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41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
分类号: J110.9
页数: 6
页码: 22-27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情况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调适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文化传播 文化整合

内容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调适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文化变迁、文化融合、文化冲突和文化分化中不断在进行。在历时性和共时性阶段,出现过与中华民族体内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间的整合,也有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整合。其文化整合多发生在文化传播过程之中。
  处在世界几大文化发源地文化交汇处的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频频发生。在这种碰撞和交流中,各种文化形态出现的雷同和同构、传播和平行发生的可能性都存在。实际上,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文化处在一种全方位、多层面的开放系中。从世界几大文明类型而言,中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均在此汇流;就东方文化而言,中国中原、印度、波斯、阿拉伯文化也在此相互影响、彼此适应;从中华文化自身说,居于王统地位的中原汉文化、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南方文化(以丝绸文化、茶文化为主)均在西域处于一种有机的整合状态;从丝绸之路西域文化特质看,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之间,乃至绿洲与绿洲之间、草原游牧部落之间、屯垦区与非屯垦区之间都在文化上相互吸纳,显示出文化对话的大气。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传播,亦有文字传播;有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商旅传播,亦有行旅僧人的传播;有官方传播,亦有民间传播。丝绸之路西域的民间文化得益于口耳相传,这固然是由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缘进行书面文字传播(如草原游牧文化)造成的,但因口头传播的速度、覆盖面、难易度都优于书面文字传播,故在西域,民间口传文学传统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许多史诗、民歌、民间故事、俚言俗语、神话传说世代相传,至今我们还能窥知它们的原始意蕴,这正受益于口头传播。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深受犍陀罗艺术影响的龟兹石窟中也有汉风雕塑,米兰佛寺的壁画中有带翼天使的形象,呼图壁岩画中反映的马祖崇拜与印度马祠求子仪式也惊人相似,在汉魏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主人是印欧人种,而服饰穿戴及随葬品多为中原的绣织品、铜镜等。西域文化是从东西两个方向来的文化中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也强烈影响过西域本土文化,但宽容的西域文化却并不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失去本原性,而是将其“内在化”。
  在历时性态上,丝绸之路西域文化的整合主要表现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西域文化在历时性态,后期文化并非以根除前期文化为代价。西域文化的演进证明: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新文化中包容着旧文化的因子,文化的新变并不排斥前期的传统文化。两汉时期,西域出现了南部绿洲文化、北部游牧文化和屯垦文化,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部的龟兹文化、于阗文化、东部的高昌汉文化和北部游牧民族的“行国”文化都与前期文化有不解之缘。隋唐时期,龟兹文化、于阗文化、高昌文化、屯垦文化在前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外,天山北部又融进了以突厥人为代表的突厥游牧文化。宋辽时期的喀喇汗朝文化、高昌回鹘文化、西辽文化并行发展。蒙元时期的西域文化“..较之前代,既有继承性,又有新发展。其继承性在于,这个时代的西域文化与过去一样,草原游牧文明与定居农耕文明、东方与西域文化并存。形式虽然依旧,但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①。明清时期,“伊斯兰教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经济到政治制度,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但是这种影响却不能根本改变各民族文化的基质”②。在清代,因驻军、移民屯垦,汉文化成为设州县的乌鲁木齐、哈密、巴里坤一带的主体文化。这种文化上的整合功能正是西域文化绵延不绝,既继承又创新的动力。
