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名称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6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名称由来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193-19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曲子戏在新疆北疆一带主要是在方言语音和音乐风格上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剧种 曲子戏 艺术

内容

以上概述了曲子戏艺术的源渊及各地小曲子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新疆曲子戏剧团诞生及其社会意义,下面就有关质疑进行论述。
  1.关于新疆曲子名称的来源
  一是因地得名,这是有先例的,如:河南省的别称为“豫”,故称呼中原一带的戏曲为“豫剧”,川剧取其地名“川”为戏名,诸如滇、粤、湘、沪等剧无不是以地命名的。眉户之源便有几说:
  其一,便是其主要曲调源自于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并在这一带十分流行。
  其二,眉户传到西域敦煌便形成了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曲调融眉户曲调和当地小调为一体又兼有道情唱腔风格的敦煌腔调,民间俗称“敦煌曲子”。
  其三,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民间把嘉峪关以西俗称口外,把奔赴哈密、古城子、红庙子等地谋生称为走口外。特别是在19世纪末,清政府批准刘锦棠的设省方案在新疆“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①,“授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仍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宜”。“以甘肃布政使魏光焘为甘肃新疆布政使”。②这标志着“甘肃新疆省”的正式成立,此后在清廷的官方文献中都以“甘肃新疆”称呼今新疆地区。而新疆一词含有“故土新归”的政治意味。由此在一个时期之内民间惯称走“口外”谋生随俗的人为“新疆人”,以此推论把生活在“口外”一带的移民所唱曲子戏称为新疆曲子。
  此一说亦有一定依据:“‘新疆曲子剧’的叫法起始于1959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新疆曲子剧团之时,这是为了区别其他省区的多种‘曲子’和曲艺形式的坐唱、走唱,为避免混淆而定名的。”③另曲子戏在甘肃沿丝绸之路流行,因各地方言语音差异,故各地小曲子多冠以地名称呼,以作区别。如敦煌小曲,通渭小曲,兰州鼓子,(越调)武山秧歌,秦安老调,武都小曲等,虽名目各异,除方言语音略有差异,余实为一脉。
  二是以其形式和内容而得名,作为一个地方戏种,它必须要具备几个内在因素,即相对的规定性,从几方面表现出它鲜明的区域地方特征。如方言语音:这是形成音乐风格的基础,在当地方言语音基础上的民歌、小曲以及利用歌、白、舞表演的故事内容也即剧目等是否具有当地的乡土风味,是否土生土长。下面从它的各组成因素进行探考。
  首先是方言语音的渊源,前已叙述过丝绸之路北道、中道东段一带方言的形成,这里不再赘述。小曲子(眉户),它是在地方民间说唱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在它形成后西传的数百年间,主要是以唱、念形式为主的地方小戏,它的原祖山、陕、甘一带的俗曲以及东、西府曲子所使用的唱、念语音腔调无疑是以秦陇关中一带的方言语音为主干体,随着它在周边地区不断扩散,东至渭南一带;中、西在秦岭北麓的眉县、户县一带盛行一时,于是它在民间渐渐地易名为眉户,眉户(小曲子)随着人流西徙,在青海个别地区,甘肃东部、河西走廊一带生存下来,那种秦音声调在这一带又与当地语音声腔、民歌曲调经过长期融合,于是流行在各地的眉户(小曲子)就表现出了分别各具当地语言声韵的眉户调,如甘州的眉户“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加之本地方言语音的关系,故当地眉户与陕西眉户在演唱风韵上大有不同。”①“它所演唱的曲调有一部分是根据酒泉当地民歌小调(也称小曲子)而来的,酒泉眉户的风味不同于山、陕眉户之风味,旋律中乡土气味很浓”②“用当地方言演唱,语音朴实,咬字重,群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③上述记载明确的阐明眉户在河西四郡一带与当地方言语音、民歌小调水乳交融后所产生风格上的变异。如“唱腔曲调融眉户曲调和当地小调为一体,又吸收陇东道情悠扬清雅的唱腔风格,糅合而成独具一格的敦煌腔调。”由此可以这样说:“流行在这一带的眉户仍然沿袭了眉户戏的主要曲牌和戏目,以此为主框架,同时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来丰富自己,由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操着浓重的当地方言语音来唱、念眉户调,这样使得眉户即具有它原有声韵,又显出当地的乡土气息来。在这里,从基础上分析,他们所使用的语音,应该是甘陕腔调。因为世居此地的居民祖上仍是来自于山、陕地区,他们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源缘背景”。
  这种模式的眉户戏(小曲子、曲子戏)随着人流西渐至丝绸之路北道一带,在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载体——主要来自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徙民们在沿着丝绸之路一线的屯区、市井聚居下来,在那相同的语音文化基础上的说、唱民俗文化随着社区稳定扩大安居乐业也兴盛起来,于是眉户(小曲子)在各地以徙民的来源表现出本土的风格韵味来。这些风味有别的特征是建立在方言语基础之上的,这种风味有别的口音一直延续到如今。
