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名称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名称由来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228-23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丝绸路上的眉户戏的名称由来和表演形式。
关键词: 剧种 眉户戏 艺术

内容

眉户之源尚无详细的历史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其主要曲调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另一说是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乡土味甚浓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迷胡”。
  也有人认为它是“弦索”类的继续,即以琵琶、三弦、筝等拨弦乐器伴奏的曲艺唱腔体。或说是元北曲之遗音。在元、明时,北方一带曾出现过一些曲种如:山东等地有规律的长短句相间的俚曲,民间称之为通俗杂曲或小曲;山西的各路道情;河南的曲剧,以及“洛阳曲子”;关中俗曲;秦陇一带的曲子等。经千百年民间相互流通,取舍组合,逐渐形成表演形式相似,以及方言语音各异的曲调韵律风格上的差异。
  这种融汇各地民间音乐、语言因素的曲艺唱腔体在陕西关中、东部俗称迷胡(亦称眉户),或称“曲子戏”,文人雅士称其为“清曲”。同时也东渐至邻省山西各地,流传于民间,与当地方言、民间曲调相融,别具特色。流行于西府秦陇一带的眉户又称其为西府曲子,“是一种曲艺曲种。主要演唱形式为坐唱。传统伴奏乐器有三弦、板胡、笛子、四页瓦、碰铃等”。“西府曲子的音乐古朴深沉,有唱腔曲牌200余支,其中[越调]、[背宫]、[五更]等是它的主体曲牌。西府曲子的书目以中短篇为主,大多是一唱到底,很少有对白或插话,代表书目有《文王访贤》、《踏雪寻梅》、《古城会》等”。这一带的眉户,长年活动于民间的节庆、婚丧、喜寿、巷院,以及庙会,闲暇之时。盛行于秦岭北麓关中西部一带和甘肃省的东、西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