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心柱窟后室、甬道壁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27
颗粒名称: 三 中心柱窟后室、甬道壁画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10
页码: 212-2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克孜尔中心柱窟后室、甬道壁画是指中心柱窟左、右甬道、后甬道(或后室)的各侧壁所绘的壁画。甬道这一特定部位,所画壁画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各种题材的组合方式,都有鲜明的特色,与主室侧壁、券顶处的壁画有显著的区别。甬道壁画,是中心柱窟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克孜尔 石窟 甬道壁画

内容

甬道壁画,是指中心柱窟左、右甬道、后甬道(或后室)的各侧壁所绘的壁画。甬道这一特定部位,所画壁画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各种题材的组合方式,都有鲜明的特色,与主室侧壁、券顶处的壁画有显著的区别。甬道壁画,是中心柱窟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甬道侧壁壁画内容、甬道顶壁画内容及甬道壁画的组合形式三方面,分别说明如下。
  (一)甬道侧壁壁画
  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传,此外还有舍利塔、三佛、立佛、列像、千佛、五趣轮回图、本生、供养人像等。现分别说明如下。
  1 佛传
  关於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将有专文详述。故本文在内容方面一般从略。
  ① 涅槃
  这是后甬道壁画的主要内容,儿乎每窟都有。大多绘在后甬道后壁。第58窟将涅槃画在后甬道前壁,是仅见的一例。凡后室后壁凿出涅槃台的中心柱窟,涅槃相多为塑像,但都已残毁无存。仅存的一例是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於1973年发现的新1窟(位於69窟西侧),后室尚存涅槃塑像一躯。佛头大部风化剥落,身躯部分尚能看到凸起的尖棱状衣纹。
  涅槃图中,佛均作“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佛所行赞》卷五)的卧相。画面繁简不一,最简单的画面是:一卧佛和一作跪状的老比丘,馀无其它内容,如第7。一般画面为;在卧佛右上方画出诸天、菩萨、弟子多身。在较复杂的画面中,在佛床周围又加入须跋陀罗身先入灭;迦叶后至,佛现双足;摩耶夫人自忉利天降,视佛涅槃等内容。如179窟后甬道后壁的涅槃图中,佛头左上方站立阿难,左下方立摩耶夫人,佛床下为须跋陀罗身先入灭。
  ② 荼毗焚棺
  画面表现佛涅槃后,弟子“以五百斤上妙〓絮以用缠身,上下各有五百妙衣以为装饰,於铁棺中满盛香油,舁王置内,然后盖棺。以诸香木焚烧其棺,次洒乳香以灭其火,方收王骨安置金瓶”(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等等荼毗焚棺的场面。焚棺图多画於后甬道前壁,与涅槃图相对。画面繁简差异较大。其简略者如7窟,仅画出一长方形棺,棺盖紧闭,棺下火焰升腾。一般画面多画成棺盖半启,露出棺内佛的身躯。棺的四周画二、三弟子作悲痛欲绝,自投於地,宛转号咷,不能自制的悲哀之态。有的还画出一弟子手执一棍,前端捆一罐,於棺上洒乳香灭火的情景(如第114窟后甬道后壁)。棺的上方,画出一列舍利塔8至10座。比较复杂的画面中,在棺上方画出多身举哀天人,作种种哀伤之态(如第8窟,参见插图一三八)。第224窟后甬道前壁的焚棺图,画面最为复杂。图中棺盖半启,露出卧佛身躯。棺四周为举哀弟子 、天人多身。在图的上方画出一列世俗信徒举哀的场面。世俗信徒计十一身,作种种“哀号相泣、裂裳、拔发、拍额、推胸”,“〓面截耳”(参见《大唐西域记》卷三及玄奘序)等悲哀痛不欲生之状。以表现“诸男女长幼,怀悲毒狂乱,或掣裂衣裳、痛感口自啮;或自撼头发,爬〓坏面目;又复无数人,懊恼自投掷;推胸向天〓,叹佛德无量”(《佛本行经》卷七)等大众悲啼哀伤的情景(插图一三九)。在焚棺图中表现世俗信徒举哀形象的,还见於227窟。
