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豫剧艺术入新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豫剧艺术入新疆
分类号: J825.61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豫剧进入新疆后的发展和形成的特点。
关键词: 剧种 豫剧艺术 河南

内容

豫剧是随着中原大地上的徙民移居天山南北各地而传入新疆的,是中原文化西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移域现象基于屯垦戍边。据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丝绸之路北道玛纳斯一带来了一批中原移民:“中原地区的农民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独身或拖儿带女闯西口”,“来到玛纳斯安家落户,垦荒种地。”“尤其是三、四十年代,难民大量流入县内。”为收拢安置难民,“民国三十二年(19,43),成立了县垦务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委员,并专设两名垦殖管理员。在这些垦民中,以河南人居多。”“据对河南垦民的调查,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三年(1944)迁到新疆的共8000多人。”①这些河南难民陆续走“西口”,来到乐土玛纳斯,以屯垦为主,间隙外出打工。经过数年劳作,大多温饱有余,各家户人丁开始兴旺,加之仍不断有河南亲属,同乡前来投奔。在这些先来后到者中,一些能唱河南梆腔的人和艺人们常聚合在一起行各种演唱活动。在那么一种文化氛围中自娱自乐,体味一番乡音情趣。因而,豫剧传入古丝绸之路一些市镇时间要晚于京剧。
  中州腔韵进入乌鲁木齐是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由时居新疆的权贵之戚盛老五(盛世骐)自中原带来一戏班,20余人,入迪化于汉文会、西北戏院演出包括梆子、曲子、坠子等形式的戏目如《双骑驴》、《刀劈杨藩》、《花庭会》等戏。后来,又有以胡贤领班的中州腔韵戏班入疆,于呼图壁、芳草湖、玛纳斯、安集海一带中州人较多的乡镇、村寨演出各类形式的戏目如《断桥》、《柜中缘》等。“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当时的首府迪化,进驻该城的国民党政府军队河南籍官兵曾组织过一个‘河南坠子剧团’,在城内卖票公演。”②这个剧团全部是男演员,旦角也由男演员扮演,表演认真细腻感人,曾获得观众好评,他们演出过《双骑驴》、《八件衣》、《刀劈杨藩》等,后来部队调动演戏告终。这个剧团在当时的迪化为时短暂,但在观众中却有一定影响。此时期,到迪化打工的河南难民已为数不少,为剧团之常客。
  这个剧团所演的坠子戏,在其本土称之为“河南道情”,也叫“坠子嗡”,多流行于河南东南部一带。它的风格特点是曲调流畅,唱腔别致。道情剧的音乐由曲艺渔鼓、道情和坠子相合并,吸收了豫东秧歌、花鼓的曲调,又受到河南越调、豫剧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融合性戏曲音乐风格。它的伴奏乐器:二把坠子胡;一把高音、一把中音,外加二胡、笙、闷笛等,演唱时在主奏乐器坠胡和闷子的巧妙配合中突出了道情戏的说唱特点,形成风味别致的声腔。它最早由二人对唱,渐发展为多个行当,它的唱腔仍保留着渔鼓、道情说唱艺术的语言生动、唱词通俗易懂、民俗性突出的特点。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