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弥生时期对外来文化的依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229
颗粒名称: 二、弥生时期对外来文化的依赖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244-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本的文明史,是一部接受外来文化、消化外来文化、发展本土文化的文明史,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原始人种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吴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中国文明的景仰,喜欢夸耀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出身。
关键词: 日本 艺术文化 发展

内容

日本的文明史,是一部接受外来文化、消化外来文化、发展本土文化的文明史。在远古时代,它几乎依赖于中国的先进文化发生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会像中日两国关系维系的那样长久、那样深远。有史记载的中日两国关系可以追溯到汉魏时代。《魏志·倭人传》被公认为中国正史第一篇记叙日本列岛的传记,它如实记载了日本远古先民倭人的情况。如“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得知日本早在弥生文化时代,便与中国建立了文化往来的关系。日本弥生文化时代相当于中国秦汉之际。弥生文化是与弥生陶器有关的一种原始文化。弥生时代的陶器有瓮形的和壶形的,比绳文时代陶器有所进步。绳文时代的陶器多为草绳样花纹的陶器,是日本最原始的陶器。在绳文文化时代,日本与中国尚未开始交往,自弥生时代起,日本先民开始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
  汉人在日本沿海一带定居,使汉人的先进文明自然传入日本国土,未开化的倭国人对汉人的先进文明是极乐意接受的,毫无排他之意,他们用四面环海的、取之不尽的海产品与中国汉人进行交换买卖。此外,汉人还教会他们纺织技术、种稻、打制不同的铜制利器,还有各种装饰品和铁制工具等先进生产技术。汉人的先进文明开拓了倭人眼界,带动了日本社会文明的发展。
  由于中国商人的作用,使落后、不开化的倭人从一开始就十分迷恋、崇拜中国文化,并常常自诩为中国人的后裔,这些在史书《魏略》、《晋书》、《梁书》中都有记录。如《魏略》中有“其俗男子皆黥面而文,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晋书·四夷传·倭人》中记:“男子无大小、悉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梁书·诸夷传·倭书》:“倭者身示太伯之后,俗皆文身”。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日本人自称为太伯的后裔,而且有黥面文身的习俗。后汉司马迁《史记》中有“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太伯是周王之子,因躲避季历来到荆蛮之地。后来他随同荆蛮习俗也断发文身,并建国称吴,自立为荆蛮之王,号称太伯。当时的荆蛮之地指的是中国南部吴越之地,断发文身是吴越之地的习俗。从以上《魏略》、《晋书》、《梁书》记载来看,倭人自称为吴越之地的后裔,将他们与中国南方人种联系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原始人种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吴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中国文明的景仰,喜欢夸耀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出身。
  在当时,北九州一带是远古东亚贸易交往的最终点,它一方面与朝鲜、中国建立各种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列岛内各商业网点建立联系,它是内外贸易交往的衔接点,也是贸易交往的集散地,更是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文化的交汇之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