一虎乳二小虎,饥饿无食,虎欲食子。萨埵乃以己身饲虎,饿虎无力不能咬食,太子复取木刺,刺身出血,令虎舐食,乃救虎及二子命(出自《贤愚经》卷一)。可参见第1卷图版32之说明。
  147 第114窟 后甬道后壁 壁画局部
  图为第114窟后甬道后壁左侧壁画局部。图中左侧为一棺,棺外火焰腾起。右侧站立一弟子,俯首视棺。右侧上方为一菩萨,双手执一杆,上缚一器,似作取舍利状。图为释迦涅槃后,弟子等焚棺致哀的局部特写。
  148 第114窟 后甬道后壁 壁画局部
  图中为几身弟子像,是第114窟后甬道后壁右侧壁画局部特写。图中下方比丘,有年长的,有年少的,作聚会讲说状。此图似为释迦涅槃后弟子们第一次结集时的情景。
  149 第118窟 北壁 因缘佛传图
  第118窟,为一方形窟。门开于前壁中间,前壁窟门两侧各有一窗,窟顶作横券形。图为窟中北壁之画。画面占据 了全壁大部分壁面,作横长方形构图,左右两侧和上方围以多重繁杂的边饰。中间坐一王者,头戴宝冠。右侧为盛装婇女三列,或演奏乐器,或托抚乳房,或忸怩作态。左侧上列四人作菩萨装。下列似为外道四人,半裸,束发。中坐王者右手执一串璎珞施于外道。左侧一外道伸手接持。此图似为佛传的某一情节,具体内容待考。
  150 第118窟 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壁画全景
  第118窟券顶两侧壁画菱形格壁画,中脊为天象图。南侧壁部分已被德人凿割盗走。图为残存的券顶中脊和北侧壁上部。中脊处的天象图大体完好。两侧分别绘日、月,中部画持猴老鹰、蛇形龙和二立佛。
  151 第118窟 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图为第118窟券顶北侧壁左侧壁画局部。在菱形格山峦背景中,画以不同人物。人物形体高大,或充满菱形格,或超过菱形格界限。菱形格内树形多样,变形奇特而富于装饰性。水池或圆或方,形状不一。菱形格内所画内容,比较简单,无具体故事情节,似表现山林中修定僧人不为周围喧闹环境所动摇。
  152 第118窟 券顶北侧壁 比丘像特写
  图为第118窟券顶北侧壁右侧壁画特写。一著右袒袈裟之比丘,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执一禅杖。比丘横置于菱格形山峦背景前,占据了两个菱形格。
  153 第118窟 券顶中脊 壁画特写
  图为第118窟券顶中脊中部壁画特写。图中为一展翅飞翔的老鹰,以双爪捉持一猴。此图所在位置正值中脊中部,在克孜尔石窟习见的天象图内,中部多画金翅鸟,或人头鸟身,或鹰头口中衔蛇。此图作捉持猕猴老鹰,比较别致。
  154 第118窟 券顶北侧壁 菱形格壁画局部
  图为第118窟券顶北侧壁菱形格壁画右侧局部特写。图中一伎乐菩萨,头戴宝冠,怀抱琵琶,作演奏状。琵琶为直颈、四弦。
  155 第123窟 主室北壁 立佛像特写
  第123窟为一中心柱窟,主室顶部作穹形顶。图为主室北壁立佛特写。上方边饰两条,为云气纹和四出忍冬纹。佛著通肩袈裟。背光中画出站立的化佛。图中右侧可见壁画被切割盗取的残迹。
  156 第123窟 主室北壁 壁画特写
  图为第123窟主室北壁佛左侧部分壁画特写。左侧上方一菩萨合十礼佛;执金刚杵、著甲胄之密迹金刚,俯首视佛。左侧中部二人,或合十或持物礼佛。左侧下方有一圆拱形庐,前为一供养者,头戴花鬘冠,仰首视佛,双手上举托璎珞供养。
  157 第123窟 主室北壁 比丘像特写
  图为主室北壁的立佛左侧上方之比丘特写。二比丘头略前俯,作虔诚听法状。
