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分类号: I207.7
页数: 9
页码: 140-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诗的思想艺术特征的情况。其中包括历史英雄类叙事诗、爱情婚姻类叙事诗、传奇与宗教类叙事诗。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民间叙事诗 思想艺术

内容

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是一种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主的民间文学形式。丝绸之路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民间叙事诗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丝绸之路民间文学中诸如史诗、民歌、神话、传说等,又为其流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这些,使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在整个丝绸之路民间文学艺术园地中呈现出较为成熟的叙事性的诗歌群体。
  从总体和宏观上看,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历史英雄类叙事诗;爱情婚姻类叙事诗;传奇与宗教类叙事诗。
  历史英雄类叙事诗
  这类作品数量较多,大多是根据西域古代社会各民族历史上产生过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创作而成,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它直接受到英雄史诗的影响,渗透有浓厚的西域英雄文化的气息,在丝绸之路各民族中流传甚广。
  在哈萨克民族中,历史英雄叙事诗基本上是在哈萨克汗国及其以后时代形成并且流传开来,以18~19世纪为历史背景的作品居多,大多反映了这一时期哈萨克人民抗击准噶尔侵略的英勇斗争。作品主人公通常是哈萨克历史上著名的汗、军事将领等人物。代表作品主要有:
  《高大魁伟的英雄汉额斯木》,这是哈萨克此类作品中形成较早的一部叙事诗。额斯木(?~1645年)是历史上中玉兹的汗,察合台苏里坦之子。1598年,他带领两万大军进驻撒马尔罕城,战功显赫,人称“高大魁伟的英雄汉额斯木”。不久,其兄特夫刻勒战事失利阵亡,额斯木袭汗位。在位期间,他曾多次率部同当时的瓦剌军队作战。叙事诗《高大魁伟的英雄汉额斯木》即是根据额斯木的经历与事迹创作的,全诗约七千余行。开头部分从成吉思汗诞生、称汗讲起,接着简略叙述了直到特夫刻勒为止的哈萨克诸汗世系,以后到以额斯木为中心展开全诗。作品描述了额斯木的一生,主体部分是英雄主人公的频繁征战,如对喀尔玛克的战争,对内争夺权力的征讨等。作品涉及到当时许多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
  《萨巴拉克》,这是一首以18世纪哈萨克著名英雄阿布赉汗为主人公的叙事诗。作品主要记叙了阿布赉从一个隐姓埋名,寄人篱下的贵族后裔到走上抗击准噶尔侵略的战场,并且在战斗中公开自己身世的经历。作品重头在后半部分,写十五岁的阿布赉独闯敌营、为哈萨克大军杀出通向战争胜利道路的斗争故事。
  《英雄阿尔卡勒克》,是一部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生活和战斗在我国西域阿勒泰地区著名的哈萨克英雄巴特尔为人物原型的英雄叙事诗。在历史上,出身于阿巴克克烈的喀拉喀斯家族的阿尔卡勒克,曾发动和领导了抗击准噶尔侵略扩张,反抗哈萨克贵族阿吉残暴统治的起义斗争,并联合了当地的蒙古族人民群众。这次起义斗争,在准噶尔和哈萨克统治者相互勾结镇压下失败了,阿尔卡勒克也为各民族受压迫的共同利益献出了生命。《英雄阿尔卡勒克》即是以这次起义斗争为题材而成就的一部著名的历史英雄叙事诗。作品无论在斗争场景的描绘上,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在情节的安排、手法的运用上,无疑都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是哈萨克历史英雄叙事诗中的上乘之作。
  在与哈萨克同属游牧民族的柯尔克孜族中流传有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玛玛克—绍波克》。这部历史英雄叙事长诗,以19世纪初叶英帝国主义走狗和卓张格尔在新疆南部地区策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为历史背景,形象地展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同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及清军的共同反击下大败叛军于铁盖山,生擒敌首张格尔,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妄图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热情地赞颂了玛玛克和绍波克这两位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全诗由居素甫·玛玛依演唱,被人誉为柯尔克孜族的“新《玛纳斯》”。