  在他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难免要与当地各民族群众有所往来,在长期劳动生活相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维吾尔、阿拉伯、波斯等民族的词汇,如形同义异的词:房子(兼指家庭或家),缸子(水桶),形异义同的词:染(纠缠、粘糊)二天(改天)等,有些借词用直接音译如:乌马什(面糊)、砍土曼(挖土农具)、白喀尔(徒劳)等,还有些是日常生活中的方言词如:抬把子、(二人抬的运输工具),哈拉子(口水)、浪(玩、游逛),冷松(倔)、尕娃儿(小孩)等。在语法词组方面组合能力强。“姑子”、“姑姑子”、“一把子”、“端直”、“南傍个”、“北面个”、“桌子高头”、“沟里头”等等。还有副词和语气词如:“可佳、瞎擦、冷松、萨、的萨等等”。
  这些借用词汇和方言、词法词组被徙民们逐渐使用,传承下去就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别是北疆一带很有特色的方言语音。这类方言的形成酷似一个滚成的雪球;以其本土方言语音为核心,又吸收了当地上述语言因素,因而表现出与本土方言有差异的形制来。使用在曲子演唱中用那种方言、土语说唱更显得乡土气息浓厚、生动、活泼、风趣,如《张琏卖布》中的一段唱:那一年你害娃娃,一心要吃个大南瓜..骡子驮,大车拉,拉拉扯扯到咱家,切刀切,铡刀铡,煮了一锅大南瓜。
  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市镇相距甚远。在那个历史时期交通工具十分原始,使文化交流受到一定阈限,因而,各地方言语音极不划一,语音基础繁多,在小曲子的念白、唱腔中表现出陕西语音,甘陕语音以及北疆语音,为了使它在语音上有统一模式,有人建议曲子戏的念白应以吉木萨尔一带的方言、语音为标准音,使它成为舞台音乐化的艺术语言,突出曲子戏的地方化特征。
  其二,眉户音乐属于曲牌联辍体的戏曲音乐。根据前述眉户流传到各地的描述,客观而又理性的来看,眉户所到之地总是以它长期形成的曲牌音乐为主体,为核心,为主框架,又发挥它善于吸收各地民间民歌、小调、道情曲子说唱音乐的特点逐渐丰富起来的。在所到之地均与当地民歌小曲相融,但又不失自身的原本,在数百年的生存传承发展中,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下,以海纳百川的包容之态,西传至嘉峪关以西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各地,又吸收了当地维吾尔民歌如《假大爷浪院》中的“天山令”、“骆驼客”等民歌曲调以及锡伯族、撒拉族的民间音乐曲调等,经过取舍、创新逐渐形成具有丝绸之路北道一线为主的曲子音乐曲牌。如果说它的音乐基础方言语音形成过程和表现出的地方风味恰似一个大雪球形制,那么它的音乐形制的形成也是以陕西越调、平调为核心,经过兰州,进入河西走廊,在河西四郡一带驻留数百年之久,进入新疆,就包容了它所经之地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具有北疆特色的曲子音乐模式。
  多年来,曲子戏走上舞台后在曲牌的使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突破了坐唱时期恪守的曲牌联套形式,改为以词曲谐调、贴切、与剧情配合合理流畅为原则。从剧中角色人物、情绪气氛、环境出发,突破了曲牌的固定格律,在转换中添加了必要的背景音乐,为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剧情起到辅助作用。补充充实了序曲、间奏曲、尾声气氛音乐,逐步创立了自己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经。由单声部、单旋律发展为多声部、多旋律,增加了伴唱、重唱、合唱等戏曲声腔形式,增强了表现力。①
  其三,眉户是在地方民间艺术的传统基础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它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制式规模均小,最初以坐唱为主,逐渐吸收了秦腔“大戏”的模式,开始演民间生活小戏,或取“大戏”中的某段经改编演小折小戏,逐渐形成了戏曲的角色行当模式,它的角色行当最初多是“二小”(小旦、小丑),后来发展成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制式。眉户进入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在它登上舞台之前多以坐唱为主。
  眉户在河西四郡:“大都以坐唱形式活动,很少登台,本戏较少,多为小戏或折子戏,酒泉、敦煌民间又称其为“小戏”。早期的演唱方式是人们在闲暇之时,三、五人凑在一起简单到敲碟打碗可以唱起来的一种清唱小调,敦煌民间习惯把这种清唱称为地摊子。
  眉户在新疆呼图壁“没有专门曲子戏班,只是在民间流传。坐唱是它的主要形式”,“街头巷尾,家庭院落均可登场做戏,人们称它为地摊子”。眉户在昌吉,“先前,曲子戏仅限于民间传唱,无专门剧团,多为坐唱”。
  眉户在吉木萨尔;“以坐唱清唱为主要形式,没有专业戏班”。
  眉户在乌鲁木齐,表演形式起初以坐唱为主,可以一人独唱,二人对唱,数人轮唱,或一曲即止,或数曲相连。
  眉户在哈密,农村中一般以坐唱为主,有一人独唱,两人对唱,数人轮唱等。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眉户(曲子)西传途径之地以及进入新疆在表现形式上仍然保持了它的母体本色,因而,它在新疆北疆一带主要是在方言语音和音乐风格上发生了变化,使它具有一定的当地那么一种乡土气息。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