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时代的乐舞艺术——歌舞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42
颗粒名称: 三、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时代的乐舞艺术——歌舞伎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时代的歌舞伎艺术是以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因素再杂糅日本政治、历史、文化、审美情绪等各种因素而产生、兴盛的艺术,不能排斥它所内含的外来因素。
关键词: 乐舞 艺术 歌舞伎

内容

(一)歌舞伎艺术
  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时代的歌舞伎一直被认为是日本本土乐舞艺术,其实不然,它是历史上乐舞艺术交流积淀的结果。从日本历史发展来看,从大和时代起,历经飞鸟、奈良朝一直到镰仓、室町时代,是日本与中国文化交往的时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全方位地影响了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化艺术的发展。自从德川时代开始,有些人认为日本停止了与中国的交流,开始了与西方社会的交流。但是,这一时期,虽然西方的葡萄牙商船驶来与日本列岛进行军火贸易,但它们之间的艺术交流并没有形成一个气候,只有基督教和伴随基督教而来的管风琴在日本落下了脚跟,但还没有得到日本天皇以及上层贵族的推崇,其影响仅限在教堂里。
  相反,中日之间官方交流虽不那么频繁了,但是,伴随着民间贸易的交往,大陆的民间歌舞仍在源源不断地传人日本各岛屿,中国明、清时代的民间歌舞、地方小戏、昆曲、京剧等戏曲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日本。这些民间歌舞再加上汉、唐时期传人日本的乐舞艺术积淀,促使了日本艺术产生系列效应,其结果就是促使了歌舞伎的形成。歌舞伎是日本江户时代产生的戏剧表演艺术,它与日本的舞乐、能乐、人形净琉璃构成日本传统乐舞的四根支柱。歌舞伎艺术产生于德川幕府时代,兴盛于江户时代。它是由于市场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艺术品种。说它是新品种,其实并不准确,它是集名家艺术之所长而长年积累的结果,它最早源出于日本的一种祭祀艺能“风流歌舞”。日本的风流歌舞是受中国民间祭魂歌舞盂兰盆舞的影响而形成,而孟兰盆舞又是受汉、唐民间歌舞——踏歌的影响而产生的佛教舞蹈。踏歌在日本乐舞发展史中得到了不同演变,它经历了踏歌——风流歌舞——风流歌舞伎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与市民心态的代表性艺术。
  (二)歌舞伎舞蹈动作与禹步
  1.歌舞伎的六方
  歌舞伎中有六方之艺,是一种登场开始的手臂及腿动作幅度较大的、夸张的舞姿,与京剧中的起霸可能有渊源关系。“六方”舞姿在歌舞伎中主要有几种:第一种“飞六方”,类似劈叉动作,在歌舞伎的“劝进帐”中有这类动作;第二种“丹前六方”,表现明快情绪的舞姿;第三种“抓六方”,一种模仿抓爪的握拳姿势,歌舞伎“义经千本樱”的第二段中有这种舞姿表现;第四种“倾城六方”两脚走八字舞步;第五种“游泳六方”像是游泳姿态的舞蹈动作;第六种“坐六方”,舞者跽坐于地,两手臂做大幅度摆动动作。
  这六种舞姿形态至今在歌舞伎中运用。它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六方舞姿不仅在歌舞伎中运用,在人形净琉璃和民俗艺能中也常常出现。在人形净琉璃中,它基本上是手舞,其他在民俗艺能中有六方舞姿,在陆前法印神乐中有六方舞步,地方〓子中有六方乐曲、踏飞六方的舞姿。
  六方舞姿被日本常常利用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首先从六方的语源来看,六方通常代表着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舞者在这个六方位中间手舞足蹈,拓宽了舞蹈表现的空间。此外,六方舞步还内藏着巫术的含义,在猿乐艺术中,舞者的六方舞步还带着镇压恶魔之义。这种最初的拜六方,镇压恶魔的宗教仪式舞蹈发展到后来被吸纳到各种不同的舞蹈形态之中,在歌舞伎艺术中,成为手臂、腰肢与足踏巧妙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复合式的舞姿形态,它在歌舞伎表演时,演员在花道上出场、退场时使用。
  2.六方与反闭
  六方与反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広辞苑))所说:日本的反闭:“贵人出行前,阴阳师所进行的一种咒术,是一种特殊的足踏方法,它能够驱邪扶正,开辟幸福”。《平家物语》卷三也载:“所谓阴阳师,做一种称作‘反闭’的足踏步法”。关于“反闭”,折口信夫在其《日本艺能史》六讲中说:“黄帝与蚩尤之战,蚩尤铁身,黄帝箭射寸不进,黄帝仰天求助,玉女从天而降反闭,蚩尤铁身熔化,不战而败”。由此而知,反闭可能是从中国传去的。折口信夫在《日本艺能史》六讲中说:“日本艺能中的第一个功能是镇魂,也即反闭”。他认为反闭即为镇魂。他还认为神乐、猿乐、幸若舞、歌舞伎、花祭都与“反闭”有关系。“反闭”的基本舞步是:左右左,或右左右,走三步,重复三次,成为三三九的形式。它与中国的踏北斗七星的步法相近,走的步法称之禹步。禹步源于中国夏朝大禹治水的事迹,也是中国秦、汉以前经常使用的一种步法。公元4世纪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记禹步:“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后,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在道教体系的祭礼活动中,禹步是道士基本步伐,也称为“踏罡步斗”。禹步就是踏着北斗七星图像走的舞步。在日本文献中出现的“反闭”一词,其含义与禹步相同。可以说,日本的反闭,几乎是对中国道教仪式中巫步的完全照搬。日本的歌舞伎表演大多取自“六方舞姿”,而六方又取自道教仪式中的“反闭”,而“反闭”又来自“禹步”,如此这般地溯根求源,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时代产生的新艺术歌舞伎,也与中国的文化影响密切相关。
  (三)歌舞伎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第二个武家政治统治的时代。如果说镰仓、室町时代是转折时期,它类似于中国动荡不安,战无休止的魏晋南北朝,那么,德川幕府时代就有些像中国的隋朝社会。德川时代的织由信长、丰臣秀吉平定了战乱,完成了统一大业。也有学者称这一时代为战国时代或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统一日本后,在京都设都,以枪、炮、军舰武装他的军事力量,清除各路障碍,设一立“乐市”、“乐座”,调整城市商业网络,允许基督教在日本国内的传播,使西方文化涌入日本。丰臣秀吉是继织田信长之后的又一统治者,尽管他为了勘合贸易,出兵征讨朝鲜、中国、菲律宾遭到挫折,但他的提高下层武士地位的政策深得人心。在他的统治下,下层武士的身份得到提高。城市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商人阶层的兴起,都成为促使歌舞伎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到了江户时代,由一位精通历史的军事家德川家康统治日本。他发扬武家政治的传统,采取儒家礼教的统治方法,用武力削弱诸侯力量,控制大名的权限,保持与海外各国如中国、荷兰、英国等欧洲之间的贸易关系,在长崎设点与中国保持通商关系等措施,使日本出现长达200多年的和平、稳定的局面。但是,“岛原之乱”之后,德川家康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也维护了一段安定的局面。“闭关锁国”之后,德川幕府更加以儒家礼教来治国治民。当时社会出现许多复古流派,“雅乐”得到复现,此外,市民文艺也大量涌现,如徘偕、小说、净琉璃、和歌、连歌、能乐等,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歌舞伎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总之,歌舞伎艺术是以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因素再杂糅日本政治、历史、文化、审美情绪等各种因素而产生、兴盛的艺术,不能排斥它所内含的外来因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