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乐舞艺术传播的高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78
颗粒名称: 一、敦煌乐舞艺术传播的高峰
分类号: J709
页数: 4
页码: 149-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敦煌乐舞艺术传播的高峰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敦煌 乐舞艺术 传播

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因此称之为东方文明古国。自中国文明伊始之起,便带有开拓兼容的性质,他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疆域实现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国的文明而产生,可以说是与文明古国共生共长的文化。敦煌舞是中国舞蹈的一部分,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遗产,产生于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在敦煌莫高窟里凝聚着丰富的舞蹈艺术形象,如经变图中的伎乐菩萨的舞姿造型和天宫伎乐菩萨的舞姿造型、飞天、金刚力士等,这些造型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敦煌壁画中的舞乐,上起十六国,下迄宋元,上下连绵千余年。由于地理历史环境的关系,所有舞乐,可分为三类:中原舞乐、西域舞乐、外国舞乐,这后两种通称为‘胡乐’,这些舞乐早在汉晋时代已经互相交流,这在石窟艺术中得到充分的反映。”①段文杰先生断定敦煌壁画上的舞乐早在汉晋时代就已经开始互相之间的交流了,也就是说,敦煌舞自汉晋开始便有了比较广泛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传播。从汉晋开始直至当代,大体上说敦煌舞的文化传播形成过五次高峰。
  汉晋时期出现了敦煌舞文化传播的第一次高峰。两汉帝国,疆域辽阔,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文化艺术相当繁荣,出现了中国传统乐舞艺术交流的第一座高峰。自张骞出使西域,中国的乐舞文化便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世界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向世界播撒民族舞蹈的文明种子,世界各种形态的乐舞艺术也伴随艺术交流传至中国,首先就滞留在新疆、甘肃一带。在新疆、甘肃地区石窟寺院、岩画、壁画上可见到异域情调的舞蹈形象:“……舞者身着长袍,腰束绸带,有的双袖长出手臂,也有袖齐手腕、头上多戴尖帽,像是插着羽毛。经专家们考证,认为这是古月氏、乌孙民族在河西居住时刻画的。”①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都是双向进行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原,途径键陀罗、龟兹,然后转向敦煌,龟兹乐、天竺乐借助佛教和前秦将领吕光西征的力量传播于敦煌地区。在甘肃凉州,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碰撞,形成新的乐舞品种“西凉乐”。
  在孝文帝的支持下,中原乐舞传至敦煌,敦煌壁画上的天宫伎乐飞腾起来,以敦煌舞为代表的佛教乐舞在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总体格局中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地位。汉魏时期敦煌舞文化传播依托政治、军事、佛教的力量进行。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敦煌舞的中西方传播提供了条件。丝绸之路乐舞是连接东西方物质文化、精神艺术交流的纽带,从汉代至明代历时1800余年,它承担着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任,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质文化以及各类艺术和舞蹈沿着这条大道传到西方,西方的乐舞文化也伴随各类物质传入中国,可以说丝绸之路是汉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唐代是敦煌舞文化传播的第二次高峰。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中国乐舞文化达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长安成为中外交流融汇的中心,众多外国使团出入于长安,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除使节外还有大量的胡商、外国留学生、遣唐使滞留在长安。