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屯田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2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屯田制
分类号: F329.03
页数: 1
页码: 0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西汉屯田时期的民间乐舞、百戏散乐现象不可能载入“正史”,但是屯田事业沿袭至清代便出现了较多的有关戏曲,百戏活动的描述。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屯田制 阿克苏

内容

汉朝为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扫清沿途中的种种干扰威胁势必驻军防守,粮草给养从中原运输亦有种种不便,因而施行屯田,它为筹集军粮,减轻国库负担,开疆扩土,保国安民“断匈奴臂”意义是重大的。西汉置使者校尉即在西域屯田:“初置校尉,屯田渠犁。至宣帝时吉以侍郎田渠犁,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①。在这段史记中西汉与匈奴曾五争车师,因车师是西域的门户,但最终还是郑吉凭渠犁一线屯田区作根据地,率屯田士卒民众破车师,维护了丝绸之路南道。
  汉代屯田制始于文帝时期,汉文帝纳晁错《募民役塞下书》的建议,行屯田政策,立收显效,因而汉庭沿袭下来,武帝元封年间起,在西域屯田直到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历时数百载为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交流了生产技术与生计经验,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伊吾(哈密)地宜五谷、桑麻、葡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蚕桑已在塔里木盆地一带普遍发展起来,在《北史·西域传》中记述:“高昌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焉耆一带:“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充锦纩”。于阗则:“土宜五谷并桑麻”。
  “人们首先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②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既表现出它的本能又体现出它的文化内函。
  西汉自张骞二出西域到郑吉破车师,威震西域,置大都护府,把西域统一在祖国版图由汉中央政府管辖历经半个世纪,完成了政治一统大业,它为发展生产促进生产技术交流、繁荣农牧经济,商贸交易提供了巩固的社会保障,同时,作为文化艺术载体的边民、驻军、兵屯、民屯这些群体必然的会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一系列的精神需求表现出强烈的欲望来。那些来自汉朝的民屯、兵屯们把他们在当地民间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西移到各个屯田区域,这便出现了中原内地文化西移与西域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相融的局面,并随着西域各地各种官民使团与中原政府的交往和民间往来把当地的乐舞和百戏东渐至中原各地。屯田制的本身形成为一种事业、国策,而历汉、魏、晋、隋唐至明、清至今沿袭不衰。由于历史文献保存有限,当时的史官、著史只重视政治军事大计,对于西汉屯田时期的民间乐舞、百戏散乐现象不可能载入“正史”,但是屯田事业沿袭至清代便出现了较多的有关戏曲,百戏活动的描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