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24
颗粒名称: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
分类号: K879.25
页数: 53
页码: 174-226
摘要: 本文记述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介绍了根据洞窟形制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在窟形及结构上有如下的一些特点:洞窟的平面多作长方形,在洞窟的中央或后部有一连结地面与窟顶的方形柱,柱的下部有简化的基座,柱身上部四面凿龛,龛内置佛或菩萨之类造像。柱体四周形成通道,其顶部大多为平顶。及其石窟内的壁画的形态、姿势等。
关键词: 克孜尔 石窟 壁画

内容

一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拜城一带,古称龟兹。龟兹佛教曾盛极一时,故遗存的佛教遗迹十分丰富。仅石窟遗址,就有库车的库木吐喇、森木赛姆、克孜尔尕哈、玛扎巴哈、苏巴什,拜城的克孜尔、台台尔、温巴什和新和的吐火拉克埃肯等九处。在新疆境内,这里是石窟遗址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插图一)。在上述诸石窟中,克孜尔石窟是规模最大的一处;在全国石窟中,也是重要的石窟群之一。
  克孜尔石窟现存洞窟,已编号的有236个,分布在明屋达格山的山麓或断崖峭壁上。南北走向的苏格特沟,将明屋达格山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使洞窟自然形成几个区。克孜尔石窟的洞窟编号从西端开始。苏格特沟以西的谷西区,为1—81窟(此外还有新发现的新1窟)*;苏格特沟以内的谷内区,为82—135窟;苏格特沟以东的谷东区,为136—200窟;谷东区东端的东北处为后山区,编号是201—219和220—229窟。其余诸窟,则零星地分布在谷东区以东的崖面上(详见第三卷《克孜尔石窟总叙》一文)。
  根据洞窟形制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克孜尔石窟大体上又可以分为僧人生活用窟和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用窟两大类。前一类以僧人起居生活用窟为主,窟内一般设有炕、灶和储物小室。此外,还包括若干不画壁画的方形窟及专作储藏物品用的洞窟等。后一类包括中心柱窟、方形窟和大像窟,窟内均绘有壁画或塑有塑像。为佛教徒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据统计,前类洞窟约占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二,数量较多;后类洞窟约80个左右,约占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数量较少。在有壁画、塑像的洞窟中,又以中心柱窟的数量最多,约计51窟。中心柱窟在克孜尔石窟中,绵延时间最长,保存的壁画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十分明显,中心柱窟是一种重要的洞窟,它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兴趣是理所当然的。
  一般来说,所谓中心柱窟,在窟形及结构上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洞窟的平面多作长方形,在洞窟的中央或后部有一连结地面与窟顶的方形柱,柱的下部有简化的基座,柱身上部四面凿龛,龛内置佛或菩萨之类造像。柱体四周形成通道,其顶部大多为平顶。这种方形柱体,即中心柱;凿出中心柱体的洞窟,通常就称为中心柱窟。
  中心柱在形制上,是对塔的模仿;而在宗教意义上,则为塔的象徵。《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三:
  “尔时世尊,以神变力持佛发、爪,与邬波斯迦。彼得发、爪,便立窣堵波。时彼逝多林天神,便以百枝伞插窣堵波中,白言:‘世尊,我常供养此塔。’作是言已,便依塔住。时诸人等号为宅神塔,或呼为薄拘罗树中心柱。”可见,塔有时也称为中心柱。
  中国的中心柱窟,在形制上渊源於印度的支提窟,但又有它本身的特点。印度支提窟,平面为狭长的马蹄形,后部凿出圆形覆钵式塔。塔的四周形成通道。窟内左右及后部凿有列柱。而中国中心柱窟的柱体,则多为方柱形,並且其顶端连於窟顶,形制已与印度支提窟不尽相同。然而,就其窟内立塔或凿有中心柱可供僧徒绕行礼拜这一特点而言,在形制上属於同一类,乃是毫无疑问的。
  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窟,在形制上又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主室平面近於方形或长方形,主室后壁正中凿龛。在主室后壁左、右两侧的下部,向内凿出与主室侧壁方向一致的甬道,左、右甬道内端连通,形成与主室后壁平行的后甬道。有的洞窟将后甬道加高,形成后室。左、右甬道与后室,构成可供绕行礼拜的通道。甬道和后室的顶部,多为拱券形。
  从后室和甬道的高度看,都明显地低於主室,这与内地的中心柱窟不同。主室、甬道及后室顶部多作拱券形,也为内地石窟所少见。而上述这些特点在龟兹地区石窟中则是屡见不鲜的。由於甬道较低,顶部又多为券形,似乎很难说甬道与主室包围的岩体是个中心柱,所以有人对这种窟形能否称为中心柱窟,表示怀疑。
  诚然,克孜尔中心柱窟与内地中心柱窟以及印度支提窟,在形制上存在着某些差异,而这些差异,王反映了中心柱窟的地方特色。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窟内都有可供绕行礼拜的通道,则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在满足信徒进行右绕礼拜的宗教活动上,它们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其次,在龟兹地区石窟的中心柱窟中,还可以见到十分接近於内地中心柱窟形制的例证。如森木赛姆第26窟,主室平面为长方形,中央偏后有一方形柱体,柱体下部有叠涩束腰基座,柱身上部四面各凿一龛。就中心柱而言,与内地中心柱窟的中心柱极为相似,但甬道顶为券形,是龟兹石窟所习见的(插图二)。克孜尔石窟第99窟,柱体上部四面凿龛,与森木赛姆第26窟相近。以上两例,同属一种窟形,即同属於具有龟兹特点的中心柱窟。
  再其次,克孜尔石窟依附的崖体,大多是松散的沙岩,营建石窟不能不考虑这一点。为了防止石窟倒塌,采取甬道和后室的高度低於主室的做法,并把窟顶及甬道顶多处理成拱券的形式,从建筑的角度上讲,营建这种形式的中心柱窟,考虑岩体结构的特点,恐怕也是一个原因。因此,我们将这类形制的洞窟,称为中心柱窟,似无不妥。
  克孜尔中心柱窟,保存有前室的为数甚少。因而谈及中心柱窟,一般侧重於保存较好的主室和后室。就窟内壁画而言,则以主室为纵券形顶的中心柱窟保存最多**,题材内容也比较丰富,自然成为人们研究克孜尔壁画时注意的重点。笔者在本文中正是选择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两个部位的壁画为考察对象,通过典型窟例对壁画的布局和题材作一系统介绍。本文使用的资料均采用笔者四次在克孜尔石窟调查的记录,窟中被切割盗走的壁画,则参考已发表的材料予以补允。关於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题材内容,特别是佛传和佛本生故事,一些学者曾作过部分考证和研究,本文采用前人成果之处,不一一注出,笔者的一些订正和补充也不另作说明。因缘故事画,由於画面情节简单,前人多忽略未加注意。笔者在调查中通过对画面情节的辨识,并参照汉文佛典,对其中的几十种画面内容作了初步考证。本文涉及的只是克孜尔中心柱窟的部分内容,文中所述也仅是个人在调查中的初步认识和一管之见。错误和疏漏之处,祈请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叙述方便,兹先将中心柱窟内各部位的名称,以示意图表示如左,供读者阅读本文时参考:
  二 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壁画
  中心柱窟主室纵券形窟顶的壁面,可分为中脊和侧壁两部分,中脊,是指券顶隆起最高处的一条带状部位。中脊左、右两侧的壁面,是为侧壁。中脊和侧壁所画壁画内容不同,故分别介绍如下:
  (一)中脊壁画
  除个别洞窟外,中脊处均画有壁画。壁画内容主要是天象和因缘故事两大类,馀者归入其它项内。
  1 天象
  这类画面,因画出日、月或日天、月天等形象,故称之为天象***。由於窟顶残损,天象图的画面大多不完整。天象图内容组合完好的有以下诸窟:8、34、38、97、98、126、171等窟。天象图的内容为日天、月天、风神、蛇形龙、立佛、金翅鸟。其排列顺序如以下诸例(数码为窟号,顺序为由窟门至主室后壁)。
  8:月天、风神、立佛、金翅鸟、立佛、日天。
  34:日天、风神、金翅鸟、立佛、蛇形龙、月天。
  38:日天、风神、立佛、金翅鸟、风神、立佛、月天。
  97:日天、立佛、立佛、立佛、立佛、月天。
  98:日天、立佛、立佛、月天。
  126:日天、风神、立佛、蛇形龙、月天。
  171:日天、风神、立佛、金翅鸟、立佛、月天(插图三)。
  从以上组合可以看出,日天、月天分居於中脊的两端,金翅鸟则位於中脊中部,第34窟的天象,包括日天、月天、风神、蛇形龙、立佛、金翅鸟六项内容,是组合最完整的一例。而97、98窟仅有日天、月天、立佛三项,在内容的组合上,显然已经简化。
  日天的形象有两种。一是人形日天,坐於马拉的车上,或是坐於双轮车式座上。二是圆形太阳。
  人形日天,头戴宝冠,身着甲。右手握拳上举,左手置於左腰或左腿上。双腿下垂,斜交坐於车上。身后有圆形项光和背光。车两侧各驾一马,背向奔驰。这种日天仅见於7和17窟(插图四)。
  乘双轮车式座的日天,是前者简化形式,日天形象与前者相似。座的两侧以双轮代替驾车的马。这种日天见於34、58、126、163、171等窟。其中34窟的日天形象比较别致,身穿袈裟,双腿作结跏趺坐(插图五)。
  用圆形太阳象徵日天,多在圆内画出辐射状的光芒。画这种日天的洞窟较多,在圆形太阳的四周,有的画出四只天鹅,如38窟(插图六)。
  月天形象也为两种。前一种与日天形象相同。但在克孜尔现存天象图中,不见乘马车的月天。画成月亮形状的月天,又有弯月和圆月两种形式。在圆月或弯月的四周,有的加画四只天鹅或16个圆形墨点,如38窟。在圆月中,有的画出小兔,如34窟(插图七)。
  风神,均为半身赤裸,双乳下垂的人形,双手执一向上飘起的长巾状风袋,置身於云气中(插图八)。
  蛇形龙,均作屈体昂头、四蛇头并列的形式,周围画出云气(插图九)。
  立佛,穿通肩或右袒袈裟,一手执禅杖,一手托钵。一般不画背光,在身体两侧画出火焰状的光焰(插图一〇)。
  金翅鸟,有人头鹰身、双头双身鹰形和鹰形三种。作双头双身连体爪鹰形者居多,双鹰咀中各衔蛇形龙数条。这种形象见於8、38、80、172等窟。人头鹰身金翅鸟的形象为人头戴宝冠,鹰咀衔蛇形龙,见於100、171窟。鹰形金翅鸟,作飞鹰状,口衔蛇形龙,仅见於34窟(插图一一)。
  2 因缘故事
  中脊画因缘故事的洞窟有四个:178、198、205和224窟。其内容均为须摩提女因缘。这一题材在国内石窟中,除克孜尔石窟外,仅见敦煌莫高窟257窟一例。
  克孜尔上述四窟的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178窟券顶中脊画面全部被德国人割走(插图一二)。224窟的画面保存较好。现存画面自南向北依次是:须摩提女登楼焚香请佛;乾荼携鼎、提瓶飞过;均头沙弥乘花树飞过;罗云乘孔雀飞过;伏毗迦叶乘龙飞过;大迦旃延乘白鹄飞过;阿那律乘狮子飞过;目连乘白象飞过;离越乘虎飞过;须菩提乘琉璃山飞过;大迦叶乘马飞过(以下残去)(插图一三)。
  莫高窟257窟的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画面为横幅长卷式,情节连续,首尾完整。据考证,画面情节顺序与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中的故事内容完全吻合。该窟画面中的梵志在满财长者家赴宴、修跋梵志赞誉释迦及弟子神德、须摩提女卧床等三个场面【注1】,在克孜尔上述四窟都不见。克孜尔石窟中的画面顺序也不一致,与《增一阿含经》经文对照,也都不合。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画工作画时,并未严格遵照经文顺序;二是克孜尔的须摩提女故事画,根据当地流行的其它胡本经文画出,其内容与汉译本不同。
  现将莫高窟、克孜尔诸窟须摩提女因缘故事诸弟子出现的画面顺序列表如下,以资对照。
  3 其它
  中脊处除画天象和因缘故事外,还有画飞鸟的,196窟是仅有的一例。此窟券顶正中没有留出中脊壁画位置,在两侧壁菱形格之间的空隙处,画出飞鸟一列,现存十只。中脊北端画一黑色圆圈,可能是日天(或月天?)。如是,则飞鸟行列具有象征天象含意。这是天象图更为简化的变异形式。此窟券顶两侧壁顶端菱形格中,各画翱翔的伎乐飞天一列,似乎也含有表示顶部为天空之意(插图一四)。219窟券顶上部,也画有同一类型的飞天,但该窟中脊处完全空出,既不画飞鸟,也不画天象。
  (二)券顶侧壁壁画
  壁画内容主要是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两类,此外还有塔中坐佛、千佛等。本生和因缘故事均画在以山峦为背景的菱形格内,故名之为菱格本生或菱格因缘。菱格边缘由向上耸起的山峦围成。山峦峰顶变形为尖圆形、长圆形、圆形和平顶形四种不同形式(插图一五)。
  尖圆形峰顶,顶部略尖,呈瓣状。最宽处位於山峰中部,菱格每侧为4至7个。这类菱格较多,见於38、205、224等窟。
  长圆形峰顶,呈舌状,最宽处在山峰下部,见於163、171等窟。
  圆形峰顶,顶部作圆弧状。此类菱格较少,见於195、199等窟。
  平顶形峰顶,顶部平直。二山之间的连结处下凹成圆弧状。菱格边缘颇似现代邮票边齿。这种菱格形式,仅见於69窟和175窟。
  1 菱格本生
  壁画内容是表现佛在前生诸世时种种善行的故事。仅在菱格内画出本生故事中最具有特徵的一个情节。画面并不出现佛的形象。菱格本生故事画,在克孜尔石窟中,见於7、13、17、38、69、114、178、198等八窟。画面保存较好,内容较多的是17、38、114、178等四窟。
  现分别说明如下:
  此窟德人称为菩萨天井窟(H?hlemitdemBodhisattragew?lbe)。券顶侧壁保存较好,右侧壁北侧上端及左侧壁北侧残去部分画面。
  (1)右(西)侧壁
  菱格画面的排列,编号如示意图【注2】
  ①树下坐一婆罗门,其前为一蛇、二鸟、一鹿(插图一六)。此为四兽问道。精尽力比丘在山中求道,“时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稳。一者鸽、二者鸟、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昼行求食,暮则来还”(参见《法句譬喻经》卷三)。
  ②一大龟从海水中跃出,其背上坐三人(插图一七)。此为龟王本生。五百商人入海遇罗刹,船不得前行,“有一大龟,背广一里,心生悲愍,来向船所,负载众人,即得渡海”(参见《杂宝藏经》卷三)。
  ③一人坐於高座上,右手指右眼,左手把持一眼,其前立一婆罗门(插图一八)。此为快目王施眼。一盲婆罗门向快目王乞眼,“王即授刀,敕语令剜。剜得一眼,著王掌中。王便立誓,我以此眼,以用布施”(参见《贤愚经》卷六)。
  ④一人坐於高座上,前跪一人双手上举,似在坐者脸前取物。待考。
  ⑤存一奔兽头部。
  ⑥左下方卧一猴,右立一人双手举石,欲击猴头(插图一九)。此为穷陷人背恩。一穷陷人进山陷於谷中,不能自出。猕猴见之,“遂入幽谷,使人负已,攀草上山置之平地。”“猕猴出入疲极,就闲卧息。人曰:处谷饥馑,今出亦然,将何异哉。心念当杀猕猴噉之,以济吾命不亦可乎。以石推首,血流丹地。猴卧惊起,眩倒缘树,心无恚意”(参见《六度集经》卷五)。
