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朝鲜半岛乐舞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朝鲜半岛乐舞历史
分类号:
J709
页数:
4
页码:
277-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朝鲜半岛乐舞历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朝鲜
半岛
乐舞历史
内容
古代朝鲜的舞蹈基本上分两大类,即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宫廷舞蹈源自于民间舞蹈,它还包括接受外来乐舞影响并将此与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思想结合而形成的雅舞。民俗舞蹈是对传统乐舞继承发展了的,广大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多在逢年过节,祭神祭祖时表演,因而它的成分多含有与平民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祭祀图腾、祖先,达到驱病逐灾、农业丰收的愿望。
从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来看,朝鲜半岛血缘氏族社会形态最初分裂成三个国家,亦即自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起,朝鲜半岛为高句丽,公元前18年至公元660年为百济,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为新罗割占。自此以后,朝鲜半岛本土民族舞蹈形态开始发生裂变,它带有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比如,北方高句丽的舞蹈带有刚健爽朗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百济的舞蹈则带有娇媚阴柔之美的特点,这可能与中国南方稻作文化的熏陶有关;新罗舞蹈更多呈现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自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相持鼎立之时起,战争与贸易交往使朝鲜半岛文化带有外来文化的特点,尤其是高句丽和百济国与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关系甚密,首先披上了中国文化的轻纱。朝鲜半岛的乐舞文化也自三国分立时起就开始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亦即向着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方向发展。高句丽国、百济国、新罗国分别沿着这两条不同的道路演变着,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同的特点。高句丽的宫廷舞蹈多偏有儒教思想,在民俗乐舞方面更偏重于萨满教的信奉方式。百济国的宫廷乐舞更偏重有佛教思想成分,如伎乐。在民俗乐舞方面则多是对鹤图腾的崇拜以及围绕稻作文化而展开的一些舞蹈,如“农乐舞”、“羌羌水越来”、“僧舞”、“钹舞”等。新罗国是后起国家,直到它最后统一了高句丽、百济为止。它一方面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高句丽、百济国间接接受着中国的乐舞文化的影响。
自三国分立时期,外来文化开始大批涌入朝鲜半岛,尤其中国汉、魏时期的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较多,因此,这一时期的三个国家的宫廷乐舞多带有汉、魏时期文化色彩。到了公元918年以后,朝鲜松岳(开城)一带的豪族列强王建开创了高丽王国,他先后收复新罗,又灭了百济,最后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朝的统治权一直维持到公元1392年。在这一段的统治期间,高丽王朝多与宋、元两王朝交往,它不仅接受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还接受了宋代宫廷队舞的乐舞结构的影响。这些在朝鲜王朝时记录的朝鲜宫廷各自仪式的文献《进馔仪轨》和《进爵仪轨》、《进宴仪轨》等几部著作中都有记录。不过,朝鲜王朝时期是对外来文化消化、加工、走向本民族化的转变时期,因此,这几部文献中所记录的宋代宫廷乐舞在名称上,或者在表演形式上虽然还保留着中国宋代宫廷队舞的特色,实际它的表演风格、表演的内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带有了浓郁的本民族审美思维定势。高丽王朝与中国宋、元之间的交往不仅有政府行为,而且,更多带有民间行为,它们基本围绕经济贸易而展开。宋代的对外贸易交往不亚于汉唐时期,不同的是两宋时期的交通道路与唐不同。唐代与朝鲜的贸易交往的港口在北方的登州,两宋时北方的港口被辽、金所占领,与朝鲜的交往迁移到浙江的明州。《宋史·外国·高丽》记公元1032年“高丽遣使言,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从之。”朝鲜王朝通过明州与宋代的官方和民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明州成了“虽非都会,乃海道辐辏之地。”随着频繁的商舶往来的贸易交往,中国与半岛之间的宫廷乐舞艺术交流与民间乐舞艺术交流日益繁盛。宋代的宫廷舞蹈多呈现道教色彩,如《太清乐》、《渔父舞》、《剑舞》等。高丽王朝接受了宋代道教色彩甚浓的宫廷队舞的影响,如高丽朝宫廷里经常上演的《献仙桃》、《五羊仙》、《延寿长》等舞蹈。高丽王朝的民间舞蹈也是非常兴盛的,它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民俗乐舞,另一方面,在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同时产生出新的艺术品种。