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崛起的舞台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4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崛起的舞台艺术
分类号: J81
页数: 7
页码: 321-327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崛起的舞台艺术情况包括实验剧团成为新疆第一个专业话剧团、制订并实施新疆戏剧运动发展计划、大众化的城市戏剧运动等。
关键词: 舞台艺术 话剧 电影

内容

1937~1942年间是近代以来新疆城市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在如火如荼的抗战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话剧、歌剧、电影、歌咏、漫画等艺术使本来就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新疆传统艺术又沐浴在现代文明的春风中。较之传统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和清代就扎根的京剧、秦腔、曲剧等传统舞台艺术,以话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在边城——乌鲁木齐的出现,是破天荒的大事,也是新疆各民族现代舞台艺术的开端。话剧等舞台艺术的出现都创下了数个第一:新疆有了现代意义的第一个专业剧团;新疆第一次有了戏剧运动发展计划;少数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语种的话剧剧目和剧作者;新疆第一次有了各民族的话剧演员;新疆第一次演出了抗战题材的话剧;..似乎这个“第一”还可以列下去。舞台艺术的出现是近代以来新疆城市文化最具现代意义的标志。
  一、实验剧团成为新疆第一个专业话剧团
  实验剧团全称是新疆文化协会实验话剧团,成立于1940年的“九一八”国耻纪念日之后不久,倡导者是当时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沈雁冰(茅盾)、副委员长张仲实等人,具体由1939年8月抵迪化的赵丹、王为一等著名演艺界人士组建。其实在实验剧团成立之前,迪化已经有了群众性的演出话剧、活报剧的基础。1938年10月至11月,迪化学联在中共党员的组织下举行了大中小学话剧比赛,演出剧目全是反映抗日救国的国防话剧,街头也出现了《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1939年5月在迪化公演了由新疆学院学生编剧、排演并公开演出的三幕话剧《新新疆进行曲》。这些无疑对实验剧团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由赵丹导演,王为一、徐韬、易烈、叶露茜、程婉芬等著名演员参加演出的三幕话剧《战斗》的公演成了实验剧团成立的前奏。实验剧团是有专业导演、演员以及严格工作计划和一批优秀剧目的专业剧团。从剧团人员的组成就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全国最著名的演艺界人士。成员和具体分工是:赵丹任导演并兼演员,徐韬负责行政总务工作、演员,王为一负责表演工作、演员,朱今明负责舞台方面工作、演员,刘伯珩负责宣传译论工作、演员,于村负责演出方面工作、演员,专业演员还有易烈、叶露茜、俞佩珊、程婉芬、陈英等。①在短短的一年零五个月中,实验剧团创作并演出了一批以抗战题材为主的优秀剧目,还积极培养各民族戏剧人才,辅导基层的戏剧演出活动。公演的大型多幕话剧有章泯原著,赵丹、王为一改编的《战斗》,赵丹等人集体创作的《新新疆万岁》,阳翰笙编剧的《前夜》以及《文乡》、《突击》、《古城的怒吼》等。演出的独幕剧有《小黑子》、《两兄弟》、《打日本》等儿童剧和《血祭九一八》、《顺民》、《最后一计》、《搜查》等。《新疆万岁》的创作和公演是新疆近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在迪化舞台上的出现,对新疆的戏剧创作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②茅盾曾撰文《演出了〈新新疆万岁〉以后》谈感想:“从它们(指《新疆进行曲》和《新新疆万岁》)的宣传与教育的作用上说来,虽然两者都有所成熟,但是从艺术的观点而言,两者都有不少的缺陷;话剧既是艺术品,所以艺术上的缺陷,就会减少了宣传与教育的力量。..《新新疆进行曲》与《新新疆万岁》二剧中,都是或多或少插写到了典型的事与人的,不过同时也毋庸讳言,这一些被多少插写到了的,也还不是典型中之典型。”③茅盾还就话剧剧本的创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如主题的确定,题材的选择等。这些意见、建议对新疆话剧艺术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剧团成立后为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对汉文会俱乐部进行了改建,满足了演出的需求。但原本计划建抽屉式舞台,终因机械设备不足,未能实现。舞美设计、布景制作和化妆技术等方面都相当专业化。实验剧团在剧本创作、培养新疆戏剧人才、辅导业余戏剧演出等方面均有建树。
  二、制订并实施新疆戏剧运动发展计划