  ③ 八王分舍利
  八王分舍利图,一般多画於左甬道内侧壁,或后甬道前壁。少数洞窟画在后甬道后壁。画面较简单者,仅画出直性婆罗门居中,双手捧持舍利罐,两侧为三或四身天人,手捧舍利盒,如第80窟。较杂的画面,同时画出六或八王,著甲胄、乘象马、持兵杖围於城前,共争舍利的场面。如第8窟(插图一四〇)。207窟在左甬道内侧壁画分舍利,左甬道外侧画众王前来争舍利。用两幅画面表现八王分舍利这一内容 ,此窟是仅有的一例。
  《大唐西域记》卷六:
  “佛入涅槃后,涅叠般那已,诸入国王备四兵至,遣直性婆罗门谓拘尸力士曰:‘ 天,人导师此国寂灭,故自远来,请分舍利。’力士曰:‘如来降尊,即斯下土,灭世间明导,丧众生慈父。如来舍利自当供养,徒疲道路,终无所获。’时诸大王逊辞以求,既不相允,重谓之曰:‘礼请不从,兵威非远。’直性婆罗门扬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福善,弥历旷劫,想听具闻,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舍利在此,当均八分,各得供养。何至兴兵!’诸力士依其言,即时均量,欲作八分”。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八王分舍利,表现的正是这一内容。④ 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引人注目的题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
  (大迦叶波)“即命城中行雨大臣:‘仁今知不佛已涅槃。未生怨王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可预设方便。即依次第而为陈说:仁今即可诣一园中,於妙堂殿如法图画佛本因缘: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欲界天子曰净母身,作象子形托生母腹;既诞生之后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刚座,菩萨树下成等正觉;次至婆罗尼斯国为五苾刍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次於室罗伐城为人天众现大神通;次往三十三天为母摩耶广宣法要;宝阶三道下赡部洲;於僧羯奢诚人天渴仰;於诸方国在处化生;利益既周将趣圆寂,遂至拘尸那城婆罗双树,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来一代所有化迹既图画已,次作八函与人等量置於堂侧。前七函内满置生苏,第八函中安牛头栴檀香水。若困驾出可白王言,暂迁神驾躬诣芳园所观其图画。时王见己问行雨言此述何事,被即次第为王陈说一如图画。始从睹史降身母胎,终至双林北首而卧。王闻是语即便闷绝宛转於地。可速移入第一函中,如是一二三四乃至第七,后置香水王便酥息。’是时尊者次第教己往拘尸那城。行雨大臣一如尊者所教之事次第作已。时王因出,大臣白言:‘愿王暂迁神驾游观园中。’王至园所见彼堂中图画新异,始从初诞乃至倚卧双林。王问臣曰:‘宣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时行雨默然无对。王见是已知佛涅槃。即便号咷闷绝宛转於地。臣即移举置苏函中,如是至七方投香水,从此已后王渐酥息。”
  这一故事,绘在克孜尔中心柱窟中,共出现有八次,即4、98、101、178、193、205、219、224等窟。而其中绘在205窟右甬道内侧壁的一幅最为精彩,可惜此画已被德人割走(现附图一四一,供参看)。图中右上方,行雨大臣双手执一幅表现佛一生化迹的帛画,向阿阇世王展示,次第讲说。阿阇世王知佛涅槃闷绝於地,便被置於盛满生苏的澡罐中,令其复苏。画中阿阇世王正在罐中,双臂上扬。右上角的一个澡罐旁有一牛头和钵,以示为牛头栴檀香水罐。图的左侧为阿阇世王坐於宫内,旁有夫人、侍者。右侧坐一人向王讲说,从服饰上判断,当为行雨大臣。下部和右下方分别画出伞杆摧折,宝盖坠地和须弥山崩毁的景象。这些可能是阿阇世王惊梦的内容。行雨大臣所执帛画,以树下诞生,鹿野苑初转法轮、降魔和成道四个画面,象徵佛的一生化迹。此图构图紧凑完整,概括地表现了佛的一生(插图一四二)。
