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国以前的原始乐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49
颗粒名称: 三、三国以前的原始乐舞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283-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国以前的原始乐舞的文化影响和艺术研究。
关键词: 朝鲜 原始 乐舞

内容

这时期的乐舞基本上是土风乐舞,它包括三个种类:(1)狩猎民族的乐舞“熊舞”;(2)农耕民族的乐舞“农乐舞”;(3)“巫舞”。
  “熊舞”是朝鲜半岛北方民族的一种图腾舞蹈。许多学者认为熊是游牧民族的共同信仰。朝鲜半岛的民族由多方组成,既有中国迁徙去的农耕民族,也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更有不少从海岛迁徙去的海洋民族。人种结构的复杂也构成了文化的复杂,也就是说朝鲜半岛的原始乐舞既有游牧民族的乐舞文化成分,也有农耕民族和海洋民族的文化成分。我们从朝鲜半岛上生活的人的形体、相貌、肤色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成分。如高鼻深目、皮肤黝黑、形体短粗的人种,显而易见的表明他们的祖先是分别从热带地区迁徙而来的,皮肤白皙、高鼻深目的人来自西北方,圆脸扁鼻、皮肤黝黑的人种来自南洋群岛。不同地区的人种迁徙到半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朝鲜半岛上最早的图腾舞蹈“熊舞”可以说是北方民族的代表性乐舞。熊是生活在北方地带的动物,在欧洲北部的早期社会里以及日本北海道阿依努族也多有信奉熊的图腾舞蹈,在中国东北部也有信奉熊的民族,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熊是强悍力量的显示,原始民族面对自然束手无力,便假想借助熊的力量以获取超自然之力,他们将熊奉为氏族图腾,作为氏族的保护神。朝鲜半岛先民信奉熊,以及跳“熊舞”,其思想渊薮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思维定势是相同的。《三国遗书》记载:“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檀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左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尝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遣灵艾一柱,蒜二十枚曰:尔辈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身。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位于东北亚文化圈内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从远古文化模式上来看有极其相似的地方,神生的儿子是人世间的最高统帅,这种传说是统治者麻痹百姓的一种政治手段。在中国远古历史上,许多统治者把自己拥有的权利视为“君权神授”,后世的儒家学派为维护其统治,经常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来阐述君权神授的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日本的天皇、中国的皇帝、朝鲜半岛的神生子等,其思想根源是相同的,均出于统治的需要。朝鲜半岛的早期社会“熊舞”,是维护氏族部落政治利益的原始歌舞,也是半岛早期歌舞的代表。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狩猎时期和向农业阶段过渡的时期,朝鲜半岛也沿着这一规律发展着,反映这一时期的乐舞便是“农乐舞”。这是一个贯穿朝鲜半岛漫长历史的民间乐舞,无论岁月沧桑怎样变化,在农耕文化圈内产生的“农乐舞”以其不衰的势头一直延续至今,在今天的舞台上仍有火爆、欢快、热烈的农乐舞的表演。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乐舞是农民对栽植水稻一直到庆祝丰收的劳动过程的直接模拟,它与祭神祗祀丰年的活动有关,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原始民间乐舞,后来发展成为具有高难度技巧的表演性乐舞。
  像这种与农业有关的宗教祭祀乐舞还有“祭天”舞蹈。《后汉书·传》记载:“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舞天。”《后汉书·韩马传》记载:“常以五月田竞,祭鬼神。昼夜酒会,会群,歌舞,..踏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这种在播种前表演的乐舞和十月时收割完毕庆丰收举行的祭祀乐舞,都是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它与远古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维系先民团结、生存的大事,也是先民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内容。
  巫舞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舞一样,朝鲜半岛的先民们也有着自己一套巫术文化。巫术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充满恐怖、畏惧而产生的一种宗教祭祀行为。朝鲜半岛的先民也不例外,巫术活动极为盛行,人的生、病、死以及氏族部落内的一切大事均由巫师占卜算卦来验证。朝鲜半岛的巫师多由女子来担任,她用浑身上下的不同体态规律去作法,这种作法动态便成为巫舞。朝鲜半岛上许许多多流传下来的舞蹈最早都是从巫师作法舞蹈中分离出来的,这种从原始巫舞分离出来的传统带有了更多的表演成分,它如同中国的“楚舞”。屈原“九歌”中描述的楚舞均由年轻漂亮的巫来扮演,其舞蹈千姿百态、妙曼无穷,轻盈飘逸,富有色彩。它源于巫舞,但又与最原始的恐怖、神秘、癫狂、痴迷的巫师做法的巫舞不同。朝鲜半岛的巫舞也经历了这样的原始文化形态的演变。它最初由祭祀的宗教行为演变成为形式多样的优美舞蹈,现存“巫舞”又称“巫党舞蹈”,有东海、汉城、黄海道、济州各地方巫舞,再加扇子舞,铃舞,假面舞等。朝鲜半岛早期巫术舞蹈形态因资料匮乏无法全面了解,但我们可以从现在的民间习俗来了解。在《韩国民俗演戏》一书中这样介绍: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其意在于驱赶村落里的杂鬼,祈求年终太平,福盈门户。演戏队中有扮成七大夫、八大夫、猎手的人。七大夫与猎手在前,头戴大冠,口衔大烟杆,仿佛入场仪式,款款而行,其有肩扛猎枪、手提装有死野鸡布袋的猎手和其他戴假面的人。还有戴高帽鸣击着钲、鼓、小金、长鼓的人们,到略为富贵的诸家“踩地神”,常常是在此家院子里,社前仓房等处踩地跳舞,与中国现存的民间驱难仪式极为相似。驱傩是中国古代西周形成的宫廷宗教仪式乐舞,亦称之为“傩祭”,它源出于巫术活动,被远古先民认为具有驱鬼逐疫的功能。朝鲜半岛早期的巫舞与政治紧密结合,到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表演性艺术发展,一是向民间民俗发展,与政治愈远,巫术内涵也愈少,观赏成分也愈多。
  总之,朝鲜半岛的早期乐舞基本由图腾舞、农业舞、巫舞三种形态构成,它既带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又不时闪现出外来文化影响的光泽。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