  虽然“新疆戏剧运动两年工作计划”是以茅盾领导的新疆文协戏剧运动委员会的名义制定的,但具体实施的是实验剧团的赵丹、徐韬、王为一、朱今明、刘伯珩、于村等人。计划的宗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确立抗战戏剧之基础;二是协助各民族的戏剧运动,发扬其固有的戏剧艺术;三是训练戏剧干部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演员、舞台技术及剧场管理人员等)。①第一次两年计划的实施分为两期,每期为8个月,并把第一次两年计划的起始日期定在1939年10月10日全国戏剧节这一天。第一次第一期的主要目标定为6项内容:(1)创立剧场;(2)创立剧团;(3)创立训练班;(4)服务;(5)编写剧本;(6)演出。第二期的主要目标定为5项:(1)到各地巡回公演;(2)指导推广各区各族戏剧运动工作;(3)培训全疆各地各民族戏剧人才;(4)..;(5)完成新剧场之建筑与设备。此外还拟订了第三期实施计划,主要内容有:(1)建立新兴民族戏剧之演出方法及理论;(2)添设高级训练班;(3)设立专门研究室,研究戏剧各项专门问题,以及改良旧剧的演出方法和内容;(4)设立戏剧展览室;(5)设立出版部,出版剧本、戏剧丛书;(6)经常演出加大次数。②这的确是一个事关新疆现代舞台艺术发展的纲领性计划,在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演出实践与艺术理论研究、城市与乡村、培训与指导、剧本与剧场、展览与出版诸方面都进行和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而且从实施过程看,许多工作是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推进的。如果说有些项目没有完成,也非领导、组织者所愿,而是盛世才倒行逆施造成的。同实验剧团的成立一样,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开了新疆现代舞台艺术发展的先河。为普及新疆现代舞台艺术并提高演出质量和大众的审美水平,《新疆日报》做到了每剧必评,撰写戏剧文艺评论文章者又往往是茅盾、刘伯珩、徐韬等这些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文章有:茅盾的《通俗化、大众化与中国化》,刘伯珩的《新中国的戏剧与戏剧工作者》、《剧本琐谈》,徐韬的《寅剧与革命运动》,戴彭荫的《我们的艺术》,林月的《戏剧工作者的任务》,公拓的《我们的艺术》等。文章对现代戏剧的革命化方向、戏剧为抗战服务、戏剧的普及与提高关系、戏剧的中国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对新疆现代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茅盾在《通俗化、大众化与中国化》的文艺理论文章中提出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和中国化问题有的放矢,特别是对文艺大众化问题,他认为必须包括“教育大众”与“向大众学习”这两方面:“前进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大众所缺乏,而须我们教给他们;但大众的生活色彩及意识情绪,乃是我们所生疏,而须向大众学习的。两者不但没有矛盾,而且互相依存而发展;必须经由此途,然后‘大众化’问题可得合理的解决。”①茅盾的见解对新疆现代舞台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有指导意义。
  三、大众化的城市戏剧运动
  如果说实验剧团的成立是新疆近代戏剧艺术专业化的标志,那么兴起于大中学校的话剧演出活动就是城市戏剧艺术大众化的开端。其实以迪化大中学校师生为主体的话剧演出活动早在实验剧团成立前就开始了,它既是抗战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剧团成立的群众基础。迪化大中学院抗战话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延安派来的中共党人和内地来的爱国进步人士,话剧演出活动的中心是新疆学院、省一中和省女中,编剧和演员也是广大师生。影响最大的是1939年5月演出的《新新疆进行曲》,该剧由新疆学院学生乔国仁、党固、赵普琳等集体创作,剧本是经茅盾亲笔修改润色的。“演员由(新疆)学院的学生乔国仁、党固等担任,学院的维吾尔族学生也参加了演出。新疆教育厅编译委员会编辑主任刘伯珩(即白大方,中共党员)担任导演。剧本的内容是反映新疆‘四一二’政变前后社会政治的变化,宣传六大政策的胜利。这是新疆青年自己创作演出的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现实生活的第一部大型话剧”。②1938年10月,正值新疆第三次各民族代表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各大中小学的话剧比赛也同时举行。新疆学院演出了由林基路编导的独幕剧《乎号》和田汉等人编剧的抗战话剧《前哨》、《扬子江暴风雨》、《死里求生》、《太平年》、《游击队之子》等;省立一中演出了《守着我们的家乡》、《重逢》、《牺牲》等;省立女中演出了《哨声》、《朔风》、《一个受伤的游击队员》、《重逢》等;省立师范、市第二小学、女中附小、市第四小学等还演出了《共求解放》、《小朋友你错了》、《活捉鬼子》、《黄海汛》、《好孩子》等独幕剧。1940~1942年期间是校园话剧运动大普及、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校园话剧无论是表演水平,还是舞美、化妆上都较前期有了新的突破。这个时期各学校演出了一批国内著名剧作家的多幕剧、独幕剧。