  ⑦一女人怀抱小儿跪於一塔前,旁立一女,赤裸上身双乳外露,以右手置於胸前(插图二〇)。此为跋摩竭提施乳,一妇女产儿,饥饿无食,欲自食其子以用济命。跋摩竭提夫人见而问之:“更得馀肉食之可不?答言:果得济命不问好丑也。於是夫人即便取刀自割其乳。便自愿言,今我以乳持用布施,济此危厄”(参见《菩萨本行经》卷上)。
  ⑧一人立於水中,双手执器掏取海水,旁跪一人助之(插图二一)。此为大施抒海。大施商主入海取宝,得一宝珠,复被海龙夺去。大施欲抒大海,索取宝珠。“即行海边,得一龟甲,两手提持,方欲抒海。”“菩萨下器一一切诸天尽以天衣同弇水中”(参见《贤愚经》卷八)。
  ⑨一人坐於高座上,前立一人双手缚於背后。旁立一人扬臂讲说(插图二)。此为一切施王舍身。一切施王舍身於婆罗门,王言:“汝若於我必宣怜愍,我自束缚随汝后,行诣彼怨家。婆罗门言:敬如王命当随意作。说是语已,王即自缚,共婆罗门相随至城。其王旧臣及诸人民,当见王时悉生惊怪”(参见《菩萨本缘经》卷上)。
  ⑩一人抱一小儿,其前跪二人,双手合十(插图二三)。此似为端正王本生。端正王见二母,共争一儿。“语二母言:今唯一儿,二母召之,所汝二人,各挽一手,谁能得者,即是其儿。非其母者,於儿无慈,尽力顿牵,不恐伤损。所生母者,於儿慈深,随从爱护,不忍抴挽。王鉴真伪”(参见《贤愚经》卷十一)。
  11残存一双头龙,龙上残存马腿(插图二四)。此为马壁龙王。五百商人入海求宝,龙欲害之。“复有一龙王名曰马壁,是大菩萨以本愿故生於龙中,起慈悲心,救诸商人令得安稳过於大海”(参见《经律异相》卷二十四)。
  12一人坐於高座上,后另立一人。右上方一鹰逐鸽。右立一人,割坐者腿肉(插图二五)。此为尸毗王本生。“毗比首羯摩自化为鸽,帝释作鹰急追鸽后,临欲捉食。时鸽惶怖,飞趣大王,入王腋下,归命於王。鹰寻后至,立於殿前。语大王言:今此鸽者,是我之食,来在王边,宜速还我,我饥甚急。”尸毗王“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与鹰,贸此鸽命”(参见《贤愚经》卷一)。
  13中立一人,全身半裸,双手合掌於胸前,跣双足,立於一折帛式座上。身后光焰升腾。左侧跪一婆罗门,左手托举一钵,右手置於立者腰部。右侧跪一婆罗门,左手托一钵,右手上举,手中执一物於立者臂部作置入状(插图二六)。此似为虔阇尼婆梨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欲求妙法,婆罗门劳度差谓王曰:“能於身上剜燃千灯用供养者,乃与汝说。”国人知王欲剜其身燃灯,竭力劝止。”王意不改,语婆罗门,今可剜身而燃千灯。寻为剜之,各著脂炷”。婆罗门说偈后,便即燃灯(参见《贤愚经》卷一)。
  14 一双头龙,屈身成圆形。内坐三人,扬臂,俯首,作哀伤状。中龙头口内吞食一人(插图几七)。此为叔伯杀龙济国。“彼国信妖,蛟龙处之,吞其黎庶,哀号无救。”伯谓叔曰:“尔化为象,吾为师子,二命不殒,斯国不济也”“象造龙所,师子登之。龙即奋势霆耀雷震,师子踊吼,龙之威灵,师子赫势,普地为震,三命绝矣”(参见《六度集经》卷六)。第38窟券顶上的同一本生画中,画出师子登於象上几,与龙搏斗。此画已被割走。
  15 左立一人,双臂前伸,双手断落坠地。中跪一猎师,引弓欲射右侧洞中一熊(插图二八)。此为樵人背恩。樵人人山伐柴,遇雨至一山洞中,见熊惊怖。熊供其美果等食。七日后熊见雨停,“即与美果,发遣令去。”樵人遇一猎师,诱其说出熊在何处。樵入“即起贪心,遂便却回,视彼熊处行至窟边,遥指熊处”。猎师杀熊分肉“时采樵人以手取肉,当取肉时两手俱落”(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五)。
  16 一人骑马渡河,河中飘浮莲花(插图几九)。此为智马本生。梵授王访得智马。诸小国具逆来犯。“时王乘马严兵誓众共彼斗战。王恃威力独处先锋。遂被贼军以槊中马,肠胃皆出受诸楚痛。众苦难堪形命无儿。仍作是念,下遭困厄,我若不救是所不应。”“此城外有大浴池,名曰妙梵,近王宫阙。於其池中有四莲花,青黄赤白悉皆遍满。於是智马不顾身命,腾跃池中践叶上,负王渡难直人宫中。时王才下,马便命绝”(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
  17 图中为一圆形水池,池内水中映出怪物头。池外三只猴,各持一管伸向井内,作吸水状(插图三〇)。在克孜尔第114窟同一故事画中,井中立一怪物,以手牵拉一猴臂。此故事内容在汉文佛典中似未见。据千泻龙祥氏的研究,定为猴王本生,故事内容可与画面相合【注3】
  18 庐中坐二几老人。下方一人於河边持瓶取水,其旁立一骑马人以箭射之(插图三一)。此为睒子本生。睒子至孝,於山中奉养几盲父母。“二亲时渴,睒行汲水。迦夷国王人山田猎,弯弓发矢,射山糜鹿,误中睒胸,矢毒流失,其痛难言”。(参见《六度集经》卷五)。
  19一人以发绕树,双手合十。前立婆罗门举刀欲砍杀,后跪一人托盘(插图三二)。此为月光王施头。婆罗门向月光王乞头,“时王用语,求一壮树,枝叶郁茂,坚固欲系,向树长跪,以发系树。”“时婆罗门便从地起,还更取刀便砍王头”(参见《贤愚经》卷六)。
  20 一人立於莲池中,双手上举,背后火焰升腾。左右各立一人以手扶持(插图三三)。此为昙摩钳本生,太子昙摩钳乐闻正法,天帝释化婆罗门语之曰:“汝今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满中炽火,自投於中以供养者,吾乃与法。”“尔时帝释并梵天王,各捉一手而复难之。”太子投於火坑,“即时火坑变成花池,太子於中坐莲花台”(参见《贤愚经》卷一)。
  21 中坐一人,头顶圆形铁轮。左、右各立一鬼怪(插图三四)。此为弥 兰本生。弥、商主人海,次第入银城、金城、水精城、琉璃城,后至一铁城。“周城一匝有鬼开门,弥兰入城即见其鬼,鬼名俱引。铁轮炯然走其头上。守罪入鬼,取彼头轮,著弥兰头上,脑流身燋,”弥兰流泪曰:“何当离斯患乎?其年之数如子来久,子免斯殃矣”(参见《六度集经》卷四)。
  22 一人在前行走,后一婆罗门举剑欲杀之。待考。
  23 一象仰卧於地,一人以短刀割象腹。待考。
  24 地上一卵形物,其上有眼、口,状如人面。四周围绕七鸟,欲啄之(插图三五)。此似为无头众生。“无头众生,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唼食,痛彻骨髓”(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九)。
  25 一人坐於地上,其前火中有一鸽。此为鸽王本生(插图三六)。鸽王於雪山中,见一迷途人饥饿,“即飞求火,为其聚薪燃之。又复以身投火,施此饥人”(参见《大智度论》卷十一)。
  26 十一条蛇,盘曲在地(插图三七)。此似为毒蛇本生。“诸毒蛇本生之时,皆由瞋恚,嫉妒倍盛,故生此中,受斯恶形”(参见《贤愚经》卷八)。
  (二)左(东)侧壁
  菱形格壁画排列,编号如示意图所示。
  ①左侧残,右为一婆罗门以手牵二小儿,后立一人(插图三八)。此为须大拏本生。据称婆罗门向太子乞二儿,“太子即反持两儿手,使婆罗门自缚之。击令相连总持绳头。两儿不肯随去,以捶鞭之血出流地。太子见之泪下堕地”(参见《太子须大拏经》)。
  ② 一猎人身披袈裟,引弓射象(插图三九)。此为象王本生。梵摩达王募猎师猎取象牙。“即时猎师,诈披袈裟,挟弓毒箭,往至象所。”“猎师於是遂便得近,以毒箭射”(参见《杂宝藏经》卷二)。
  ③ 双翅飞行罗刹,抱持一人凌空飞去。下方水池中二女人张惶失措 (插图四〇)。此为驳足王本生。驳足王恒吃人肉,变为飞行罗刹。“飞行搏人,担以为食。”须陀素王将诸采女於园中洗浴,“时罗刹王,飞空来取,担到山中”(参见《贤愚经》卷十一)。
  ④ 一人骑於一兽上,双手抱兽头。兽从一河跃过。待考。
  ⑤ 一人坐於高座上,脚下垂。前踞卧一兽咬其一足。旁侧跪人。待考。
  ⑥ 一人燃双臂,高举於头上前行,二商人和一驮物骆驼随於后(插图四一)。此为萨薄燃臂引路。五百商人出外,共行於旷野山谷中,黑暗迷途。“是时萨薄,即以白自缠两臂,酥油灌之,然用当炬。将诸商人,经於七日乃越此暗。时诸贾客感戴其德”(参见《贤愚经》卷六)。
  ⑦ 一人双手合十,立於水中,身后火焰升腾,左右各跪一人。双手合十,二人头上各伸出四只蛇形龙头。画面与昙摩钳本生近似,待考。
  ⑧ 棺中仰卧一人,棺旁立二人解捆棺之绳索(插图四二)。此似为慕魄太子本生。太子慕魄十三岁不语,谓其不祥,欲作深坑以养之。时太子至坑所,“悉取衣被璎珞著之到坑。问曰:作坑何施?其仆对曰:国王有子名曰慕魄,喑哑聋痴年十三岁不能言语,王问婆罗门,婆罗门师白言:“当生埋之。尔乃安吉全国荣宗利后子孙。以用是故,我等作坑欲埋慕魄。慕魄即曰:我则是太子慕魄也。人即惊悚衣毛为竖”(参见《太子慕魄经》,安世高译本)。
  ⑨ 一夜叉坐高座上,双手执小儿,入口咬食(插图四三)。此为修楼婆王本生。修楼婆王欲闻正法。毗沙门王化一夜叉谓王曰:“学法事难,云何直尔欲得闻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须不敢有逆。夜叉报曰:若以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尔时大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众会之中取而食之”(参见《贤愚经》卷一)。
  ⑩ 一人坐於高座上,旁立一人托盘。左侧卧一人,其旁跪一人,似作从卧人身上取物状。待考。
  11 座上坐一人,双手断落於地,前跪一女人,旁立一人作举刀欲砍状(插图四四)。此为羼提婆梨本生。羼提婆梨仙入於山中修忍辱。迦梨王率采女入此山游观。采女就仙人听法。王怒,而语仙人曰:“修设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王即拔剑而语之言,若当忍辱,我欲试汝,知能忍不,即割其两手。而问仙人,犹言忍辱。复断其两脚。复问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颜色不变,犹称忍辱”(参见《贤愚经》卷二)。
  12 一人乘於象上,象狂奔,骑者以双手抱树,以免坠地(插图四五)。此为光明王本生。光明王乘象出城游戏。只见怒象狂奔,“遂至深林,时王冠服,悉皆堕落,坏衣破身,出血牵发。王时眩晕,自惟必死,极怀恐怖。即问象师,吾宁当有馀命不耶。散阇白王:林中诸树,有可捉者,愿王搏捉,乃可得全。王搏树枝,象去王住。下树坐地,自视无复衣冠,身体破伤,生大苦脑”(参见《贤愚经》卷三)。
  13 一大鱼卧於地,二人以刀斧砍取鱼肉(插图四六)。此为设头罗犍宁王本生。设头罗犍宁王“因立誓言,今此国人,饥羸无食。我舍此身,愿为大鱼,以我身肉,充济一切。即上树端,自投於地,即时命终,於大河中,为化生鱼。”“尔时国中,有木工五人,各赍斤斧,往至河边,规斫材木。彼鱼见己,即作人语而告之曰:汝等若饥,欲须食者,来取我肉。”“五人欢喜,寻各斫取,食饱赍归”(参见《贤愚经》卷八)。
  14 一女人骑坐於一人肩背上(插图四七)。此为独角仙人本生。独角仙人得五神通,因上山时遇大雨伤其足,故而咒令不雨。不雨故谷果不生,人民穷乏,国王忧之,遂募媱女破独角仙人神通。媱女诱仙人,使其失神通,天降大雨。媱女与仙人返城。媱女卧地不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我当担汝”(参见《大智度论卷十七)。
  15 一人裸身正坐,以手抚腿。左右立二夜叉,手中托钵(插图四八)。此为慈力王施血。五夜叉“饥渴顿乏,求活无路”。乞慈力士施血。“王闻是语,甚怀哀伤。即自放脉,刺身五处。时五夜叉,各自持器,来承血饮。饮血饱满,咸赖王恩,欣喜无量”(参见《贤愚经》卷二)。
  16 上方一人飞身降下。地上横卧一人,旁立一大虎、二小虎,咬食身肉(插图四九)。此为萨埵舍身饲虎。王子三人共游林间,“见有一虎适乳二子。饥馑逼切,欲还食之。”其王小子摩诃萨埵欲以身饲虎,“至於虎所,投身虎前。饿虎口噤,不能得食。尔时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开,即噉身肉”(参见《贤愚经》卷一)。
  17 中坐一人,右立一人,以双手挖取其人眼。旁立一婆罗门。画面与快目王施眼近似,但具体细部略异。待考。
  18 中坐一人,左右各一婆罗门。右跪之人,手执一钉状物,置於坐者膝部,右手上扬,作敲击状。疑为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毗楞竭梨王心好正法。劳度差谓王曰:“若能於汝身上〓千铁钉,乃与汝法。”王语婆罗门:“唯愿大师,垂恩先说,然后下钉。”劳度差说偈已毕,“即於身上,〓千铁钉”(参见《贤愚经》卷一)。
  19 一猴王以身架於二树之间为桥,跨河两岸,岸边树上一猴,猴王身上二猴挽臂前行(插图五〇)。此为猴王以身渡众猴。猕猴王率五百猴入国王园中食果,被围不得出。猴王令众猴续藤,“以其一端缚大树枝,猴王自系腰登树投身,攀彼树枝,藤短身垂,敕其众曰:疾缘藤度,众以过毕,两腋俱绝,堕水岸边”(参见《六度集经》卷六)。
  20 此处已残。原为三人坐一大龟背上,从海中出。此为龟王本生,与四侧壁②同。
  21 中间一人坐,左跪一人托钵,右坐一人(画面右侧残损)。待考。
  22 一裸体人结跏端坐。身上骨骼外露。头上顶三只小鸟(插图五一)。此为常怀慈心顶鸟不动。菩萨“於彼端坐思惟不动,鸟巢顶上,觉知鸟在顶上乳,恒怀恐怖惧卵堕落,身不移动。是时便观察便舍身而行彼处不动。”“是时鸟已生翅,已生翅未能飞,终不舍去”(参见《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
  23 菱格大部残去。一婆罗门前,一兔於火中焚身(插图五二)。此为兔王本生。山中一仙人,与兔共亲善。语兔言:“我今欲入聚落乞食。”兔言莫去,当与汝食。於是兔便自拾薪聚,又语仙人:“必受我食。”“即大然火,投身入中”时彼仙人,生大苦脑,即取食之” 。“(参见《杂宝藏经》卷二)。
  24 左卧一狮,右跪一猴。上方一鹰抱持一小猴(插图五三)。此为狮王本生。山中二猕猴生二子,委付狮王看护小猴。“时山中有一鹫鸟王,厥名利见。师子王睡,即便攫取猕猴二子,处崄而住。师子王即寤,即向鹫言:我今固请,见为放之,莫令失信,生我惭愧”(参见《大集经》卷十一)。
  38窟
  德人称为乐队窟 (H?hlemitdemMusikerchor)。
  此窟券顶侧壁壁画,将本生与因缘故事混合画出。排列形式为一列本生,一列因缘。,现将本生部分说明於后【注4】。
  ① 一人侧坐,旁跪一人双手持钵。待考。
  ② 慕魄太子本生。
  ③ 大施抒海。
  ④ 弥兰本生。画面为一人端坐於城内,旁立二鬼,以绳索其颈(插图五四)。
  ⑤ 一人侧坐,旁坐一人,二人作讲说状,待考。
  ⑥ 一切施王舍身。
  ⑦ 一人从树上跳下,下立一夜叉(插图五五)。此为舍身闻偈。一婆罗门欲听罗刹说偈,誓曰:“汝但其足说是半偈,我当以身奉施供养。”罗刹说偈已,婆罗门“即自上高树,自投树下”(参见《经律异相》卷八)。
  ⑧ 树下一比丘禅坐,前有一水池,待考。
  ⑨ 一人从座上跳下,下有五条蛇,待考。
  ⑩ 一人坐树下剥兽皮,旁蹲踞一兽(插图五六)。此为锯陀兽本生。梵达摩王梦见一兽,身毛金色。召猎师捕此兽。诸猎师募一人入山求之。其人山中遇难,为锯陀兽救活。锯陀闻其所求,语其人曰:“今以身皮,济彼众命,心怀欢喜,如有所获。但剥取皮,莫便绝命。”“尔时猎师,即徐剥皮”(参见《贤愚经》卷三)。11 一人骑马、扬剑欲砍杀,右下跪卧一鹿(插图五七)。此为九色鹿本生。九色鹿於水中救一溺人,溺人背恩向国王告密,率人入山捕鹿。鹿睡不觉,王军至矣。鹿惊起“即趣王车前,时王军人便挽弓欲射。鹿语王人,且莫射我。”“鹿即长跪重问王言:谁道我在此耶,王便指示车边癞面人是。鹿闻王言,眼中泪出不能自止”(参见《佛说九色鹿经》,支谦译本)。
  12 狮王本生。
  13 设头罗犍宁本生。
  14 樵人背恩。
  15 左立一人,其前跪卧一鹿,右下一大鼎,鼎下火焰四起(插图五八)。此为鹿王本生。鹿王见鹿群死伤,乃乞王不猎。“颐自相选日供太官” 。一应行供官母鹿将临产,鹿王遂以身代之。“明日遁众,身诣太官”(参见《六度集经》卷三)。
  16 象王本生。
  17 一人坐於高座,上扬一臂。旁立一人以钉钉其身(插图五九)。此为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
  18 一人托钵坐於高座上,旁坐二人,一人於坐者腿部用刀割取身肉。待考。
  19 虔阇尼婆梨王身燃千灯。
  20 一人侧身坐於高座,前有一鼎。旁跪一人,於坐者背部作刺取物状。待考。