  第224窟的画面比较别致,它没有直接表现阿阇世王观佛化迹以至闷 绝的场面,而以阿阇世王与行雨大臣骑马入园的情景来表示,画面构图与其它数窟迥然有别。
  有趣的是,这一题材毫无例外地都绘在右甬道的内侧壁,看来画面位置有固定的格局。还应指出的是,这一题材在全国石窟中,也仅出现在克孜尔石窟,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⑤ 第一次结集《
  大唐西域记》卷九:
  “既而法王去世,人、天无导,诸大罗汉亦取火度。时大迦叶作是思惟、承顺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苏迷庐山,击大犍稚,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将有法事,诸证果人宜时速集!’犍稚声中传迦叶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闻皆集会。” 表现第一次结集的画面,见於114、178和224窟。114窟画於后甬道后壁的右侧,178窟和224窟则画於右甬道外侧壁。第178的壁画,由南、北并列的两幅画面组成。北者画面的构图如示意图。
  图中a为一老比丘居中坐;b、c二比丘,面向a合十;d为一老比丘,右肩,左肩担一长竿,右手提一锤状物;e、h为比丘,向a合十;f、g二比丘,身体横於空中,如飞天状飞来。此图以老比丘为中心。当是表现迦叶集众以结集法藏。南者是另一幅独立的四面,构图如示意图。图中共五个比丘。a为一年轻比丘,袒右肩端坐於座上作说法状;b、c、d、e四比丘均面向a,合十听讲。此图中a为一年轻比丘,显然不是迦叶。似是阿难升高座,一四三 第7窟后甬道左壁 善爱犍闼婆王归佛缘
  讲述佛所说经藏。“时具寿阿难陀既欲说法。五百阿罗汉各各皆以僧伽衣敷其座上。时阿难陀四边顾望。”“便作是念,我於佛所亲闻是经,或有传说或龙宫说,或天上说,悉皆受持而不忘失。我今应说。时诸天众互相谓曰,仁等当知,圣者阿难陀,将欲宣畅如来所说经法,当一心听”(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
  ⑥ 三道宝阶
  《大唐西域记》卷四:
  “昔如来起自胜林,上升天宫,居善法堂为母说法。过三月已,将欲下降。天帝释乃纵神力,建立宝阶。中阶黄金,左水精,右白银。如来起善法堂,从诸天众履中阶而下。大梵王执白拂,履银阶而右侍;天帝释执宝盖,蹈水精而左侍,天众凌虚,散花赞德。”
  佛自三道宝阶降,见於4、98、178、179、224等窟。此图都画於右甬道外侧壁。画面多为中立一佛像,一手托钵。上方为宫殿建筑,左、右上方有执盖、持拂的天王,左下方画二至四身跪状礼赞的天人。一般在左下角画出宝阶。
  ⑦ 度善爱犍闼婆王
  内容与菱格因缘中的同一题材相同,可参见前述内容。
  见於4、7、13、80、98、163、172、178、179、224等窟。画面为两身并立的等身高立像。右侧为女装,夹持一箜篌作弹奏状。左侧为一半裸的男像,将左肩倚於女像肩上(插图一四三)。这一内容,都画在后甬道左端壁,即涅槃像的佛头一侧。画面位置是固定的,与佛涅槃关系密切。因为度善爱犍闼婆王是在佛行将入灭时,“时天帝释复告乐神曰:‘汝今当知,大觉世尊最后而卧,必般涅槃可兴供养。”“尔时世尊,复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便入定天宫处没,还至双林最后卧处”(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
  ⑧ 降伏火龙
  内容参见菱格因缘部分。
  见於63、175、192、199等窟。画於右甬道内侧、外侧壁或后甬道前壁。画面为:佛作结跏趺坐,胸部缠龙。右侧有人持水瓶向佛头顶倒水,左侧有持瓶登梯者,有於水边以瓶汲水者。第175窟右道外侧壁,降伏火龙这一内容,用塑、画结合的方式表现。佛坐於圆拱形龛内,原塑像已毁,但龛内壁上仍有绕佛体之龙的头部。龛外壁面上画出婆罗门於水边以瓶汲水的场面。
  ⑨ 提婆达多投石伤佛
  内容参见菱格因缘部分。
  仅见第175窟一例,在左甬道外侧壁。佛坐於龛内,原塑像残损无存。龛外左侧画提婆达多举巨石於龛顶处,作以石砸佛状。
