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丝绸之路民族机智人物的代表“阿凡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丝绸之路民族机智人物的代表“阿凡提”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8
页码: 081-0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民族机智人物的代表“阿凡提”情况。作为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艾沙木笑话,也具有丝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集体性的属性。艾沙木虽为当代人,但他的轶事趣闻一旦传到别的民族那里,也不免作为传说人物看待,人们也不由将另外地区听来的笑话算作他的故事。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机智人物 阿凡达

内容

当我们涉足丝路民间故事花坛之中,就会看到:一位身穿宽大“袷袢”,头顶白色“散兰”的长须老者,骑着毛驴周游四方。他为人谦和有礼,笑容可掬,有时显出超人的机敏,有时却变得分外呆愚。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片笑声。有些人怕他,可更多的人却由衷地热爱他。他便是维吾尔族(以及其他民族)家喻户晓的鼎鼎大名的机智人物——纳斯尔丁·阿凡提。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来源于突厥语:“Efcndi”。涵义有二:一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即“先生”;二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即“老师”。这个词在突厥语系各民族语言里是通用的,维吾尔语是阿凡提,乌孜别克语是阿潘提,塔吉克语称为阿方提。阿凡提的本名是纳斯尔—埃德—丁(Nasr—ed—Din),联起来读作“纳斯尔丁”(Nasreddin),意思是“宗教的胜利”或是“对宗教的支持”。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称他为霍加。纳斯尔丁或纳斯尔丁·霍加(霍加,也是称号,意为“老师”、“教师”)。此外,还有人称他为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甚至就简称霍加。在中亚细亚一带,都简称他为阿凡提,我国新疆也如此称呼。
  关于“有没有阿凡提这个人”,国内外学者各说不一。国内大多数学者基本倾向“没有阿凡提其人,是丝路民间文学中一个典型人物”的观点。其中,有的认为,“阿凡提是维吾尔族传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①;有的认为,“阿凡提并非实有其人,而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虚构的一位传奇人物”②;有的认为,“阿凡提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化身,是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③;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经
  ”“过集体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了”④。国外学者的观点与此大相径庭,大多数认为“确有其人”。不少土耳其学者认为,霍加·纳斯尔丁并非虚构的人物,而是生活在13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有的土耳其学者甚至考证出他的生卒年代和生卒地点。据穆夫提·哈桑提供的材料表明,霍加·纳斯尔丁于伊斯兰教历605年(1208~1209年)出生在小亚细亚半岛(即土耳其)西南部,距离安卡拉不远的西甫里希萨尔城附近的霍尔托村。他曾在清真寺院中当过伊玛目,后到南方学习、游历,最后于公元683年(1284~1285年)以76岁高龄逝世于阿克谢希尔城。伊斯坦布尔大学教授胡阿德·凯普留考证了霍加·纳斯尔丁坟墓的墓石,结果基本与上面所述相符。①据希尔米·孜亚的研究,霍加·纳斯尔丁曾在土耳其咯伊塞里城中享有盛名的伊斯兰宗教学校当过教师。还有人说他是位精明的神学家和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学者等。在土耳其,人们称他是“最有学问的人”,是“时代的苏丹”。前苏联民间文学研究者杰甫列托夫针对以上“土耳其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霍加·纳斯尔丁这一人物形象早在公元8~10世纪东方各族人民反对阿拉伯伊斯兰教哈里发统治的时代就已经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②勃拉金斯基从世界民间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此阐述得更加客观和公允。他认为,“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形象的产生确切地局限在一定的地方范围内。类似的历史条件,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从阿拉伯到中亚细亚——同时产生出这个形象。