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内蒙古、新疆的俄罗斯乐舞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内蒙古、新疆的俄罗斯乐舞艺术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新疆的俄罗斯乐舞艺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内蒙古
新疆
乐舞艺术
内容
俄罗斯人在古代属东斯拉夫人,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基辅建立了古代罗斯帝国,10世纪末罗斯与周边各国贸易十分活跃,拜占庭的艺术文化、宗教直接影响罗斯。如基辅索菲亚教堂,就是对君士坦丁堡索菲亚教堂的直接模仿,它有13个穹顶和5个半圆形壁龛,还设有大唱诗班古罗斯帝国的绘画包括镶嵌画、湿壁画和木板圣像画都直接受了拜占庭的艺术影响。
公元1229年,蒙古人窝阔台选择蒙古乌兰巴托附近的和林地区为首都,在和林国际都市里居住着匈奴人、俄罗斯人、法兰克人、英吉列人,忽必烈定居北京后,欧洲人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人是马可·波罗。元朝以后,中国通过蒙古与俄罗斯人关系密切。“中国丝锦成为王公贵族的爱物。萨拉托夫附近的乌维克村出土过中式对襟衬。俄语中金锦称为altabas,波兰语称altembas,法语称altobas,由东而西的传播过程非常明显。”①俄罗斯的乐舞艺术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滞留在中国内蒙古和新疆地区。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华俄后裔聚居乡镇流传着俄罗斯民间舞蹈。主要有《灭斜茨》、《巴德果日纳》、《谢拉比扬喀》。新疆的俄罗斯舞蹈有格巴克等。
一、内蒙古俄罗斯舞蹈
中国内蒙古俄罗斯族乐舞艺术带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舞蹈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灭斜茨》(月亮)、《嘎罗卜其喀》(小盒子)、《卜布利哈》(大雪天)为一男一女为一组的,由多组构成的集体圆圈舞蹈;《巴德果日纳》为二女一男或二男一女三人为一组的表演,原于“交谊舞”。每一舞蹈均有特定动作,如《灭斜茨》基本舞步有“小踮步”、“小踮步转”、“迈跺步”、“结尾步”组成,上肢动作不同形式的拍手动作为主。《嘎罗卜其喀》的基本动作有“三步一跺”、“三退一跺”、“携手便步”等。《卜布利哈》从“小踮步转”开始,做左右方向横走步动作。《巴德果日纳》动作有“进四步”、“退四步”、“钻洞转”、“吸腿小跳步”等。俄罗斯族的独舞基本动作有“交叉踮步跳”、“吸腿踮步跳”、“矮子步”、“踢弹腿”、“拍打腿”、“斜式蹲”等动作。
俄罗斯族舞蹈活泼轻快、热情、奔放,动作虽然简单,但通过走、跑、跳、垫、踏、跺等脚步动作体现出独有的艺术风格。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为按键式手风琴,人们在傍晚时分聚集在村头、河边、草场上边歌边舞,抒发欢乐的情绪。俄罗斯舞蹈技巧多体现在独舞表演中,女子舞蹈时多保持一手捏绢,一手叉腰或提起裙角的姿态,做“两腿交叉踮步跳”等动作,并且同时做迈跺步,时站时蹲的动作,而上身始终保持挺拔平稳的姿态。这些动作和体态,我们从来华访问的俄罗斯舞蹈团的表演中可以看到。
二、新疆俄罗斯族舞蹈
新疆俄罗斯族舞蹈以《格巴克》为代表,《格巴克》也即《踢踏舞》,主要流传在新疆塔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的俄罗斯族居民中。
《格巴克》属于即兴娱乐性舞蹈,舞蹈场地不受任何限制。舞蹈时,男子穿浅色偏开口套头衫衣,领口袖口绣花边,系丝绳腰带,穿便裤、皮靴;女子穿长裙,头戴三角形花头巾,领口袖口裙摆镶花边,腰系花围裙,穿便裤、平底靴。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连三步、跳踢步、快踏步、脚尖脚跟步、吸腿踏步、小跑转身、后蹉踏步、跳步伸腿等。
《格巴克》舞者人数不限,可独舞,也可群舞。群舞时舞者之间情绪可相互感染。开始舞蹈时,舞者先做“连三步”绕场一周,向观众示意邀请,然后合着乐曲节奏自由舞蹈。观众用掌声和歌声为舞蹈伴奏,音乐演奏者可边拉琴边做踢踏动作与舞者呼应。有时技艺高超的独舞表演,表演者双脚跺地发出不同情调的音响,伴随着歌声、掌声、口哨声,将舞蹈推向高潮。
为《格巴克》舞蹈伴奏的乐器有:巴扬、吉他、曼陀林、三角琴等,这些来自俄罗斯国土的民间乐器演奏出明快的节奏,观众伴随着旋律击掌歌唱,使舞蹈充满热情洋溢的氛围。
附注
①朱学勤、王丽娜:《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5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