  在塔吉克民族中流传有历史英雄叙事诗《白鹰》和《不死的库尔恰克》。前者主要讲述了塔吉克英雄艾里布率领军民抗击浩罕头目阿古柏的入侵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和为平民乃比、岱力昭雪的动人故事,作品优美哀婉,富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后者以1836年塔吉克英雄“五品阿奇木伯克”库尔恰克率众英勇抗击浩罕封建贵族军队入侵,最终弹尽粮绝,英勇战死的历史史实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塔吉克民族英雄保卫祖国,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绩,作品悲壮、雄奇,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作品中的民族英雄均以鹰为喻,具有强烈的冰山文化气息。
  在丝绸之路民间文学中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中也有一些较为著名的历史英雄类的民间叙事诗。如维吾尔族的《赛依提诺奇》,这部作品虽不如上述叙事诗具有那种气势磅礴、雄浑激越的格调,但它以喀什噶尔一个好汉赛依提被迫从南疆流浪到北疆伊犁河,与官吏不懈斗争终遭暗算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曲折地反映出19世纪初南疆喀什噶尔地区农民起义者的不屈身影。《歌唱英雄白彦虎》,以近三百行的篇幅描写了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率众辗转西北,于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的英勇悲壮的历程,在陕甘新回回中广为流传。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在西域蒙古族中也有流传。作品以小骏马敢于反抗圣主,奔向自由天地而赋予喻意,反映出早期蒙古人的英雄观和社会理想。锡伯族民间叙事诗《迁徙歌》在内容上颇为独特,它不局限于对某一个民族英雄的赞颂,而是以整个民族为主人公,去展示锡伯族发扬顽强进取精神,众志成城,为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次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迁徙。1764年,清朝政府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务,调遣世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部分官兵及家属前往新疆屯垦驻防。《迁徙歌》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前期锡伯人西迁至新疆西部伊犁地区的艰辛历程和发愤创业、抵御沙俄进犯的史绩,成为西域锡伯族人民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口碑文学作品。此外,反映伊犁锡伯族官兵戍边生活的《拉希罕图》和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喀什噶尔舞者》等叙事长诗在锡伯族民间也颇有影响。
  爱情婚姻类叙事诗
  这类作品在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中占有较大比重,显示出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在古代西域奴隶社会末期,尤其是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贵族统治集团穷奢极欲,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对立,人们渴求平等自由以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爱情婚姻题材的民间叙事诗便成为各族劳动人民藉以表达自己愿望理想的重要途径了。这时的爱情婚姻叙事诗与前面曾提到的英雄史诗中的爱情婚姻描写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史诗和英雄历史叙事诗中所描述的男女爱情生活,大多未摆脱“英雄与美人”的窠臼,常常在歌颂英雄建立武功的同时去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爱情与婚姻仅仅是作为表现英雄身世和经历及性格的一个侧面来叙述的;另外,还借此来展示古代民族所特有的婚姻习俗。