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
分类号: I207.7
页数: 5
页码: 001-0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的情况在这条历史古道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的历史悲喜剧。经济贸易、政治结盟、民族迁徙、兼并战争、宗教传播、文化交流..诸多民族在这横贯亚欧非广大区域中,以自己沉重的历史步履踏出了一条条通向人类历史文明的大道,在千百年历史风雨的冲刷下,逐渐形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较为固定的行程路线——丝绸之路路线。
关键词: 民间文学 丝绸之路 西域文化

内容

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从中国古长安出发,途经西域,横贯亚洲并连接欧洲、非洲的交通路线正式称谓“丝绸之路”以来,这个美丽而又形象的名字便不胫而走,渐为世人所公认。据《穆天子传》记载,大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巡至葱岭以西,会见了西王母及许多部落首领。如果以此排时间表的话,丝绸之路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在这条漫长的历史大道上,名扬中外的使臣、僧长,威风壮烈的名将、战史,称颂古今的王侯、文人,业存千秋的医祖、艺家,往返跋涉的商贾、旅人,等等,他们通过政治上的亲睦与抗争,军事上的结盟与冲突,经济上的贸易与交流,文化上的交融与冲撞,技艺上的渗透与演进,留下了多少浓墨重彩的画卷和可歌可泣的史篇。根据我们看到的有限资料,现将丝绸之路有关的主要历史事件介绍如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和研究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的简约轮廓背景。
  公元前334~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曾到达帕米尔以东喀什一带,建立包括埃及、波斯、印度等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对沟通东西方文明起到推动作用。
  公元前3世纪,战国至秦时期,中国丝绸已远销希腊,希腊称中国为赛力斯(丝国)。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9~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时期,汉使张骞两次通使西域,至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各国也派人随汉使到长安。
  1771年,土尔扈特部自伏尔加河一带归来。1885~1887年,英人凯里听率探险队周游天山南北,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周,并进入罗布泊地区。
  1871~1891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五次到中国西北考察,曾涉足罗布泊地区,沿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登帕米尔高原。
  1894~1933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六次赴西域考察,著《亚洲腹地旅行记》、《罗布泊探秘》等。
  1900~1913年,英人斯坦因三次赴敦煌、吐鲁番等地考察,著《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等。
  1928~1930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两次赴西域考察,著《吐鲁番考古记》、《罗布淖尔考古记》、《塔里木考古记》等。
  纵观以上历史,在这条历史古道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的历史悲喜剧。经济贸易、政治结盟、民族迁徙、兼并战争、宗教传播、文化交流..诸多民族在这横贯亚欧非广大区域中,以自己沉重的历史步履踏出了一条条通向人类历史文明的大道,在千百年历史风雨的冲刷下,逐渐形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较为固定的行程路线——丝绸之路①路线。
  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目前中外专家学者基本形成这样的共识:丝绸之路,首起中国长安,经渭河流域和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此分为三路:南路,自玉门关、阳关至鄯善,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越过葱岭,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波斯(今伊朗);中路,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至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越葱岭,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与南路会于木鹿城(今马雷),然后向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岸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抵地中海东岸。再转至罗马等地;北路,由敦煌达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西至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附近之托克玛克),再过里海北,经黑海至欧洲。
  从以上我们对丝绸之路路线的简单描述中可以看到,这条历史大道是从我国古都长安出发,横贯亚洲,连接欧亚非的陆路通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国家的纽带;在丝绸之路通过的地区,出现过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跨越亚、非、欧的世界大帝国;在丝绸之路的要冲上,诞生了至今仍影响亿万人思想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古代世界许多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发生在这条通道上,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发明和思想流派首先通过这条通道传播到全世界。就中外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的局部状况看,也是如此。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和冶铁、水利灌溉技术等都由此传向西亚及欧洲;而西方的植物新品种、毛皮、珍禽异兽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宗教文化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总之,这条历时多世,贯通亚、欧、非的远距离贸易路线,已远远超越了经济贸易范围,形成世界性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等在内的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丝绸之路已成为诞生和发展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的历史摇篮和历史通道。
  丝绸之路的这种纵贯古今中外的历史内涵,使得古丝绸之路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多元性。它东起中国,西至希腊罗马乃至非洲,中有印度、波斯等。不同的历史,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在这条大道上相互碰撞、融合、耗散,这就导致了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古代西域(今新疆)从地理位置看大体属于丝绸之路中段地区,这里据有三条以上的通道,成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焦点和相互融合的桥梁与中介,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里聚居着众多的民族。历史的衍变,民族的分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西域多民族的北方草原文化和南方绿洲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人文地理和民族的区域性,形成了文化个体的相对封闭状态,这就造成了丝绸之路中段民族民间文学在整个丝绸之路开放、多元的背景下出现的以民族区域和宗教习俗文化为特点的独特属性。丝绸之路中段,这种特殊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环境,造就了丝绸之路中段西域民族民间文学既联系又区别于国外中亚、西亚、欧洲的民间文学,和国内中原、北方及南方民间文学的独特的文学个性。
  众所周知,新疆古称西域。①西域文化在世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翻开人类古代文明史册,我们看到,在黄河流域有中国文明,在恒河流域有印度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有亚述文明,在尼罗河畔有埃及文明,在地中海北岸有希腊——罗马文明。西域文化正处于中国中原文化之西,西方文化之东这样一个亚洲、欧洲与非洲交汇、连接的广阔地带。西域以其宽阔的胸怀,广泛接受了东西方文明的影响,经过长期的选择和消化,形成了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西域文化。同时,它又以极强的反作用力不断对东西方文化施加影响,使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间,途经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自然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绵延1500多年(从公元前2世纪到14世纪)的古“丝绸之路”,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条连接欧、亚、非三洲的陆路国际商旅大道。“丝绸之路”的这种特殊历史文化地位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说明着地处亚洲中部的西域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构成了西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西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的侵蚀与洗礼,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附注

①本文所指丝绸之路路线均为传统的通过古代西域的南路、中路和北路路线。除此之外,丝绸之路还有经过西城的回中道、吐谷浑道及敦煌文书中记载的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银山碛道等路线,此外还有经西藏到印度的吐蕃路和由西安、咸阳经四川、云南至印度,再转至罗马的永昌路等。此外,随着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需要,穿越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地区至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及自中国东南沿海至日本、东南亚、南亚以至欧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相继出现。以上诸多丝绸之路暂不在本书研究范围之内,特此说明。 ①西域,狭义指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即古代新疆。广义指包括狭义西域和中亚、西亚、南亚、北非诸国,中国古籍中的西域大多指广义西域。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清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之乱,统一西域,册封为新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民族神话、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丝绸之路民族民歌、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等。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