其中省立女中在中共党员朱旦华、张奋英等人的组织领导下,由叶露茜导演演出了宋之的编剧的《武则天》、《雾重庆》、《旗舰出云号》,夏衍编剧的《心防》,阳翰笙编剧的《塞上风云》,曹禺的《雷雨》、《北京人》等多幕剧,独幕剧有《缴枪》、《今日》、《一把剪刀》等十多出;新疆学院演出了陈白尘编剧的《魔窟》,张骏祥编剧的《边城故事》等多幕剧和《三江女子》等独幕剧;省立一中演出崔嵬、震之的《八百壮士》,吴祖光的《凤凰城》和陈白尘的《台儿庄》、《太平天国》等多幕剧,均由刘子平任导演,还演出了《在原野上》、《中华儿女》等独幕剧。即使在盛世才公开反共反苏投靠国民党后的1943~1945年,迪化的大中学校仍然演出了郭沫若的《屈原》、阿英的《春风秋雨》等话剧以及歌剧《黄河大合唱》等。在群众性话剧演出高潮中,现代舞台艺术也由校园走向社会,《新疆日报》社职工、新疆文化协会文化干部训练班、省商业银行等单位都纷纷上演抗战话剧。在迪化话剧运动的推动下,全疆各地也竞相成立业余剧团,据统计,1940~1942年间全疆各地的民族文化促进会已达295个,剧团31个,俱乐部89个(可容三百到四百人以上的俱乐部有49个),①这是抗战话剧得以从城市向广大农牧区普及的重要条件,这也把新疆的话剧运动引向了一个大众化的大普及大发展阶段。
  四、少数民族舞台艺术的发端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以传统的歌舞艺术见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少有发育成熟的舞台戏剧艺术,少数民族话剧、歌剧艺术也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日救亡运动中伴随新疆话剧运动出现的。虽然仅仅是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它已经为新疆少数民族舞台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疆文化协会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促进会在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组织领导下,从1938年后开始少数民族话剧的编剧、排演、演出,在此期间还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的戏剧人才。其中最早进行创作的剧本有维吾尔族诗人穆塔里甫的《战斗的姑娘》,哈萨克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哈斯木的音乐话剧《胭》脂等。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出的话剧首先出现在迪化舞台上,并推向全疆其他城镇进行演出。仅在迪化,就演出了维吾尔语的话剧、歌剧《战斗的姑娘》、《奇曼古丽》、《阿娜尔古丽》、《死亡线上的挣扎》,哈萨克语的《胭脂》和蒙古语的《牛马儿媳妇》等。同时还根据维吾尔族传统民间故事演出了《艾里甫与赛乃姆》、《巫医》、《再那甫被害记》、《热比亚与赛丁》、《帕尔哈提与西琳》、《俏牡丹》等话剧、歌剧。少数民族话剧在初创时期就得到了茅盾、林基路、赵丹等人的指导,特别是维吾尔语话剧《阿娜尔古丽》的演出,凝聚着赵丹、刘伯珩等文艺界著名人士的心血。维文会于1940年在乌鲁木齐公演了维吾尔语话剧《战斗吧,祖国》,盛况空前,“这个戏一时轰动乌鲁木齐,戏票抢购一空,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观众在俱乐部门前等票”。①维吾尔文化促进会为发展本民族的话剧艺术还组建了艺术剧团,并在伊宁市以各学校为基础,成立许多艺术小组,进行话剧演出。维吾尔语的话剧经过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起初是以艺术剧团为主在学校、果园搭台演出小喜剧和民间歌舞,演出的话剧也多是独幕剧,如《血迹》、《孤儿们的境遇》、《幻想中的医生》、《艾买提克》等。维文会文化俱乐部的成立,为演出大型舞台剧提供了演出场所,《战斗吧,祖国》、《奇曼古丽》等多幕话剧,《战斗的姑娘》、《艾里甫与赛乃姆》等大型多幕歌剧上演,同时还翻译演出了果戈里的《娶亲》、《酗酒的下场》等外国话剧。这些话剧、歌剧的内容都是反帝反封建的,特别是抗战时期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剧目占了相当比重,这是维吾尔族话剧艺术由初创走向勃兴的时期。哈萨克—柯尔克孜文化促进会也在各地区创办了俱乐部、剧团,并由学校的教师创作了《季别克姑娘》、《秀戛》、《阿依曼—秀丽潘》、《卡勒克阿曼—马米》、《乌库尔岱高利岱》等话剧,在校园和农牧区演出。
  新疆近代城市舞台艺术并不排斥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新疆文化协会也十分注重传统戏剧的改革,提倡传统戏曲应该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迪化的各戏班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相继排演了一批抗日题材的新戏进行义演,“天利戏班的赵德风等演出了《塔子沟》,新民剧团(俗称华侨班)演出了《卢沟桥》、《铁蹄之下》、《九一八》等”。②商界和一些学校、机关也纷纷进行抗战题材的京剧、秦腔、曲剧义演,以反汉奸为内容的新编京剧《枪毙阎瑞生》就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新编秦腔《血祭九一八》在迪化新星舞台义演时也收到很好社会效益。