  ⑩ 降伏恶牛
  仅见於192窟左甬道内侧壁一例。内容参见菱格因缘部分。画面为,右侧上方一比丘,右臂上举作惊恐状。其下为结跏趺坐佛一身。左下方一只恶牛,双腿前伸,腾空跃进,以双角牴向上方比丘。此牛脚下有一兽,扑向恶牛咬住牛腿。据画面情节,似是佛降伏恶牛。
  11 树下诞生
  见於99窟右甬道外侧壁和175窟后甬道左端壁上方。画面为:摩耶夫人立於无忧树下,右手上举扶树,左手扶持一女人肩。右胁处太子从母胎出。画中为一小儿,头朝下。左下方天帝释持天缯承接太子。右侧另跪一人(插图一四四)。画面的构图与205窟中的行雨所持帛画中树下诞生场面相同。
  12 七步生莲
  见於99、175二窟,位置与树下诞生同。画面相接,为一裸体小儿,足下生二大莲花,地上另有莲花五朵。左侧跪一人,立一人(插图一四四)。画面表现“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八)的情景。
  13 龙浴太子
  见於99窟,与七步生莲画面相接。画面为:一裸体小儿站立,头顶有龙头吐水。右侧跪一人,立一人。表现“二笼踊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的情景。
  14 出游四门
  见於99窟左甬道外侧壁和175窟后甬道右端壁上方。175窟的画面构图如示意图。图中a为太子,骑於白马b上。c为一仰卧在地的病人。d是一弯腰曲背的老人。e为一站立的比丘,一手托钵。f处为二人肩抬一死人。此图将太子出东门遇老人,出南门见病人,出西门遇死人,出北门见僧人四个不同地点的情景,集中在同一画面中。
  15 厌欲出走
  见於99窟,与出游四门画面相接。画中太子坐於方座上,以手托腮作思惟状,左上方一裸体采女仰卧而睡,右下方一采女坐地而眠。画面表现太子“观察诸采女身,复更思惟:我今分明见如是相,应当欢喜,勇猛勤劬,发精进心,增长福德。起弘誓愿,济拔世间无救众生为作救护,无养育者为作归依,无舍众生为作宅室。今所办事已现我前,不久决当得果斯愿”(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十六),即将离宫出走时的情景。
  2 其它
  甬道侧壁壁画题材除佛传外,还有五趣轮回图、本生故事、舍利塔、列像立佛、三佛、千佛、供养人像等。
  ① 五趣轮回图
  在克孜尔石窟,仅见於175窟在甬道内侧壁。
  关於五趣轮回图的形式和内容,《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於其二边画傍生恶鬼;次於其上可画人、天。於人趣中应作四洲:东毗提诃、南瞻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於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於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长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於其辋处应作灌溉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中出头,死者於罐中出足。於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圆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像,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各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支)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支)应作男女忧感像,悲支应作男女啼哭像,苦支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支)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於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於鬼头两畔书二伽陀曰(略)。次於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