唐代宫廷燕乐、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给予他们深刻的熏陶和渲染,他们再将唐代宫廷乐舞文化种子带回本国,植根于本国文化土壤中,如韩国、日本。唐代宫廷“燕乐”深受丝绸之路西域乐舞的影响,如龟兹乐、西凉乐、胡腾乐、胡旋乐、花舞、鹤舞等舞蹈。白居易最赞誉的《霓裳羽衣舞》接受西凉婆罗门曲的影响。中原乐舞由长安、洛阳传向敦煌。在敦煌唐代石窟壁画上可见到数不清的乐舞场面。敦煌乐舞是中西乐舞双向交流的结晶,它集中反映在经变图和飞天伎乐图中。在这些乐舞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破阵乐、六幺舞、清商舞、龟兹舞、反弹琵琶舞等舞蹈。敦煌石窟壁画上的“反弹琵琶舞”是其代表。有专家认为“上身裸露身披璎珞,穿长裤,锦行缠。琵琶置于脑后,反臂而弹,蹈足而舞,不仅扬眉动目,神态自若,连翘起的手指头似乎也在应节晃动。这种舞蹈显然渗有‘天竺伎’的因素,反映了唐代乐舞融合中西,不断创新的特点。”①唐代宫廷乐舞借助学术文化、经济、宗教力量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东南亚一带。同时也借助军事、政治、贸易交往的力量传播于敦煌,并沉淀在敦煌石窟壁画上。
  敦煌乐舞艺术传播的第三次高峰是在宋元时代。宋元文化是唐代文化的余绪。它形成了与唐代乐舞文化不同的境界,唐“安史之乱”之后,陆路丝绸之路关闭,海上贸易之路兴起。宋元时期包括宋、辽、金、西夏、元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传播交流的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向世界的交通要道。在中国四大发明传向阿拉伯、埃及、非洲以及欧洲等地区的同时,中国的乐舞文化也在海外各地传播,阿拉伯、埃及、非洲以及欧洲等地区的乐舞文化也传播到中国。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在勾栏瓦舍里成长的俗乐俗舞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敦煌石窟。如61石窟屏风画中的俗舞,“乐工舞伎均饰双鬟望仙髻。穿大袖衫、长裙、云头履、挥袖而舞,富于中原舞蹈特色。”②中原乐舞传播至敦煌的同时,西域乐舞依托游牧民族骑马迁徙的生活也传播到敦煌,在西夏、元代的石窟壁画上,可见到许多戴宝冠、佩环钏璎珞的乐舞菩萨造型。
  明清时期是敦煌乐舞艺术传播的第四次高峰,但这次传播不同与以前。元代以前可以说就是敦煌舞的形成时期,在形成中沉淀着历代历朝不同系统的乐舞文化,除中国汉族乐舞文化和印度、健陀罗乐舞文化之外,还沉淀着中亚、西亚、希腊、非洲、波斯等文化因素。敦煌莫高窟自前秦开凿,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历时千余年。千余年的文化积淀使敦煌舞姿清晰地凝固在石窟壁画上,成为历史上中外乐舞文化传播的见证。明清时期,治国理念和对文化艺术实行的高压手段,使敦煌舞一段时期封存在寂寞的西北沙河中,“明嘉庆年间(1522~1566)莫高成为明朝域外之地,洞窟已无凿建,但是在清康、乾之世经营新疆、莫高再次为有识之士重视,并辑旅途笔记刊布介绍。”③明清时期敦煌文化传播的形式比较特殊,它是通过基督教传教士和俄、英、法、日、美等探险家劫掠,而成为天下人所知的,敦煌舞以凝固的形式在世间传播,引起世界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反响,成为与中国瓷器、漆器相提并论的中国艺术风格的代表而传播于世界。
  中国当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是敦煌舞文化传播的第五次高峰。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敦煌舞从壁画中走出来,从静态转变为动态的传播时期,受惠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和决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这种理念和决心使古老的东方大国在当今几乎地动山摇的金融环境中保持岿然态势。可以说,改革开放为敦煌舞的文化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第五次敦煌舞文化传播与过去的传播不同,过去的传播是形成和积累敦煌舞的时期,不同时代的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被同时代的敦煌画工记录在石窟壁画上,它是一种静态传播方式,而今天的敦煌舞传播得到了许多舞蹈家的演绎,是敦煌乐舞重新焕发生命的时期。如王克芬、董锡玖、柴剑虹多次前往莫高窟,对敦煌舞的历史渊源,敦煌舞的形态造型作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也为后来的《丝路花雨》、《敦煌彩塑》、《千手观音》舞蹈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高金荣《敦煌舞教程》是对历史上敦煌舞的提炼与归纳。她编写的教材以及她创作的敦煌舞的性格组合成为传播的内容,广泛传播于中外地域舞台上。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