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京剧入三秦 陇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京剧入三秦 陇右
分类号: J821
页数: 2
页码: 155-156
摘要: 本节介绍了京剧进入三秦之后的发展和表演形式。
关键词: 剧种 京剧 艺术

内容

京剧于清末民初传入以西安为中心的三秦之地。“清宣统二年(1910)京剧科班枌榆社始入西安,社址设大厢子庙街浙江会馆。”①开梆演戏,由此京剧首次进入古城西安。1917年4月,京剧戏社春舞台成立,于宜春园剧场设台演出。全社演员阵容齐整,纳有诸多各行名角,设备齐全。其显著特点是以转台布景为长,并每日于《公意报》刊载广告,扩大宣传以招徕观众:“请看三绝:绝顶新戏、绝顶转台、绝顶布景。地狱宫殿惨刑大布景,均有转台现出。”观众一时蜂拥,欲见新奇,轰动一时。
  西安“易俗社”见状颇受影响,于当年10月购买秦舞台宜春剧场,使用了转台布景,试演了秦腔《复汉图》剧,亦大获成功,毕竟关中观众是长期以品赏秦声为俗的,戏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随后,“易俗社”、“三意社”诚聘京剧教练入社教习京剧武功、做派,从而丰富了武功、做戏表演技艺,提高了秦腔红生戏的演技。使得古城长安秦腔艺术吸取它种戏曲表演技能,从而丰富了自我,表现出秦腔艺人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质。
  随着京剧艺术在古城西安渐被观众所接受,4年后,有一批京剧艺人于西安组建了第一个京剧票房“广益娱乐社”。自此,京剧在关中落脚,有了一批逐渐成熟的观众,在戏曲演艺行中有了一席之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移驻陕西,诸多京剧艺人渐入关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津、沪等地大批难民挟同京剧艺人逃往西北避难,西安一带的京剧演艺随着这类文化载体的西移兴盛起来。当时有不少京剧名伶在各地挂牌演出,以谋生计。
  抗战爆发次年,由一批爱国志士发起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播华夏之声”为宗旨,创立西安夏声戏校为振兴民族文化、培养人才苦心经营5年之久。曾创演过表现民族精神的改编历史剧《陆文龙》。
  京剧于民国初年在陇右首先以清唱的形式于酒肆青楼中出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魏胜奎(架子花脸)率一京剧班到天水宛江春酒楼剧场演出,这是京剧在甘肃正式演出之始。”①12年后,先后有京剧戏班“长春社”、“易风社”在天水演戏。又有“同乐社”、“新春社”、“长春社”在平凉一带演戏。1935年,陇右首府兰州出现京剧新舞台剧社,又称“徽班子”专业京剧戏班。随后又出现了云声大戏院、胜利大舞台,颇受兰州观众青睐。到1941年,京剧新生活俱乐部组建,戏社拥有诸多名角和票友,演出剧目百余部,从而使兰州的京剧演出出现了兴旺态势。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社会团体组建的业余剧社也在频频演出各类京剧戏目,从而使京剧艺术在兰州一时繁盛起来。
  1945年后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酒泉也出现了由驻军所属力行剧团、华岳剧团在当地演出京剧。同期玉门也组建了京剧团,于玉门当地演出京剧。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