  第175窟的五趣轮回图,中间为一坐佛。袒右肩,右手前举扬掌,左手在腿部握袈裟一角。双腿作结跏趺坐,下为圆形莲座。肩部右放射状光焰。佛的身后和四周画出三个大圆。佛座以下壁面和右侧局部壁画残去。在三个圆的环状壁面上,分别画出坐佛或立佛多身,佛以手指其前的一幅画面。整幅图山多幅这类画面组成。
  为了叙述画面的方便,现将该图各组画面编号如示意图【注7】
  ① 立佛。①’为舆死人像。二人以手举抬一板,其上卧一死人。前有二人,后有一人作涕泣状(插图一四五)。
  ② 交脚坐佛。②’中坐一人,坐於方形高座上,左右交脚坐二伎乐,均著女装,右者弹琵琶,左者吹排箫(插图一四六)
  ③ 此处为七身坐佛,中间者较大作交脚状,扬右臂伸向右下方。左右各为三身坐佛,双手皆置於腹部,头微俯,面向中间佛,作听法状。
  ④ 立佛。④’右侧为一裸体舞女,扬臂、折腿作起舞状。左侧二人,坐於方座上,一弹箜篌,一弹琵琶伴奏(插图一四七)。
  ⑤ 立佛。⑤’一人交脚坐於高座上。右立一人,手似合十,右下方坐一人。
  ⑥ 立佛。⑥’左侧一人交脚坐,双手上举,作摆动状。前跪一人,以手持刀,似在宰杀动物。右立二人。一人舒腿坐,似在剥皮,另一人似手提一物
  ⑦ 立佛。⑦’左侧一人坐於地上,以手执一矩形框状物作操作状。右下方为一陶师手执一棍伸於火中,旁侧有三只双耳罐(插图一四八)。
  ⑧ 立佛。⑧’一人驱赶二牛,拉犁耕地。耕者左手扶犁,右手扬棒喝牛(插图一四九)。
  ⑨ 立佛。⑨’二半裸人,各执锄翻地(锄形极似现代维吾尔族习用之砍土镘)(插图一五〇)。
  ⑩立佛。相应画面残去。
  11 立佛。11’一兽咬食另一兽,右侧立一象,上方有一鸟(孔雀),旁立一兔(插图一五一)。
  12 立佛。12’五身裸体人,扬臂哀伤,众人下有炽然烈火。裸人或立、或跪、或卧。
  13 交脚坐佛。13’一半裸瘦老人,立於烈焰之中。以前引经文与本图对照,可以发现画面多处与经文相合。如图中心毂处画坐佛。“次於其上(按:当指毂处)可画人、天。”图中主要表人趣、天趣,它们恰在毂处位置上。“圆周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像。”图中各组画面,似是象徵十二缘生生灭之像。如死支的舆死人像,悲支啼哭像、行支的瓦轮像(陶师制陶),恼支的挽骆驼像(图中挽牛),苦支的锄地受苦像等。据此判断,此图似是五趣轮回图。
  14 本生、因缘故事
  甬道侧壁全部画本生、因缘的洞窟,仅206窟一例。此窟於左、右甬道内、外侧壁,画菱格本生、因缘。左甬道内侧壁的菱格布局如示意图。
  其中⑨、⑩、11被挖去。故事内容可辨识的有:⑥象王本生。⑧大施抒海。⑩舍身闻偈等。其中⑤的内容,为别窟所不见。画面为佛的左侧画一圆,沿圆周画出马、鸡、猴、象、羊、狗六个兽头。据画面,疑是十二兽教化。闫浮提外东方海中有一毒蛇、一马、一羊,南方海中有一猕猴、一鸡、一犬;西方海中有一猪、一鼠、一牛;北方海中有一狮子、一兔、一龙。“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闫浮提内,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於诸佛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馀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参见《经律异相》卷四十七)。画中的六兽头,除象头不见於经文外,馀者与经文同。
  在甬道侧壁画因缘和本生的洞窟,还有175窟。甬道外侧侧壁上部为列龛,塑、绘因缘,已如前述。在龛以下壁面则画本生。画面为矩形。右甬道外侧壁,画面共四幅,其中南起第二幅为:中一夜叉,双手捉持小儿,入口咬食。此为修楼婆王本生。其馀画面虽多已漫漶不清,但由此亦可推知,龛下壁画均应为本生。
  ③ 立佛、列像
  在甬道侧壁画立佛或列像的洞窟,布局情况不一。
  在甬道侧壁画立佛像,数目多寡不一。其少者,仅於外侧壁画一身立佛,如17窟右甬外侧壁,该立佛的背光中画出多身化佛。在一甬道外侧壁画三立佛或二立佛。如27窟、123窟。在左、右甬道外侧壁均画立佛或菩萨像,如58、69、163、192等窟。
  在左、右、后三甬道各侧壁,均画1立佛或菩萨。如100窟,三个甬道的内、外侧壁皆为主佛,计十六身。176窟的左、右、后甬道侧壁画立佛和菩萨十四身。立像成为甬道侧壁的主要绘画题材。