在所谓穆斯林东方的各族人民的文化相互关系和文化宝藏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这个形象只有更加丰富充实起来,并且所有的民族——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伊朗人和高加索的各族人民,维吾尔人和中亚细亚的各族人民,阿尔巴尼亚人和其他巴尔干的各族人民,这个形象在他们中间发展和完善起来,——都对这个形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③以上种种观点尽管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阿凡提,这个存在于丝路民间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已经远远超出历史人物的局限。历史上有也罢,无也罢,都已经无法替代今天维吾尔等民族心目中的艺术形象。阿凡提,这个深深烙有维吾尔等民族思想、情感、性格印记的机智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关于他的笑话故事,已经成为丝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丝路文化最具特色最富有光彩的一页。
  关于霍加·纳斯尔丁笑话,即阿凡提故事的产生和流传。霍加·纳斯尔丁的笑话,长时期是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着。其流传覆盖地区非常广,主要包括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阿拉伯、中近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细亚和我国丝绸之路。据现有资料表明,它的产生和流传基本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朱哈笑话——纳斯尔丁笑话——阿凡提故事。早在公元10世纪,巴格达著名学者纳迪姆将阿拉伯人朱哈的轶闻趣事和笑话编入了他的《图书目录》中,后又出版了《朱哈笑话集》。相传朱哈是公元10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代的人。当时,宫廷有不少专讲笑话和故事的人,朱哈大约是其中之一。他们常以宫廷丑角身份出现,通过冷嘲热讽来观看世界,用笑话和故事来取笑和慰藉国君。现在看来,朱哈的笑话实际上是纳斯尔丁笑话的原型。后来,朱哈笑话流传到土耳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和13世纪土耳其流传的纳斯尔丁笑话混合起来。到了17世纪左右,当纳斯尔丁的笑话翻译为阿拉伯文时,人们称之为“鲁米利亚(即小亚细亚)的朱哈”。到18世纪至19世纪,纳斯尔丁的笑话由专人搜集编成了集子,其中由土耳其学者维列德·伊兹布达克编纂的铅印本影响最大。此后,土耳其出版了诸多的纳斯尔丁的笑话故事集和有关论著,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纳斯尔丁的笑话。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始,纳斯尔丁的笑话引起了世界不少国家的注意和兴趣。如,英国在1964年出版了查尔斯·唐宁编译的《霍加的故事》等;美国在1960年出版了埃里克·丹涅克编译的《毛拉·纳斯尔丁的故事》;法国在1958年出版了加尼埃编译的《纳斯尔丁·霍加的故事》;日本在1965年由平凡社编辑出版了《霍加·纳斯尔丁的故事》;前苏联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仅出版了多版本的笑话故事集,还将此改编成小说并搬上了银幕。从维吾尔等民族与中亚细亚等民族区域,在语言、宗教、历史、文化交流等方面密切联系上插图看,可以推断,纳斯尔丁的笑话早在几百年前就已流传到西域,并深受各族人民喜爱。从语言上看,我国维吾尔等民族和土耳其,阿塞拜疆,中亚细亚的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等民族同属突厥语系;宗教信仰均是伊斯兰教;从历史文化交流来说,西域同中亚细亚及中近东一带很早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以及朝拜麦加的必经之地。在这诸多文化背景下,纳斯尔丁笑话几百年前传入我国西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不同的是,纳斯尔丁笑话流传到我国西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受到维吾尔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经过世世代代的口传,被不断加工、补充、发展,衍变成具有维吾尔等民族特殊风格的“阿凡提故事”了。阿凡提,浸透了维吾尔等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以其古老而崭新的面貌走进了丝路各民族千家万户之中,他的故事深深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不断流传,得到新的发展。
  我国自1955年以来,已经编辑出版了一定种类数量的阿凡提笑话故事集。影响较大的有:赵世杰编译的《阿凡提的故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印的《阿凡提的故事》;穆罕默德·伊明、李元玫、刘鹗等人合译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戈宝权主编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此外,还出版了国外有关的作品集,如元文祺编译的《伊朗阿凡提的故事》;刘谦、万曰林、徐平翻译的《朱哈趣闻轶事》等,并将《阿凡提的故事》译成英语、西班牙语和世界语等语言出版。此外,还利用电影、歌剧、画报、专栏等形式多方面地介绍阿凡提的故事。目前,我国对阿凡提及故事的研究工作刚开始不久,尤其是考证性的文章和比较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随着“阿凡提的故事”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族人民中日渐流传到全国各地,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对阿凡提故事的研究工作会不断深入,取得新成果。
