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
分类号: I207.7
页数: 8
页码: 148-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艾里甫与赛乃姆》可谓代表。它以优美而富于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情节,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反抗封建宗法制度、争取自由幸福的深刻主题以及精湛成熟的叙事艺术,奠定了其在维吾尔族乃至整个丝路民族民间叙事性韵文作品中的经典地位。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民间叙事诗 《艾里甫与赛乃姆》

内容

在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艾里甫与赛乃姆》①可谓代表。它以优美而富于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情节,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反抗封建宗法制度、争取自由幸福的深刻主题以及精湛成熟的叙事艺术,奠定了其在维吾尔族乃至整个丝路民族民间叙事性韵文作品中的经典地位。
  关于“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早在西域历史上著名的喀喇汗王朝中叶(约11世纪初)就在使用突厥语民族中流传开了。随后,这个故事曾流传到中亚、阿拉伯地区以及欧洲某些国家。大约在15世纪初,维吾尔族民间诗人把民间流传的有关《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收集加工改写,写成了叙事长诗,并被民间乐师配上几十种曲调,在麦西莱甫歌舞聚会上演唱、流传,逐渐成为维吾尔族民间家喻户晓、世代传唱的诗章。
  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统治着别克里城的国王阿巴斯和丞相艾山外出狩猎,遇到一只怀胎的羚羊,两人不谋而合地放过了这只羚羊。当他们互相问起缘由时,都言称自己妻子身怀有孕,不忍心伤害这只即将分娩的母羚羊。当时,国王向丞相约定,如果生下一男一女,就让他们日后结为夫妻,并写下婚约文书,盖上金印。九个月后,丞相夫人生下一男孩,取名“艾里甫”;三天后,王后生下一女孩,取名“赛乃姆”。过了三年,艾山丞相患病去世,家境随之贫寒。艾里甫与赛乃姆从小一起读书玩耍,形影不离,后长大成人相互倾心爱慕,当他们得知父母早为他们订下婚约后更是山盟海誓,欢喜不已。国王阿巴斯和王后看到艾里甫家境衰败,便背信弃义,不顾女儿的反对,烧毁了婚约文书,并把艾里甫一家驱逐流放到遥远的巴格达。艾里甫在巴格达日夜思念着赛乃姆,决心长途跋涉与赛乃姆相会。在回来的路上,艾里甫巧妙地回答了角乃依特圣人的难题并得到了帮助。可他又路遇强盗被卖到艾莱甫的奴隶市场。不久,国王阿巴斯见女儿赛乃姆得病,为了驱邪他要为赛乃姆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正巧,艾里甫被国王差役买来,改名古里买特在花园中终日劳动。一次,艾里甫采集了鲜花并机智地将信夹在花中让女仆送给赛乃姆。赛乃姆见信后又急又喜,在女仆的安排下在花园中悄悄与艾里甫相会了。一名叫阿奇科克孜的宫女出于忌妒,向国王告发了此事。阿巴斯大怒,派兵抓捕艾里甫。艾里甫与赛乃姆机智地躲过了国王的搜捕,在善良人们的帮助下,逃出牢笼,奔向太阳升起的自由而幸福的地方。
  对纯洁、坚贞爱情的追求和赞美,并以此揭露封建专制的丑恶和黑暗,这是《艾里甫与赛乃姆》的基本主题。作品在开篇唱道:
  这首长歌流自我智慧的源泉,
  像夜莺的悲鸣激荡在每个人心间。
  我放开歌喉歌唱艾里甫与赛乃姆,
  为忠诚的恋人献上爱情的花环。
