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故事的涵义及其分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故事的涵义及其分类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10
页码: 065-0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故事的涵义及其分类的情况。魔法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等。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民间故事 涵义

内容

在丝路各民族中存在着大量的丰富而生动的民间故事。它与丝路神话、丝路传说一起构成了丝路民间文学散文作品的庞大体系。丝路民间故事的概念,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并不十分严格,他们往往把民间流传的种种散文叙事性作品通称为民间故事,并无意中将此与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其实,丝路民间故事的概念涵义是比较清楚的。严格地说,丝路民间故事是指那些具有某种假想性(或幻想性)又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丝路各民族创作、流传的口头散文作品。它与丝路神话、丝路传说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内容上看,丝路民间故事不像丝路神话那样大多反映的是丝路各民族原始初民对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纷纭复杂现象的蒙昧认识;也不像丝路民间传说那样,将富有民族特性的解释性内容附会在具体事物上。从表现形式上看,丝路民间故事不像丝路神话那样充满着荒诞诡谲的幻想,也不像丝路民间传说那样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它更多地是由假想性和现实性所决定,通过虚构的方式,更加真实地反映着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变化。丝路民间故事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也可以是假想中的神仙和鬼怪。在丝路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富于浓郁民族风情的变化万千的生活画面,有富于独特民族个性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还有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丝路各民族“机智人物”令人振奋、警世的睿语和笑声。
  丝路民间故事的萌芽、产生可上溯到丝路动物神话和英雄神话。那时,原始初民由于和动物关系密切,创作了关于动物来源、解释动物习性特征和反映动物与人关系的神话故事。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幻想英雄神的出现以达到征服自然力的目的,英雄神话便不断产生。这些都成为以后丝路民间传说和丝路民间故事创作的原始素材。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丝路民间故事又受益于丝路各民族其他民间文学形式的补给和影响(如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幻想性较强的故事,还是现实性显著的故事,都程度不同地反映着各个不同社会时代各族人民对现实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为自由幸福而斗争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当然,其中也遗留下来某些古老的观念和习俗。目前,就我们接触到的众多的丝路民间故事,从数量而言,在丝路民间口头叙事性散文作品中首屈一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丝路民间故事的数量会越来越有所增加。从过去到现在,种种迹象表明,丝路民间故事这个西域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以其丰富多彩的各少数民族社会风情画卷和独具鲜明民族个性的人物形象画廊,越来越为世人所注目。它的创作和传流,已经成为丝路各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丝路文学艺术中最富于光彩的一页。
  丝路民间故事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期以来,民间文艺学界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概念、范围,或对具体民间故事缺乏统一的认识,存在不少争论和分歧意见。就国内来看,有钟敬文先生的分类法①,有乌丙安先生的分类法②,还有段宝林、天鹰等学者的分类法③。这些学者尽管分类各不相同,但在探讨民间故事与某一民族生活的关系,研究它产生、流传、演变的内外因素以及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倒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就国外来看,早在20世纪30年代,沃·爱本哈特在曹松叶协助下在芬兰编纂了中国民间故事第一部大型索引《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1978年,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编写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部专著采用国际通用编码,其内容覆盖面大大超过前者。