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中眉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关中眉户
分类号: J825
页数: 1
页码: 229
摘要: 本节介绍了眉户戏的演唱历史、形成时间、剧种形式等几方面。
关键词: 剧种 眉户戏 艺术

内容

眉户,成为一个说唱曲种,已有了久远的演唱历史,在陕西一带发展成为剧种形式,大约形成于清代中叶。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5~1850年),关中一带华县、华阴的杨运子班,之后的党回儿班把眉户由坐摊卖唱搬上戏台,最初多与秦腔同台演出,名曰“风搅雪”。初于华阴、华县、渭南、大荔、商洛、西安一带上戏卖唱。到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元),杨老四眉户班于大荔、富平、耀县一带演戏,初以两小、三小戏为主,随后亦能上演如《蝴蝶杯》、《八件衣》一类大戏。伴奏乐器由琵琶改为三弦和板胡,增设梆子击节。清光绪末至民国初,仅西府凤翔一县即出现眉户戏班22个,如城北乡的沙凹班,东北乡的西白村班,南乡的白家凹班,西乡的柳林班等。东府一带有眉户班12家之多,如华阴的邢建堂班,竹峪班,土落房班等。华县的老观台班,北沙村班,南沙村班等。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眉户艺人,他们在长期献艺卖唱实践中对眉户的唱腔做了创造性发展,以时新曲调与旧曲调相结合,形成、造就出眉户的唱腔体系,号称72大调,36小调。这一时期是眉户发展完善成熟的繁盛期,剧目发展至600余出,如《定边娶妻》、《刺目劝学》、《四岔捎书》、《红灯照》等。清末以降,随着迷胡流行地域不断扩大,仅陕西境内就出现了五路曲子(眉户),即声调古朴而深沉的以华阴、华县为中心的东路(府)曲子;节奏缓慢前序悠婉为风格特点,以凤翔、宝鸡为中心的西路(府)曲子;曲调悠扬,过门短促以眉县、户县为中心的中路曲子,南路(府)曲子则是流入安康、汉中一带的眉户;流入延安,即陕北一带,曲调宏亮,高亢悠扬,具有陕北民歌风味的称为北路(府)曲子。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