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入西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8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入西域
分类号: J825
页数: 3
页码: 230
摘要: 本节介绍了河西四郡一带的各种文化西传日盛,眉户、秦腔等戏曲文化在新疆丝绸之路北道一线日渐繁盛,并在当地生存繁衍。
关键词: 剧种 眉户戏 艺术

内容

自清乾隆年间始,到光绪末年至民国时期,随着清廷在新疆(西域)各丝绸之路要镇政权的进一步稳固,清政府持续就近自甘肃河西一带迁徙大批垦民入驻丝绸之路北道一线行各类屯田。随着屯垦区域逐渐扩大,商贸事业随之逐步繁盛,经济实力得到发展,移入的各类屯民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在这块沃土上已达到了谷有盈余,牛羊成圈的地步。关内,特别是河西四郡一带的各种文化西传日盛,眉户、秦腔等戏曲文化在新疆丝绸之路北道一线日渐繁盛,并在当地生存繁衍。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巴里坤置府,称镇西府”。眉户也随后进入此地,“巴里坤称眉户戏为‘小曲子’,在县境内流行普遍,已有200多年历史,一般不登台表演,多在民间‘自乐班’清唱。一些富家遇喜庆之事,请一些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搭班唱曲子戏,以作庆贺。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眉户戏,有《两亲家打架》、《蓝桥担水》、《花亭相会》、《卖布》、《小姑贤》、《卖水》等。民国初年,北乡(大河)农民还举办‘农家乐’(秧歌兼演唱‘小曲子’),走村串乡,载歌载舞,从正月唱到二月二。”①其辖属木垒县,小曲子流行之俗与镇西府同。在镇西府所辖奇台县,“八帮商人以奇台为中心在这座古城建立了商贸“旱码头”随之“商业繁荣兴旺,此时逐渐出现了眉户清唱”。
  眉户以它特有的演出方式和形制活动于乡镇之中,在这个时期它也同时进入了当时的迪化屯城和后来的迪化新城,活动于城乡内外。之后,昌吉、呼图壁一带也出现了眉户清唱自乐班。在同一时期“随着大规模的屯垦戍边,商行兴盛,外地人员大量流入。在呼图壁,当时主要流行秦腔、眉户、小曲等”。②在玛纳斯的北五岔、六户地、包家店、及兰州湾一带,曾流行过眉户。再往西去的沙湾,当地人称眉户为“小曲子”。直到20世纪30~50年代由清唱过渡到演舞台戏,“排演了眉户剧《张琏卖布》、《老换少》、《五哥放羊》等折戏。”“六七十年代排演了《梁秋燕》、《接帐本》等。眉户剧因群众喜闻乐听,至今在民间流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换内容”。③在伊宁,当地汉、回群众组织了一个小曲子戏(眉户戏)班,演出了《白蛇传》、《卖水》等戏。眉户戏也曾随各类屯民在丝绸之路中道焉耆一带落户,尽管当地的小曲子经过各种融合,在唱腔、音乐、口白方面与陕西眉户有较大差别,但剧目和曲牌名仍沿用眉户的旧名,人们仍称其为眉户戏。到20世纪20~30年代,焉耆曾出现了一些诸如马大汗、于振业、阿夫拉、榔头而里等曲子名角。演出了如《张琏卖布》、《卖水》、《四姐娃害相思》、《杀狗劝妻》、《打面缸》等剧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