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丧葬习俗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32
颗粒名称: 一、丧葬习俗舞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246-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本丧葬习俗舞的原始情况和历史发展。
关键词: 日本 丧葬 习俗舞

内容

日本原始宗教乐舞是伴随着农耕文明而起。从公元668年在日本近江地区发现的铜铎和长岗野发现的铜铎来看,已有了相当精美的祭神乐器。此外,还有阿伊努人遗址中出土的土笛。古坟时代的出土文物青铜铃以及原始遗址出土的土铃等,都说明原始社会盛行祭神歌舞的情况。
  目前,考证日本祭神歌舞的唯一文献便是日本8世纪时撰写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古文献中收录了许多神话故事,虽然有些传说不足为信,但它也反映了原始先民祭神歌舞的一些情况。另外,考证原始祭神歌舞,还可以根据现行的民间民俗资料和中国汉魏史籍中的一些记载来探讨,这也是认识日本原始歌舞的一种方法。此外,还可以从现存的一些民间少数民族生活中去寻找。前些年,在日本学术界曾掀起“寻根热”的学术思潮。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的西南地区与日本的九州同属“照叶树林文化带”,中国的内蒙古和东北与日本的北海道同属“落叶树林文化带”。处于同一文化带中的地区在文化传统上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共性。①这种相似的共性,应该说是长期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特别表现在一些民间习俗方面。如《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载:“始死停丧十余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已葬,举家水中澡浴,以如练沐。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恒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虮虱,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妇人,如丧人,名之为特衰。……若有疾病遭暴害,便欲杀之,谓其持衰不谨。其俗,举事行来,有所云为,辄灼骨而卜,以占吉凶,先告所卜,其辞如令龟法,视火圻占兆。”这一段记载,反映了日本原始宗教乐舞的内容。日本《古事记》也记述了日本原始民“就尸歌舞”的宗教舞蹈情况。日本《古事记》载:“天上的年青人亡,八昼八夜作歌舞”。这种丧葬习俗舞蹈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见到。如明代钱古训撰,江应樑校注的《百夷传校注》记:“父母亡,不用僧道,则用妇人祝于尸前,谓之娱尸,妇人众聚,击碓杵为戏,数日而后葬”。两国的原始丧葬习俗舞蹈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击碓杵为戏的舞姿形态在同处照叶树林文化带上的日本也能见到。日本传香川县出土一铜铎,高42.5cm,表面有图,左半部两人执杵舂米,右半部是傣家竹楼式的粮仓。②铜铎是一种原始打击乐器,在日本近江和冈野发现古铜铎,证明日本原始祭神等宗教舞蹈的主要乐器是打击乐器,弦乐器尚未出现。这种在铜铎上绘有春米图反映了弥生时代的文化状况,即弥生时代的人已经开始耕种稻米,铜铎又是他们进行祭祀丰收的祭神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另外,铜铎上的击杵图上表现的是两人一起一落的舂米形态,姿态优美,从其动势来看,这是一个富有节奏感的祭神歌舞。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原始宗教基本围绕农耕来进行,它的祭祀活动都是为了保证农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有关稻作文化,中日两国学术界基本公认是日本经由朝鲜半岛间接接受中国南方地区稻作文化的先进技术影响的结果。在日本,以击碓杵为戏的就尸歌舞,带有着祭祀农神的深刻巫术思想。弥生时代的农耕仪式的巫术歌舞,也不能完全否认它在接受中国稻作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伴随稻作文化而来的宗教祭祀歌舞仪式的影响。也就是说,日本原始时代的就尸歌舞不仅仅是一个丧葬礼仪舞蹈,它的很大成分却是一个围绕农耕展开的宗教祭祀乐舞,而且,它是受中国稻作文化影响的,有关祭祀农业生产的宗教歌舞。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