丝路爱情婚姻类的民间叙事诗与此截然不同。爱情与婚姻已成为表现作品思想意义,塑造青年男女主人公性格,借以反映社会问题的主要内容。这类叙事诗大多是悲剧性的,通过表现封建宗法社会里的爱情悲剧,暴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出封建宗法社会里青年男女所受到的人身和精神摧残,以及他们对人身自由、个性解放的热烈渴望与追求,歌颂了男女青年纯洁与真挚的爱情。这类作品在丝绸之路民间,尤其在各民族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在哈萨克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实行封建家长包办的买卖婚姻制度。尤其是“安明格尔”婚约制度,男女双方家长通过指腹婚、襁褓婚、换门婚等婚姻形式建立婚约,即使是男子在实际完婚之前夭亡,女子也只能作为遗产由男方家族的弟兄继承。这种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吞噬了无数哈萨克青年男女的幸福和生命。哈萨克族多数爱情婚姻叙事诗呈现出悲剧性,正是这种冷酷的婚姻制度所致。关于此,代表作品主要有:
  《少年阔孜和少女巴颜》(又作《阔孜情郎与巴彦美人》),被认为是哈萨克族民间最优美的一部爱情婚姻叙事诗。从作品强烈的萨满教观念意识来看,其主体部分在伊斯兰教进入以前就已形成,大约在13~14世纪甚至更早就已具有相当规模,是迄今为止哈萨克族民间保存下来最早的有广泛影响的一部叙事诗。作品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喀拉拜和萨尔拜两个巴依都无子女,在他们外出狩猎时曾立下誓愿,一旦日后生儿育女,两家结亲。不久,萨尔拜的妻子生了儿子阔孜,喀拉拜的妻子生了个女儿巴颜,两家当即给儿女订下亲事,交换了信物,喀拉拜把猎犬的皮项圈交给萨尔拜。萨尔拜把随身奴仆阿依巴斯给了喀拉拜。在各自回家途中,萨尔拜不幸坠马身亡。喀拉拜不愿把自己独生女儿巴颜嫁给没了父亲、家道衰败的阔孜,便毁弃婚约,举家迁到了遥远的阿依柯孜地方,以免对方纠缠。巴颜长大后,当地巴依的儿子阔达尔喜欢上了她,远近地方的九十个青年为得到巴颜的爱情也纷纷前来宁愿给喀拉拜干活。阿依巴斯仆人见此情形,告诉巴颜当初与阔孜订下婚约之事。巴颜让仆人带上礼物立即前去见阔孜。阔达尔闻讯派手下人去追赶阿依巴斯,阿依巴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阔孜的母亲。阔孜母亲未将这一切告诉自己的儿子,阔孜最终从别处听到与巴颜定亲之事,毅然离开家乡和亲人去寻找巴颜。阔孜到了阿依柯孜,以牧羊人身份瞒住他人耳目,同巴颜一起生活了三年。后来被人发现,阔孜逃进森林,喀拉拜和阔达尔捉住了传递消息的鸟儿,得知阔孜藏身之处,杀害了阔孜。阔达尔欲娶巴颜。巴颜在阔孜遇难处祭奠,并将阔达尔推进深渊。这时神灵显现,许诺阔孜复活二天。三天后阔孜重又死去。克孜尔神又显灵,允许他们做三十一年夫妻。阔孜同巴颜正式举行了婚礼,带着巴颜回到家乡过了三十一年幸福生活。三十一年期满,他俩按当初克孜尔神的嘱咐来到阿依柯依。巴颜为阔孜修了坟墓,阔孜终于死去。这时一群商人路过,见巴颜貌美争相娶她而相互格斗。巴颜趁乱走进坟墓,躺在阔孜身旁自杀殉情。后来,在坟墓顶上长出了两株合抱着的树。《少年阔孜和少女巴颜》在相当的程度上围绕着恪守或毁弃婚约的矛盾展开情节,揭露了奴隶社会末期社会的冷酷黑暗,歌颂了阔孜与巴颜这对青年男女坚贞纯洁的爱情,被世人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反映“安明格尔”婚姻制度的哈萨克民间叙事诗较为著名的还有《少女吉克》、《喀勒喀曼和玛莫尔》、《英丽克和杰别克》、《古丽谢姑娘》等。
  另外,偏重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和贵族的阶级偏见,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斗争精神的哈萨克爱情婚姻类的民间叙事诗,还有《萨里哈与萨曼》、《奴隶和少女》、《少女玛克帕勒》、《赛里木湖的传说》、《鲍兹吉格特》等。其中,《萨里哈与萨曼》影响最大,流传甚广。作品主要诉说部落头人的女儿萨里哈与牧羊人萨曼真诚相爱,两人为了免遭迫害,逃离家乡。萨里哈的父亲亲自带人抓回了萨里哈,受伤的萨曼被抛弃在荒山。最后,萨曼欲救出萨里哈,但萨里哈不甘屈辱已悲愤地自杀了,萨曼也以身殉情。该作品将在下面专节论述,在此暂不赘述。
  在维吾尔族中,爱情婚姻类的民间叙事诗主要有《艾里甫与赛乃姆》,这部作品优美动人,富有传奇色彩,在维吾尔族民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将在下面专节论述。此外,还有流传在库尔勒地区孔雀河两岸的爱情悲剧叙事诗《塔依尔—祖赫拉》,流传在南疆喀什地区的爱情悲剧叙事诗《娜芝桂牡》,以及歌唱塔里木河畔的牧羊人与伯克的奴隶玫瑰姑娘之间赤诚爱情的《玫瑰姑娘》,以及《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依》等。