  在共时性态上,丝绸之路西域文化的整合表现出与东西方文化的回授特征。西域本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受容”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即出现了文化上的“回授”现象。这种“回授”涉及西域文化的所有领域,而以艺术及宗教文化领域为最甚。隋炀帝时,以龟兹乐、西凉乐、清乐、疏勒乐等为九部乐,至唐代,除隋朝原有九部乐外(只是将“礼毕”改为“燕乐”),又新增高昌乐,变成十部乐。龟兹乐在吕光伐龟兹后很快在内地风靡一时。隋唐时期在内地风行的龟兹乐,也受过波斯、印度音乐的影响。就是西凉乐,也是受龟兹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原音乐西传、北传的史实,龟兹音乐受中原音乐的影响是肯定无疑的。文化“回授”还反映在美术领域,“..克孜尔,或者说西域的‘凹凸法’是龟兹以至整个西域当地民族的创造;从这三种染法的比较来看,它无疑逐步接受了来自东面亦即来自中原的影响,这也是勿庸置疑的”③。以往认为佛教向中原地区是经西域单线传入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佛教在东传中亦有双向回授。有学者认为,佛教首先是由印度传入中亚地区,由中亚传入内地,传入内地时间比西域早,但“后来居上,佛教一旦在西域流传开,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均非内地可比,因而才出现了西域向内地传经以及内地向西域取经的事例”④。中原高僧向西取经、西域僧人到长安学习佛法都是佛教文化的双向回授。丝绸之路文化上“东渐”是“西传”的“回授”,或“西传”是“东渐”的“回授”,都是双向的,但均有所变形。
  从个性与共性关系看,作为地域性文化的西域文化受中华文化大传统的制约。西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主体文化中统一性中有差异性,统一性大于差异性的反映。中华文化从传统上讲:(1)讲究人格。人不希望自己只是没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或工具,而希望个人有个人的价值,受人尊重,并且自重。(2)伦理价值的充实与发扬。中国人讲究人伦,重视家庭和亲情,在朋友关系上讲道义、信守,在家庭关系中讲父慈子孝。(3)仁民政治。历代贤明君主的目的都是使人民生活安定,进而使伦理价值充分实现。中国人喜欢讲礼,也喜欢在生活中得到和谐,在艺术中得到美感。(4)爱好和平与忍耐的美德。(5)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特质在“伦理、艺术与宗教的会通”。伦理、艺术与宗教会通并不构成冲突,而是和谐的、有秩序的。①这就不难理解,尽管因地域、生产方式不同而历史上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但在文化特质上总有共性,即中华文化“共有的大传统制约各个民族的小传统。新疆同内地差别主要是发展进程上的时间差,而不是表现在文化内涵上的本质区别”②。同时,中华文化共性特征与各民族、各地域富有个性的文化并不相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各民族各地域的多元文化才使中华文化更具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巨大的整合功能。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文化虽然按地域、生产方式、民族差异形成南部绿洲农耕文化、北部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但文化差异中也反映着趋同性。如茶文化,虽是由中国南方开始传播,但西域的农耕民族、游牧民族都普遍接受了汉民族的茶俗,像南部绿洲居民喜饮清茶、盐茶、糖茶,北部草原居民善饮奶茶等。长期生活在西域的汉族居民也入乡随俗,适应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从这点讲,中华茶文化就是这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原的“胡服骑射”、西域许多风俗与“中华不殊”都说明地域性的文化小传统都受中华文化大传统制约,中华文化也因其众多地域文化、众多民族的多样性而显其丰厚底蕴。这无疑是文化整合的结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西域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现代文化转型进行文化整合,事关新疆文化未来发展的命运,也关系到新疆艺术的前途。对此,作一些深入探讨。
  西域文化是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而现代文化是伴随现代大工业生产、蒸汽机、电器、计算机以及各种现代科技、经营管理制度而产生的。那么,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西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究竟能不能适应现代文化?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传统文化究竟怎样适应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又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哪些有益的借鉴?