  於甬道外侧壁塑立像。新1窟右甬道外侧壁,残存一立佛二菩萨。第63窟左、右、后甬道的外侧壁,全塑立像。塑像已残去,壁面上残存有固定塑像的木桩凹孔。
  ④ 三坐佛
  仅见於206窟后甬道前壁、三佛均为结趺坐。中间坐佛,著白色袈裟
  ⑤ 舍利塔
  於甬道侧壁画舍利塔,见於7、13、17、38、80、97、107A、171、172、186等窟。
  7、13窟左、右甬道内外侧壁,各画舍利塔一列。塔刹悬二或四幡。塔身正面龛内,放置尖顶盖舍利盒。塔内均不见佛像。
  38窟的后甬道前壁,舍利塔内均画舍利盒,但左、右甬道内外侧壁,舍利塔内为坐佛一身。从壁面上可以看出,舍利塔中的坐佛,是由塔中置舍利盒改画而成。这种改画痕迹,也见於17窟。从壁画风格看,这种改画大约是原开窟修改画稿时所改。但这一迹象表明,塔中置舍利盒这一形式,当比塔中画坐佛的形式要略早,或者说,后者是从前者变化而成的。
  97、107A、171、172186等窟的舍利塔,全为塔内画坐佛这单一式样。壁画上,各塔之间有直线边栏分隔。在基座的正面,多画出踏步。
  ⑥ 千佛
  在左、右、后甬道的诸侧壁遍画千佛,见於107B窟、180窟、197窟。千佛形象同於券顶壁画。
  ⑦供养人像
  甬道内、外侧壁画供养人像,多画於左、右甬道的内侧壁或外侧壁,见於7、8、27、101、104、175、184、195等窟,而其中又以世俗信徒供养像居多。供养比丘或比丘尼像均自成一列,不和世俗供养人像混合排列。
  (二)左右甬道顶壁画
  左右甬道顶部的壁画,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是饰装性图案,以菱形格图案居多。其中也有和主室券顶壁画可以参照比较的内容。择其中儿项,略为说明之。
  左、右甬道顶中脊画天象,仅见於新1窟。其左甬道顶残存蛇形龙、风神、蛇形龙、日天(四周环绕四只天鹅)。右甬道顶残,其北端连接后甬道顶处,残存一月天,画面为圆月中一兔。
  第171、195、199窟左右甬道顶,均画飞鸟一列。左、右甬道顶中脊四立佛像,见於58、63、97、99、163、179、193、198等窟。立佛多为一手托钵,一手执禅杖。
  於左、右甬道顶的侧壁画本生故事,仅见於198窟。画面均作横长方形构图,每幅画中表现两个情节。画面大多被刻划残损。现据画面残迹,分别说明其情节与内容。
  左甬道顶东侧壁,北端画面残甚,内容不明。南端为大施抒海。画面为绿色海水中,红色小鱼游动,中立一裸体人,双臂向下掏海。右立一天人,头上有数蛇头。右立一人,上方二飞天。
  左甬道顶西侧壁,北端为须大拏本生。画面右侧为一婆罗门,伸手求乞。太子作跪状,左立二小儿。左侧,二小儿双手被捆於背后,其后随行一婆罗门。南端画面,情节不明。
  右甬道顶东侧壁,北端为月光王施头。画面右侧,树下立一人,以发绕於树上。旁跪一人。左侧立二婆罗门,旁跪一人。南端为尸毗王割肉贸鸽。左侧,一人坐於座上,胸前有一蓝色鸽子,右上方飞来一鹰,其左立一人。右侧立一人,似在以刀割肉,右下方站一老鹰。右立一人,抬腿登秤盘,旁立一人。
  右甬道顶西侧壁,北端为光明王本生。画面左侧,立一象,象前立数人。右侧一人骑於奔象上,双手提树,树下立一人。南端为睒子本生。画面左侧,一王以箭射二奔鹿。中间一人以水瓶汲水。右侧坐二老人。
  右、后甬道顶画七宝示现,仅见於第123(德人称衔环鸽子洞——H?hlemitdenringtragendenIauben)。壁上画出金轮宝、白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和主兵宝(插图一五二)。壁画全部已被德人揭去。

知识出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克孜尔石窟部分窟主室正壁塑绘题材、克孜尔阿阇世王题材壁画、克孜尔佛传四相图、克孜尔第69窟鹿野苑说法图、克孜尔第175窟生死轮图、克孜尔佛本生故事画题材种类、略述克孜尔戒律故事画、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龟兹事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克孜尔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