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丰富多意的审美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丰富多意的审美内涵
分类号: J825.32
页数: 4
页码: 147-1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流传于新疆的秦腔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浓厚的传统意识。
关键词: 剧种 秦腔艺术 阿克苏

内容

流传于新疆的秦腔自进入丝绸之路北道、中道以来,以演历史故事、事件为主,表现出它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浓厚的传统意识,传统剧目所表现的故事远自夏商周时期如《黄河阵》、《铁兽图》、《逃国》;秦汉时期如《哭长城》、《鸿门宴》、《昭君和番》、《玉虎坠》、《安安送米》;三国时期如《凤仪亭》、《辕门射戟》、《长坂坡》、《定军山》;隋唐时期如《杀四门》、《劈山救母》、《木兰从军》、《打金枝》;五代、两宋时期如《五典坡》、《打瓜园》、《金沙滩》、《三岔口》、《杨门女将》、《铡美案》、《游西湖》、《白蛇传》、《火焰驹》、《破洪州》。直到元明清时期《窦娥冤》、《三滴血》、《白玉楼》、《四进士》、《十五贯》、《玉堂春》、《三娘教子》、《双明珠》等等。约近300出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剧目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秦腔艺术之精髓。它的各组成因素: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各行当所工表演程式等,无一不是历代艺人长期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通过演艺传统剧目,从中汲取养分,使这种独具西北风格的戏曲品类在这里再现出来,继承下去,使它始终姓“秦”。
  秦腔艺术以它独具风格的歌、舞、乐、辞为表现手段;音乐以板式变化体式为依据,以生、旦唱腔为核心演绎派生出表现各类脚色的行当;衍变出表现各行各类情绪的板式唱腔;细致入微的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它与民俗文化广泛而又深入的结合于一体,浸润渗透到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
  秦腔艺术以它淳朴敦厚的方言语音为基调的唱念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内容深深的吸引着民众,因而在一段较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在各种场所,观赏秦腔表演成为陕、甘、宁、青、新疆一带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十分看重并盛行的文化娱乐之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清-焦循《花部农谭》自序中所言:“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便真实的从一个侧面描述了这种便于模仿的大小戏种在平民百姓生活中视其为精神寄寓的记载。
  秦腔艺术对于广大的下层民众传播历史和灌输文化知识,塑造文化性格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其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如通过观看商周时期的历史故事剧《炮烙柱》、《进妲己》等可知殷商时期以商纣王为首的贵族阶层施政之残暴。通过观看《逃国》、《卧薪尝胆》、《荆轲刺秦》等剧可知世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带的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贵族阶层为核心为谋权夺地驱使平民百姓为其征战的历史史实。正如一位秦剧老艺人所坦诚表述的那样:一部老戏(传统剧)就表现了一个时代,讲述了一部历史,观众通过看戏对咱们民族的过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观看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在民众心目中逐渐树立起华夏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精神之博大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大戏秦腔,小戏眉户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文化的民众,可谓是提高文化知识十分普及而又便捷的途径,客观上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正如清代文人聂敦观在他的《呵呵道人诗草——观剧》中所记:“就中闺门初识字,明词能诵《鸾凤记》。”便是民众通过看戏学得一些文化的写照。
  秦腔艺术还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以此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如以北宋仁宗年间为时代背景的历史故事剧《铡美案》以及以此剧分解演绎的《杀庙》、《三对面》等折戏,通过几条线索褒扬了百姓所颂扬的“包青天”执法如山,为民申冤,忠诚清廉的清官形象以及百姓对清官的心理期盼;贬斥、鞭笞了陈世美败坏为人之道,伦丧德性的丑恶行径;对秦香莲母子的不幸遭遇给与极大地同情和呵护。故事启发教化人们要与人为善,不可忘本,不可嫌贫爱富,攀依权贵,心生恶念,丧失人伦。此剧自问世以来成为各剧种的经典性保留剧目,成为西北地区广大民众家喻户晓,人们闲话时常议的话题。对有背伦理的行为会遭到众人的指责,被斥为“陈世美式的人物”而为人们所唾弃。因而,人们以此为戒,规范自律着各自的言行。
  秦腔剧目中有许多表现华夏民族在历史上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戏目,如《杨门女将》、《金沙滩》、《天门阵》、《精忠保国》、《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剧。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慨然正气,体现高贵民族气节的舞台人物形象;歌颂和褒扬了那个历史时期为国为民抵御外辱入侵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感;表现出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大无畏的民族文化精神。特别是象《百岁挂帅》这样的经典性名剧,更是表现了中华民族高贵的爱国情结,舍身卫国的人格品质。百岁老人尚且如此,后生之辈更当勇往直前。
  秦腔剧目中还有许多表现忠奸斗争、褒扬忠臣廉相、贬斥奸佞谄臣的戏目,如《赵氏孤儿》、《海瑞罢官》、《游西湖》、《清风亭》、《四进士》、《狸猫换太子》、《唐知县审诰命》等情节曲折且矛盾冲突十分强烈的戏目,使观众在品戏的过程中始终产生忠廉孝义必战胜奸佞邪恶的心理期盼,从而教化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增强对奸臣污吏的痛恨,产生对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清官的喜爱和呼唤。
  秦腔剧目中还有大量表现平民百姓生活情结、情趣和宣扬仁、义、礼、智以及“五伦”为律,隐含着天人合一理念道德规范信条的戏目,这对于那些文化知识有限或没有文化知识的广大受众体是更为贴近生活,融入情感,使之易于接受且引以为娱的精神寄寓之物。诸如《三娘教子》、《小姑贤》、《张琏卖布》、《两亲家打架》等戏目深受民众喜爱,久演不衰。
  秦腔戏目中以表现男女情爱,冲破重重阈限和束缚渴望婚姻自主,寻求真挚爱情,宣扬忠贞不二恪守姻缘的剧目更是受到民众的喜爱。诸如:《牛郎织女》、《柜中缘》、《王宝钏》、《五典坡》、《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等剧,均是民众津津乐道百看不厌的戏目。故事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与平民大众的心理渴求相合,构成一种同形同态的审美效果。
  秦腔观众常关注的还有为民请命,为民伸冤的戏目,对剧中遭受不白之冤的人物形象给予极大地同情和怜悯,在观戏的过程中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而落泪,心理上造成一种极度的压抑感,期盼着“清官”或路见不平的正义之士出现,表现出民众对民主、平等社会体制的渴求。这类戏目如:《窦娥冤》、《税务官》、《三滴血》、《游龟山》、《六月雪》、《游西湖》、《玉堂春》、《秦香莲》等。
  正是由于秦腔艺术、各地方剧种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和为陈述故事所锻造的修词所蕴含的文学特性,从而融合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广大的接收群体在长期品赏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塑造了他们的文化性格和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使这种文化融合入民俗文化之中并传承下去,物随人移在西域各市井传播百年之久,成为众多西北人藉和其他省籍人们所深爱的艺术品类。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