  首先从传统西域文化看,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西域文化的兴盛是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如果没有千年丝绸之路的开通,很难使绿洲、草原与外部沟通,西域文化只能在原生态中自生自灭。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八面来风,沟通了封闭的绿洲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整个西域文化处在开放状态。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西域文化的催生剂。西域文化在唐末以后渐趋封闭,主要是陆路丝绸之路的式微,而代之以起的海上瓷器之路使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充满勃勃生机。二是东西方文化从两个方向在西域汇聚,无疑对西域文化起了催化作用。东西方文化在西域汇聚时,曾不断遭遇、相撞、冲突、融合。在经过一个适应期后,西域文化在整合中广泛吸纳东西方文化,使西域文化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东西方文化在西域汇聚、融合,西域传统文化仍会处在文化闭锁中。亚洲腹地的西域,若不经外来文化催化一下,极容易给久已封闭的文化心态找到适合生存的温床。三是正是西域文化的中介作用,使西方文化东渐、东方文化西渐才有可能。在西域,各种异质文化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时,一些强势文化在此锐减势头后才有可能被其他文化吸纳,而一些弱势文化也通过西域“强化”后才被另一种文化所接受。西域传统文化的这种选择功能使东方文化吸收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吸收东方文化有了可能。
  传统西域文化对我们建构现代新疆文化和文化整合是有借鉴意义的。现代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开放性的,它靠现代交通工具传播,文化间的沟通主要靠现代信息媒介。从这点讲,传统文化是无法企及的。但是,传统文化曾出现的辉煌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古老的丝绸之路虽已成为过去,可是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给久已封闭的新疆文化带来了重振雄风的契机:重新沟通绿洲、草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重现丝绸之路文化往日的辉煌。当代新疆文化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以更宽广的胸怀接受东西方文化和风的吹拂。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内地在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转型以及西方的现代学术文化、知识经济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对我们有启神益智的作用。新疆还能不能重新成为东西方文化汇聚的交汇点?历史和现实都给了我们这个机遇,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握住。现代新疆文化完全可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重新起到中介作用。这是因为,古称西域的新疆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早在一百年前兴起的西域探险热在西方引起了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的热潮。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把世界学术界的目光聚焦于新疆,掀起新的西域研究热,真正建立我们自己的“西域学”。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仍然是沟通东西方的最便捷的通道,我国西部在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中很可能成为世界各国投资的热点地区,带动西部经济的起飞,随之而起的旅游文化热及相关文化产业又将成为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又是一个启动新疆文化工程的大好机会。
  其次,在新疆现代文化系统中,有许多来自西域传统文化的要素。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传统文化在新疆现代文化中的要素大略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来面貌;二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有所取舍,以更适应文化发展和文化当代性的需求。以第一种情况而言,古代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尤其是民间文学艺术形态被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十二木卡姆》、《江格尔》、《马纳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现代文化生活不相悖,反而使现代文化生活更显活力和凝重感。还有现在我们倡导的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虽然内容和形式上较古代有很大变化,但与古代先哲们追求的“华夷混一”、民族亲和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医药学也是一样,构成中华医药学的组成部分还有西域各民族的医药学。这些传统的医药学即使在现代西方医药学发达的时代仍未失去它的价值,还在为人类造福。第二种情况或许更为普遍,也就是说,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均不是全盘否定,也并非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只会是选择性地吸收。这是因为现代与古代毕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代变了,文化不变是不可能的。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俗文化到了现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完全沿袭古代的风俗,更不能容忍一些陋俗影响现代文明。在古代的民俗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和继承的东西,有些是内容过时,但形式是可取的,可以赋予新的内容。西域文化中早已存在的自强不息、正道直行、求是务实、豁达乐观等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也是可以合理继承的。它有助于以道德情感消解宗教迷狂,历史上是这样,相信现代也会这样。
  最后,我们也应看到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文化还不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后产生的现代文化,成为文化整合的障碍。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垂直隶属型社会结构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2)传统的贵贱等级原则和人身依附原则与现代平等原则的冲突;(3)法制社会要求和人治传统的冲突;(4)现代民主制度与传统家长宗法制的忠孝观念的冲突;(5)现代人个性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的冲突;(6)创造需求和保守心理的冲突;(7)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冲突;(8)竞争原则与中庸信条的矛盾冲突;(9)物质利益原则与伦理中心原则的冲突;(10)现代社会消费需要和传统的节俭反奢原则的冲突。①这些冲突中,有些属传统文化因所处政治制度、生态环境及生产方式形成的痼疾。虽然产生这种痼疾的政治制度消亡了,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但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退的。更何况,长期形成的价值体系、伦理原则、思维方式、心理态势也不可能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马上隐去。传统观念、思想、思维方式的整合还需要时日。
  西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具有两重性,它既有与现代化相冲突的一面,又有相契合的一面。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改铸、扬弃,使其与现代文化相契合;对于后者,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并以现代文化精神不断丰富它。

附注

①余太山.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337~338. ②余太山.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373. ③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347. ④吴焯.从考古遗存看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敦煌辑刊第8辑.1985. ①成中英.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之特质.台湾世界书局,1969.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新疆区域社会人文研究.铅印本.1993.12. ①曹锡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要求的十大冲突.文汇报.1986-04-2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合作项目——《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一版),共计13卷。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在当时出版经费短缺、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主编周菁葆、陈重秋先生的不懈努力,出版社要出版这套丛书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一版)的出版,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