  158 第123窟 南甬道外侧壁 立佛像局部
  第123窟南甬道外侧壁,绘有二身立佛像。图中右侧立佛,位于西侧。立佛著通肩袈裟,右手托钵。立佛头光,绘有七身坐佛,著通肩袈裟,作禅定状,坐于圆莲座上。立佛身光中左右两侧,各绘三身袒右立佛。头光及身光外圈,各饰以鸽子衔环图案周。立佛左上方绘一供养菩萨。东侧立佛,着袒右肩袈裟,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捉衣襟。头光及身光各饰一周同心圆图案作装饰。
  159 第123窟 南甬道外侧壁 立佛像特写
  图为第123窟南甬道外侧壁东侧之立佛特写。从图所示,立佛身著袒右肩袈裟,右手拇指与食指相捻,作说法印,背光和头光的处理,与西侧立佛迥然不同。
  160 第123窟 南甬道外侧 壁立佛像特写
  图为该窟南甬道外侧壁西侧立佛特写。从图观之,立佛头光及身光外圈所绘的鸽子衔环图案装饰,鸽子变形别致,仅见于此窟及47、69等窟。
  161 第129窟 正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第129为平面作方形的穹窿顶窟。窟内各壁面均绘因缘佛传图,每壁三栏,每栏内分隔成若干方形画面图为正壁因缘佛传图局部。从图所示,每幅画面中,在方形高座上坐一身坐佛,两侧各绘一身人物,或坐或立或跪,作供养状。由于两侧人物减少,情节不明显,难于辨识具体内容。这种构图.似是因缘佛传故事画的一种简化形式。
  162 第129窟 南壁 因缘佛传图局部
  图为该窟南壁因缘佛传图局部。图中坐佛两侧的供养者中、或献衣物,或供佛塔,或执伞盖,作种种供养之状。
  163 第135窟 穹窿顶残部
  第135窟为一方形窟,是利用一僧房窟居室部分改建而成,窟顶凿成穹窿形。此窟前部已残去,现存穹窿顶西侧一半。穹窿顶下沿至东壁的平顶壁面,绘有供养菩萨一列。图为窟顶壁画仰视。
  164 第135窟 穹窿顶伎乐特写
  穹窿顶壁面分隔成若干条幅,每幅绘一身伎乐。伎乐头戴冠,袒上身,下着裙,身佩饰物,或舞披巾,或奏乐,或持双耳瓶,作种种姿态。图为该窟穹窿顶伎乐特写之。
  165 第135窟 穹窿顶伎乐特写
  图为第135窟穹窿顶伎乐特写之二。这二身伎乐,头戴宝冠,耳饰环,戴项圈,身饰珠宝璎珞,披长巾,扭动臀部,立于圆座上。
  166 第135窟 穹窿顶伎乐特写
  图为第135窟穹窿顶伎乐特写之二。左侧一伎乐,单足独立,挥巾起舞;右侧一伎乐,双手执排箫,全神吹奏。
  167 第135窟 穹窿顶伎乐特写
  图为第135窟穹窿顶伎乐特写之四。左侧一伎乐,右手提一双耳瓶,左腿后曲;右侧一伎乐,腹前似横置一鼓,右手作击鼓状。
  168 第135窟 窟顶下皮菩萨像特写
  图为第135窟窟顶下皮处之供养菩萨像特写。菩萨均头戴冠,交足坐于方形高座上,或双手合十,或托盘散花,作供养之状。
  169 第163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壁画全景
  第163窟是一个中心柱窟,主室为纵券形顶,图为此窟主室券顶东侧壁壁画全景。从图中可以看到,券顶中脊部分画天象图,尚残存日天、风神和持钵立佛。券顶侧壁画菱形格因缘故事,计四列。券顶下端的半菱形格内,画本生故事。菱形格内,佛坐于方形高座上,佛之一侧画出故事情节,皆为一身人物。
  170 第163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因缘梵志燃灯供养特写
