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疏通丝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疏通丝路
分类号: J809.9
页数: 2
页码: 014-0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公元前221年秦时欢娱活动在关中已十分盛行。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角抵 阿克苏

内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六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一统集权的封建帝国,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颁布了一系列统一的各种政令,修道开渠筑城又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一时间秦帝国呈现出统一与多元化文化态势。秦中央政权对各地各类文化进行吸收整理甄别,同时尤其重视对各地乐舞文化的收集整理,吸收其优秀成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始皇令人绘制该国宫室图样,仿建于咸阳北坡上,并将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关中共建宫室一百四十五处,积聚女乐倡优万余人,纵歌作乐。”1977年从始皇陵断崖出土的有错金篆书铭文的“秦乐府钟”表明,秦时已设立击司乐舞的“乐府”机构。它的设立史实证明对秦汉之后文学音乐的发展繁荣意义深刻广大。《三辅黄图》卷一记载,仅上林苑宫殿“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灵,千人唱,万人和。”以此可知秦时乐舞欢娱活动在关中已十分盛行。
  汉初,西域各国已是“城郭之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虽属匈奴,不相亲附。”(《汉书·西域传》)这些大小诸国强弱不一,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但随着历史进程都已先后进入封建社会。汉武帝时,西汉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出于军事需要和欲疏通中原与西域诸方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的交流,欲派使节出使西域。“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骨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①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使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之久,取道昆仑北麓(此道即后之南道)返回长安,尽管没有达到初期设想的出使月氏与之结盟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但却带回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生产等方面的信息。“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②
  张骞接着又向武帝奏报:“臣在大夏时,见邛竹仗,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涩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③
  这段文字记述了早在西汉之前已有商贾之驼旅民间交往。运到印度(身毒)国的我国四川的有邛竹杖、蜀布等,邛山又名崃山,生高节之竹,布乃四川细布。张骞的奏报对汉武帝加强统一西域的意想更为坚定。于前119年再次派遣张骞二使西域诸国,进一步推进发展了中原集权与西域诸国及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汉民族与西域各部族间的交往,使得汉使往西域的使臣“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使老者多十余,少者五六辈。”①据《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乌孙发释道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岁余,其所遗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张骞二使西域其历史价值当今学者多有褒奖,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其《张骞西征考》中说:“张骞之凿空即彼之西域远征,在中国史上实为破天荒之快事”。历史学者王仲翰评述:“张骞通西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开了中亚交通的道路,使汉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先进文化传入西域,并远达欧洲。西域各族的文化也对中原产生了影响,葡萄、胡瓜、胡葱、苜蓿等许多新品种传入内地。因而通西域不仅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后乌孙竟与汉通婚。”这样更加亲密了中原与乌孙诸国间友好关系。
  由此西域各国的使节,商贾也络绎不绝接踵而来,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武帝元狩至元鼎年间先后在河西设立四郡以通西北国。河西四郡、两关的先后设立拉开了中原一统西域的序幕,作为丝绸之路东西段交接点,促使中原与西域乐舞、散乐的相互流通,作用是深远而又重大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