  阿凡提,是我国维吾尔等民族口头创作并流传甚广的艺术形象。这个机智人物,勤劳、勇敢、乐观、幽默,富于智慧和正义感,是一个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的活生生的人物。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他有个不太富裕的家,有个妻子,但在更多情况下他只是一个萍踪浪迹的光棍汉。有时,他是个有学问的毛拉,有时又目不识丁。一会儿,他好像是个宫廷的近臣,参与朝政,和国王一块儿喝酒、游猎;一会儿,又是个苦力,靠出卖劳动维持生活。至于职业,他几乎什么都干过:农民、车夫、流浪者、游脚僧、剃头的、医生、开小染房的、卖蜂蜜的、依玛目,甚至做过喀孜。人们给阿凡提没有固定的身份和职业,是为了更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去向一切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去斗争,人们就将这个角色派给阿凡提去担当。在《阿凡提的故事》中,口头创作者赋予阿凡提这种极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一方面有利于展示出阿凡提生活的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风貌和丰富复杂的各类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利于表现阿凡提这个机智人物性格的多侧面:他是勇于同一切剥削者、压迫者进行巧妙斗争的英雄,又是善于对人民自己的缺点进行批评教育的长者,同时也是爱开玩笑非常可爱的朋友。
  阿凡提形象的主要个性特征是智慧和幽默。这种智慧和幽默基本贯穿在阿凡提对国王、大臣、阿訇、喀孜、巴依、伯克等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反抗中,贯穿在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帮助中,也常体现在自我调侃嘲弄之中。如,阿凡提有时出入于深宫禁闱,周旋于龙颜圣体的国王左右。但他并不是一般的倡优,用笑声去取悦于一国之主,相反,他竭力揶揄、作弄他们,使国王丑态毕现。在故事《金钱与正义》中,国王问阿凡提:“一边是金钱,一边是正义,你选择哪一个?”阿凡提说:“我要金钱。”国王说:“我宁可要正义。”阿凡提说:“缺什么要什么嘛!”《福乐智慧》中称国王为“世界的英杰,睿智之首”,但在阿凡提智慧的利剑下,暴露出作品中的“国王”缺少做人最起码的品质——正义。智者的妙语应答出奇制胜,揭示了“国王”贪婪虚伪的本质。在《庄稼汉的力量》中,国王想知道在老百姓中有没有比自己还有力量的人,于是叫阿凡提来回答。阿凡提爽快地回答道:“就是那些种地的庄稼汉呀!”国王不相信,阿凡提接着说:“要不是他们种粮食给您吃,您还会有什么力量呢?”在这里,阿凡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热情歌颂了创造世界的劳动人民的巨大力量,嘲弄了当权者的愚昧和无知。另外,阿凡
  提也常常自我嘲弄、调侃,颇有大智若愚的味道。如《我睡着了》。阿凡提和朋友一起睡觉,朋友问他睡着没有,阿凡提回答:“没睡着。”朋友提出借钱,阿凡提立即说:“我睡着了。”总之,智慧和幽默始终伴随着阿凡提的言行,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那种剥削和被剥削,邪恶和正义尖锐对立的阶级社会里,人民运用智慧和幽默去揭露讽刺黑暗邪恶的势力,赞扬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阿凡提的这一性格特征正是劳动人民根据阶级斗争的特殊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在阿凡提的性格中,除了他的智慧、幽默、机智勇敢、富于正义感、敢于和善于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特征外,其性格还是多面的。如,在他诙谐幽默的同时,有时也表现为自我嘲弄、不拘小节,甚至干出一起荒唐古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这些性格侧面不仅无损于机智人物形象,反而使阿凡提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真切动人。
  作为丝路民间口头创作的艺术形象,阿凡提已经日渐变为一个“世界性的艺术形象”。从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方面来看,阿凡提已经达到“共名”的典型程度。这位身穿袷袢,头顶散兰,骑着毛驴的智慧长者,他从那封建专制、多灾多难的旧时代向我们今天崭新的新社会走来。他用他那充满智慧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批评和讽刺着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愿望。只要生活中存在着类似阿凡提的故事和笑话,人们就可以随时创造出阿凡提的新故事来。这大约也是阿凡提的故事能够广泛流传,并不断得以补充、发展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传统美学认为,“美”与“崇高”是美的正面表现形式,而喜剧“滑稽”则从反面表现了美,即以否定丑来表现美。从亚里士多德到莫里哀,从黑格尔到车尔尼雪夫斯基乃至柏格森,他们基本都认为“丑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喜剧和滑稽仅仅只能表现人与事的反面属性。如果按此类传统美学观点推论,丝路机智人物阿凡提只能是个反面人物,不能算作正面人物。其实不然。众所周知,阿凡提是丝路维吾尔等民族中家喻户晓的受人尊敬与喜爱的机智人物。在《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虽有时大智若愚,故意显得傻气,但在绝大多数时间和场合中,他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令人可敬可爱的正面喜剧人物。阿凡提这一形象的出现,无疑向传统喜剧美学提出了挑战:在喜剧人物中,除了传统的被讽刺被揭露的丑角类的反面人物外(如《伪君子》中的答尔丢夫),还有没有正面喜剧人物?这类正面喜剧人物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等等。