演出后《新疆日报》就发表了慕群的《我观旧剧》的文章,给予热情鼓励:“他们虽然是旧剧团,虽然演的技术成问题,但是足以吸引群众,宣传群众,在抗战中尽到了他们的任务。”③近代以来勃兴的新疆城市舞台艺术表明,在抗日救亡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话剧等现代舞台艺术和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完全可以以各自的优势在抗战文化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纵观抗战时期新疆城市舞台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它是抗日救亡文化的产物,是适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这首先是中共与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环境为新疆舞台艺术提供了发生、发展的舞台。其次是一批中共党人、爱国进步人士和文艺界著名人士的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如果没有他们的竭诚尽力,新疆舞台艺术的发展计划、剧团的成立以及形成大众化的戏剧运动就不可能出现。再次是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新疆各民族的知识分子起了先导作用,因为话剧的演出者首先是学校的师生,也首先由他们将话剧艺术推向社会。最后,演出的剧目儿乎都是以抗战为内容的,即属“国防戏剧”范畴。由于是在短短几年内以“突发”的方式普及起来的,于是虽然有很强的政治内容,但艺术上就不免粗糙,再加之戏剧理论研究不足,理论的滞后也导致演出实践的滞后,影响了艺术水准的提高。不过,抗战时期出现的新疆舞台艺术的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政治影响:“因为它们的内容与某种历史倾向相符合,在这些戏剧中这种倾向得到了肯定。”①这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附注

①王华轶,刘家琪.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下的新疆第一个职业话剧团——实验剧团.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8). ②王华轶,刘家琪.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下的新疆第一个职业话剧团——实验剧团.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8). ③茅盾.演出了《新新疆万岁》以后.1940年6月1日《反帝战线》第四卷第三期.茅盾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40~141. ①王华轶,刘家琪.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下的新疆第一个职业话剧团——实验剧团.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8). ②王华轶,刘家琪.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下的新疆第一个职业话剧团——实验剧团.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8). ①茅盾.通俗化、大众化与中国化.反帝战线第三卷第五期.1940. ②张树荣.抗战话剧壮边城.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①张树荣.抗战话剧壮边城.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①维吾尔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337. ②张树荣.抗战话剧壮边城.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③刘家琪,王华轶.抗日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革命文化活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10). ①〔德〕T.W.阿多诺.艺术与社会.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74.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合作项目——《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一版),共计13卷。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在当时出版经费短缺、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主编周菁葆、陈重秋先生的不懈努力,出版社要出版这套丛书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一版)的出版,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