  图为第163窟主室券顶东侧壁菱形格因缘故事特写。图中坐佛左侧,跪比丘。比丘头上顶一灯,双肩和双手各置一灯。此为梵志燃灯供养。
  171 第163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 菱形格本生画特写
  图为第163窟主室券顶东侧壁下端半菱格内本生故事特写。图中为两身全身赤裸的小男孩,各持一棍,拭弄地上之蛇。内容待考。
  172 第163窟 主室券顶东侧壁菱形格因缘画特写
  图为第163窟主室券顶东侧壁菱形格因缘故事特写。图中坐佛右侧一人交足坐于地上,全身半裸,胸前斜披一巾,仰头视佛。佛座前放置三个尖底罐。内容待考。173 第163窟 主室券顶西侧壁菱形格壁画全景
  图为第163窟主室券顶西侧壁菱形格因缘故事画全景。图下方的一列长方形凹孔,位于此窟主室西壁上方。这些凹孔之间画有边饰花纹,凹孔似是壁面插置木质枋头的遗迹。
  174 第163窟 东甬道内侧壁八王争舍利特写
  图为第163窟东甬道西壁八王争舍利之局部特写。八王分乘象马前来争分舍利,图为右侧部分的四王,骑马并肩而行。王皆著甲胄,腰挎箭囊,手握弓箭。画面表现八王为争分佛舍利,剑拔弩张的紧张情景,
  175 第163窟 西甬道内侧壁顶塔夜叉特写
  图为第163窟西甬道内侧壁顶塔夜叉特写。夜叉肌肉肥硕,半裸,作胡跪状。长发上扬,头上顶一塔,以双手托持塔座。中心柱窟在甬道侧壁画夜叉顶塔,克孜尔石窟仅见此例。
  176 第163窟 后甬道及西端壁内景
  图为第163窟后甬道及西端壁内景。甬道顶为券形,前壁画荼毗场面,后壁为涅槃图。后甬道西端壁画两身立像,左侧为半裸戴宝冠的男像,右侧为戴花鬘冠的女像。男像将左臂倚于女像右肩上。
  177 第165窟 窟顶特写
  第165窟为一方形窟,窟顶作斗四套斗形顶。图为此窟 顶部的局部特写。在斗四套斗顶的三角形壁面上,画一双头老鹰,展开双翅成三角形,其双爪抱持一人。
  178 第167窟 窟顶局部
  第167窟为平面作方形的洞窟,窟顶为斗四套斗形,窟顶南侧略残。窟顶底层平面近于方形,方形各边中点连线形成一套于方形内的小方形,二方形边成45。夹角。如此层层套叠,向上隆起。此窟套斗升起六层,中央向士隆起一一圆形小穹窿。每层套斗的四个三角形壁面,画以图案。第二层之四角处,各画双头金翅鸟。图为该窟窟顶图案特写。
  179 从82窟洞口眺望谷东区石窟
  图为从谷内区南口西崖第82窟洞口拍摄的谷东区部分石窟的外景。谷东区石窟与谷西区石窟的方位大体致,多数洞窟坐北朝南,面向木札提河,隔河可南望雀尔达格山麓。谷东区石窟,大多为中心柱窟,僧房窟较少。这一区洞窟中,中心柱窟的分布又多毗邻成组。

知识出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克孜尔石窟部分窟主室正壁塑绘题材、克孜尔阿阇世王题材壁画、克孜尔佛传四相图、克孜尔第69窟鹿野苑说法图、克孜尔第175窟生死轮图、克孜尔佛本生故事画题材种类、略述克孜尔戒律故事画、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龟兹事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世长
责任者
丁明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克孜尔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