  阿凡提是一个正面喜剧人物形象。如前所述,他是一位勇于同一切剥削者、压迫者进行巧妙斗争的英雄,又是善于对人民自己的缺点进行批评教育的长者,同时也是爱开玩笑非常可爱的朋友。在他的种种故事笑话中充满着强烈的喜剧色彩。在喜剧性的故事笑话中,大多存在有两个喜剧人物:一个是被讽刺的反面人物(国王、大臣、阿訇、喀孜、巴依和伯克等),一个是进行斗争的正面喜剧人物——阿凡提。其中,阿凡提起着主导作用,占绝对优势,是构成喜剧的主体。如果我们对《阿凡提的故事》的喜剧结构和喜剧方式进行一番分析的话,就会看到阿凡提这一正面喜剧人物善于运用多种喜剧手法对他的对立面反面喜剧人物展开富于智谋的多种手段的斗争。
  其一,归谬法。作品中的阿凡提常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按照反面人物自身的逻辑行事,把事物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来撕破对方欺骗、奸诈的实质,从而取得斗争的胜利。如《一耳光与五块钱》。阿凡提蓦然挨了一记耳光。他拉着打他的人去找喀孜评理,喀孜宣判那人给阿凡提五块钱作为赔偿。那人说要回家取钱便走了。阿凡提左等右等,不见那人回来。便打了喀孜一耳光。喀孜大惊,问:“你这是干什么?”阿凡提回答:“我没时间等下去,那人来时,让他把五块钱给你好了。”作品中的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揭示出喜剧矛盾,有力戳穿喀孜的骗局和不公正的裁决,以超人的智慧给这出喜剧中的反面人物一记响亮耳光,使之瞠目结舌,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
  其二,曲解法。这种喜剧手法大多利用语言的歧义和谐音,构成喜剧冲突,造成喜剧效果,表现了阿凡提的幽默和智慧。如,《给大阿訇理发》。大阿訇来阿凡提这儿剃头,总不给钱。一次,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当刮脸时问他要不要眉毛,阿訇说:“当然要!这不用问!”阿凡提飕飕几刀,把阿訇的两道眉毛刮下来,递到他手里。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要刮胡子了,大阿訇连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飕飕几刀,把他的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大阿訇对着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被刮得精光,像个光溜溜的鸡蛋,气坏了。这则故事充分利用“要”,“不要”语义上的歧义,构成喜剧矛盾,令人捧腹大笑。
  其三,反语巧计法。这是正面喜剧人物阿凡提常装成无能的样子,以退为进,利用反面人物骄横自大、贪财、迷信等特点,设巧计愚弄对方,构成喜剧效果。如《锅生儿》。有位高利贷者要从阿凡提那里借一只锅。阿凡提说:“我的锅正在生孩子,不能借你。”高利贷者大惊:“锅还能生孩子?”阿凡提说:“我的锅不能生孩子,你的钱怎么能生孩子?”寥寥数语,活画出高利贷者的贪婪与狡诈,阿凡提超人的智慧也溢于言表。
  其四,结局高潮法。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不少作品最引人发笑之处往往是最后一句话,故事矛盾的激化与突然解决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高潮寓于结尾之处的哄堂大笑中。如,前面列举的《锅生儿》最后一句话便是。又如《两头驴的东西》。在一次打猎中,国王和大臣把脱下的衣衫都压在阿凡提身上。阿凡提又累又热,满身大汗。国王见状故意戏弄阿凡提道:“阿凡提,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阿凡提听了平静地说:“不,我肩上担的是两头驴的东西。”
  以上列举的种种喜剧手法,表现出丝路机智人物阿凡提所特有的斗争手段,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美学风范——阿凡提式的充满喜剧色彩的智慧的美。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喜剧美学的缺陷,即喜剧人物不仅只有丑陋的畸形的渺小愚蠢的反面人物,而且还有类似阿凡提这样富于智慧、胆识的崇高的正面人物,并且还起着主导作用。丑,自炫为美可以造成喜剧性;美,伪装成丑以丑的面目出现也会产生喜剧性。阿凡提式的喜剧美告诉我们,传统的滑稽,其根源和本质不只是丑的本身,还包含着对丑的本质的揭露和美对丑的战胜。喜剧之美,不只在矛盾本身,还体现在对矛盾的突然揭示和突然解决上,体现在审美接受者在一种突然醒悟后,心理上获得的一种欣喜和快感。阿凡提的美学效应是强烈的,多方面的。它不仅代表着丝路各族劳动人民对那些丑陋、陈旧的事物进行充满正义和智慧的美学审判,使人产生嘲弄的笑,还在对反面人物严厉惩罚后,体现劳动人民斗争和理想的胜利的笑。阿凡提,这个维吾尔等人民精心塑造的民间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理想,是各民族精神美的结晶,它所蕴涵的丰富而高品位的美学价值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
  在简要地论述丝路著名机智人物纳斯尔丁·阿凡提之后,我们还要提一下“活着的阿凡提”——维吾尔族当代著名机智人物艾沙木·库尔班。
