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昌吉秧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7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昌吉秧歌
分类号: J823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昌吉一带的秧歌、社火活动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剧种 秧歌戏 艺术

内容

沿丝绸之路北道一线的木垒、吉木萨尔、阜康、玛纳斯、乌苏乃至伊宁、塔城边城的社火秧歌小戏活动规模大小各异,形式、内容大同小异,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仅就昌吉一带的秧歌、社火活动作些许概述:在民国时期,各会馆所举办的社火互相争妍,充分发挥各省的民间艺术特色,深受各族人民欢迎。“社火”项目有:龙灯、狮子、二鬼摔跤、秧歌、旱船、高跷等。“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都拥上街头为市民表演,有时还到农村演出。”当时昌吉的秧歌从组织者到表演内容、形式,与当时的首府迪化秧歌相似。
  多年来,昌吉社火一直常演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各乡镇、社区所组织的秧歌队人数和规模都超过了往年。且看近年正月十五日社火表演模式与往大体相似:市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部分企业,甚至有能力的行政村,均组排了形式多样、大小不等的社火队进入市区行进表演。各社火队组成形式如:秧歌、腰鼓、锣鼓、舞狮、舞龙、跑驴、划旱船、大头娃娃、竹马灯,戏剧脚色人物诸如:生、旦、净、丑,西游记人物唐僧、孙悟空、八戒、沙僧,以及四鼓、四花、绔儿、傻公子、丑婆婆等。各社火队人数不等,多则300余人,少则近百人,其中有苍头古稀老人;有豆蔻妙龄后生;均身着鲜亮彩衣,朱唇红颜,首插艳英随队舞行。
  秧歌、秧歌戏毕竟是属于民间流传的短而小的小戏,在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北、山西一带乃至河西甘州一带它上升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品种而兴旺一时,但在西北地区从宏观上来认识秧歌戏的社会地位,它比不过秦腔、眉户,仍属于三小类的地方杂戏,但它能够随各类人士进入丝绸之路北道各地并能长期生存下来,可见它的人文性之强,生命力之旺,它的某些音乐、唱段、表演也曾被新疆曲子所吸收、借用,而演化成为当地戏曲种类,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乡俗文化,它的根基深扎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之中。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