有关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的国外专著,大都重视故事情节,并以此进行分类而不大顾及故事的其他因素,因而不大适合我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工作。二是丝路民间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一些母题和基本情节相近或相似的作品,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中出现了它的变体和异文,这为我们对相似情节的故事进行分类排比无疑增加了困难,加之以上所述,丝路民间故事与丝路神话和丝路民间传说既有相溶的一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我们科学地鉴定分类丝路各少数民族口头流传的散文类民间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近年来,随着民间故事分类工作的进展,不少学者从民族民间故事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出发,以“幻想因素”在民间故事中含有的多少为主要依据,将丝路民间故事大体划分为四类:幻想因素占绝对优势的故事主要有魔法故事和动物故事,幻想因素少或没有的故事主要有生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及其笑话。
  魔法故事
  魔法故事,又称为魔术故事或民间童话。在丝路各民族故事中,这类故事数量多,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丝路魔法故事大都通过超现实的幻想编织离奇的情节,以表达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获得的愿望和理想。丝路魔法故事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神话时代,与当时原始初民的原始图腾崇拜存有密切的联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此类故事中神话的古老面貌日渐遭到破坏,渗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色彩,加之吸收了其他民间文学样式的某些成分,以致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面目。
  在丝路魔法故事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哈萨克族的《骑黄骠马的坎德拜》、塔吉克族的《鹰笛》,塔塔尔族的《第十一个艾赫买特》,达斡尔族的《拇指孩儿》,回族的《白兔姑娘》等。我们以《骑黄骠马的坎德拜》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骑黄骠马的坎德拜》①是哈萨克族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著名的魔法故事。大致情节是,坎德拜在六岁时就已能拈弓搭箭,成为一名弹不虚发的神箭手。同时,他还是一个驯养马匹的能手。他亲自牧养调教的黄骠马飞奔起来连鸟儿也追不上,靠着这匹马坎德拜创造了许多奇迹。一次,一匹珍贵的母马连年生了一匹匹金尾马驹。可是,每次马驹一降生就立即被萨姆胡尔克鸟叼走。为了寻回金尾驹,坎德拜骑着黄骠马飞越了火舌冲天的大海,经历了种种危险,先后同七头巨怪、吞天大口的恶狮、变幻莫测的女妖斗智、斗法、斗勇。最后,战胜并杀了它们,从萨姆胡尔克鸟那里夺回了九匹被掠走的金尾马驹,取回了金马槽,成为哈萨克草原上的英雄。这则故事通过坎德拜劈妖斩怪的斗争经历,曲折地反映了早期哈萨克人从狩猎进入游牧阶段的艰苦历程。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在发展畜牧业中对于培养优良畜种的愿望,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在这则魔法故事中,幻想与现实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英雄主人公坎德拜既生活在现实的大地上,过着常人的生活,又有许多离奇的遭遇,在神马神鸟的帮助下上天入地创造奇迹。与神话传说相比,他不是像英雄神那样威风凛凛,凌驾于众人之上,令人敬畏仰慕,而是犹如普通人英勇征战,让人可敬可亲。
  值得指出的是,丝路魔法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及其神灵鬼怪程度不同地体现着民族的原始宗教意味,即萨满教多神信仰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如哈萨克和柯尔克孜等民族的魔法故事中的白发素装的神灵本是萨满教高山崇拜和祖先灵魂崇拜结合的产物;金发仙女、天鹅神女、狼神兽等本也是萨满教信仰中的神灵,故事主人公上刀山下火海,历经千难万险,最终都要展现出神山神水、奇花异草的神奇的境界,这境界大多为萨满信仰中的异域。
  另外,由于各民族迥异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劳动生活方式以及风俗地域等原因,在丝路各民族魔法故事中存在着属于某个民族自己的具有独特民族个性光彩的故事内容和故事形象。如,在哈萨克中最具特色的是“神箭手的故事”,以《阿勒克·蔑尔干》和《骑黄骠马的坎德拜》最为著名;又如,在塔吉克中“鹰的故事”颇引人注目,代表作有《鹰笛》等;在达斡尔族中,最具特色的是“怪孩子的故事”,《拇指孩儿》以其离奇的情节和“拇指孩儿”动人的形象,赢得了各族人们的喜爱,在民间广泛长期地流传着。