  追求和歌颂自由、纯洁、坚贞、诚挚的爱情,这一观念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就在丝绸之路的维吾尔人中根深蒂固了。到了11世纪初,即喀喇汗朝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撰写名著《福乐智慧》的时代,封建专制王朝的国家机器和政治制度业已完备成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烙有封建社会的鲜明标记。一方面,喀喇汗王朝统治区内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城市生活上升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当时的回鹘人开始接受伊斯兰教,在意识形态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受伊斯兰教思想文化影响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伦理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国家机器的严厉统治,森严的等级制度,国王、贵人、大臣、巴依、伯克、诗人、学者、商人、牧人、农民、工匠、仆役等的贵贱划分,以及由于伊斯兰教的清规戒律,制定了不合理的婚姻法和财产分配法,对妇女实行绝对区别男子的“面纱”制度。如此等等,对当时维吾尔族人固有的追求珍视爱情的传统观念带来了种种禁锢和束缚。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天性、赞美纯真自由的爱情观念与时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宗教的精神束缚形成了一个个悲剧性的冲突。这大约正是人们传唱“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以至后来的长诗,赖以寄托传统爱情观念,向往自由平等幸福生活,借以控诉封建专制罪恶的缘由。这大约也是《艾里甫与赛乃姆》这部作品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历史背景。
  艾里甫,这位虽为丞相的儿子实则却是劳动人民化身的年轻人,饱受生活的磨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不畏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在与封建专制恶势力的抗争中勇敢、机智地去实现与赛乃姆的爱情,构成了这一人物性格的主要内容。艾里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赛乃姆在国王花园中相会时所咏叹的一段内心独白正是这个人物性格的真实写照:
  赛乃姆江,你是我眼中的月亮,
  不幸的阴云遮住了她的光芒;
  赛乃姆江,你是我心中的玫瑰,
  思念的泪水把她侵蚀得枯黄。
  离开了你,赛乃姆江,
  我好像飘忽不定的柳絮;
  离开了你,赛乃姆江,
  我好像失去蜜汁的蜂王。
  为了你,苦难焚烧着我的全身,
  为了你,我愿意和吃人的世界对抗,
  为了你,我做了看管花草的奴隶,
  为了你,就是死我也要把仇敌灭亡。
  在这虚伪肮脏的世界里,
  只有你的眼睛才能看出洁白是什么样;
  在这酷寒的冬天里,
  只有你的声音才能给我带来明媚的春光。
  摘下罩在你脸上的面纱吧,
  不要像幻影在我的眼前摇晃。
  让我看看你星星一样的眼睛,
  让我吻吻你酒杯一样的嘴唇。
  我们已流尽了辛酸的眼泪,
  泪水并没有冲走我们的忧困
  既然真主不愿给不幸的人赐予,恩惠,
  赛乃姆江,我们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这是纯真、炽烈爱情的颂歌,更是为实现这爱情敢于向不公正的命运与社会挑战的抗争之歌。如果说,艾里甫这位“比山鹰还矫健的英俊青年”性格外露着暴烈、反抗、嫉恶如仇的话,那么漂亮的“羞落了花丛中的牡丹”的女主人公赛乃姆性格更多表现为温柔、淳厚、坚贞。这位国王的公主不受富贵名利的利诱,不怕以国王为首的王室的威吓,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忠贞不移地等待和实现与艾里甫的爱情婚姻。当艾里甫躲藏在花园中以探测公主的爱情时,赛乃姆毅然地挽着艾里甫的手臂走进花丛,唱出了对爱情的忠诚与期望:
  来吧艾里甫江,
  来吧,我要把你的手紧贴在胸膛。
  百灵鸟已经在花枝上唱起歌,
  鲜花也为我们幸福的相会怒放。
  把你的手给我吧,
  赛乃姆要把你的手紧贴在胸膛。
  我知道你经历了千辛万苦,
  只有我们才懂得今天欢乐的分量。
  在那分别的日子里,
  思念的乌云密布在我的心房。
  虽然住在豪华的宫殿,
  无形的镣铐却锁在我的脚上。
  叹息吹枯了窗前的树叶
  百灵听到我的悲歌也停止,了歌唱;
  赛乃姆每天都站在窗前,
  向着遥远的天边把你盼望。
  来吧,艾里甫江,
  来吧挽着我的臂膀;
  我要把,跳动的红心交给你,
  赛乃姆不惧怕雷雨风霜!
