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交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交往
分类号: J809.9
页数: 2
页码: 001-0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阿克苏地区人民与中原各族人民文化的友好往来。
关键词: 文化交往 研究 阿克苏

内容

华夏民族文化自诞生之日始,便持“有容乃大”的襟怀,广收外域文化以丰富自我。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与各类文化交流与融合。戏曲艺术更是如此,它自萌芽始,在它逐步成型完善的漫长过程中与西域各族乐舞文化相容渗透,从而丰富了中原民族原有的散乐百戏,它与丝绸之路上的各类文化有着密切的相融关系,为戏曲演绎逐步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人民与西域边民早已进行着各种散乐百戏等文化交往,史料中记载着许多文化交流的美好传说。
  千百年来西域各族人民与中原各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往来,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民间和宫廷乐舞为纽带,在文化上进行情感和心理沟通。历代西域各王廷对中原中央政权从内心有一种依属、臣服意识。中原各朝代统治阶层与西域各城邦之国上层均以散乐百戏为媒介从而拉近各自间的心理距离,使得中原与西域的各类文化相融,世代流传。从中原与西域戏剧形成、发展、表演现象中可以看出,西域各族人民自上而下与中原各族人民不仅在戏剧方面,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友好交往记程。西域各族人民与中原各族人民朝野上下所共同建立的社会文化发展史,是多民族人民统一于祖国大家庭的文化基础之一。
  据《穆天子传·卷二·卷七》以及《列子·汤问》记载:穆王乃西周第五代王,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964年,翦伯赞注)曾率领一支庞大的其中包括一支乐队的商贸文化使团,经陕甘进入河西走廊入中亚至塔河流域跨昆仑山脉之北,越葱岭经塔什干达中亚西王母之邦(此线即之后的丝绸之路南道),穆王每到一地便与当地部落酋长亲切交谈,互赠礼品,集会欢娱“天子五日休于□山之下,乃奏广乐。”“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据考“□山”即今阿富汗近之蜀山,“玄池”即里海相邻之“黑湖”。穆王西行把中原八音乐器如丝,匏,竹,革,金类带到中亚,其中丝,匏类乐器随之而在西域逐渐传播,据传穆天子拜会了西王母,赠予西王母及其属臣幕僚们大量的丝织品等,“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这些文字在《穆天子传·卷三》中详有记载。于宜人的瑶池设盛宴款待并与周穆王欣赏双方乐人的歌舞优表演“吹笙鼓簧,中心翔翔。”西王母曾亲自为穆王即席作歌吟唱:“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悠,山川之间,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倾述对穆王以及东土大国风物人情的敬慕之情,穆王亦回歌答吟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果真。《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从这些史记中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中西外交现象,它更早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据《述异记》记述穆王是位好乐的帝王,善吹奏骨笛。《穆天子传》书中所记述的乐器大都是原中原一带当时的乐器,但其中有“荻”,“完”是西域边民乐器。这次盛大的乐艺盛会必将由穆王把中原乐器带到西域,同时也把西域乐器带回中原。穆王这次“西巡感狩”同时也是中原与西域的音乐艺伎规模空前的交流活动,为后世的百戏散乐的逐步完善做了超前的铺垫。
  穆王东归时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外国艺人擅长表演傀儡戏,在《列子·汤问》有些记载:“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弃山,返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喂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俱来者何人耶?’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这段文字描述了偃师所造偶人之机巧,令穆王等大为惊叹。便用副车带回中原,这也可以说是西域优戏传入中土的最早记载。
  《史记》中有关西域各部族与中原行文化交流的记载仍有许多,《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十六年(公元前2342),渠搜氏来宾”“献其乐舞”。“(夏)后发继位之年,诸夷宾于门,冉保庸会于池。诸夷入舞。”“诸侯八泽而来者千八百国”。上述记载表明在公元前1000至2000余年间西域各部族与夏王朝文化交往甚密。又,《大载·礼记》卷十一记载:“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氏羌来服。”《竹书纪年》载:“殷祖甲十三年西戎来宾”“殷祖甲十二年征西戎。冬,王返自西戎。”“商中宗太戎二十六年西戎来,王使王孟骋西戎。”《大载·礼记》载:虞舜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琯。”《竹书纪年》又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又如《竹书记年》中记述:“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舞。”这些点滴记载说明早在商周之前,西域民族就与中原内地夏王朝有过长期的多次的文化交往,把自己部族的乐舞文化奉献于夏王朝。以此可见华夏民族文化的多元意味,原始歌舞剧亦是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据《周礼》记载:“旄人,掌教舞散乐夷乐。”又载:“逖氇氏,掌四方之乐与其声歌。”这里的旄人,逖氇氏即古西域部族,可见自西周始中原王庭所施礼乐中便杂有西域乐舞。
  《晋书》卷十六《律历志》载:“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琯,以玉为之。又,武帝太康元年,汲群盗发六国时魏襄亦得玉律,则古者以玉为管矣。”穆王西游东归的盛大商贸音乐文化之举以及之前后的诸多文化交往表明:早在上古时期中原与中亚西亚已表现出一派交通物资文化交流的兴旺景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