  艾沙木·库尔班,1927年出生于新疆伊宁县维吾尔族一个手艺人家中。读过四年书,因家境贫寒,辍学随父做小买卖。他的父亲库尔班和祖父司马依,都长于辞令,喜说笑话,是当地有名的诙谐者和笑话员。他们常被请去参加民间举行的各种“麦西热甫”和婚礼,每逢此时小艾沙木总是形影不离,受到熏陶。解放后,多才多艺的艾沙木当了伊宁县文工团的演员,后长期下放到农村人民公社当社员,也参加了业余文工团。1980年冬,艾沙木被安排在伊宁市文化馆工作。1980年9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民研会新疆分会理事。艾沙木长时期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受到维吾尔族机智人物阿凡提故事传统的深刻影响,加之他观察深刻,机智聪颖,诙谐幽默,敏感性强,他编的大量笑话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1982年,赵世杰等学者在流传和发表的五百多篇笑话基础上翻译整理选出一百多篇,编成《艾沙木笑话选》,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艾沙木笑话》,维吾尔语音译为《艾沙木蓝特盘》。“蓝特盘”,直译是“奇谈轶事”,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一种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讽刺文学形式。艾沙木视“蓝特盘”为人生七十二种手艺之外的“第七十三种手艺”,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特殊艺能。因此,他的笑话内容广泛、具体,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民间艺术风格。
  在思想内容上,艾沙木笑话反映了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着鲜明的时代感。特别是讽刺“四人帮”的笑话,在他全部笑话创作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集中地反映了维吾尔族广大人民群众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审美观点,少有虚构和夸张,现实性很强。此外,在艾沙木笑话中还有一些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涉及面较广的作品,如《什么是真理的标准》、《人的脾性》、《卖刨子刃儿》、《鬼见了也怕》等。这里有对保守自私、投机取巧、迷信愚昧旧思想的嘲讽和抨击。
  在艺术上,艾沙木善于选取那些生活中常见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甚至大多为亲自经历过的事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某种道理,使抽象的说教寓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造成一种轻松幽默,充满喜剧情调的氛围。在结构形式上,艾沙木笑话在交代情节的基础上,最后运用一句或一段充满智慧的话,点出笑话的题眼,犹如相声中铺平垫稳后的“抖包袱”一样,一下揭了底,产生出强烈的喜剧效果。上述的几个例子都属于此类。
  艾沙木被人誉为是“活着的阿凡提”,从他作品的思想到艺术,鲜明而强烈地令人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特点,感受到和阿凡提故事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艾沙木是用维吾尔族独有的机敏的目光来观察生活,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用民族化、大众化的“现代阿凡提”式的“蓝特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他的笑话“比较充分地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理素质,使他的笑话具有一种内在的、独特的、浓烈的民族色泽和民族化的道德情操”①。是阿凡提故事传统形式在当代维吾尔族人民精神生活领域中的新发展。
  作为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艾沙木笑话,也具有丝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集体性的属性。艾沙木虽为当代人,但他的轶事趣闻一旦传到别的民族那里,也不免作为传说人物看待,人们也不由将另外地区听来的笑话算作他的故事。在他那五百多个故事笑话中,有维吾尔族古老的口头承传,有他父辈遗留下来的,也有他搜集、加工、创作的当代人的轶闻趣事。正像阿凡提一样,艾沙木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化身,他不过是将流传在人民生活中的思想精华、智慧睿语,总其大成罢了。

附注

①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④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戈宝权:《霍加·纳斯列丁和他的笑话》,《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赵世杰:《艾沙木笑话选·译后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民族神话、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丝绸之路民族民歌、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等。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