  22 一人坐於高座上,左跪一人,手举一卷状物(插图六〇)。此似为龙王求经。一国王园监於龙王处求得美果。龙王求索入关斋法。王一臣奉父言教,“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经,二是入关斋文。大臣即持,奉上於王。王得欢喜,不能自胜,便以此经,著金盘上,自送与龙”(参见《贤愚经》卷一)。
  23 一人坐於高座上,左下一兽咬食其足,旁跪一人,双手捧钵。待考。
  24 一婆罗门坐於树下苦修,顶鸟不动。
  (2)左(东)侧壁
  菱格编号如示意图。
   ①修楼婆王本生。
  ②昙摩钳本生。
  ③萨埵舍身饲虎。
  ④树下跪一女人,怀抱一小儿。旁立一人挥剑欲砍杀之(插图六一)。此似为萨和檀王本生。萨和檀王乐於布施。一婆罗门乞王与夫人为奴婢。夫人复被卖於长者为婢。“是婢者所属大家夫人甚妒,晨夜令作初不懈息。其后数日时婢挽娠所生男儿,夫人恚言,汝为婢使那得此儿,促取杀之。随大家教,即杀其儿,持行埋之往到奴所”(参见《六度集经》卷二)。
  ⑤驳足王本生。
  ⑥右立一人,裸体,双手合十。背后有火焰。左下一人立於水中,双手合十,头顶上有三蛇头。待考。
  ⑦一女人肩担小儿前行,小儿回身反顾。后立一人双手持剑,欲砍杀前行女人(插图六二)。此为须阇提本生。特叉尸利国大臣罗睺反逆。太子婆罗提致与其妻抱小儿须阇提外逃。途中食尽,太子“欲杀其妇,而欲自济并用活儿。令妇在前担儿而行,於后拔刀欲杀其妇。时儿回顾,见父拔刀欲杀其母,儿便叉手晓父王言:唯愿大王宁杀我身,勿害我母。殷勤谏父,救其母命”(参见《贤愚经》卷一)。
  ⑧光明王本生。
  ⑨一鹿跨腿跃河,背上负一小兔(插图六三)。此为鹿王救兔。”乃往 古昔,此有大林,火炎中野,飞走穷窘,前有驶流之阨,后困猛火之难,莫不沈溺,丧弃身命。其鹿恻隐,身据横流,穿皮断骨,自强拯溺。蹇兔后至,忍疲苦而济之,筋力既竭,溺水而死”(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
  ⑩ 树上一熊,怀抱一人。树下一兽仰头看树(插图六四)。此为熊救樵人。一樵人入山采樵,“遂逢大虫惊怕却走。上一大树,不觉树上有熊,见已复怕不敢更上。”“熊见悲愍自来执抱,於其树上选安稳处,熊抱而坐。”“熊报樵人,我今抱汝疲乏暂睡,少时汝自警觉并守护我。”“虫见熊睡,报樵人曰:汝能儿时树上而住,应可掷熊树下我食即去,免害於汝当得还家。”樵人即起恶念,“便即掷熊而下”(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五)。
  11 龟王本生。
  12 兔王本生。
  13 叔、伯杀龙济国。
  14 水中立一人,捧盘持物。上方飞落一人,持巾接取。待考。
  15 房舍门前一人合十跪迎,右跪一鹿(插图六五)。疑为鹿王本生。母鹿出外求食,为猎师捕获。鹿挂记所生二幼子,乞求猎师允其暂还,安置二子。此后即“旋来就死,不违信誓。”猎者令母鹿归去。母鹿将二子至好水草处,即返猎师处(参见《经律异相》卷四十七)。
  16 猴王以身渡众猴。
  17 树下一兽,咬食一比丘(插图六六)。此似为童子道人本生。童子道人见妊身虎,恐其产子时饥饿日久,自食其子以存身命。“童子道人,即提利刀,刺臂流血,如是七处,血入虎口,因以饮之。自投虎前,以身饲虎”(参见《经律异相》卷十)。
  18 地上一方形坛,三面各置羊头。中间跪一人,双手合十。旁跪一人。以物刺另一人眼。右坐人,左手托钵(插图六七)。此为和默王本生。王母患病,婆罗门言:“当於城外平治净处,郊祠四山日月星宿。当得百头畜牲种种各异类及一少儿杀以祠天。王自躬身将母至彼跪拜请命。然后乃差。王即供辨如其所言,驱人象马牛羊百头,随道悲鸣震动天地,从东门出当就祭坛杀以祠天”(参见《法句譬喻经》卷一)。
  19 尸毗王割肉贸鸽。画面为尸毗王登身上秤盘中,四肢骨骼外露(插图六八)。20 须大拏本生。
  21 萨薄燃臂当炬。
  22 慈力王施血。
  23 快目王施眼。
  24 羼提婆梨本生。
  25 跋摩竭提割乳济人。
  第114窟
  德人称转轮藏窟(H?hlemitdemGebetmühle)
  券顶西侧壁大部完好。东侧壁壁画被割去近一半。壁面被烟薰黑,画面较难辨识。(1)右(西)侧壁
  菱格位置如示意图。
  ① 上部略残,龟王本生(插图六九)。
  ②上部残去,存一跪鹿。鹿王本生。
  ③ 圆形绿色池水中,立一裸体夜叉,旁一猴以管伸入池中,夜叉以手牵另一猴一臂。此为猴王本生。夜叉从水池中露出水面,为其它图像所不见。
  ④ 一人从树上跳下,一罗刹凌空接住。此为舍身闻偈。
  ⑤ 一人坐於高座上,一足被兽咬食。
  ⑥ 熊救樵人。画面为树上一人举双手,将熊掷於树下,下蹲一兽。
  ⑦ 一切施王舍身。
  ⑧ 智马本生。
  ⑨ 象背上立一猴,猴肩上站一鸟(插图七〇)。此为象、猴、鵽本生。象、猴、鵽同依一尼拘律树,共忆往事以定长幼。“鵽生年多,象以猕猴置其头上,猕猴以鵽置其肩上,共游人间”(参见《十诵律》卷六)。
  ⑩ 设头罗犍宁本生。
  11 鸽王本生。
  12 马壁龙王渡贾人出海。
  13 火中立一裸身人,双手合十,右坐一婆罗门持钵。此为虔尼婆梨本生。
  14 萨薄燃臂当炬。
  15 海水中飘浮一人,右手持刀作刎颈状。另四人扶持此人游於水中。右上一人抱持一木板(插图七一)。此为勒那阇耶本生。商王勒那阇耶 与五百贾人入海,“卒遇暴风,破碎其船,众人呼救,无所归依。”“中有五人共白萨薄:依汝来此,今当没死,危险垂至,愿见救渡。萨薄答曰:吾闻大海不宿死尸。汝等今者,悉各捉我,我为汝故,当自杀身,以济尔厄。”“作是语已,以刀自割。命断之后,海神起风,吹至彼岸,得渡大海”(参见《贤愚经》卷十)。
  16 萨埵舍身饲虎。
  17 鹿王救兔(插图七二)。
  18 跋摩竭提割乳济人(插图七三)。
  19 羼提婆梨本生。
  20 快目王施眼。
  21 一人坐於高座上,座上置一钵。左手持刀,作切割右腿股肉。前卧一长尾兽。待考。
  22 无头众生。
  (2)左(东)侧壁
  此壁南端,菱格被割走十方。菱格顺序如示意图。
  ① 昙摩钳本生(插图七四)。
  ② 穷陷人背恩。画面表现的是,猴负穷陷人从深谷中爬出的场面(插图七五)。③ 四兽问道。
  ④ 弥兰头顶铁轮。
  ⑤ 睒子本生。
  ⑥ 左立一夜叉,右侧树下有一庐,庐前跪一人。待考。
  ⑦ 一半裸人,双手执一竿,竿顶有一摩尼宝珠(插图七六)。此似为顶上有宝珠缘。波罗捺国盘头末帝王之子入塔供养。“持一摩尼宝珠,系著枨头,发愿而去。缘是功德,”“常有宝珠在其顶上”(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七)。
  ⑧ 猴王以身作桥,救渡众猴。
  ⑨ 须阇提割身肉济父母。
  ⑩ 庐中二比丘并坐,并作苦修之狀。此为二道人微诤制日。“昔有二菩萨,忘清行净,内心无欲。”“处山泽,凿石为室,闲居靖志。”“四禅备悉,得为通智。”一梵志夜诵经疲极卧,另一梵志误踏其头。被踏者咒曰:“谁踏吾头者,明旦日出一竿,破尔之首为七分善乎。”梵志恐首分七处,乃制日不令其出。故曰“遂而不出,五日之间,举国幽冥,炬烛相寻,众官不修,君民恐惑。”后梵志因王所请,乃放日*(参见《六度集经》卷七)。
  11 狮王本生。
  12 尸毗王割肉贸鸽。
  13 绿色圆形水池中站立一象,池边一猴,以手拉象鼻。待考。
  14 一人双手合十立於折帛之上。身后火焰升起。左右各跪一人,均作合十供养状。两侧二人头上各有蛇形龙。内容待考。
  15 马壁龙王渡商人出海。
  16 叔、伯杀龙济国。画面中有狮子站於象背上山内容,但画於菱格左下的另一半菱格中。
  17 樵人背恩,引猎人杀熊。
  18 一苦修婆罗门坐於庐中。
  19 修楼婆王本生。画面中除夜叉吃小儿外,下方还画出修楼婆王和其妻,二人跪於一旁(插图七七)。
  20 树下一人,端坐修行。头上顶戴鸟巢。为顶鸟不动。
  第178窟
  德人称为峡谷窟(SchluchtH?hle)。
  此窟主室券顶壁画,全部被割走。两侧壁菱格本生画的布局,参见示意图。本窟本生故事画不见於前述三窟的约十馀幅。其内容可考者,引以下儿例。数字为菱格之编号。
  (1)右(西)侧壁
   ⑤ 画面为:树下立一夜叉,其前站一人,作奋力以头向夜叉腹部撞去之状。此为师子商主降旷野恶鬼。过去世比时,迦尸国和比提醯国之间,有一旷野恶鬼,“断绝道路,一切人民无得过者。有一商主名曰师子,率五百商人欲过此路。诸人恐怖,畏不可过。商主语言:慎莫怖畏,但从我后。於是前行,到於鬼前。”“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放箭皆没鬼腹。弓箭器仗亦入鬼腹。直拳前打,拳复入去。以右手托,右手亦著;以右脚蹹,右脚亦著;以左脚蹹,左脚亦著。又以头打,头亦复著。”商主终不畏惧,以精进不息之气慨,令旷野鬼放诸人通过(参见《杂宝藏经》卷八)。
  8 一人坐於高座上,右手托一钵。一病比丘,袈裟裹体卧於座前(插图七八)。此似为圣友施辟支佛乳。“时辟支佛,患身不调。往问药师,药师语曰:汝有风病,当须服乳。时彼国中,有一萨薄,名曰阿利耶蜜罗,晋言圣友。时辟支佛,往告其家,陈病所由,从其乞乳。萨薄欢喜,便请供养。日给其乳,经於三月。三月已竟,身病得差”(参见《贤愚经》卷八)。
  ⑨ 林中起火,鹿、野猪、兔等兽奔逃。上方有一鸟(插图七九)。此为鹦鹉王救火。“彼时林中,风吹两竹,共相揩磨,其间火出,烧彼竹林,鸟兽恐怖,无归依处。尔时鹦鹉,深生悲心,怜彼鸟兽,提翅到水,以洒火上(参 ” 见《杂宝藏经》卷二)。
  13 水边坐一比丘,身后有一树。水中一人,背一筐,作涉水而过之状。此似为贫人施饼於辟支佛缘。“后於异时,城中有人於筐箧中盛诸饼食。其上首贫人便夺之奔走。”“其贫人主走到河岸,又被逼逐,即戴饼筐汛河而渡,到彼岸已在一树下。”“有辟支佛因行而过,持钵向前乞其饼食。贫人欢喜尽持饼食而以奉施”(参见《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
  18 画面为:树下坐一人,仰视树上。树上一人作落下之状,地上有一项饰。疑此为贫人悬璎珞缘。婆罗尼斯城,国王与采女於园中游观。时一宫人遗其璎珞。后贫人见之,“即取璎珞悬於树上。”国王令群臣於园中寻觅璎珞,见璎珞系於树。“尔时王臣即持璎珞还宫送王” (参见《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
  (2)左(东)侧壁
  ② 树上一猴,右侧一人引弓射猴(插图八〇)。此为猎人射猴。“时彼隐人先共猎师以为知友。猎师因出至彼林中果树下。隐人有事弃此而去。”“时彼猕猴便将大果打猎师头。时彼猎师头先无发,其果才落头遂血流。苦痛缠心举头观树,遂见猕猴跳掷枝上。便即援弓射以毒箭;从树而堕因此命终”(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六)。
  15 地上一人仰卧於地,旁跪一人以物刺其眼(插图八一)。此似为善事太子入海。善事太子与弟恶事入海求宝,得如意珠。返国中途,恶事欲害其兄,独得宝珠。“兄复次卧,由坐久故,睡寐极著。波婆伽梨(恶事)起入林中,林中有树,其刺极利,即取两枚,各长尺五,持来兄边,兄眠甚重。一手捉刺,当其眼宕,刺令没刺,收宝而去”(参见《贤愚经》卷九)。
  中立一比丘,持刀自割颈。右立一女,左立一人(插图八二)。此为沙弥守戒自杀。一沙弥奉师命往长者家乞食。长者外出,其女守家。女见沙弥“作诸妖媚,摇肩顾影,深现欲相。”女语沙弥:“汝可屈意为此舍主,我为汝妇,供给使令,必莫见违,满我所愿。”沙弥自念:“宁舍身命,终不破戒。”沙弥语长者女:“牢闭门户,我入一房,作所应作。尔乃相就。女即闭门,沙弥入房关橝门户,得一剃刀,心甚欢喜。”“即刎颈死。血流滂沛,污染身体。时女怪迟,趣门看之,见户不开,唤无应声,方便开户,见其已死”(参见《贤愚经》卷五)。
  第69窟
  此窟是个中心柱窟。画家韩乐然先生於1947年6月发现。主室券顶处壁画,因岩壁上不抹泥皮,只敷一层白粉为底色,故颜色多已渗入岩壁。虽经风蚀、磨损,表层白粉层剥落,仅在岩石上存有若干痕迹。画面已多模糊不清,极难辨识。经反复观察、比较,画面大体可以辨明。本窟主室券顶壁画内容,已往未作详细介绍。据考查券顶每侧壁画菱格故事画在50幅以上,该窟是克孜尔石窟中画菱格本生最多的洞窟。右侧壁画面保存较多,左侧壁则大部残去。现将券顶右侧壁菱格本生的布局与编号示意如图,依编号顺序说明画面内容【注5】
  ① 左侧跪一人,似袒上身,下著裙,双手置於胸前。其右侧有三只鸟,右上角处为一大角羊。
  ② 左侧树下坐一婆罗门,半裸,双手举於胸前。右侧立一人,头戴三珠冠,有头光。左手置於腰部,右手向前下方伸出。其右腿旁有一人作刺取物状。
  ③ 左侧立一女人,回首反顾右下方。右侧,树下一婆罗门,交脚侧身坐於覆帛束腰座上,仰头上视。此菱格右上方半菱格中,为一风神。
  ④ 左侧树上站立一鸟,右侧立一人,头戴宝冠,有头光,上身半裸。右手前举上扬,朝向树上。
  ⑤ 左侧为二身站立之比丘,其一作合十状。右侧人物形象不清。
  ⑥ 左侧残存一人,似作菩萨装,右侧残去。
  ⑦-⑨ 壁画残损。
  ⑩ 左侧立一比丘,著右袒袈裟,右手托一钵,作弯腰施礼状。右侧树下立一人,菩萨装,头上戴宝冠,袒上身,下著裙。右手前举,与比丘相呼应。
  11 中间一树,树下方形高座上坐一人。头戴宝冠,上身半裸,下著裙,交脚而坐,左手置於腰部,右手前伸。上身前俯,下视左侧下方之方形水池。
  12 左侧为房舍,方形屋门。下方一树,树上一鸟。右侧立一人,半裸,俯首以目视房舍。
  13 中间为一圆形水池,池中浮一红色物(水兽?),水池上方有一孔雀,俯首向水池。
  14 右侧一树,向左倾斜,树上站立一兽。左侧下方一人,身下似骑一马,仰首向树,左手上扬,似挽弓以箭射兽。
  15 右侧为一比丘,结跏趺坐,俯首向左。上方似有一人,以手摸比丘头。左侧下方跪一人,双手合十,仰视比丘。
  16 右侧树下坐一比丘,右手前伸。右侧立一人,侧面俯身,背上有一筐,跨步前行。此为贫人施饼与辟支佛缘。
  17 上方一人飞身跳下,下方仰卧一人,身体半裸。身旁一大虎及二小虎,咬食其身肉,此为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18 右侧立一人,全身半裸,弯腰俯身,双手持物向下,旁跪一人。此为大施抒海。
  19 中间为一大树,右侧立一裸体女人,双足交叉而立。此女头戴宝冠,有头光,俯视下方。右手上举扶树,腰肢略扭曲。右胁下方处,有一椭圆形物。其左手扶持另一人。左侧下方,一人胡跪,双手持巾,抬头仰视,作接物状。据画面情节,此当为悉达太子树下诞生(详后)。
  20 树下立一比丘,著右袒袈裟。右手上扬,回首反顾。左侧立一兽,树上立一鸟。
  21 左侧树下、地下有一蛇,屈屈驰走。下方有一蟾蜍。右立一比丘,著右袒袈裟,俯首下视,右臂前伸下指。
  22 中间坐一人,头戴宝冠,有头光。左侧站立一半裸之老婆罗门,以手在坐者背部取物。
  23 右侧立一比丘,右手托钵,身体微前倾。左立一瘦婆罗门,双手捧持一物,放入比丘手所持钵中。
  24 中为一树,一人双手上举从树上跳下,左立一夜叉,仰视树上。此为舍身闻偈。
  25 梭形棺内,仰卧一人。右侧蹲立二人俯首下视,以手伸入棺内。此
  为慕魄太子本生。
  26 树上站立一长尾鸟。
  27 一人行走,其肩上坐骑一女人。行走者以手扶女人双腿。为独角仙人被媱女所骑。
  28 树上站一鸟,右侧立比丘,右手上扬,俯首下视。左侧跪一比丘,双手合十,仰首上视。
  29 左侧上方一树,上方有一双翅飞行罗刹,双臂抱持一人,凌空飞行。下方水池中浮游二鸟。此为驳足王本生。
  30 右下方为一圆形水池,池中一条蛇形巨龙跃出。咀前似吞一物。左侧有一树。31 中间一树,左侧一比丘,结跏趺坐。右手持刀,置於颈部作自刎状。右侧立一裸体女人,左手扶腰,右手前举,面向比丘作诸种媚态。此为沙弥守戒自杀。
  32 中间一人盘腿端坐,双手扶膝,头顶一绿色圆轮,轮外有放射状火焰。此为弥兰本生。
  33 左上方一树向右倾倒,树上有一鸟。右侧一人,骑於奔象上。乘象人双手上扬,捉树。下为一树和水池。此为光明王本生。
  34 中间一树,一人以手攀缘登树,树下横卧一人。
  35 中间一八角形水池,水中浮游二比丘。左侧为一少年比丘,双手抱持一木板,回首反顾身后比丘,右侧老比丘右手上举,追逐少年比丘(插图八三),此为溺水比丘舍身持戒。“有诸比丘与诸雇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少年比丘捉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悸,惧为水飘。语少年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尔时少年即便思惟,如来世尊实有斯语,诸有利乐应先上座。复作是念,我若以板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於今者命将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为忧。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作是念已而说偈言。”“说偈言已,即便舍板持与上座,既受板已,於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少年比丘置於岸上”(参见《大庄严论经》卷三,又见《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上)。