  在丝绸之路回回民族中,辗转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叙事诗莫过于《马五哥与尕豆妹》。这部作品是根据清乾隆年间,发生在河州莫民沟的一件真实爱情悲剧而传唱形成的。尕豆妹与长工马五哥相爱,引起了财主马七五的嫉妒。他仗势欺人,要尕豆妹为儿媳,意在霸占她。一次,马五与尕豆相会,不慎将小女婿马七五之子尕西木致以死地。马七五买通官府,将马五与尕豆过失杀人的“花案”判成“命案”,二人双双被斩首于兰州桦林山。这部作品从爱情婚姻这一侧面,控诉了马七五为代表的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回族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纯洁爱情的反抗斗争精神,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传奇与宗教类叙事诗
  在丝绸之路各民族叙事性韵文作品中有一部分属于传奇与宗教类的民间叙事诗。这类作品大多以外来的传说故事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渗透着阿拉伯—波斯伊斯兰宗教文化气息,在社会中上层以及民间广为流传。传奇叙事诗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哈萨克族的《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下文将专节论述)、《托特纳玛》、《四十个大臣》、《鹦鹉故事四十章》、《居素甫与孜丽哈》等,锡伯族中流传甚久地反映先人创业的《亚奇纳》和据《三国演义》而来的《三国之歌》。《依兰古伦舞春》因富有传奇性,大体也可属于传奇叙事诗之列。
  丝路哈萨克等民族的传奇叙事诗在思想内容上大多反映忠贞与背叛、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最后总以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结束。作品中主要人物常常是帝王将相、王后妃嫔、太子公主、巨商富贾,也有渔夫工匠、男奴女婢以及窃贼大盗、贫民乞丐等。这些叙事诗的形成与流传大多与书面文学有关。有的是直接由阿肯们根据原作的抄本或突厥语译写本改编而成。如《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即从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抄本而来;有的是据突厥语古典作家的诗作译改而成,如《居素甫与孜丽哈》是依源于《摩西五经》的杜尔伯克写的《玉素甫与祖莱哈》改写而成。
  丝路宗教叙事诗主要是以宣扬宗教教义、鼓吹伊斯兰宗教信仰为内容的。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伊斯兰教经典、宗教传说故事,常以膜拜真主、主人、先知、亡灵开始,最后以祷文结束。流传在哈萨克、维吾尔民间的作品主要有《木合买提哈纳皮亚》、《萨勒——萨勒》、《赛义德巴特塔勒喀孜》等。这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与传奇叙事诗混合在一起,以致难于区分。它们都以曲折的情节,充满诱惑力的故事激发着人们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神秘感情和对伊斯兰圣地的向往,是伊斯兰宗教文化对丝路民族精神生活影响的结果。
  以上我们对丝路民间叙事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分类进行了介绍,从中可归纳出有别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的思想内容特征。
  其一,反侵略,反压迫,真实地记录了西域封建社会时期各少数民族人民英勇斗争的英雄史实。在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继承了西域英雄文化的传统,以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艺术地反映了某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正义斗争史实,是丝绸之路封建社会时期的“英雄史诗”。值得注意的是,在题材内容和人物塑造上与史诗比较有了新的变化。在题材上,尽管也是以反抗异族侵略为主要内容,但大多已不是从民族古老的英雄神话、故事传说中寻找素材(如史诗那样)加工虚构,而是在历史的土壤中去寻求足以表现民族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要依据,经过历代传唱加工而成。如我们前面曾提到的哈萨克叙事诗《英雄阿尔卡勒克》、柯尔克孜叙事长诗《玛玛克—绍波克》、塔吉克叙事诗《白鹰》等,在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情节中均可看到清晰的历史踪迹。在人物塑造上,虽然也有如史诗中英雄们的优秀品格和英武之气,但已无“神气”和施展魔法与妖格斗的神奇本领。人物的性格趋向平民化,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优秀品质和智慧才干的化身。英雄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劳动人民一起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英勇地搏击。如,哈萨克的《萨巴拉克》,即是讲述18世纪哈萨克著名英雄阿布赉的故事;塔吉克的《不死的库尔恰克》,即是19世纪30年代塔吉克英雄库尔恰克与浩罕侵略者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记录历史,贴近现实,在丝路民间文学中民间叙事诗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价值和时代风貌。