  艾里甫与赛乃姆这对坚如磐石相互恋慕的年轻人,最终以自己的反抗与斗争,赢得了纯洁坚贞的爱情,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自由幸福的生活。这部长诗在奏响艾里甫与赛乃姆这对青年恋人曲折、离奇、动人的爱情主旋律中,讴歌了维吾尔族人民忠贞纯洁的爱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及其罪恶,表达了古代维吾尔民族的爱情传统观念和美丑观念。叙事长诗在维吾尔族民间家喻户晓,代代相传,是因为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爱情故事代表着维吾尔民族最纯真的感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切如作品结尾时所唱:
  赛乃姆江,
  艾里甫江,
  已经飞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路上留下了他俩深深的足迹。
  那足迹是一行行诗歌,
  启示着人们要勇敢、忠贞;
  那足迹是一簇簇花朵,
  预示着春天就会来临……
  以上我们对《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思想内容做了一番简要的论述。在此还有必要对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立面——国王阿巴斯作个简要分析。国王阿巴斯在长诗中是个恶的代表。他主动立下婚约又背信弃义撕毁婚约,并不断迫害艾里甫及其家人。他专横残暴,当得知艾里甫与女儿赛乃姆相会时,立即暴跳如雷。诗中这样唱道:
  你的话把我心中的怒火点燃,
  仇恨的波涛在我的胸膛中滚翻。
  真主赐给我的权力至高无上,
  谁敢违抗,等待他的是荒凉的坟园。
  真主赐给我宝剑为的是维护王室的尊严,
  谁敢蔑视,立即把他的头砍断。
  我要痛饮艾里甫的鲜血,
  只有他的血才能熄灭我心中的怒火,
  我要把赛乃姆的辫子剪断,
  只有这样惩治她才能保住王室的尊严。
  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维护建立在等级观念和财产观念上的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阿巴斯不惜采取最残暴的手段去破坏自己参与的指腹为婚,追杀艾里甫,囚禁赛乃姆。长诗以批判和揭露的笔触描画出国王阿巴斯这个妄图破坏纯真美好爱情的罪魁祸首、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在客观上揭示了等级观念、宗法制度极为森严的封建社会以及集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最高统治者的反动本质。这样,就使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青年爱情婚姻的范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封建制度。在反面人物形象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贪婪、虚伪的毛拉,无耻、险恶的宫女阿奇科克孜等。这些人物在作品中虽着墨不多,但多少也揭示出黑暗丑恶封建社会的某些腐朽内容。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与其鲜明深刻的思想内容有机统一的是它鲜明的具有浓郁民族民间风格的艺术形式,和成熟而精湛的叙事艺术,这是这部作品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
  叙事,作为一种艺术传统,在维吾尔族民间文学长河中经历了早期神话、传说等朴素幼稚的阶段。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中增加强化着叙事性因素,经过史诗中叙事艺术的美学积累沉淀,到了民间叙事诗阶段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高级艺术形式,具备了民族民间说唱艺术范畴内最常见、最能吸引人的文学品位。《艾里甫与赛乃姆》在叙事艺术上吸收了维吾尔族及其他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性作品的长处,并有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显示出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在叙事的情节和结构上,一方面保持着维吾尔族传统的情节集中、清晰、简洁的叙事特点,在整个长诗完整统一的艺术基调中运用较多篇幅勾勒出男女主人公艾里甫与赛乃姆从定亲、相爱、思念一直到斗争、相会、争取自由幸福的全过程,脉络清晰,故事性强;另一方面,又采取双线并进,相互交织的较为繁复的结构方式,以艾里甫追求爱情,不畏强暴历经艰险英勇斗争为主线,以赛乃姆不屈服淫威,保持爱情的坚贞为副线,两条线索互为照应、纽结、发展,在清晰完整的爱情主旋律进展中,从容地展开笔墨铺叙描写着与此有关的人物和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增添了长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其次,在叙事的文体上,采用了有韵有散,韵散夹杂的方式,使其长诗具有浓郁的民间说唱艺术风格。翻开作品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长诗以说书演唱人的口吻叙事抒情,边叙事边吟唱,在说书类的叙述后紧接着吟唱类的抒情,间或插入人物间的问答对唱。例如,作品第二章开篇以散文形式叙述道:“过了三年,艾山丞相身患重病,不久,就抛下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离开了茫茫的尘世。艾里甫长到四岁,母亲把他送进学堂。巧得很,赛乃姆也在这一天来到学堂念书”。接着,又转换为韵文形式吟唱道:
  赛乃姆走进学堂,
  学堂里出现了皎洁的月亮,
  艾里甫走进了学堂,
  学堂里闪耀着明亮的星光。
  星星离不开月亮,
  月亮也恋着星光,
  艾里甫与赛乃姆呵,
  在一棵白杨树下读书成长。
  除了上述不断转换“说书”和“吟唱”文体形式外,在长诗的开头、结尾和叙事过程中,演唱人还不时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感慨和评述,使整首诗歌在这种韵散结合的形式中,表现出又说又唱的民间口头文学特色,大大增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有利于作品的流传。
  再其次,长诗在叙事内容中合理地吸收了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中富有传奇色彩的智慧神怪超人给英雄猜谜设疑,英雄智取难关的常见的叙事套路,为塑造人物形象,增添作品的传奇色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说来,在维吾尔族等民族民间叙事性作品中,时常有充满智慧的圣人、超人形象出现。这些形象往往在各族人们心目中是崇高、圣洁、智慧、美好的化身,成为他们摆脱苦难的神明。这一艺术形象的存在,无疑是由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人民群众战胜邪恶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寄托,是人民群众理想化了的人物。在《艾里甫与赛乃姆》中,长诗特意设置了艾里甫在寻找赛乃姆的途中,在精疲力竭,口渴难忍的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角乃依特圣人出现的情节。作品以富于哲理性的精彩诗句展示了角乃依特圣人与艾里甫之间的问答,如:
  角乃依特圣人询问道:
  什么样的人不怕灾难?
  什么样的东西宁折不弯?
  什么人的心贪得无厌?
  孩子啊,请回答我的询问。
  艾里甫:
  勇敢的人不惧怕灾难,
  勇士的剑宁折不弯,
  守财奴的心贪得无厌,
  尊敬的圣人啊,这就是我的答案。
  在这里,以英雄解答圣人难题的艺术手段,除了有力刻画艾里甫谦恭、聪颖、勇敢的性格特点外,也为全诗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艺术色彩,成为整部作品叙事艺术中的华彩乐章。
  最后,在长诗的叙事艺术中多处成功地运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比喻、对比以及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叙事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如,诗中以“心像炭火上的烤肉”比喻艾里甫等待赛乃姆的焦急心情;以“就是把我推到炎热的坎尔拉戈壁,我也会像被泉水洗过顿感清凉”比喻赛乃姆见到艾里甫的情景。又如,在长诗第四章中,赛乃姆得知艾里甫被流放的消息后两人有五大段对唱,充分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赛乃姆唱段的最后一句反复吟唱“艾里甫呵,愿真主保佑你平安到达”,在艾里甫唱段的最后一句也反复咏叹“我一定会回来的,赛乃姆江”!这种重复咏叹,逐步加强着男女主人公情感浪潮的推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笔。
  以上我们对《艾里甫与赛乃姆》思想艺术的主要特征进行了一番简要的分析,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这首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最早是以口头说唱的形式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以后有了手抄本并被民间乐师配以五十余种曲调。手抄本有五种之多,以现存于新疆博物馆的手抄本和至今仍在新疆莎车地区流传的手抄本最有代表性。前者抄成于1880年,抄者姓名不详,后者是由莎车著名学者肉孜·买买提于1937年抄成。叙说部分有四百四十二行散文,弹唱部分有一千二百六十二行双行诗,共一千零四行诗。本文研究引用的作品是刘发俊、岩石两位先生依据1963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得到的一份手抄本和新疆博物馆手抄本翻译整理而成。近年来,有不少诗人、剧作家将《艾里甫与赛乃姆》叙事长诗改编为歌剧、话剧和电影,受到丝绸之路各少数民族观众的欢迎。

附注

①本文研究引用的《艾里甫与赛乃姆》是由刘发俊、岩石翻译整理的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民族神话、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丝绸之路民族民歌、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等。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