  此守戒故事,仅见於此窟。所见二经均为鸠摩罗什所译。
  36 方形高座上,一人结跏趺坐。其头上顶一圆形物,上方立一鸟。右侧跪一人,双手合十。
  37 右下方一人持双耳瓶,於圆形水池中汲水。左上方一人骑於马上,俯身弯弓欲射。此为睒子本生。
  38 树下一人坐於座上,左脚前伸,左下方蹲卧一兽,咬食其足。
  39 下部略残,左立一人,双手背於身后。上方一树,树上一鸟。右为一婆罗门。此为一切施王舍身。
  40 右侧立一比丘,手持一钵,左侧跪一人,馀残。
  41 上方一老鹰,双爪捉一小猴。右下方蹲踞一狮,仰首上视。左侧跪一猴,双臂合掌,作乞求状。此为狮王本生。
  42 树下一比丘,结跏趺坐,俯首下视,肩上有红色光焰。左侧跪一人,双手托盘献物。
  43 水中立一人,双臂上扬。背后火焰升腾,右立一比丘,左立一天人,各持此人一臂。此为昙摩钳本生。
  44 左侧一房舍,方形门。上方飞一土红色鸟。右侧一猴爬树,中部下方一绿色水池,池中有一土红色水兽。房舍下方有一长尾兽。右下方有一兽,头向屋舍。地下一蛇。此为系六种众生(详后)。
  45 树下一比丘,双臂上举作惊恐状。左侧一只大牛,双角竖立,弓身翘尾,向比丘冲来。
  46 左立一人,袒上身,下著裙、头上玉珠冠。怀抱阮咸,左手握琴头,右手持拨子弹奏。右立一人,左臂似夹持一箜篌,右手以指弹之,侧头视左者。
  47 庐中坐一修道仙人,双臂前伸,双手断落坠地。左立一人,左脚踏草庐门,右手握剑上扬作砍杀状。庐上方一树,树中蹲坐一猴,以双掌捂住脸面,作不忍睹视状。此为羼提婆梨本生。
  48 左侧跪一人,上方山洞中有一兽头。
  49 壁面残损。
  50 上方一树,树上立二鸟。树下立一人,馀残去。
  51 中间一树,树上站一孔雀和二长尾鸟。左侧蹲踞一兽,右侧立一羊,以角抵兽。下方圆形水池中有二鸟。
  52 中间为一白色兽(马?),回首张望,背上驮一人(?),马后随行一人,马似在水中。此似为云马本生。
  53 圆形水池中,站立二人。左侧为女性,身体半裸,腰肢扭曲。右立者以臂依於左者肩上。二人均双脚交叉而立。二人背光上各有蛇形龙三条。左上方也有蛇形龙三条,右侧不清。
  54 下方一树。
  55 内画一树。
  56 一坐禅苦修之比丘。
  57 庐中一比丘,结跏趺坐。
  58 树下一比丘、坐禅。下部残。
  59一60 残损不存。
  61 一比丘,结跏趺坐。手中托一白色长条状物,右侧跪一人,衣土红色,亦似为比丘。
  62 一坐禅比丘。
  63 画面不清。此窟左(东)侧壁,残存菱形格九方。画面多残。可辨识出画面内容的 有须阇提本生和月光王施头等。其馀画面,此不赘述。
  本窟主室券顶侧壁,仅西侧壁的菱格本生(间有少量因缘故事)其内容可考和画面有确定情节的,当不少於50幅。以此推算,全窟券顶菱格当在近百幅左右。其所画本生故事,最少估计也在80幅以上。由此推测,克孜尔石窟菱格本生故事的内容,大约近九十馀种。本生故事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国内外石窟中都是极少见的。
  2 菱形格因缘
  菱格因缘是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侧壁的主要绘画题材,洞窟数量之多超过菱格本生。因缘画的内容以释迦讲述的种种因缘、果报、比喻故事为主,以表现释迦成道后的种种教化事迹。故其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佛传的一部分。但在菱格因缘中,绝不见释迦降生至成道之前的事迹,显然与佛传又有区别。菱格因缘故事的某些内容,同样见於主室侧壁的因缘佛传图(即通常所谓的“说法图”)和佛传壁画(从诞生到涅槃)中,例如,梵志燃灯供养(内容后详),除见於主室券顶侧壁的,有十馀窟。同时它也见於因缘佛传图和佛传画中。第163窟券顶左(东)侧壁,上起第一列,北起第二菱格,画面中有一比丘跪於佛前,头顶、双肩、双手处各燃一灯供佛,此即梵志燃灯供养。这一内容在同窟主室右(西)侧壁,上列南起第三铺因缘佛传图中,用同样形式加以表现。同样内容又见於谷内区第110窟的东侧壁。该窟德人称为台阶窟(Treppenh?hle),是个全窟侧壁遍画佛传的著名洞窟。由此可见,因缘故事确为佛传的一部分。为了与因缘佛传图、佛传相区别,我们称其为菱格因缘佛传,简称菱格因缘。
  菱格因缘与菱格本生画面上的明显区别为:前者在菱格中均画出佛像,故事情节内容,则安排在佛像两侧或下方。而后者菱格本生中均不画佛像,仅画出故事的有关内容。菱格因缘,由於佛像占据了菱格的中心位置,就必然限制因缘故事情节性内容的表现。菱格因缘与菱格本生在画面构图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克孜尔中心柱窟菱格因缘画的构图,主要有以下儿种不同形式。
  第一种形式:菱格外缘山峦峰顶为尖圆或长圆形,每侧4—5个。佛居菱格中间,坐方形高座,佛多著右袒式或通肩式袈裟。佛头顶有花树宝盖。佛左侧或右侧画一个人物,作供养、礼佛状。这种形式的菱格,见於8、32、34、38、80、163、171、224等窟。在佛两侧各画一人,和一人一兽(或鸟)的,有172、196等窟(插图八四)。
  第二种形式:菱格外缘小峦峰顶以长圆和圆形为主,峰顶数增多。一般为6—8个,个别达9—10个。佛座同前。但佛袈除通肩、右式外,还出现了偏衫。个别洞窟出现了双领下垂式。佛左右两侧一般均各画一人(或一动物)。此种形式,见於58、63、98、100、101、104等窟(插图八五1)。
  第三种形式:菱格边缘山峦峰顶为平顶。佛两侧各画一人或一动物、馀同第一种。此种形式仅175窟一例(插图八六)。
  第四种形式:菱格边缘山峦峰顶以长圆和圆形为主,峰顶每侧多为7—8个。佛袈裟仅右袒和通肩两种,坐方形高座。此种形式的特点,是在佛头上方,增加一塔作背景,塔一般仅画出塔刹和塔身的上部。刹顶处左右各悬一幡。这种形式见於184、186、192、193、205等窟。除205窟为於佛一侧画一人外,馀者皆在佛两侧各画一人(插图八七)。
  克孜尔的中心柱窟中,券顶侧壁以菱格因缘为壁画题材的洞窟较多。计有:8、38、58、63、80、98、100、101、104、163、171、172、175、179、184、186、192、193、196、199、205、206、219、224等窟(券顶残损过甚的洞窟,未计入)。约占中心柱窟总数二分之一以上。很明显,菱格因缘是中心柱窟的主要绘画题材。菱格因缘的整壁排列布局,与菱格本生相似。不同的是,在券顶侧壁下沿的一列半菱格中,多画本生故事。38窟中,一排菱格画本生,一排菱格画因缘,交错排列的组合方式,是仅见的特例。
  由於券顶壁面崩圮残损,多数洞窟已无法确知券顶整壁的菱格因缘组合情况。171窟和163窟壁面保存较好。现以此二窟为例,介绍菱格因缘的组合和内容如下。
  第171窟
  (1)右(西)侧壁
  菱格排列顺序如示意图【注6】
  ① 左跪一女人,手捧一白色物供养。
  ② 左跪一人,左手上举执一百色巾。佛头宝盖处,悬挂一条交叉白巾。
  ③ 右跪一人,双手合十,捧花供养(插图八八)。此为献花供养。“一人诣林树间,采婆罗花作诸花鬘,时季花人,还来会所,路见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千百,心怀欢喜,前礼佛足,以所采花,散佛世尊”(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六)。
  ④ 左跪一人,双手捧宝珠供养(插图八九)。此为婆罗门施珠。“有一婆罗门,善别如意珠。持一如意珠”,“即以此珠,奉上於佛,而求出家。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为说法要,即得罗汉”(参见《杂宝藏经》卷七)。
  ⑤ 左跪一人,双手合十。
  ⑥ 左跪一人,短裙,双手背於身后,背上插二三股叉(插图九〇)。此似为盗人被判。“譬如有人犯盗,付王治其盗罪。王即遣人於晨时,以一百戟而以刺之,彼命故存至於日中。王复敕以二百戟刺,彼命故存至於晡时。王复敕以三百戟刺,彼人身分皆悉破尽,其命故存。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此人被戟为苦不耶”(参见《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引《中阿含经》)。
  ⑦ 左坐一婆罗门,左手上举。
  ⑧ 右立一人,半裸,双手合於胸前,执一长棒。
  ⑨ 左一比丘,交脚坐,双手於胸前合十。佛座前绿色水池中,飘一棒状物。
  ⑩ 左跪一比丘,双手合十。比丘身后为一僧房。僧房为券顶。长方形门,明窗处嵌有方形木框。形制与克孜尔僧房窟相似(插图九一)。此为长老施僧房住处。一长老“见频婆娑罗王为佛作好浮图僧房,亦请如来,为造浮图僧房住处。其后命终,生於天上”(参见《杂宝藏经》卷六)。
  11 树下坐一婆罗门,右跪一鹿,另有一蛇、一鸽、一鸟。此为四兽问道。
  12 左立一人,腰挎束腰形鼓,双手作拍击状。
  13 右立一人,半裸。右手执剑上扬,作欲砍佛状(插图九二)。此为鸯崛,鬘遇佛。“鸯崛鬘适见世尊来,见已便作是念:今此沙门独来无伴,我当杀之。时鸯崛鬘即拔腰剑,往至佛所,世尊遥见,便复道还。时鸯崛鬘走逐世尊,尽其力势,欲及世尊,然不能及”(参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
  14 左立一女人,回首反顾。女人手中以绳系小儿颈,置於方形井内(插图九三)。此为女人系小儿入井缘。“有妇人抱儿持瓶诣井汲水,有一男子颜貌端正座井右边弹瑟自娱。时彼女人意欲偏多眈著彼人,彼人亦复欲意炽盛耽著女人。女人意欲迷荒,以索系小儿颈悬於井中,寻还挽出小儿即死”(参见《出曜经》卷四)。
  15 右立一比丘,双手合十。左侧为一屋舍,平顶,长方形门,门前有一踏步。
  16 左立一人,腰挎长剑,以手按剑,以目视佛。
  17 右跪一猴,双手捧钵供佛(插图九四)。此为猕猴奉蜜。“佛及众僧,还归所止,路由一泽,中有泉水甚为清美。佛与比丘僧便住休息。诸比丘众各各洗钵。有一猕猴,来从阿难求索其钵,阿难恐破不欲与之。佛告阿难,速与勿忧,奉教便与。猕猴得钵,持至蜜树,盛满钵来,奉上世尊。世尊告曰:去中不净,猕猴即时拾去蜂虫,极令洁净,佛便告曰:以水和之。如语著水,和调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分布与僧,咸共饮之,皆悉周遍,猕 猴欢喜”(参见《贤愚经》卷十二)。
  18 右坐一人,弹奏箜篌(插图九五)。此似为度善爱犍闼婆王。乐神善爱犍闼婆王“自恃骄慢,於弹箜篌谓无过者。”“佛即对彼共弹箜篌。佛断一弦,彼亦断一,然二音声并无阙处。佛又断二彼亦断二,然其音韵一种相似。佛又断三断四彼亦如是。乃至各留一弦然音声不异。佛便总断彼亦断之。佛於空中张手弹击,然其雅韵倍胜於常。彼便不能,情生希有,泽伏傲慢”(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第196窟券顶东侧壁,亦画此因缘故事。该图中於佛座侧画一人弹箜篌,於佛座前地上又画出一箜篌,以示佛空手弹击。
  19 左跪一人,双手合十。头上有数蛇头伸出
  20 左立一人,半裸,下身著皮裙。双手合十,左腿折向身后(插图九六)。此似为丑陋比丘缘。“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波罗捺国有佛出世,号曰沙弗,在一树下结跏趺坐,我及弥勒俱为菩萨,到彼佛所,种种供养。而翘一足,於七日中,说偈赞佛”(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十)。
  21 左立一人,双手执一白色杆状物。
  22 树上栖二鸟。
  23 左立一婆罗门,半裸,腰系皮短裙。
  24 左立一人,右臂上扬,佛座前水池中浮二白色物,形状不明。
  25 左侧坐一人、半裸。左手持一棒状物。右侧绿色水中伸出一蛇头,头上又有三小蛇头。
  26 左侧坐一婆罗门,双手合十。佛座前并列放置三个白色大口罐。
  27 左跪一女人,双手持一灯供养(插图九七)。此为贫女施一灯供养。贫女难陀,乞讨自活。”唯得一钱,持诣油家,欲用买油。油家问曰:一钱买油,少无所逮,用作何等。难陀具以所怀语之。油主怜愍,憎倍与油。得已欢喜,足作一灯,担向精舍,奉上世尊,置於佛前众灯之中。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於佛”。“乃至夜竟,诸灯尽灭,唯此独燃”(参见《贤愚经》卷三)。
  28 左侧坐一人。其座左侧有一箱箧,上方伸出精质蛇头(插图九八)。此似为四毒蛇喻。“譬如有四虫蛇,凶恶毒炽盛於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蛇,摩拭洗浴,恩弃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我说此譬,当解其义。比丘,箧者,譬此身色”。“毒蛇者,譬如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参见《法苑珠林》卷四十六)。
  29 左跪一婆罗门,半裸。双手托一小罐。
  30 左侧跪一比丘,比丘头顶、双肩、双手处,各置一灯(插图九九)。此为梵志燃灯供养。时有一转轮王,夜於众前燃百千无量亿由他灯。“王顶戴一灯,肩荷二灯,左右手中执持四灯,两足趺上亦各一灯,昼夜供养(参见《经律异相》卷二十四)。
  31 右侧跪一比丘,双手合十。佛座前水中一龟,头部戴一枷状方形木板(插图一〇〇)。此为盲电穿浮木孔喻。“我昔曾闻,有一小儿经中说,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小儿故穿一板,作孔受头掷著池中,自入池中低头举头欲望入孔,水漂板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极生厌恶。人生难得佛以大海为喻。浮木孔小,盲龟无眼,百年一出实难可值。我今池小,其板孔大,复有两眼,日百出头犹不能值,况彼盲龟而当得值。”“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我今值人身,应当不放逸”(参见《大庄严论经》卷六)。
  32 左侧比丘长跪,佛以手摸其顶。
  33 一比丘禅定端坐,右为一鹿。
  34 一婆罗门端坐苦修。
  35 一人坐地,双手前伸向火。其前火焰升腾。右卧一鹿,左上方一鸽飞下,咀中衔一棍,棍端燃起火苗。此为鸽王本生。
  36 右侧树下一比丘,似作跪状,头微俯,右手执一刀举於颈部。左侧立一女人,头微侧,以左手举至腮下。此为沙弥守戒自杀。
  37 老婆罗门坐於庐中苦修,庐上立二孔雀,左侧跪一猴,双手托筐献果。右侧二鸟(插图一〇一)。此似为猕猴献果。一皇孙入山觅妃,见一四禅梵志。“时天王释化为猕猴,威灵震山,皇孙大惧。梵志曰:尔无惧也,彼来供养。猕猴睹三道士疑不前。梵志曰进,猕猴即进,以果供养,梵志受之,四人共享”(参见《六度集经》卷八)。
  38 右侧树下坐比丘,右手执一经卷,左侧跪比丘,双手合十(图一〇二)。此似为沙弥诵经。“尔时有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於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允。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於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今汝不 “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於是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於是,俱同欢喜”(参见《贤愚经》卷十)。
  (2)左(东)侧壁
  菱格顺序、编号如示意图。