  动物故事
  丝路动物故事,是指以动物为主角或者基本上以动物为主角的民族民间散文类叙事作品。这一类故事,大多是通过动物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的纠葛来展开情节。在具体讲述中,它不是单纯地去描绘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而是赋予动物以人的语言、人的心理和人的感情。作品中的动物主人公,能像人一样有思想,做人所能做的事情,甚至过着同人一样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但是它们又不失其动物的本来面目和天然习性。人们创作和流传这类故事的旨意在于,通过在动物故事中所看到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把人类社会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曲折地反射到动物身上,借用幻想虚构手法,表现创作者和讲述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强烈的思想感情。丝路动物故事没有丝路神话传说中神禽神兽那种超自然的神威和尊严,也不像丝路魔法故事中具有灵性动物那样变幻莫测、诡秘离奇,它的被打上人格化印痕的动物,更多显示出来的是充满着人间情趣的世俗气息。
  丝路动物故事具有较强的幻想色彩,追根寻源可上溯到古老的丝路动物神话。在远古时期,原始初民与动物混同如一,共同参与活动。那时,动物供给人以热量,人也免不了为动物所食。茹毛饮血般的原始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存在最容易产生对动物的认同感。在他们混沌的意识深处常常把自己同动物混为一谈,这种自然的感情渗透到语言底层便由此生发出拟人化的动物神话。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相当一部分民族继承着原始游牧业的传统,驯养和狩猎动物,使得他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离不开动物,加深了对各种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认识。“人与动物共同参与活动,”成为丝路游牧民族重要的生活思想信条。阶级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渐渐认识到,人的某些性格特征与动物的某些性格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狐狸的狡猾、狼的凶猛、羊的善良、骆驼的忍耐、狗的忠诚、乌鸦的多舌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某类人的性格特征。这样,动物被人格化进入了人们日常的精神生活中。人们在动物身上注入了自身的感情和认识,借以发表寓有社会性的意见,表达一种不便直接宣泄的情绪,具有民间寓言的性质。
  丝路动物故事,就其内容、情节特点大体可分为:关于动物特征、生活习性的解释故事。代表作品有,维吾尔族的《蚊子为什么只会哼哼叫》、《兔子为什么是豁豁嘴》;哈萨克族的《斑鸠的尾巴为什么短了》、《骆驼喝水时为什么四下张望》等;蒙古族的《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等。如,《兔子为什么是豁豁嘴》①,说兔子凭它的鬼聪明,骗了马,骗了牧马人,骗了孩子等等。它看见许多人都受了骗,就哈哈大笑起来,将嘴都笑裂了,成了豁豁嘴。这类解释性的动物故事,基本上都是用一个短小故事来解释某种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外貌或习性,并且强调在故事发生之前,这个动物的外貌或习性并不是这样的。这类故事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是用虚拟手法将动物人格化,显示出某种寓意,在讲述中带有较多的娱乐性质。
  寓言性的动物故事。代表作品主要有,维吾尔族的《驴、山羊、公鸡、刺猬和狼》、《石鸡》、《老虎和兔子》等;哈萨克族的《狐狸和狮子》、《两只鹿》、《愚蠢的山羊》等;柯尔克孜族的《两只小熊》;乌孜别克族的《猫、狗和松鼠》、《狐狸的礼品》;塔塔尔族的《公鸡国王》;蒙古族的《狐狸和貂》;锡伯族的《好战的蛇》等。这类动物故事往往通过有趣的情节阐明一种人生哲理,反映世态人情,情节简单,语言精练,含义隽永。如,乌孜别克族的《狐狸的礼品》①,讲狐狸是鸡的敌人,鸡的许多伙伴都被狐狸吃了,于是鸡就去告状。告到熊那里,熊说:“这该死的狐狸,我一定要处罚它!”但狐狸给熊送去一只很软的枕头,熊对鸡说:“走!说假话的东西,再不许你们来告状!”..鸡又到狼那里去告状,狐狸又给狼送去一个软枕头,状又没告准。最后,鸡到狗那里去告状,狐狸又给狗送去一个软枕头。狗说:“我可不喜欢你这柔软的枕头,说实话,你吃了多少鸡才积了这么多鸡毛来做枕头?”狗惩罚了狐狸。
  在丝路动物故事中还有一类为图腾性的动物故事。它反映出某些氏族部落将某种动物当作图腾来崇拜,并以此为自己的族源。著名的有哈萨克族的《牧羊人和天鹅女》,塔塔尔族的《白狼》等。这类动物故事因常常与动物神话、族源神话混杂在一起,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生活故事
  丝路生活故事,又称“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它与前面我们讲到的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有较大的不同,即在故事叙述中幻想成分较少或根本没有幻想性,是一种写实性很强的故事。
