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眉户西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8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眉户西传
分类号: J825
页数: 3
页码: 230
摘要: 本节介绍了在西方流传的眉户戏曲,如张掖眉户、酒泉眉户、敦煌眉户等。
关键词: 剧种 眉户戏 艺术

内容

眉户沿着丝绸之路西传,约于清中叶传遍甘肃全省,且流传极为普及,影响深刻。它的传入迫使一些地方的当地曲子戏让位与它,一些地区的地方曲子戏吸收了眉户的曲调形成了颇具风味的眉户曲,如民勤曲子,敦煌曲子。一些地方的曲子戏吸收眉户曲调后失去了原有的风格韵味,如武威一带当地曲调与眉户曲调相融形成新的剧种“武威半台戏”。眉户进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驻留日久,在风格音韵趣味中便音随人移,与原产地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唱词宾白所使用的方言语音和所采用当地民歌、小调经揉和后的曲牌上。
  1.张掖眉户
  这里眉户戏流传的历史较早。在明代屯垦移民时,眉户戏随着屯民从山西、陕西一带逐渐移入此地。移入张掖所属高台县居多,高台大寨子的秦腔戏班“乐善忠义班”就是这一时期整体移入的。清同治时期,当地艺人“杨学贤,赵大仁组建眉户戏在各村堡一边演出一边教徒传艺,使眉户戏得以传播,于是蛙坝、沙沟、花墙子、盐池、及新坝,红崖子等村也都相继建起了各自的眉户戏班。”那时,演出也大多以地摊子坐地为唱,或以折戏、小戏出场。音乐曲牌除常用的传统曲牌外曲调与此地秧歌剧有着不少嫡亲关系。在音乐曲调具有了当地民歌风味的同时,再由当地人用当地方言演唱就表现出当地眉户与陕西眉户在唱腔风格上的差异来,介于戏曲和民歌之间者为数不少。在那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当地眉户还从当地秦腔戏中学到了如:打击锣鼓经、伴奏乐器及服饰化装、舞蹈表演等为己所用的东西。由此,促使一些眉户戏班成长迅速,逐渐发展成为能演大戏的眉户戏班。
  2.酒泉眉户
  高台县的邻地酒泉也是一块眉户流行之地,在农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的业余班社大都是以唱眉户为主的,人们称其为“小戏”。自1921年始,有史记载的民间业余眉户戏班社有:“总寨魏得佑眉户班,兼收徒学艺。”魏得佑会弹三弦、会敲鼓,生、净、丑、末都能演,他演唱的眉户戏《王大娘钉缸》、《张琏卖布》、《小放牛》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之外还有“王新年眉户班”,多为小康人家酬神还愿演戏,并收徒传艺,是人所众知的小戏班;小沙渠的王佐廷、冯明信眉户班由冯明信置办戏箱,王佐廷全家男女六人参加演戏,因而人称:“冯家箱子,王家戏”;东升乡二村范家眉户班,在洪水各村演出红火。
  另有银达乡余家沟祁家眉户班,父子相传历时55年。
  酒泉眉户从大体脉系上曾有过陕西、山西腔派之分。在音乐曲调上受到过大戏秦腔和山西蒲剧的影响,所用曲牌主要取自于陕、山两地,曲调和名称相似,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依方言语音为基础的唱腔韵律风味各异,旋律乡土味很浓,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同时“还有一部分曲调是根据酒泉当地的民歌小调(也称小曲子)而来的”。
  民间把眉户称为“小戏子”、“眉户子”,流行有30余出小戏,如:《小放牛》、《打面缸》、《二姑娘害相思》等,故事内容与陕西、兰州、青海、张掖、敦煌等地的曲子类相同。都同样表现了平民百姓日常生计过程中的趣事情调,由于来自民间,因而贴近民众,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3.眉户在敦煌
  “从清代以后,敦煌主要流行秦腔和眉户。”眉户:敦煌民间又称“小戏”,或“平调”,多采用小调类的岗调、采花、五更、紧诉、西京、银纽丝、尖点花等。自清代雍正初年随移民由关内传入敦煌,逐渐由清唱、坐唱进而发展为舞台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敦煌眉户。
  20世纪30年代后,敦煌眉户逐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那时期,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民间眉户艺人众多。“其中高忠的丑角演得诙谐幽默,滑稽伶俐。他的拿手好戏《怕老婆顶灯》不但动作风趣横生,而且有头上顶灯,口向上吹灯,一吹即灭的技巧。”确令人赞绝,印象深刻。
  另如敦煌人郭诠,曾谋生于新疆,拜有名望的地摊子艺人为师,勤学苦练学艺数年,积累了许多眉户曲调,又因他精弹三弦,故人称为“郭弦子”。回乡后,艺高扬名全城,众多曲迷投身门下领教学艺。“同时他与精通眉户曲调的敦煌文化名人王用权等合作切磋删改了眉户戏《老换少》、《磨豆腐》等剧词中的糟粕,注入健康情节的唱词,经修改后说唱顺口、上下押韵、板腔入辙,成为当地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对敦煌眉户戏影响较大”。
  早期,敦煌眉户是在人们“闲暇之时,娱唱的一种清唱小调,敦煌一带民间俗称这种清唱为地摊子”。
  敦煌眉户声腔“语言朴实,咬字重,唱腔曲调融眉户曲调和当地小调为一体,又吸收陇东道情悠扬清雅的唱腔风格,糅合而成为独具一格的敦煌调。听起来既有陕西眉户的特色,又有陇东道情的韵味”。①
  敦煌眉户自清雍正初年入驻塞外以来,由清唱渐转入舞台戏绵延二百余年,尽管没有形成规范的戏剧程式且乐器也较简单,但它吸收了当地民间喜闻乐见的地方小调,曲调充溢着淳朴民俗风情,生活气息,因之深蕴在民众心间,为群众所喜爱,并渊源承传至今。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