  ① 左侧跪一人,双手合十。
  ② 左侧跪一人,双手托钵奉食(插图一〇三)。此为弗那施钵食。梵志弗那,“见佛乞食,盛好白净饭,满钵施佛”(参见《杂宝藏经》卷四)。
  ③ 右侧跪一老婆罗门,右手上举,左手执一瓶。
  ④ 右侧跪一人,身后为一辆双轮车,车厢上有篷。
  ⑤ 左上方一猴,爬至佛头上方花树宝冠处,摘取花朵
  ⑥ 右侧跪比丘,旁有一树,上坐一人。
  ⑦ 右侧跪比丘,双手合十。佛座前左右各卧一鹿,二鹿之间有一宝轮(插图一〇四)。此为初转法轮。“尔时世尊,更为〓陈如三转十二行法轮已,〓陈如等悉了达诸法因缘,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即於是时,三宝出现”(参见《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
  ⑧ 左侧上方,一人举巨石欲砸佛(插图一〇五)。此为调达投石伤佛。“尔时调达便以石放如来上,时於山上彼鬼即以手接石。有一碎石堕如来上,受此报时脚指血出”(参见《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
  ⑨ 左侧一女人,跪向佛,双手合十,佛座前水池中,立一小儿双手合十。
  ⑩左侧跪一天王,身著甲胄。双手托钵供佛(插图〇六)。此为天王奉钵。佛初成道,四大天王将诸眷属,各持石钵奉佛。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此石钵,於此钵内,受二商主酪蜜餺”(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
  11 树上栖立二鸟,树下两只大角羊,跳跃奔逐。
  12 右侧坐一瘦人,其座下似有三足。佛以手托其下颌。
  13 左立一比丘,双手持长方形巾帛。佛一手执笔於帛上画像(插图一〇七)。此为波塞奇画佛。波塞奇王欲画佛形象,布於诸国咸令供养。“即召画师,敕使图画。时诸画师,来至佛边,看佛相好,欲得画之。适画一处,忘失馀处,重更观看。复次下手,忘一画一,不能成。时弗沙佛,调和众彩,手自为画,以为模法。画立一像,於是画师,乃能图画”(参见《贤愚经》卷三)。
  14 左侧坐一女人,交脚,双手合十。佛座下,海水之中画一须弥山,束腰,交龙缠绕。山左右有日月。
  15 右侧跪一人,馀残。
  16 左侧立一人,其右下有二小儿,手上举。左上方为一塔。
  17 右侧跪一长发、裸体夜叉,双手托一小儿奉佛,小儿双手合十一(插图一〇八)。此为度旷野夜叉。一旷野夜叉,日食一人,国人次第供之。拔须陀罗长者生一男儿,次应鬼食,长者祈世护之。佛闻,遂向旷野夜叉说法。夜叉“即归依佛,为佛弟子。手捉小儿,著佛钵中,遂名小儿为旷野手”(参见《杂宝藏经》卷八)。
  18 右侧立一四臂魔怪,上二手握一三股叉,下二手握一长矛。口吐长焰,向佛喷去(插图一〇九)。此为众魔怖佛。“时彼众中,更有一鬼,生瞋恨心,将一长刀向菩萨掷,而刀自粘彼手不脱。或有攀山及将大石向菩萨掷,还半见其手堕落”(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第224窟券顶西侧壁的众魔怖佛因缘中,画有魔怪上方双手举巨石砸佛,下方双手执矛的图象。
  19 左侧立一婆罗门,左手执一白色杖。
  20 右侧跪一比丘。
  21 左侧跪一婆罗门,双手托盘。
  22 左为一狮,右跪一猴。上方一鹰,双爪捉一小猴。此为狮王本生。
  23 一婆罗门端坐修行,前有一水池。
  24 右侧坐一人,半裸。佛以手摸其顶。
  25 右侧坐一人,其前有一青蓝色方形物。佛座前有水池。
  26 左侧跪一比丘,双手托一裸体小儿。小儿作跪状,双手合十。
  27 右侧坐一比丘,右手中托一白色人头骨。
  28 左侧跪一人,持瓶以水洗佛双足。左上方有数个双身水罐(插图一一〇)。此为罗云洗佛足。佛告罗云言:“澡盘取水,为吾洗足。洗足已讫,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澡漱以不?罗云白言:此水本实清净,今已洗足,受於尘垢,不可复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参见《譬喻经》卷十)。
  29 右侧坐一人,头上伸出三蛇头。
  30 右侧坐一人,手中持一缕白色物(插图一一一)。此为须摩施缕。织师须摩,贫困穷苦。念想布施“即便求索,得少许缕。涉道归家至一巷中,遥见世尊,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入城乞食。前诣佛所,寻持此缕,奉施世尊”(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一)。
  31 左侧一女人,双手持长巾供养。
  32 佛坐於白色莲花座上,莲座立於绿色水中。佛手持一钵。右侧跪一人,头上伸出蛇头数个,双手捧钵供养(插图一一二),此为龙女供养。“尔时彼尼连禅主,有一龙女,名尼连荼耶。从地涌出,手执庄严天妙筌提,奉献菩萨。菩萨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献乳糜,如意饱食”(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
  33 左侧跪一人。手部残去。
  34 水中一树,树上坐一猴吃果,左侧一猴爬树。
  35 残存一鹿头。
  36 庐中一老婆罗门苦修,仅存上半身。
  37 残存一比丘头。
  38 树下坐一婆罗门,残存上半身。
  39 庐中一老婆罗门,大髯,交脚坐。
  40 树下一比丘,俯首坐禅。
  第163窟
  (1)右(西)侧壁
  菱格因缘编号如示意图。
  ① 右侧跪一女,著俗装,双手合十。右上方飘着三条璎珞(插图一一三)。此为商主妇施佛璎珞。有一商主妇,携金银璎珞环钏,将侍从往诣天祠。路遇世尊,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怀欢喜,“即以璎珞,掷散佛上。於虚空中,变成宝盖,随佛行住”(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三)。
  ② 右侧跪一比丘,持巾供佛。
  ③ 左侧跪一婆罗门,双手捧钵。
  ④ 右侧一人,半裸,右腿折向身后。此为丑陋比丘缘。
  ⑤ 左侧卧一兽,颈部有鬃毛。
  ⑥ 佛右侧壁面残去。
  ⑦ 右侧跪一人,半裸,右手提一瓶。
  ⑧ 佛右侧壁画,被挖去。
  ⑨ 左侧立一人,上身半裸,一臂上扬。佛座前有一盘状物
  ⑩ 左侧立一女人,裸体。向佛右手钵中放物。
  11 左侧水中,浮一龟,头戴穿孔木板。此为盲龟穿浮木孔。
  12 右侧坐一人,上扬右臂。
  13 佛右侧壁面,被挖残。
  14 右侧立一人,右手执剑砍佛。此为鸯崛鬘遇佛。
  15 佛左侧壁面,被挖残。
  16 左侧立一人,半裸,肩上担一水瓶。
  17 右侧坐一人,举宝盖供养。
  18 右侧跪一人,左手摸佛足,右手提水瓶以水洗佛足。此为罗云洗佛足。
  19 右侧立一人,佛座下一树,树下一蛇。此似为贤面长者因缘。贤面长者,财宝无量,终无施心,命终受毒蛇身。“蛇见佛来,瞋恚炽盛,欲螫如来。佛以慈力,於五指端放五色光,照彼蛇身。即得清凉,热毒消除”(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六)。
  20 右侧跪一人,双手持巾供养。
  21 左侧水中立一人,左臂上扬。左上方有一弯月。
  22 左侧跪一女人,俗装。以双手摸佛足。此为女人香涂佛足。“昔舍卫城中,有一女人坐地磨香。值佛入城,女见佛身坐欢喜心。以所磨香涂佛脚上。其后命终,得生天中”(参见《杂宝藏经》卷五)。
  23 左侧一猴,右侧一狮,上方一鹰,双爪捉一小猴。此为狮王本生。
  24 一婆罗门端坐苦修。
  25 一大角鹿,跳跃过河。背上驮一小兔。此为鹿王救兔。
  26-27画面不清。
  (2)左(东)侧壁
  菱格因缘排列次第、编号如示意图。
  ① 右侧跪一女人,右上方立一塔(插图一一四)。此为舍利弗摩提供养佛塔缘。“王以佛发,宫中起塔,宫中之人经常供养。频婆娑罗王崩,提婆达多共阿阇世王同情相厚,生诽谤心,不听宫中供养此塔。有一宫人名舍利弗摩提,以僧白恣日,忆本所习,即以香花供养此塔。时阿阇世王嫌其供养佛塔,用钻钻杀。命终得生三十三天”(参见《杂宝藏经》卷五)。
  ② 右侧跪一比丘,头顶、双肩、双手各置一灯。此为梵志燃灯供养。
  ③ 右侧立一人,半裸。双手於胸前拄一杖,杖下端有一白色物(插图一一五)。此为蛤天人因缘。“尔时佛在瞻婆罗国,於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是时池中有一蛤,闻佛说法声欢喜,即从池出入草根下,是时有一牧牛 ,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即往到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头,蛤即命终生忉利天”(参见《善见律毗婆沙》卷四)。
  ④ 左侧立一夜叉,持矛刺佛,矛头断折。
  ⑤ 左侧立一人,半裸。左上方一弯月。
  ⑥ 右侧一牛,以角牴佛(插图一一六)。此为度恶牛缘。佛将诸比丘至一泽中,放牛人高声呼唤“唯愿世尊莫此道行,此牛群中有一恶牛,牴突伤人,难可得过。尔时佛告放牛人言:汝等今者,莫大忧怖,彼水牛者设来牴我,吾自知时。比语之倾,恶牛卒来,翘尾低角刨地吼唤,跳踯直前。尔时如来,於五指端化五师子,在佛左右。四面周匝,有大火坑。时彼水牛甚大惶怖,四向驰走,无有去处。唯佛足前有少许地宴然清凉。驰奔趣向,心意泰然,无复怖畏,长跪伏首,舐世尊足。复更仰头,视佛如来,喜不自胜”(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六)。
  ⑦ 右侧立一人,持幡供养(插图一一七)。此为布施佛幡缘。佛告诸比丘,“尔时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施设大会,供养讫竟,作一长幡,悬著塔上,发愿而去”(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七)。⑧ 左侧坐一女人,俗装。以左手捂住腹部,佛座前有一大钵(插图一一八)。此为战遮婆罗门女谤佛。“佛为人、天说诸法要,有外道弟子,遥见世尊,大众恭敬,便自念曰:‘要於今日辱乔达摩,败其善誉,当令我师独擅芳声。’乃怀系木盂,至给孤独园,於大众中扬声唱曰:‘此说法人与我私通,腹中之子乃释种也。,邪见者莫不信然,贞固者知为讪谤。时天帝释欲除疑故,化为白鼠,啮断盂系。系断之声震动大众,凡诸见闻增深喜悦。众中一人起持木盂,示彼女曰:‘是汝儿耶?’是时也,地自开坼,全身坠陷,入无间地狱,具受其殃”(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
  ⑨ 左侧坐一人,半裸。佛坐前画三个细颈大口罐。
  ⑩ 左侧跪一裸体女人,双手合十。
  11 仅一坐佛,两侧无画。
  12 右侧立一人,腰部挎鼓,以掌拍击鼓面。
  13 佛右侧画面被挖去。
  14 右侧水中,浮一人鱼身怪物,躯体两侧各有二鳍状物(插图一一九)。此为汪水大虫缘。“尔时城边,有一汪水,污泥不静,多诸粪秽,屎尿臭处。国中人民,凡鄙之类,恒以瑕秽投归其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於其汪水,东西驰走,或没或初,经历年载。常处其中,受苦无量(参见 ”《贤愚经》卷十三)。
  15 右侧立一象,佛座前有一剑(插图一二〇)。此为斗象因缘。“昔有国王有一大象,猛黠能战,计其力势胜五百小象。其王兴军欲伐逆国,被象铁铠,象士御之。以双矛戟系象两牙,复以二剑系著两耳,以曲刃刀系象四脚,复以铁挝系著象尾。被象九兵皆使严利。象虽藏鼻护不用斗。象士欢喜知象护身命。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是以不出鼻斗耳。象斗殊久,出鼻求剑,象士不兴。念此猛象不惜身命,出鼻求剑欲著鼻头,王及群臣惜此大象,不复使斗”(参见《法句譬喻经》卷三)。
  16 左侧跪一比丘,右手执一瓶,以水洗佛足。此为罗云洗佛足。
  17 右侧跪一人,双手合十。其前供灯一盏,灯下有柱形高座。
  18 右侧立一四臂夜叉,上二臂双手於头顶举巨石,下二臂双手执刀。此为众魔怖佛。
  19 右侧跪一人,举花供养。
  20-21 壁面残损。
  22 左侧立一婆罗门,将物倒入水中,水池中火焰升腾(插图一二一)。此为婆罗埵供食出火。婆罗埵婆罗门,见佛数数乞食,心生厌恶。闻佛说偈乃施美食奉佛。佛不食,令著水中,乃如佛说。“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参见《法苑珠林》卷五十四,引《大智度论》)。
  23 一婆罗门端坐於树下,右侧火中一兔,此为兔王本生。
  24 二裸体童子,手执杖拭地上一蛇。
  25 壁面残损。
  26残存一鹿。
  此上二窟,菱格因缘故事的总数当在50至60幅左右。但这并不是克孜尔石窟菱格因缘画的全部内容。第80窟所画的菱格因缘故事,数量最多。其券顶左(南)侧壁的菱格排列状况及编号,如示意图。其具体画面,这里不再一一叙述。其右(北)侧壁壁画残损较甚,但据南侧壁可以推知,其菱格画面不会少於40幅,由此可知,第80窟所绘菱格因缘应在80种左右(侧壁下沿半菱形格的本生故事,未统计在内)。显然,这也还不能包括克孜尔菱格因缘的全部内容,因为诸窟出现的因缘故事尚有参差不等的情况。因此我们估计其因缘故事的总数大约不少於90种。无疑,克孜尔石窟因缘的故事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亦不亚於本生故事画。两者同是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券顶壁画的主要题材。这不仅是显著的特点,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此外,不见於171、103二窟的菱格因缘尚有多种,今举其内容可考者补述如后,其画面内容待考者暂从略。
  ① 降伏火龙,见於80窟左(南)侧壁14。画面为:佛身上缠绕一蛇形龙,右侧立一婆罗门,左手执一水瓶(插图一二二)。
  世尊入迦叶火神堂禅定。“尔时彼堂毒龙,出外求觅食故,处处经历,饱已回还,入於火堂”。“即兴毒害,口出烟炎,如来复坐如是三昧,身亦放烟。”“佛及毒龙,各放猛火。是时彼堂,严炽猛炎。以猛炎故,草堂彤然,如 大火聚。”“尔时彼等诸摩那婆,闻是声已,或将水瓶,或复担梯,速疾走来,来已著梯,上彼火堂大堂之上,上已将水欲灭於火,而彼火炎,世尊力故,更增炽盛,”“尔时毒龙,见火神堂四面一时,炯然然炽盛。唯有如来所坐之处,其处寂静,不见火光。见已渐诣向於佛所。到佛所已,即便涌身入佛钵中”(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四十一)。
  ② 龙王护佛。见於80窟券顶左(南)侧壁19。画面为:佛结跏趺坐,一蛇绕佛身多匝,佛头上有一宝盖,伸出四蛇头。右侧跪一人(插图一二三)。
  “尔时目真邻陀龙王,从宫殿出,以其大身,七重围绕。拥蔽佛身。复以七头,垂世尊上,作於大盖”(参见《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
  ③ 弊狗因缘。见於80窟券顶左(南)侧壁23。画面为:佛右侧一方形高座上,卧一犬听法,座前有一钵。佛左侧立一人,腰挎长剑,以手按剑(插图一二四)。
  “有一弊狗,常喜啮人,凡人不得妄入其门。有一比丘聪明善慧,圣达难逮。入其门乞,值狗出卧不觉入。时长者设食,狗觉方见。”弊狗心念:“今既已入,当奈之何?若独食者必啮杀,噉其腹中所食美膳。若我食,乃厚之耳。沙门知其心念,自食一搏,与狗一搏,狗喜生慈。”弊狗后出门卧,“兽被其啮人剑砍其头,其狗即生长者夫人腹中。生后短命,寻复终亡。复生彼国长者家,见一沙门,前迎为礼”(参见《经律异相》卷四十)。
  ④ 鬼子母失子缘。见於80窟券顶左(南)侧壁29。画面为:佛左侧坐一女人,俗装。佛座前蓝色钵状物中,一小儿双手合十(插图一二五)。