  丝路生活故事大都产生于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之中。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者是普通的农牧民和其他劳动者,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丝路生活故事中主要歌颂、同情的对象是各民族被压迫、受歧视的劳动者,揭露抨击的是汗、大臣、巴依以及其他统治阶级、剥削阶级集团中的人和他们的帮凶。揭露阶级社会的丑恶,反抗阶级统治与压迫,是丝路生活故事最突出的主题;歌颂劳动与创造,是其最基本普遍的主题。此外,丝路生活故事寄托着各民族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理想,述说着他们的道德标准、生活准则、是非观念,表现着他们的好与恶、褒与贬、爱与憎、亲与仇的民族情感。丝路生活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大都是普通农牧民日常生活里的事实和经历,但它又不是真人真事的照搬,而是根据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趣味,对现实生活现象有选择地提炼、概括,并通过想象和虚构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生活画面。这类故事不仅现实性强,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特色。
  在丝路各民族生活故事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生活斗争类故事。这类故事大体含有百姓与国王的故事、牧工与牧主的故事、农民与巴依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广大劳动者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国王、汗、牧主、巴依及反动官吏等凶残、强暴、贪婪、愚蠢的嘴脸,表现了丝路各族劳动人民鲜明的爱憎、顽强的斗志和超人的聪明智慧。丝路各民族生活斗争类故事主要有:维吾尔族的《桑树阴影的故事》、《富人和仆人》、《艾山、喀孜和巴依》、《聪明的姑娘和残暴的可汗》等;哈萨克族的《三个吐塔姆兄弟》、《机智的孜牙坦》、《阿比孜牙》、《聪明的牧羊人》等,柯尔克孜族的《自作自受》、《聪明穷姑娘》、《把大臣当马骑的穷孩子》等;塔吉克族的《忠贞的友谊》;塔塔尔族的《金鱼》、《穷人和巫女》;蒙古族的《马头琴的故事》;俄罗斯族的《非凡的纺织工》;锡伯族的《章京和他的女婿》、《鹦哥的故事》;乌孜别克族的《糊涂国王》、《三兄弟》、《塔伊尔与佐哈拉》等。在以上这些生活斗争故事中,维吾尔族的《桑树阴影的故事》①颇具代表性。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从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吝啬贪婪的色来巴依。在他家门前,通向巴扎(集市)的路边有一株高大的桑树。桑树的阴影随日月出没而移动:上午它可以遮住一大截道路;下午正好罩住整个院子;晚上月亮出来阴影正好覆盖色来巴依的整个屋顶。每逢集日,人们到桑树下歇凉,色来巴依总跑出来将人们从阴影下撵走。有个年轻人十分憎恨巴依的吝啬行为,和大伙凑足了400块钱要惩治一下巴依。在一个大热天,青年人来到巴依的桑树阴影下休息。色来巴依跑出来吼叫着要青年人离开,否则只有出钱才可以在阴影下坐一坐。青年人花了400元钱买下了桑树阴影。春去夏来,天气越来越热。青年人和大伙儿逛巴扎来回总在大桑树阴影下乘凉、弹琴、歌唱,色来巴依看到无可奈何。有一天,青年人和朋友们赶着毛驴走进巴依家院子。巴依气得吼叫,年轻人说,我们的桑树阴影跑到你家院子里,我们只得跟着它进来。说完大伙拴好毛驴,躺下休息,巴依气得无话可说。又一天,色来巴依请了许多客人来家做客,客人们纷纷到凉台桑树阴影下休息。正在这时,一群人赶着毛驴进来,在树阴下拴了驴,睡起觉来。客人们吵闹起来,弄得色来巴依丢尽了丑,成了整个巴扎上的奇闻。又有一天晚上,巴依正在睡觉,被房顶上唱歌、跳舞声惊醒,出来一看,年轻人和大伙在屋顶阴影处弹着琴、唱着歌,玩得正起劲。巴依实在忍不下去了,只好花了四百块钱把门前和房顶上的阴影买下来。从此,老婆孩子埋怨他,左邻右舍耻笑他,巴依只好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此后,这桑树阴影永远成了大伙的。这则故事在情节上虽然有些夸张,但对巴依的吝啬、虚伪揭露得入木三分,热情歌颂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充满着讽刺力量。
  反映丝路各族人民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类故事在丝路生活故事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作品主要通过家庭各成员间的伦常关系,且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另外在爱情故事中,表现出各民族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热烈追求。家庭、爱情类故事主要有:维吾尔族的兄弟俩互相关心帮助的《兄弟俩》;父亲教育儿子勤劳致富的《三条遗嘱》,歌颂忠贞爱情的《可汗与卖酥糖的》、《农家姑娘》等;哈萨克族的揭露封建家长制陋习的《迷信天赋的汗》、《九个叫汹汹的和一个哭泣泣的》,暴露私有制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冷漠无情的《艾比和泰比》、《无情无义的兄长》,以及“智男智女型”故事《公公聪明还是儿媳聪明》、《机智的少女》、《可汗和哈拉莎什》等;塔吉克族反抗封建专制,争取爱情自由的《开不败的玫瑰花》、《热娜古丽》等;柯尔克孜族的歌颂妇女聪慧、坚贞的“巧女型”故事《聪明的姑娘》、《牧童汗王和他的妻子》、《三儿媳》、《坚贞的妻子》;在回族中有赞美团结互助的《薛大和银铃》、《玉雕茶碗》,批评婆婆虐待儿媳的《兽面人身画的由来》,反对重男轻女的《五只小花鹿》,歌颂爱情的《麦燕》等;锡伯族的谴责后娘虐待前妻之女的《孤女和黑牛的故事》;达斡尔族的《聪明的媳妇》、《伊玛迪》等;塔塔尔族的《失去亲妈的姑娘》等。