  其二,歌颂爱情,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呈现出反映丝绸之路妇女问题最深刻的社会价值。
  爱情与婚姻,一直是丝绸之路各民族利用各种民间文学样式津津乐道、传唱不已的话题。在西域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中,女性是以神灵的身份成为被歌颂的对象。当男子在厄运面前束手无策、软弱无能时,常有仙女、女神前来化险为夷,起死回生;当氏族陷于绝境时,又是女性在挽救氏族危难的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以一种虚幻的形式使当时的女性独居尊位、生机勃勃。作品中出现的仙女、女神实际上是西域上古社会女性酋长的化身。这种女性英雄化的现象,是西域早期母系社会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妇女在当时决定氏族生死存亡的基本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丝绸之路英雄史诗的时代,神性从女性身上转移到男性英雄身上。在不少史诗中,尽管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婚姻,叙述了英雄的妻子的大智大勇,但这些只是英雄建功立业的附笔,是塑造英雄男主人公形象的陪衬。同时,在部分史诗中也出现了妇女悲惨命运的描写。到了西域封建社会民间叙事诗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坠入了苦难的深渊。如果说,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丝绸之路女性光荣的过去,英雄史诗再现了女性作为男性英雄附属的矛盾境遇,那么爱情婚姻叙事诗则反映了封建阶级社会中丝路妇女被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在丝绸之路民间文学中,妇女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崇高变为渺小,从神圣变为卑贱的过程。随着这一流变,爱情与婚姻这一母题由装饰生活、远离现实逐渐变得越来越贴近现实,富有深刻的社会涵义。《少年阔孜和少女巴颜》、《萨里哈与萨曼》等作品与神话传说史诗相比,其揭示出来的爱情婚姻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力量,孰轻孰重,岂不很明显么!所以,爱情与婚姻从诸多社会生活中淀析出来,摆脱了神的主宰和英雄的束缚,富有相对独立的美学品格,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光芒,这是丝路民间叙事诗在内容上的特殊贡献。
  丝路民间叙事诗除了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以上特征外,在结构艺术、人物塑造、表现手法诸方面也显示出独有的特色。
  在结构艺术上,大多采取了一种单线递进式的结构方式,有头有尾,注重故事性;在情节安排上,基本以作品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为主要线索,具有程式比的特征。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基本上继承了史诗的结构传统,无论情节简单或复杂,在叙述上大都采用了单线递进的结构方式,不枝不蔓。即以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的发展作为情节线索的主干,依单线的顺序向前推进,很少采用追忆往事和倒叙的方式,显示出层次分明、单纯质朴的叙事风格,具有口头说唱民间文学的特色。如,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赛依提诺奇》。作品以“喀什噶尔人民中间颂扬着一位好汉,他的名字叫赛依提”开篇,然后依次叙述了赛依提的出身、劳动、学艺,成为马提台、巴依、伯克的对头、眼中钉,再写他被迫离开喀什噶尔,在流浪途中打抱不平,惩治地头蛇。接着叙述赛依提思念家乡,从伊犁返回喀什噶尔,路遇马提台被对方花言巧语所骗,回到喀什噶尔陷入韩大人手中,最终倒在血泊中..全诗线索单纯清晰,情节发展环环紧扣,层次分明,首尾完整,听众与读者从主人公赛依提的一连串行动遭遇所构成的悲剧中激发出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愤慨。