  “鬼子母凶妖暴虐,杀人儿子以自噉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尔时即取其子嫔伽罗,盛著钵底。时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即至佛所,问儿所在。时佛答言:汝有万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推觅耶。世间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杀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傧伽罗者,终不更杀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见傧伽罗,在於钵下,尽其神力,不能得取。”“鬼子母即如佛敕,受於三归及以五戒,受持已讫,即还其子”(参见《杂宝藏经》卷九)。
  ⑤ 船师渡佛僧过水缘。见於80窟券顶左(南)侧壁36。画面为:佛在龙头大船上结跏趺坐。船头一船师,以篙撑船。下方水中有二鸟(插图一二六)。“时有船师,住在河边。佛告船师,汝今为我渡众僧。船师答曰:与我价值,然后当渡。”“复有船师,闻佛所说心怀欢喜,便前白言:我今为佛渡众僧。佛即然可,庄严船舫,唤僧乘船。时诸比丘或在虚空,或在中流,或在彼岸。时诸船师,见佛及僧现如是等种种神变,甚怀信敬,叹未曾有,敬礼佛僧”(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三)。⑥ 拔提施燋木。见於80窟券顶左(南)侧壁39。画面为:佛左侧立一人,双手扶持一棕红色木棒(插图一二七)。
  “有一贫人,名曰拔提,为他守园,以自存活。每於一日,担一燋木,入城欲卖。值城门中,见一化人,语贫人言,汝今若能持此燋木用我者,我当施汝百味饮食。”“时彼贫人,即相随逐到祇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耀,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是,即以燋木,奉施世尊。世尊受已,插著地中,佛以神力,令此燋木,须臾之间,枝条生长,花果茂盛”(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三)。
  ⑦ 小儿摇鼗踊戏缘。见於第8窟券顶右(西)侧壁。画面为:佛右侧跪一裸体小儿,左手上举摇动鼗鼓,右手於腹前拍击一鼓(插图一二八)。昔日菩萨为天帝释,宿友弥勒受妇女身。菩萨化为商人,往视妇人,见而笑之。“侧有一儿,播鼗踊戏,商人复笑之……”。商人曰:“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魄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贯此鼗,儿今播弄踊跃戏舞,不识此皮是其故体,故笑之耳”(参见《六度集经》卷六)。
  ⑧ 舞师女作比丘尼缘。见於第8窟券顶左(东)侧壁。画面为:佛右侧立一裸体舞女,翩翩起舞(插图一二九)。舞师夫妇,将其善解舞法之女,且歌且舞见佛世尊。是时舞师女“犹放娇慢,放逸戏耍,不敬如来。尔时世尊,即以神力,变此舞女为百岁老母,发白面皱,牙齿疏缺,俯偻而行。”“舞女及其父母,即於佛前,求索出家(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八)。
  ⑨ 梵豫王施谷。见於第8窟券顶右(西)侧壁。画面为:佛左侧立一瘦弱老婆罗门,左手执杖,右手前伸上举乞物(插图一三〇)波罗捺国王名梵豫,此国丰乐无极。占相者谓,“天当亢旱,满十二年,苗稼不收,人民饥饿。”王令计仓藏谷,“各得一升,足供六年,死亡者众。唯王单已所食谷分,有升在。有婆罗门,在后来至,前白王言:唯我一人,独不得谷,命在旦夕,愿王今者,所可分谷,见赐少许。时梵豫王,闻是语已,”“即减半谷,施婆罗门。”时天帝释复化作一婆罗门,“拄杖羸瘦馀命无儿,来诣宫门,从王乞索。王自念言:我今此身,施与不施,令当归死。作是念已,宁就惠施,利益众生,死无悔恨,唯有所食一升谷分,施婆罗门”(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四)。
  ⑩ 系六种众生缘。见於224窟券顶左(东)侧壁。画面为:在佛左侧,六种动物上下驰走。头上方为一鸟,左上方为一猴,猴后为一蛇。左侧为一狗,左下方为一野干,佛座下水中为失收摩罗(插图一三一)。“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著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缚一处,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不相乐於他处所。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馀境界”(参见《法苑珠林》卷四十六,引《杂阿含经》)。
  11 长老比丘在母胎中六十年缘。见於104窟主室券顶左(北)侧壁。画面为:佛右侧有一长圆形物,内画一小儿团身屈体,与之相对者为长髯下垂之老年。白色象征胎胞(插图一三二)。王舍城一长者娶妻,后怀胎十月,子不肯出。寻又有娠,足满十月,生下一子。先怀妊者,住在右胁。先后产九子,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得出外,其母极患。”“其母於时,不免所患,即便命终。时诸眷属,载其尸骸,诣於冢间,请大医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形状如故。头鬓皓白,俯偻而行。四向环顾,语诸亲言:汝等当知,我由先身恶口,辱骂众僧故,处此生熟藏中,经六十年。受是苦恼,难可叵当”(参见《撰集百缘经》卷十)。
  12 比丘思女人见其身形臭烂欲想释解缘。见於205窟主室券顶右(西)侧壁。画面为:佛左脆一比丘,双手持长巾,内置头胪、白骨。佛座下方,仰卧一女人,一只恶狼在俯首咬食(插图一三三)。此图在克孜尔石窟仅一见。似是表现:乞食比丘於江边乞食。上流岸边冢间有新死女人,风吹头发入比丘钵中。比丘见发“便生想念。此发如是,人必妙好。”“便起欲心,顺水寻求,想见颜色,追求不已。见一女人,狐狼已噉其半,身形臭烂,其发发犹存。执发比之、长短相似。问者欲想,释然自解”(参见《分别功能经》卷三)。
  3 其它
  中心柱窟券顶侧壁,壁画内容除菱格本生和菱形格因缘之外,还有菱格塔中坐佛、菱格坐佛和千佛两种,但数量不多。
  (1)菱格坐佛
  菱格坐佛,仅见於126窟。其特点是:菱格中仅画一坐佛,坐圆形莲座上,以结跏趺坐式居多,少数为交脚坐。佛之两侧,不画其它内容(插图一三四)。这种菱格内的坐佛,与下述之千佛,在内容上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在克孜尔石窟还有一种是从菱格因缘向菱格坐佛过渡的形式,这种形式见於第176窟。该窟券顶侧壁,有两种菱格。一是菱格内画一坐佛,坐於莲花座上,莲座露出水面。佛的一侧或一人或一动物。二是菱格中仅画一身结跏趺坐的坐佛。以上两种形式的菱格,并存於一壁。此窟菱格画,既是菱格因缘的简化形式,也是菱格因缘向菱格坐佛过渡的一种式样。以上二窟的菱格画中,不再出现此地流行的方形高座,而以莲座代之。佛的服饰上,除通肩、右袒两式外,还有双领下垂式(插图一三五)。
  (2)菱格塔中坐佛
  菱格塔中坐佛,是菱格坐佛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在菱格内以塔为背景的菱格因缘的简化形式,见於97窟。坐佛画在塔内,因而菱格也相应变长,高与宽之比,约为二比一。佛於塔中,结跏趺坐。塔刹两侧悬幡,相轮下为覆钵。塔身部分,佛头上方有拱券形龛楣,两侧立有龛柱。塔身两侧有敞开的木门。塔基正面有踏步,下为水池(插图一三六)。菱格内除塔和坐佛外,不画其它内容。所以诸菱格皆是雷同的塔中坐佛。菱格中的内容,除去多数以塔作为背景外,其馀和菱格坐佛也已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了。
  (3)千佛
  券顶侧壁画千佛的中心柱窟,仅见180和197两窟。107B窟,甬道诸壁均画千佛,推测已崩毁的券顶侧壁亦应为同一题材。千佛的特点是,不再以菱形山峦为背景,壁面上画出上下、左右成排的矩形。千佛画在边栏内,坐式全为结跏趺坐,佛座均为简化半圆形莲座(插图一三七)。佛的袈裟为右袒、通肩、偏衫和双领下垂四式并见。
  三 中心柱窟后室、甬道壁画
  甬道壁画,是指中心柱窟左、右甬道、后甬道(或后室)的各侧壁所绘的壁画。甬道这一特定部位,所画壁画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各种题材的组合方式,都有鲜明的特色,与主室侧壁、券顶处的壁画有显著的区别。甬道壁画,是中心柱窟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甬道侧壁壁画内容、甬道顶壁画内容及甬道壁画的组合形式三方面,分别说明如下。
  (一)甬道侧壁壁画
  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传,此外还有舍利塔、三佛、立佛、列像、千佛、五趣轮回图、本生、供养人像等。现分别说明如下。
  1 佛传
  关於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将有专文详述。故本文在内容方面一般从略。
  ① 涅槃
  这是后甬道壁画的主要内容,儿乎每窟都有。大多绘在后甬道后壁。第58窟将涅槃画在后甬道前壁,是仅见的一例。凡后室后壁凿出涅槃台的中心柱窟,涅槃相多为塑像,但都已残毁无存。仅存的一例是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於1973年发现的新1窟(位於69窟西侧),后室尚存涅槃塑像一躯。佛头大部风化剥落,身躯部分尚能看到凸起的尖棱状衣纹。
  涅槃图中,佛均作“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佛所行赞》卷五)的卧相。画面繁简不一,最简单的画面是:一卧佛和一作跪状的老比丘,馀无其它内容,如第7。一般画面为;在卧佛右上方画出诸天、菩萨、弟子多身。在较复杂的画面中,在佛床周围又加入须跋陀罗身先入灭;迦叶后至,佛现双足;摩耶夫人自忉利天降,视佛涅槃等内容。如179窟后甬道后壁的涅槃图中,佛头左上方站立阿难,左下方立摩耶夫人,佛床下为须跋陀罗身先入灭。
  ② 荼毗焚棺
  画面表现佛涅槃后,弟子“以五百斤上妙〓絮以用缠身,上下各有五百妙衣以为装饰,於铁棺中满盛香油,舁王置内,然后盖棺。以诸香木焚烧其棺,次洒乳香以灭其火,方收王骨安置金瓶”(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等等荼毗焚棺的场面。焚棺图多画於后甬道前壁,与涅槃图相对。画面繁简差异较大。其简略者如7窟,仅画出一长方形棺,棺盖紧闭,棺下火焰升腾。一般画面多画成棺盖半启,露出棺内佛的身躯。棺的四周画二、三弟子作悲痛欲绝,自投於地,宛转号咷,不能自制的悲哀之态。有的还画出一弟子手执一棍,前端捆一罐,於棺上洒乳香灭火的情景(如第114窟后甬道后壁)。棺的上方,画出一列舍利塔8至10座。比较复杂的画面中,在棺上方画出多身举哀天人,作种种哀伤之态(如第8窟,参见插图一三八)。第224窟后甬道前壁的焚棺图,画面最为复杂。图中棺盖半启,露出卧佛身躯。棺四周为举哀弟子 、天人多身。在图的上方画出一列世俗信徒举哀的场面。世俗信徒计十一身,作种种“哀号相泣、裂裳、拔发、拍额、推胸”,“〓面截耳”(参见《大唐西域记》卷三及玄奘序)等悲哀痛不欲生之状。以表现“诸男女长幼,怀悲毒狂乱,或掣裂衣裳、痛感口自啮;或自撼头发,爬〓坏面目;又复无数人,懊恼自投掷;推胸向天〓,叹佛德无量”(《佛本行经》卷七)等大众悲啼哀伤的情景(插图一三九)。在焚棺图中表现世俗信徒举哀形象的,还见於227窟。
  ③ 八王分舍利
  八王分舍利图,一般多画於左甬道内侧壁,或后甬道前壁。少数洞窟画在后甬道后壁。画面较简单者,仅画出直性婆罗门居中,双手捧持舍利罐,两侧为三或四身天人,手捧舍利盒,如第80窟。较杂的画面,同时画出六或八王,著甲胄、乘象马、持兵杖围於城前,共争舍利的场面。如第8窟(插图一四〇)。207窟在左甬道内侧壁画分舍利,左甬道外侧画众王前来争舍利。用两幅画面表现八王分舍利这一内容 ,此窟是仅有的一例。
  《大唐西域记》卷六:
  “佛入涅槃后,涅叠般那已,诸入国王备四兵至,遣直性婆罗门谓拘尸力士曰:‘ 天,人导师此国寂灭,故自远来,请分舍利。’力士曰:‘如来降尊,即斯下土,灭世间明导,丧众生慈父。如来舍利自当供养,徒疲道路,终无所获。’时诸大王逊辞以求,既不相允,重谓之曰:‘礼请不从,兵威非远。’直性婆罗门扬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福善,弥历旷劫,想听具闻,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舍利在此,当均八分,各得供养。何至兴兵!’诸力士依其言,即时均量,欲作八分”。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八王分舍利,表现的正是这一内容。④ 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引人注目的题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
  (大迦叶波)“即命城中行雨大臣:‘仁今知不佛已涅槃。未生怨王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可预设方便。即依次第而为陈说:仁今即可诣一园中,於妙堂殿如法图画佛本因缘: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欲界天子曰净母身,作象子形托生母腹;既诞生之后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刚座,菩萨树下成等正觉;次至婆罗尼斯国为五苾刍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次於室罗伐城为人天众现大神通;次往三十三天为母摩耶广宣法要;宝阶三道下赡部洲;於僧羯奢诚人天渴仰;於诸方国在处化生;利益既周将趣圆寂,遂至拘尸那城婆罗双树,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来一代所有化迹既图画已,次作八函与人等量置於堂侧。前七函内满置生苏,第八函中安牛头栴檀香水。若困驾出可白王言,暂迁神驾躬诣芳园所观其图画。时王见己问行雨言此述何事,被即次第为王陈说一如图画。始从睹史降身母胎,终至双林北首而卧。王闻是语即便闷绝宛转於地。可速移入第一函中,如是一二三四乃至第七,后置香水王便酥息。’是时尊者次第教己往拘尸那城。行雨大臣一如尊者所教之事次第作已。时王因出,大臣白言:‘愿王暂迁神驾游观园中。’王至园所见彼堂中图画新异,始从初诞乃至倚卧双林。王问臣曰:‘宣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时行雨默然无对。王见是已知佛涅槃。即便号咷闷绝宛转於地。臣即移举置苏函中,如是至七方投香水,从此已后王渐酥息。”
  这一故事,绘在克孜尔中心柱窟中,共出现有八次,即4、98、101、178、193、205、219、224等窟。而其中绘在205窟右甬道内侧壁的一幅最为精彩,可惜此画已被德人割走(现附图一四一,供参看)。图中右上方,行雨大臣双手执一幅表现佛一生化迹的帛画,向阿阇世王展示,次第讲说。阿阇世王知佛涅槃闷绝於地,便被置於盛满生苏的澡罐中,令其复苏。画中阿阇世王正在罐中,双臂上扬。右上角的一个澡罐旁有一牛头和钵,以示为牛头栴檀香水罐。图的左侧为阿阇世王坐於宫内,旁有夫人、侍者。右侧坐一人向王讲说,从服饰上判断,当为行雨大臣。下部和右下方分别画出伞杆摧折,宝盖坠地和须弥山崩毁的景象。这些可能是阿阇世王惊梦的内容。行雨大臣所执帛画,以树下诞生,鹿野苑初转法轮、降魔和成道四个画面,象徵佛的一生化迹。此图构图紧凑完整,概括地表现了佛的一生(插图一四二)。
  第224窟的画面比较别致,它没有直接表现阿阇世王观佛化迹以至闷 绝的场面,而以阿阇世王与行雨大臣骑马入园的情景来表示,画面构图与其它数窟迥然有别。
  有趣的是,这一题材毫无例外地都绘在右甬道的内侧壁,看来画面位置有固定的格局。还应指出的是,这一题材在全国石窟中,也仅出现在克孜尔石窟,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⑤ 第一次结集《
  大唐西域记》卷九:
  “既而法王去世,人、天无导,诸大罗汉亦取火度。时大迦叶作是思惟、承顺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苏迷庐山,击大犍稚,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将有法事,诸证果人宜时速集!’犍稚声中传迦叶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闻皆集会。” 表现第一次结集的画面,见於114、178和224窟。114窟画於后甬道后壁的右侧,178窟和224窟则画於右甬道外侧壁。第178的壁画,由南、北并列的两幅画面组成。北者画面的构图如示意图。
  图中a为一老比丘居中坐;b、c二比丘,面向a合十;d为一老比丘,右肩,左肩担一长竿,右手提一锤状物;e、h为比丘,向a合十;f、g二比丘,身体横於空中,如飞天状飞来。此图以老比丘为中心。当是表现迦叶集众以结集法藏。南者是另一幅独立的四面,构图如示意图。图中共五个比丘。a为一年轻比丘,袒右肩端坐於座上作说法状;b、c、d、e四比丘均面向a,合十听讲。此图中a为一年轻比丘,显然不是迦叶。似是阿难升高座,一四三 第7窟后甬道左壁 善爱犍闼婆王归佛缘
  讲述佛所说经藏。“时具寿阿难陀既欲说法。五百阿罗汉各各皆以僧伽衣敷其座上。时阿难陀四边顾望。”“便作是念,我於佛所亲闻是经,或有传说或龙宫说,或天上说,悉皆受持而不忘失。我今应说。时诸天众互相谓曰,仁等当知,圣者阿难陀,将欲宣畅如来所说经法,当一心听”(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
  ⑥ 三道宝阶
  《大唐西域记》卷四:
  “昔如来起自胜林,上升天宫,居善法堂为母说法。过三月已,将欲下降。天帝释乃纵神力,建立宝阶。中阶黄金,左水精,右白银。如来起善法堂,从诸天众履中阶而下。大梵王执白拂,履银阶而右侍;天帝释执宝盖,蹈水精而左侍,天众凌虚,散花赞德。”
  佛自三道宝阶降,见於4、98、178、179、224等窟。此图都画於右甬道外侧壁。画面多为中立一佛像,一手托钵。上方为宫殿建筑,左、右上方有执盖、持拂的天王,左下方画二至四身跪状礼赞的天人。一般在左下角画出宝阶。
  ⑦ 度善爱犍闼婆王
  内容与菱格因缘中的同一题材相同,可参见前述内容。
  见於4、7、13、80、98、163、172、178、179、224等窟。画面为两身并立的等身高立像。右侧为女装,夹持一箜篌作弹奏状。左侧为一半裸的男像,将左肩倚於女像肩上(插图一四三)。这一内容,都画在后甬道左端壁,即涅槃像的佛头一侧。画面位置是固定的,与佛涅槃关系密切。因为度善爱犍闼婆王是在佛行将入灭时,“时天帝释复告乐神曰:‘汝今当知,大觉世尊最后而卧,必般涅槃可兴供养。”“尔时世尊,复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便入定天宫处没,还至双林最后卧处”(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
  ⑧ 降伏火龙
  内容参见菱格因缘部分。
  见於63、175、192、199等窟。画於右甬道内侧、外侧壁或后甬道前壁。画面为:佛作结跏趺坐,胸部缠龙。右侧有人持水瓶向佛头顶倒水,左侧有持瓶登梯者,有於水边以瓶汲水者。第175窟右道外侧壁,降伏火龙这一内容,用塑、画结合的方式表现。佛坐於圆拱形龛内,原塑像已毁,但龛内壁上仍有绕佛体之龙的头部。龛外壁面上画出婆罗门於水边以瓶汲水的场面。
  ⑨ 提婆达多投石伤佛
  内容参见菱格因缘部分。
  仅见第175窟一例,在左甬道外侧壁。佛坐於龛内,原塑像残损无存。龛外左侧画提婆达多举巨石於龛顶处,作以石砸佛状。
  ⑩ 降伏恶牛
  仅见於192窟左甬道内侧壁一例。内容参见菱格因缘部分。画面为,右侧上方一比丘,右臂上举作惊恐状。其下为结跏趺坐佛一身。左下方一只恶牛,双腿前伸,腾空跃进,以双角牴向上方比丘。此牛脚下有一兽,扑向恶牛咬住牛腿。据画面情节,似是佛降伏恶牛。
  11 树下诞生
  见於99窟右甬道外侧壁和175窟后甬道左端壁上方。画面为:摩耶夫人立於无忧树下,右手上举扶树,左手扶持一女人肩。右胁处太子从母胎出。画中为一小儿,头朝下。左下方天帝释持天缯承接太子。右侧另跪一人(插图一四四)。画面的构图与205窟中的行雨所持帛画中树下诞生场面相同。
  12 七步生莲
  见於99、175二窟,位置与树下诞生同。画面相接,为一裸体小儿,足下生二大莲花,地上另有莲花五朵。左侧跪一人,立一人(插图一四四)。画面表现“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八)的情景。
  13 龙浴太子
  见於99窟,与七步生莲画面相接。画面为:一裸体小儿站立,头顶有龙头吐水。右侧跪一人,立一人。表现“二笼踊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的情景。
  14 出游四门
  见於99窟左甬道外侧壁和175窟后甬道右端壁上方。175窟的画面构图如示意图。图中a为太子,骑於白马b上。c为一仰卧在地的病人。d是一弯腰曲背的老人。e为一站立的比丘,一手托钵。f处为二人肩抬一死人。此图将太子出东门遇老人,出南门见病人,出西门遇死人,出北门见僧人四个不同地点的情景,集中在同一画面中。
  15 厌欲出走
  见於99窟,与出游四门画面相接。画中太子坐於方座上,以手托腮作思惟状,左上方一裸体采女仰卧而睡,右下方一采女坐地而眠。画面表现太子“观察诸采女身,复更思惟:我今分明见如是相,应当欢喜,勇猛勤劬,发精进心,增长福德。起弘誓愿,济拔世间无救众生为作救护,无养育者为作归依,无舍众生为作宅室。今所办事已现我前,不久决当得果斯愿”(参见《佛本行集经》卷十六),即将离宫出走时的情景。
  2 其它
  甬道侧壁壁画题材除佛传外,还有五趣轮回图、本生故事、舍利塔、列像立佛、三佛、千佛、供养人像等。
  ① 五趣轮回图
  在克孜尔石窟,仅见於175窟在甬道内侧壁。
  关於五趣轮回图的形式和内容,《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於其二边画傍生恶鬼;次於其上可画人、天。於人趣中应作四洲:东毗提诃、南瞻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於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於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长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於其辋处应作灌溉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中出头,死者於罐中出足。於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圆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像,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各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支)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支)应作男女忧感像,悲支应作男女啼哭像,苦支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支)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於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於鬼头两畔书二伽陀曰(略)。次於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
  第175窟的五趣轮回图,中间为一坐佛。袒右肩,右手前举扬掌,左手在腿部握袈裟一角。双腿作结跏趺坐,下为圆形莲座。肩部右放射状光焰。佛的身后和四周画出三个大圆。佛座以下壁面和右侧局部壁画残去。在三个圆的环状壁面上,分别画出坐佛或立佛多身,佛以手指其前的一幅画面。整幅图山多幅这类画面组成。
  为了叙述画面的方便,现将该图各组画面编号如示意图【注7】
  ① 立佛。①’为舆死人像。二人以手举抬一板,其上卧一死人。前有二人,后有一人作涕泣状(插图一四五)。
  ② 交脚坐佛。②’中坐一人,坐於方形高座上,左右交脚坐二伎乐,均著女装,右者弹琵琶,左者吹排箫(插图一四六)
  ③ 此处为七身坐佛,中间者较大作交脚状,扬右臂伸向右下方。左右各为三身坐佛,双手皆置於腹部,头微俯,面向中间佛,作听法状。
  ④ 立佛。④’右侧为一裸体舞女,扬臂、折腿作起舞状。左侧二人,坐於方座上,一弹箜篌,一弹琵琶伴奏(插图一四七)。
  ⑤ 立佛。⑤’一人交脚坐於高座上。右立一人,手似合十,右下方坐一人。
  ⑥ 立佛。⑥’左侧一人交脚坐,双手上举,作摆动状。前跪一人,以手持刀,似在宰杀动物。右立二人。一人舒腿坐,似在剥皮,另一人似手提一物
  ⑦ 立佛。⑦’左侧一人坐於地上,以手执一矩形框状物作操作状。右下方为一陶师手执一棍伸於火中,旁侧有三只双耳罐(插图一四八)。
  ⑧ 立佛。⑧’一人驱赶二牛,拉犁耕地。耕者左手扶犁,右手扬棒喝牛(插图一四九)。
  ⑨ 立佛。⑨’二半裸人,各执锄翻地(锄形极似现代维吾尔族习用之砍土镘)(插图一五〇)。
  ⑩立佛。相应画面残去。
  11 立佛。11’一兽咬食另一兽,右侧立一象,上方有一鸟(孔雀),旁立一兔(插图一五一)。
  12 立佛。12’五身裸体人,扬臂哀伤,众人下有炽然烈火。裸人或立、或跪、或卧。
  13 交脚坐佛。13’一半裸瘦老人,立於烈焰之中。以前引经文与本图对照,可以发现画面多处与经文相合。如图中心毂处画坐佛。“次於其上(按:当指毂处)可画人、天。”图中主要表人趣、天趣,它们恰在毂处位置上。“圆周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像。”图中各组画面,似是象徵十二缘生生灭之像。如死支的舆死人像,悲支啼哭像、行支的瓦轮像(陶师制陶),恼支的挽骆驼像(图中挽牛),苦支的锄地受苦像等。据此判断,此图似是五趣轮回图。
  14 本生、因缘故事
  甬道侧壁全部画本生、因缘的洞窟,仅206窟一例。此窟於左、右甬道内、外侧壁,画菱格本生、因缘。左甬道内侧壁的菱格布局如示意图。
  其中⑨、⑩、11被挖去。故事内容可辨识的有:⑥象王本生。⑧大施抒海。⑩舍身闻偈等。其中⑤的内容,为别窟所不见。画面为佛的左侧画一圆,沿圆周画出马、鸡、猴、象、羊、狗六个兽头。据画面,疑是十二兽教化。闫浮提外东方海中有一毒蛇、一马、一羊,南方海中有一猕猴、一鸡、一犬;西方海中有一猪、一鼠、一牛;北方海中有一狮子、一兔、一龙。“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闫浮提内,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於诸佛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馀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参见《经律异相》卷四十七)。画中的六兽头,除象头不见於经文外,馀者与经文同。
  在甬道侧壁画因缘和本生的洞窟,还有175窟。甬道外侧侧壁上部为列龛,塑、绘因缘,已如前述。在龛以下壁面则画本生。画面为矩形。右甬道外侧壁,画面共四幅,其中南起第二幅为:中一夜叉,双手捉持小儿,入口咬食。此为修楼婆王本生。其馀画面虽多已漫漶不清,但由此亦可推知,龛下壁画均应为本生。
  ③ 立佛、列像
  在甬道侧壁画立佛或列像的洞窟,布局情况不一。
  在甬道侧壁画立佛像,数目多寡不一。其少者,仅於外侧壁画一身立佛,如17窟右甬外侧壁,该立佛的背光中画出多身化佛。在一甬道外侧壁画三立佛或二立佛。如27窟、123窟。在左、右甬道外侧壁均画立佛或菩萨像,如58、69、163、192等窟。
  在左、右、后三甬道各侧壁,均画1立佛或菩萨。如100窟,三个甬道的内、外侧壁皆为主佛,计十六身。176窟的左、右、后甬道侧壁画立佛和菩萨十四身。立像成为甬道侧壁的主要绘画题材。
  於甬道外侧壁塑立像。新1窟右甬道外侧壁,残存一立佛二菩萨。第63窟左、右、后甬道的外侧壁,全塑立像。塑像已残去,壁面上残存有固定塑像的木桩凹孔。
  ④ 三坐佛
  仅见於206窟后甬道前壁、三佛均为结趺坐。中间坐佛,著白色袈裟
  ⑤ 舍利塔
  於甬道侧壁画舍利塔,见於7、13、17、38、80、97、107A、171、172、186等窟。
  7、13窟左、右甬道内外侧壁,各画舍利塔一列。塔刹悬二或四幡。塔身正面龛内,放置尖顶盖舍利盒。塔内均不见佛像。
  38窟的后甬道前壁,舍利塔内均画舍利盒,但左、右甬道内外侧壁,舍利塔内为坐佛一身。从壁面上可以看出,舍利塔中的坐佛,是由塔中置舍利盒改画而成。这种改画痕迹,也见於17窟。从壁画风格看,这种改画大约是原开窟修改画稿时所改。但这一迹象表明,塔中置舍利盒这一形式,当比塔中画坐佛的形式要略早,或者说,后者是从前者变化而成的。
  97、107A、171、172186等窟的舍利塔,全为塔内画坐佛这单一式样。壁画上,各塔之间有直线边栏分隔。在基座的正面,多画出踏步。
  ⑥ 千佛
  在左、右、后甬道的诸侧壁遍画千佛,见於107B窟、180窟、197窟。千佛形象同於券顶壁画。
  ⑦供养人像
  甬道内、外侧壁画供养人像,多画於左、右甬道的内侧壁或外侧壁,见於7、8、27、101、104、175、184、195等窟,而其中又以世俗信徒供养像居多。供养比丘或比丘尼像均自成一列,不和世俗供养人像混合排列。
  (二)左右甬道顶壁画
  左右甬道顶部的壁画,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是饰装性图案,以菱形格图案居多。其中也有和主室券顶壁画可以参照比较的内容。择其中儿项,略为说明之。
  左、右甬道顶中脊画天象,仅见於新1窟。其左甬道顶残存蛇形龙、风神、蛇形龙、日天(四周环绕四只天鹅)。右甬道顶残,其北端连接后甬道顶处,残存一月天,画面为圆月中一兔。
  第171、195、199窟左右甬道顶,均画飞鸟一列。左、右甬道顶中脊四立佛像,见於58、63、97、99、163、179、193、198等窟。立佛多为一手托钵,一手执禅杖。
  於左、右甬道顶的侧壁画本生故事,仅见於198窟。画面均作横长方形构图,每幅画中表现两个情节。画面大多被刻划残损。现据画面残迹,分别说明其情节与内容。
  左甬道顶东侧壁,北端画面残甚,内容不明。南端为大施抒海。画面为绿色海水中,红色小鱼游动,中立一裸体人,双臂向下掏海。右立一天人,头上有数蛇头。右立一人,上方二飞天。
  左甬道顶西侧壁,北端为须大拏本生。画面右侧为一婆罗门,伸手求乞。太子作跪状,左立二小儿。左侧,二小儿双手被捆於背后,其后随行一婆罗门。南端画面,情节不明。
  右甬道顶东侧壁,北端为月光王施头。画面右侧,树下立一人,以发绕於树上。旁跪一人。左侧立二婆罗门,旁跪一人。南端为尸毗王割肉贸鸽。左侧,一人坐於座上,胸前有一蓝色鸽子,右上方飞来一鹰,其左立一人。右侧立一人,似在以刀割肉,右下方站一老鹰。右立一人,抬腿登秤盘,旁立一人。
  右甬道顶西侧壁,北端为光明王本生。画面左侧,立一象,象前立数人。右侧一人骑於奔象上,双手提树,树下立一人。南端为睒子本生。画面左侧,一王以箭射二奔鹿。中间一人以水瓶汲水。右侧坐二老人。
  右、后甬道顶画七宝示现,仅见於第123(德人称衔环鸽子洞——H?hlemitdenringtragendenIauben)。壁上画出金轮宝、白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和主兵宝(插图一五二)。壁画全部已被德人揭去。
  四 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及后室
  壁画题材的演变
