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迁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本节介绍了锡伯汗都春剧的形成与锡伯族西迁戍边有着直接的人文关系。
关键词: 剧种 锡伯汗都春剧 艺术

内容

锡伯汗都春剧的形成与锡伯族西迁戍边有着直接的人文关系。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伊犁河两岸人烟稀少,大片土地荒芜闲置,边防空虚,面对沙俄帝国主义的威胁,清政府为加强防务,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始急调甘肃凉州、庄浪的满洲官兵、陕甘两省的绿营兵、张家口的察哈尔蒙古索伦兵六七千人驻防伊犁各地,但仍感兵力不足,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九年自东北盛京(沈阳)、辽阳、开原等地调锡伯官兵及家属随从3000余人,分两队先后西迁新疆。
  1764年农历4月18日,在盛京的锡伯族太平寺家庙里,数千民众举行盛大宴会,欢送亲人远赴新疆,之后驻守新疆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人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
  西迁大队人马出发时点燃了麻绳,根根相接,让故乡的火延续到了屯垦戍边之地。至今察布查尔锡伯人仍有着保存故乡火的文化习俗,表现出对火的崇拜信仰。
  1766年春,伊犁河封冻,两岸军民正式迁驻察布查尔,沿伊犁河南岸驻扎。据统计,西迁军民共计3275人,途中出生婴儿350余人,出发时自愿随来者403人,实际到达伊犁的实数为4030余人。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7年)西迁锡伯军民作为清廷边防部队组建成营,下设八旗牛录,即锡伯营,隶属伊犁将军府锡伯营领队大臣直辖。由此开始了他们屯垦戍边的使命。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