民俗乐舞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的变化漫长而迟缓,它与宫廷乐舞不同。宫廷舞蹈是被艺术家们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并杂糅其他因素,产生出的符合当权统治者口味的贵族艺术。而民间乐舞是被广大民众当作一种本民族的历史而被口传心授,默默地、忠实地、代代传承下来。高丽王朝的乐舞基本是对传统民间乐舞的忠实继承,对中国宋代繁盛的民间艺术,尤其在勾栏瓦舍、茶坊酒肆里演出的那些市民艺术好像没有太多的接受。从文献来看,这方面的记载也极少,文物考古方面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高丽王朝没有接受宋、元民间艺术的影响,我们从高丽王朝时期产生的新艺术品种“山台杂剧”来看,不能不说它是受了中国宋、元杂剧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其理由是,朝鲜半岛从建立国家之时起,就是在中国传来的政治、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的。高丽王朝与中国宋、元的关系可以说比汉、唐时期更加密切,官方的、民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因此,就不能完全否认“山台杂剧”是受了宋、元杂剧的影响而产生的新的艺术作品。
朝鲜王朝是继高丽王朝之后新的统治政权,它独尊儒教,力斥佛教。宫廷乐舞呈现出明显的儒家礼教色彩,如“觐天庭”、“受明命”、“荷皇恩”、“圣泽”、“六花队”、“曲破”、“莲花台”等舞蹈。这些舞蹈主要以宣扬君权神授为内涵,把王权提到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是控制世间一切的象征。朝鲜王朝的所有宫廷乐舞基本围绕这一思想而展开。它在大胆革新、改造的基础上发展了前代的乐舞,使之加快了向本民族化发展的步伐,乐舞也多呈现中韩交流的结果,如“梦金尺”和“受宝篆”等作品。朝鲜王朝时的祭祀方面主要有祭孔乐舞和宗教祭祀乐舞。祭孔乐舞称“佾舞”,是沿袭了中国西周雅乐的表演体系,“佾舞”又分“文舞”与“武舞”,崇儒思想很重。宗教祭祀乐舞包括俗乐舞和佛教乐舞,这些乐舞主要在平民百姓中间流行。除此之外,还流行一种称作“祠堂牌”的民间舞蹈,它具有一定表演因素,舞姿较美、技巧性强,是供人观赏、娱乐的表演性舞蹈。
朝鲜王朝时是民族意识觉醒时期,半岛人们从盲目崇拜中国乐舞,向咀嚼、消化方向转换。另一方面,客观原因在于是朝鲜王朝时发生的“壬辰倭乱”、“丙子胡乱”的政治动乱,使前代宫廷保留的中国传来的乐舞艺术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想重新恢复原貌实属难矣。因此,战后恢复的宫廷乐舞,则是朝鲜王朝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修复的,它早已与原来的宫廷乐舞相去甚远,从舞蹈动势、形态、内涵、风格来看中国乐舞影响的痕迹已变得非常淡薄,而民族色彩更加浓郁。另外从主观原因来看,朝鲜半岛在悠悠岁月中主要依靠中国的先进文明而得到社会的发展,待它文明发达至国富民强之时,其独立意识开始觉醒,摆脱束缚,不再依赖,不再臣属相称,成为半岛人的一种愿望。朝鲜王朝时的一场政治动乱,使之幡然醒悟,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尊,在这种思想触动下,将外来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系统中成为积极、自觉的国民行为。
总而言之,在朝鲜半岛的舞蹈历史上有两条大的舞蹈线索,即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而宫廷舞蹈又分为两条主线代代传承着,一是“唐乐呈才”,一是“乡乐呈才”。“唐乐”,顾名思义即是从中国传来的乐舞,它在朝鲜半岛历代宫廷乐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乡乐”,则是朝鲜半岛本民族的产物,是经由民间走向宫廷的本土乐舞。在朝鲜王朝末期,朝鲜的“乡乐”又有了极大的发展,有了许多新创的作品,如“广袖舞”、“初舞”、“剑器舞”、“公莫舞”、“尖袖舞”、“春莺啭”、“万春乐”、“舞台山”、“响铃舞”等。从这些乐舞的表演名称、形式来看,它虽然隶属于朝鲜半岛本土乐舞系列中,但仍不难看出它是受了中国乐舞文化的极大影响。
在朝鲜王朝时期,还产生了一种新的乐舞品种,即“妓房舞蹈”,也就是由女子表演的一种乐舞艺术,它相当于中国的女乐。“妓房舞蹈”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半岛的佛教舞蹈。佛教是外来文化,它冲进半岛固定的文化藩篱,在千年岁月的流变中,逐渐沉积于半岛百姓思维底层中,然后逐渐形成符合本民族思维定势的佛教舞蹈,如“僧舞”、“蝴蝶舞”、“钹锣舞”、“法鼓舞”等。
以上对朝鲜半岛乐舞历史做了粗疏介绍,从其历史发展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朝鲜半岛乐舞基本上是本土的。朝鲜固有的乐舞发展的同时,还大量地接受了中国的乐舞影响。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本土的原始歌舞;第二阶段是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第三阶段是对外来文化吸收、变容,融化为本民族的乐舞艺术阶段。如今朝鲜半岛的乐舞艺术可以说是历史传统的延续,它虽然受到开放的世界文化的影响,其核心仍然是历史的、传统的。传统的儒教思想、佛教思想仍然是其乐舞艺术的潜在精髓,它构成了朝鲜半岛乐舞艺术的鲜明特点。而这一切的形成又不能否认它在历史上接受了中国乐舞文化的影响,在它传统乐舞文化层面中已经深深积淀着厚厚的中国文化成分是众所共知的事实。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