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卫满朝鲜与中国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48
颗粒名称: 二、卫满朝鲜与中国文化艺术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282-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卫满朝鲜与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和艺术研究。
关键词: 朝鲜 文化艺术 艺术研究

内容

卫满朝鲜是继箕子朝鲜之后又一汉人东渡朝鲜后建立的国家。
  卫满原为秦末汉初时的燕国人。早在秦始皇兼并六国时期就已有大量的燕、齐汉人逃亡朝鲜半岛,当时朝鲜半岛的箕子朝鲜、马韩、韩等部族接纳了汉人。卫满是因汉初燕王卢绾叛乱,遭到刘邦镇压逃亡到半岛的汉人。他带着族众在辽东郡与箕氏朝鲜统治区的边缘地带落下脚跟,在那儿积蓄力量,网罗人才,不久便灭了箕氏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卫氏是一位能干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将国土扩展数千里,在大量汉人的支持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的显赫功绩得到汉武帝的青睐,汉朝与之建立臣属关系,但卫满不肯臣属,发动战争表示抗拒,最后被汉武帝击败。汉武帝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在临屯、乐浪、玄菟、真番设立了郡县制,保障了中原与半岛之间商路畅通。自此,中朝两国之间贸易正式开始,中国的丝绸、铁具、漆器、铜器运往半岛,半岛的土特产也进入中原。随着商贸的交往,中国的汉字、汉儒思想、文化艺术传入了半岛。
  汉代是中国古代乐舞历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其代表为“俗乐”、“百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威与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来自各方文化的追求。丝绸之路的凿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艺术交流,“四夷乐”、“胡乐”、“胡舞”风靡于世。汉武帝设立了乐府机构,广泛采集民间诗歌乐舞,使俗乐舞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也涌现出许多高水平的歌舞伎人,这些构成了中国乐舞历史的第二座高峰。汉代乐舞的典型代表为“俗乐”,主要有“杂舞”、“角抵百戏”、“中外各民族乐舞”。汉代社会上上下下不同层次的人士均喜欢歌舞,从中原地区分离而去朝鲜半岛的移民,以及四郡设立后迁徙半岛的汉人,是不能不把汉代的文化、汉代的艺术带到朝鲜的。目前,韩国宫廷舞蹈中仍有“建鼓舞”,韩国国立国乐院博物馆里还陈列有“建鼓”、“敔”、“祝”、等乐器。建鼓是汉代著名乐器,汉画像砖上多有此种形象资料。击鼓舞称为“建鼓舞”,舞蹈时人们用木柱穿过鼓的中部,将鼓立起来,舞人在鼓的两旁,边击鼓边作舞,舞蹈动作有蹲步扬臂击鼓,单腿跪地击鼓,后侧腰击鼓等,有时为了增添舞蹈气氛,舞人在击鼓的同时,还兼击铃、钲、钟、鼙鼓等乐器。建鼓舞在汉代多为男子表演,动作急速而豪放,气氛紧张而热烈,目前在中国已失传,但在韩国舞蹈中仍有保留,并且还在上演,不同的是此舞由群体女子表演,激越昂扬,震人心扉的鼓声与史籍记录的汉代建鼓舞的表演情形差不多,再现了中国古代建鼓舞的美。“祝”、“敔”是中国古代著名雅乐乐器。《诗经周颂·有瞽》记载,“鞉馨祝圉”柷木中空也。祝假借为祝字。《尚书益稷》:“合上敔”。郑玄注:“祝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旧唐书·音乐志》:“祝一方面各二尺余,傍开员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敔”为中国古代打击乐器。《诗经·周颂》记:“鞉馨祝圉”,圉为假借字。许慎说文解字:“敔,乐器,椌揭也,形如木虎。”郑玄注:“敔,状如伏〓,背有刻,铻钽,以物櫟之,所以止乐。”“祝”和“敔”乐器在目前中国民乐器中已不再使用,但在韩国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仍是重要的演奏。汉武帝在半岛设立四郡,使半岛与中国艺术交流达到一个高潮,汉字的广泛传播,汉文的普及使用都促进了艺术交流高潮的形成。《古今注》记载的汉乐府诗《箜篌引》就是朝鲜半岛女子模仿汉诗所写的歌词。此外,汉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道家的五斗米思想,阴阳五行思想也传到朝鲜。随着中国的文字、物产、宗教、服饰大量传入朝鲜半岛的同时,中国的乐舞文化也传播并影响朝鲜的乐舞艺术。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