  另外,丝绸之路叙事诗在长期的创作和流传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程式。即在故事开讲前,有一短小的序,这篇短序有时与作品情节有关,有时只是起一种烘托气氛,引起听者注意的作用。接着是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在哈萨克族叙事长诗《萨里哈与萨曼》中,开篇的“序”是这样唱的:
  阿尔泰山冈连着山冈,
  阿尔泰是哈萨克的故乡。
  哈萨克人民爱劳动,
  哈萨克人民爱歌唱。
  额尔齐斯河从山脚流过,
  动人的故事在草原上流传。
  波浪冲走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萨里哈、萨曼的故事一直传唱到今天。
  以上“序歌”,通过简短的八句唱词,概括出哈萨克人的性格,交代出歌唱的主要内容,颂扬萨里哈与萨曼的故事已经深入哈萨克人民心中。
  在人物塑造上,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具有叙事性文学的一般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塑造人物,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克服和弥补了丝绸之路早期叙事文学以写事为主的缺陷。与神话、传说、史诗等样式相比较,塑造人物的手法更为丰富多样,对比、烘托、铺陈、类比等手法在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
  另外,从叙事诗的整体风格看,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民间说唱文学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复沓重叠、韵散相间以及比兴等。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与后来的作家书面叙事诗在传播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通过民间歌手的口头演唱一次性的传达给自己的民族听众;后者则是让读者可以较从容地反复阅读,从中领悟和感受作品的思想、情节和人物等。民间叙事诗的这种“一次过”的民间说唱特点,迫使民间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较多地运用复沓重叠的方法,采用句式、节奏大体相近而内容有所变化的句、段、节从各个侧面反复咏唱,突出重点,以加深听众印象,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复沓重叠,一唱三叹的手法,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民间叙事诗中运用得很普遍。尤其是当强化作品中某些生活场面和细节,披露人物心理活动时,那些复沓重叠的句式,回肠荡气的咏叹,如泣如诉的倾吐,悲壮激越的呼唤..强烈地撞击着听众的心扉,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韵散相间,有说有唱,在演唱中插入“说白”,这也是维吾尔等民间叙事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赛依提诺奇》第二章中五次插入“说白”,韵散相间,诗篇变化多姿。这不仅对重要的演唱部分起到总揽提示的作用,而且过渡衔接了情节单元,加快了情节的发展,使其演唱有张有弛,富有变化。比兴是民间歌谣最常用的手法。在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中,比兴往往与排比、夸张、拟人等融合在一起使用,增强作品的形象张力和感染力。歌者借物发端,引类比拟,以景传情,托物言志,听者在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氛围中,感叹唏嘘,易懂好记,产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共鸣。
  最后,丝绸之路民间叙事诗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是丝绸之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此,一是它与上述其他民间文学形式都具有此种特性,二是在下面文中对作品具体分析时还将涉及,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民族神话、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丝绸之路民族民歌、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等。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