  见於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的壁画,大体已如前述。中心柱窟在克孜尔石窟和龟兹其它诸石窟中,都是年代延续较长的一类洞窟。因此窟中壁画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必然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我们探讨它的演变特点时,自然要涉及到克孜尔石窟以及中心柱窟的分期和年代问题。过去国内外一些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克孜尔石窟的分期提出种种推测和意见,结论不甚一致。近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石窟考古实习组,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助下,对克孜尔石窟进行调查、记录、测绘和部分洞窟的清理等工作。就中,有关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的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宿白先生已撰写了《克孜尔部分洞窟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的初步探索》论文【注8】。文中根据部分典型洞窟的类型与组合关系,并参照若十洞窟打破关系和C14同位素测定的洞窟年代,将洞窟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 大约接近於310士80—350年士60年;
  第二阶段 大约接近於395士65—465士65年以迄六世纪前期
  第三阶段 大约接近於545土75—685士65年及其以后
  这样划分的三个阶段,或暂称为三期,也同样适用於中心柱窟。
  第三阶段的下限,有可能延续到八世纪下半叶。这里补充一个窟例作为证明。
  在后山区的229窟,我们发现这个方形纵券顶的小窟中,有两点迹象过去未被人们注意。一是在窟形上,此窟侧壁与纵券顶衔接处,没有转折成直角的叠涩或圆形的凸棱,这在克孜尔石窟的纵券顶方形窟和中心柱窟中,都是不见的特例,但在龟兹其它石窟年代较晚的洞窟中可以找到些相似的实例。其二是该窟壁画的细部中出现了明显的汉式云朵。此窟纵券顶的中脊处,画二立佛像与一坐佛像相间排列儿组佛像,在坐佛与立佛之间画以汉式云朵相间(插图一五三)。这种云朵的式样,是汉地绘画式雕刻中很习见的形式。它在克孜尔石窟中仅仅见於此窟。但在库车库木吐喇石窟被公认为具有汉族画风的洞窟中,则是比比皆是,在敦煌莫高窟内就更为普遍了。从云朵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种云朵相当於内地石窟的盛、中唐时期,即约为八世纪的下半叶。由此可以推断229窟的年代当不会比此更早。那么中心柱窟的第三阶段的年代下限当亦与此相近。
  宿白先生论文列举了儿种洞窟之间的打破关系,它们是确定有关洞窟早晚的确凿证据。除了洞窟之间的打破关系外,我们还发现在洞窟内存在若十局部改建或壁画重绘的实例,前人於此鲜有注意者,这样往往容易将不同时期的壁画混淆在一起。笔者举出见於中心柱窟的两个窟例加以 说明,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迹象的注意。非中心柱窟中的情况,此处从略。
  在中心柱窟内进行局部改建,第193窟是个典型的例子。该窟的右甬道外侧壁和后甬道诸侧壁凿有小龛,其现状如插图153所示。我们从小龛和龛外的壁画重叠打破关系,可以断定小龛是后来加凿的,现分述理由如下:
  从现状看,左右甬道小龛的布局不对称,与通常对称凿龛的惯例不合,此其一
  右甬道外侧壁和后甬道右端壁上的小龛,将该壁原有壁画打破,壁面上原画的两条连续花纹带被隔断、破坏,此其二;
  小龛内壁画下为红色泥层,红泥层延至龛外,盖住龛外原有壁画。而龛外原有壁画下的泥层为灰黄色,与龛内红色泥层颜色迥异,此其三;
  后甬道前壁小龛外左侧,壁面画一龙头,这种龙头一般均画於荼毗焚棺图中,是棺盖上的装饰物。此壁上原画之棺材已被小龛破坏,故仅存龙头。在龛右侧仍能见到焚烧棺材的火焰纹。据此可知,原画荼毗焚棺图被后加凿之小龛破坏。小龛凿出后,龛内曾塑像(今已不存),故又在龛下加画方形高座。新壁四与原有壁画重叠,此其四;
  前室东侧壁有一小龛,龛内抹红色泥层,与甬道内加凿小龛之泥层相同,此龛也应是后来加凿的,此其五。
  以诸证表明,193窟原为主室正壁开一龛的中心柱窟,后来在窟内进行局部改建,加凿了小龛。
  在窟内壁面上重绘壁画,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原有壁画上不加敷泥层而直接重画,因此重层迹象不明显,极难区分。前述之193窟后甬道前壁龛下重层壁画,即属於此类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原有壁画上加抹泥层,然后再绘壁画,其实例见於第69窟主室左右侧壁的北端。这些局部改建和局部重绘壁画,多出现在第二、三阶段中。我们在考察洞窟壁画的布局和题材内容时应该注意加以区分。
  以下我们根据对克孜尔石窟初步划分的三个阶段的顺序,将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壁画题材内容的演变,概述於后。为了与洞窟形制相对照,对窟形的特点也略作说明(详见前引宿白先生论文)。
  第一阶段(早期)中心柱窟:
  洞窟形制上,主室顶部均为纵券顶。洞窟平面,主室与后甬道等宽或主室宽於后甬道。均无后室,皆有与左、右甬道同高的后甬道。主室顶部与侧壁连接处,均为一层叠涩。主室和左、右甬道侧壁均无龛;主室后壁均凿一龛。均无前室。
  主室券顶中脊处,壁画题材以天象图为主,组合比较复杂,一般包括日天、月天、风神、蛇形龙、立佛和金翅鸟。券顶侧壁画菱格本生和菱格因缘故事,以本生为主。菱格本生画面中,除表现主题内容的情节外,一般不画装饰性的树木、禽兽等。甬道壁面,在后甬道的前、后壁仅画涅槃或茶毗焚 棺,左、右甬道侧壁遍画舍利塔,塔中多画舍利盒,间有画出坐佛的舍利塔。甬道顶部仅画菱格图案,不见其它内容。在个别洞窟的左、右侧壁,出现度善爱犍闼婆王等内容。
  第二阶段(中期)中心柱窟:
  除沿用早期中心柱窟的形制外,出现许多新形式。主室顶部除纵券顶外,又出现斗四顶、一面坡顶、平棋顶、穹窿顶等不同式样。出现将后甬道扩大加高的后室,有的洞窟并出现前室。洞窟平面、后室和甬道宽於主室的形式成为主流。主室后壁、侧壁和左、右甬道侧壁开凿小龛,列龛的洞窟,数量增多。后室后壁、主室侧壁塑涅槃或立像。主室侧壁与顶部连接形式,除一层叠涩之外,又出现塑出枭混线或加挑梁的复杂形式。有的洞窟在左、右甬道口加作门楣。
  主室顶部为纵券顶的洞窟,中脊处壁画天象仍是主要题材。中脊画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的洞窟增多。中脊天象图出现简化的形式,组合趋於简单。券顶侧壁,菱格本生故事画仍在流行,但菱格形式有所变化,出现平顶山峦为边缘的菱格,菱格内装饰性水池、禽兽增多。菱格因缘故事成为券顶侧壁的主要题材。菱格因缘的画面中,出现以塔为背景的构图形式。后室和左、右甬道壁画,除沿用早期中心柱窟的题材之外,出现了许多前所不见的新题材。如第一次结集、佛传中的树下降生、七步生莲、龙浴太子、出游四门、厌欲出家、降伏火龙、提婆达多以石伤佛等。此外菱格本生故事、横幅构图的本生故事以及五趣轮回图出现於左右甬道侧壁。立佛像在甬道侧壁出现并成为一种重要题材等等,这都是中期中心柱窟后室、甬道壁画内容上的新变化。后室、甬道壁画内容显著增多,更加多样化,在题材内容的组合上也出现多种形式,涅槃和舍利盒的简单组合形式仍在使用,但塔中放置舍利盒的舍利塔逐渐消失,被舍利塔中画坐佛的式样所代替,塔的基座正面出现踏步。涅槃、荼毗焚棺、八王争舍利、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佛从三道宝阶降世间的组合,数量显著增多,有的还加入第一次结集的内容。涅槃、菱格本生;涅槃、佛传;涅槃、佛传、本生等组合,都在以涅槃为主的组合中增加了解的题材。佛传、立像;单纯画立佛的组合,不仅以立佛为主,同时把涅槃的内容去掉,这是中期中心柱窟中,出现的新题材、新组合。甬道顶部壁画,除菱格图案外,还出现立佛、天象、本生、飞鸟、七宝等内容。
  第三阶段(晚期)中心柱窟:
  洞窟形制趋於简化,主室顶部又以券顶为主,主室侧壁与顶部连接形式也变得简单。枭混线、挑梁等细部装饰明显减少。
  壁画的题材内容和组合都趋于简化。券顶侧壁,菱格坐佛、菱格塔中坐佛和千佛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少数菱格因缘故事画,画面情节也简化得无法辨识其内容。后室、甬道壁画题材,以塔中坐佛和千佛为主。除个别洞窟尚画涅槃外,多数洞窟中已不见涅槃像。主室顶部和甬道壁画内容统 一起来,变成同一的塔中坐佛或千佛,是晚期中心柱窟壁画内容的新特点。千佛题材成为壁画的主要内容,表明大乘佛教经典题材的影响增多,这是晚期中心柱窟壁画内容最突出的变化。
  综观克孜尔中心柱窟的主室券顶和后室、甬道壁画内容,主要是释迦前世种种本生故事。今世本行、教化事迹和因缘、譬喻故事,集中地表现释迦一人。这种情况应是小乘佛教唯礼释迦的一种反映。虽然在克孜尔中心柱窟的中晚期洞窟的壁画中,也出现了千佛之类的大乘佛教的题材,但它在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壁画题材中,并不占多大比重。这种情况与龟兹流行小乘佛教的史实,是相吻合的。
  《出三藏记集》卷五喻疑第六引僧睿的话谓:“三十六国小乘人也。此衅流於秦地,慧导之徒遂复不信大品。”
  同卷《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也说:“外域诸国或偏执小乘,最后涅槃显明佛性,而犹执初教,可谓胶柱鼓瑟者也。”又谓:“故执学小乘,云无十方佛,唯礼拜释迦而已。”
  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壁画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要题材,正是小乘佛教“唯礼释迦”的具体反映。我们还应注意到,在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窟中,涅槃这一题材的壁画,儿乎窟窟必有。似乎也是通过“最后涅槃显明佛性”的一种表现。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壁画题材内容表明,龟兹主要流行小乘佛教。这点在玄奘的记载中也说得很清楚。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条,记载七世纪初龟兹的佛教情况是:
  “伽蓝百馀所,僧徒五千馀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洁请耽翫,人以功竞。”
  到七世纪未,龟兹佛教仍流行小乘,大乘经典在龟兹仍不被重视。惠英辑的《华严经感应传》引圣历年间(公元698—699年)于阗三藏实又难陀的话谓:
  “龟兹国中唯习小乘,不知释迦分化百亿现种种身,云示新境界,不信华严大经。有梵僧从天竺将华严梵本至其国中,小乘师等皆无信受,梵僧遂留经而归。”
  慧超於开元十五年十月从疏勒到达龟兹,目睹了当时龟兹的佛教情况。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有如下记载:
  “又从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此。龟兹国足僧足寺,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
  慧超指出,八世纪初龟兹佛教仍行小乘法在龟兹有汉僧住持的寺院,汉僧行大乘法,汉僧有的是来自内地。
  内地汉僧的西来,与唐王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不无关系。据《唐会要》卷七十三记载: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移安西都护府於龟兹,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曾陷安西,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唐王朝收复四镇,依前於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直到贞元六年(公元791年)吐蕃再度陷安西,,龟兹与内地的联系才被隔断。此间安西都护府设於龟兹长达一百馀年。这一时期内中原汉僧西来龟兹的很多。库车库木吐喇石窟中有不少这一时期汉僧的汉文题记,并开凿许多有显著汉族画风的洞窟,克孜尔石窟中发现的汉文题记、遗物、229窟出现的汉式云头纹,也都集中於八世纪以后这段时间。这种情况,应是内地佛教和佛教艺术影响龟兹的一种反映。克孜尔中心柱窟晚期洞窟中大乘教千佛等题材的增多,与内地佛教艺术的影响,或许有一定的关系。而于阗地区这一时期也流行大乘教,于阗的大乘佛教艺术对龟兹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应予以注意。
  我们认为从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壁画的题材考察,引出其题材内容主要是反映小乘佛教信仰的结论,并不是要否认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所存在的影响,也不是说在克孜尔石窟中(包括中心柱窟)没有大乘佛教的因素【注8】。我们想强调的是,小乘佛教的因素和影响在克孜尔石窟的题材内容方面,是比较强烈和突出的。我们在研究龟兹佛教史和龟兹石窟时应该予以充分的注意。

附注

【注1】莫高窟第257窟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请参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有关图版。(日)平凡社1980年版,(中)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注2】为了叙述方便,菱形格圆面均编号排列,没有编号的,或没有具体情节,或画面已残损。叙述时,按编号的顺序进行,先介绍画面,然后参照有关汉文佛典以考定其内容(见於多种经者,仅引一种,馀者概从略)。画面情节不明或难以考定的,暂缺。 【注3】据千泻龙祥《本生经类の思想史的研究》附篇本生经类照合表,故事见於巴利文本生经Mahavastu Vol.Ⅲ PP.28~30和Jataka (Fausb?ll's Edition)第20及58。见樋口隆康《西域巡礼》壁画解说。故事大意为:池中的魔怪常将来饮水的动物拉入井中吃掉。猴王率诸猴到池边喝水,以芦管吸池水饮之,使魔怪无法抓到。可参看现代译文: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之《芦苇饮本生》。 【注4】说明已见於前述者。只列名称,不再赘述:画面与前述不同者,补充说明之。凡壁画已被割走,编号下加横线标明。 【注5】由於此窟菱格本生画面模糊难于辨识,故以往介绍文字多略而不详。现依编号次序,说明菱格画面与内容,以便作进一步的辨识和研究。 【注6】介绍菱形因缘画时,仅说明坐佛像旁侧的画面内容内容可识辨的,在画面说明之后引有汉文佛典的有关部分以作参照。不、可识辨的,待考。 【注【注7】图中1、2、3.数字,为坐佛或立佛。箭头所指,即是该佛像所指画面。相应画面标为1'、2'、3'……,以与佛像对应。以下编号顺序,分别说明画面内容。

知识出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克孜尔石窟部分窟主室正壁塑绘题材、克孜尔阿阇世王题材壁画、克孜尔佛传四相图、克孜尔第69窟鹿野苑说法图、克孜尔第175窟生死轮图、克孜尔佛本生故事画题材种类、略述克孜尔戒律故事画、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龟兹事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世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克孜尔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