  在丝路生活故事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故事。如各民族中流传的生产能手和能工巧匠的故事,哈萨克族中诉说冬不拉乐器来历的《冬不拉和阿肯》,叙述了阿肯制作冬不拉的智慧和才能以及精湛的手艺;强盗与强盗伙的故事,《七个强盗和莫门拜》表现了哈萨克牧民对存有强盗这种丑恶现象的憎恨;懒汉故事,维吾尔族《四个抽麻烟的懒汉》讽刺了好逸恶劳的生活现象,令人可气可笑。
  最后,我们在结束丝路生活故事叙述时不能不提及到一部重要而有价值的故事集,即流传在丝路南端的喀什、和田一带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鹦鹉的故事》。这部作品由三十五个小故事串连而成,集中而较全面地阐明了维吾尔族人民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鹦鹉的故事》深受印度民间故事《五卷书》的影响,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开头和结尾所设置的规定情景:到外地经商的马衣木乃的妻子海吉斯太受不住王子的引诱,动了邪念,在夜里要去与王子幽会。鹦鹉巧妙地在她要去幽会时用讲故事拖住她。接连三十五个晚上,鹦鹉讲了三十五个故事,拖住海吉斯太,使她误了约会时间。最后,在第三十五夜故事讲完之后,海吉斯太思想发生转变,打消了去和王子幽会的念头。
  《新疆民族文学》选择了其中二十四个小故事。大体含有这样一些思想内容:颂扬美好的道德标准,谴责不道德的行为(第一夜故事、第三夜故事、第五夜故事、第六夜故事、第七夜故事、第十一夜故事、第十五夜故事、第十七夜故事、第十八夜故事);赞美智慧、团结、虚心和力行(第二夜故事、第二十二夜故事、第二十三夜故事、第三十二夜故事、第三十三夜故事);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恶人(第三十四夜故事、第十三夜故事、第三十夜故事)等等。《鹦鹉的故事》大约产生于伊斯兰教传入西域的公元9世纪以后,兼有汉民族和回鹘文化特点。作品充满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观念,主要是伊斯兰教观念,如它所颂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准则与伊斯兰教教义中的“公正”、“行善”、“践约”、“恕人”等一脉相承;也有一部分佛教观念,如自我净化,以德报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心肠不好财产就会得而复失等。其中,会讲故事的鹦鹉,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众多听众和读者心目中,这不再是一个关在笼子里、红嘴绿羽的鹦鹉,而是一个头缠白布、身穿宽大袷袢、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先知形象,是一个真理探求者的形象。
  总之,《鹦鹉的故事》凝聚着维吾尔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它所赞美的那种真诚、智慧、团结、虚心、克己、力行、慎独、自我牺牲,它所反对的那种淫乱、欺诈、自私、贪婪、缺乏自知之明等,不仅真实地表现了那个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感情,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也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机智人物的故事
  在丝路各民族中流传着一类以特定的聪明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机智、风趣、幽默的民间故事,人们习惯称之为机智人物的故事。这类故事的创作与流传,最初在某个民族中以某个真实人物为原型,或以某几个真实人物合并为依据,后随着故事的流传,人们不断给予加工、补充、增益和提高,将许多故事附加在此类人物身上,逐渐形成了某个民族或几个民族中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集中地反映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的性格和机智、幽默、乐观的美学品格,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丝路文化中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丝路机智人物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丝路各民族中,几乎都流传有他们自己钟爱的机智人物的故事。
  在维吾尔族中广泛流传着大量内容深刻、饶有风趣的《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故事无情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统治者、剥削者和骗人的宗教上层人物的丑恶嘴脸,辛辣嘲讽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善意地批评人民群众的某些缺点以及启发人们去探索认识大自然。另外,在吐鲁番地区流传着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毛拉则丁的故事》。这些故事大约产生于19世纪初期,主要反映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对满清腐败政府的不满。在喀什地区流传着《赛莱恰坎的故事》。这些故事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以赛莱恰坎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编织了许多匕首般的小故事,辛辣嘲弄清朝统治者的残暴腐朽,深受维吾尔族群众的欢迎。近些年来出版的《艾沙木的笑话》,是以伊犁地区被人们誉为“活着的阿凡提”艾沙木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编出的新的笑话集。篇幅短小,犀利尖锐,幽默风趣,长人心智,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哈萨克民族中,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霍加·纳斯尔的故事》(通常也称为“阿凡提故事”)、《阿勒达尔·阔谢的故事》、《吉林谢和他妻子的故事》以及《塔孜夏的故事》等等。其中,《阿勒达尔·阔谢的故事》最为著名,流传甚广,深受哈萨克人民的喜爱。故事主人公阿勒达尔·阔谢是位机智人物,是“不长胡子的骗子”。故事多以荒唐离奇取胜,集中反映了宗法封建社会里哈萨克草原上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不可避免的斗争,表现了哈萨克普通劳动者的深重苦难和反抗压迫剥削的强烈的阶级意识。例如其中的《阿勒达尔的诞生》①。故事讲述说,从前有个名叫阿勒旦的牧民(“阿勒旦”,含有“被欺骗”、“受愚弄”的意思),一贫如洗。他给巴依放羊,到头来,巴依只给他一只小山羊作为报酬,还花言巧语地说:“一只山羊怀上双羔就是三只,来年就是九只,照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你就能有上百只羊了。”阿勒旦没有办法就到汗那里告状,汗又搬出法典蒙他。接着,奸商诓他,巫师、毛拉骗他,盗贼坑他,就连鬼神也设下圈套引诱他上当。阿勒旦满腔愤怒却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说:“那些欺侮我的家伙们是怎么坑我骗我的,我的儿子将来也要照样去坑他们骗他们。”就这样,他给儿子取了“阿勒达尔”的名字。在这则故事中,“欺骗”在阿勒达尔身上成了惩治不义、向社会不公正施行报复的合理手段和武器。这则故事反映出机智人物故事的创作者和流传者的某种共同的心意,即在那正义得不到伸张的苦难岁月,剥削阶级的暴力统治还很强大,大規模的公开反抗还不可能进行,劳动者还未真正找到出路,人们需要创造出阿勒达尔这样一个游侠式的反抗者形象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思想武装。阿勒达尔就是这样一个应劳动人民斗争需要而诞生的复仇者和反抗者。
  此外,在柯尔克孜族、回族、锡伯族等丝路民族中也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机智人物故事。如。柯尔克孜族中的《阿勒达尔阔索》,主人公加尼别克能机智地骗过国王和巴依,却从未骗过好人和穷人;如回族中流传着《阿子都的故事》、《伊玛目的故事》和《赛里买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有远见、有智谋的机智人物;又如在锡伯族中流传着颇具特色的“秃孩子”《霍托哈吉》的机智人物故事。“秃孩子”长得难看,但聪明、机敏、诙谐、富于正义感,常把地主、老爷弄得哭笑不得,狼狈不堪,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最后要提及的是,在丝路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长期流传过程中常有相互渗透的情况。就不同民族来说,某类型的机智人物故事常在几个民族中辗转流传。如《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尽管人物称呼有所变动,但故事内容、人物风貌大致雷同。另一种情况,就一个民族来看,机智人物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节可能被安置在不同的机智人物身上;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也可能被组合在某个机智人物身上。如在哈萨克人的机智人物故事中,霍加·纳斯尔名下的《公鹅》、《种金子》等故事情节可以在阿勒达尔故事中找到;《锅生儿》及其变体也可以分别是霍加·纳斯尔故事和吉林谢故事的重要情节。这种相互渗透、彼此交错的情况在操突厥语各民族中较为普遍,这大约与这些民族相似的历史背景、文化条件、宗教信仰、语言等因素有关。在这种相互交流、渗透的文学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母题、情节、形象乃至象征意蕴不断得以强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各民族不断吸收他民族故事中的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使故事中的机智人物形象更富有民族个性,更具有地域特色。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民族神话、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丝绸之路民族民歌、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等。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