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中原与渤海国乐舞艺术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73
颗粒名称:
二、中原与渤海国乐舞艺术交流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138-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中原与渤海国乐舞艺术交流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原
渤海
艺术交流
内容
渤海国是中国唐代与日本、朝鲜交往当中的必经桥梁。大唐时代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完备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生产技术,儒家礼教思想,西来的佛教文化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几乎都通过渤海国传向日本和朝鲜。因此,渤海国是谈及唐代与东亚国家乐舞艺术交流时所不能不涉及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渤海国位于中国东北部,它是唐王朝命名的国家,在唐之前,渤海地区的族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如前汉称肃慎,东汉时称邑娄,魏晋时肃慎与邑娄同用,南北朝时称勿吉,隋时称靺鞨。
公元713年靺鞨首领大荣祚归顺了唐朝,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将靺鞨族名改称渤海。从公元698年渤海国建国始起,至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共历任15位国王,其中有10位正式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渤海国从建国到灭亡共229年,几乎与唐朝的时间一样。在这二百多年历史中,渤海国一直与唐朝保持着良好的睦邻关系,借着畅通的水路与唐王朝、日本建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艺术往来的密切关系。
靺鞨人也是喜饮善歌的民族,有关他们的乐舞,史书上也有记载:“宋陈暘乐书,载有靺鞨舞之名。金史乐志,亦纪有渤海乐……,隋开皇初,靺鞨使来朝,文帝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起舞,多战斗之容,此盖勿吉故俗也。渤海建国后,已制新乐。大兴三年,已珍蒙骋日本,祭神时或作之,又以为舞乐之一。宋王曾使与契丹,至柳河馆,见其地渤海人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善舞者数辈前引,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金代亦有渤海乐。自明昌后,教坊尝兼习之。泰和初,太常二人数少,以渤海与汉人教坊兼习。”①
渤海乐自唐开始一直到金、元时代盛行不止,它的舞蹈形态究竟怎样是无法探究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渤海人的民间习俗乐舞来推测了解1000多年前传去唐帝国的渤海乐的舞蹈风格。如《宋会要辑稿》中记录有渤海民俗舞蹈《踏锤》。有关《踏锤》该书这样介绍:“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根据这一资料来看,渤海《踏锤》类似于汉民族的《踏歌》,是中原地区传统民间民俗舞蹈。是“踏地为节”自娱性很强的女子集体舞表演,表演时,不受专业技术的限制,谁都能参加,表演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唐诗人刘禹锡在《踏歌行》中对此舞这样描绘: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官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环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渤海乐的《踏锤》是否接受了唐踏歌的影响呢,我认为很有可能。《踏歌》是唐的民间俗舞,它常常在中秋节或正月十五的时候表演。渤海国与大唐相邻,岂能不学习唐代非常流行的民间乐舞,渤海人学习大唐的经济、文化,也不能否认它对大唐帝国乐舞的学习。“踏”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踏地为节,“锤”与“踏”是相似的词,都有节奏之意。表演者列队而行,前有歌者,后有舞者,歌者在前引吭高歌,舞者在后相随唱和,又做“回旋婉转”的动作。这其中的“回旋婉转”动作与唐帝国的踏歌动作不同,唐帝国的踏歌是一种“振袖倾环”和“罗袖拂寒”式的动作,以舞袖动作为主。而渤海乐则是以边旋转边行进的动作为主,两种动作风格不同。渤海乐虽然撷取了唐的民俗歌舞的行式,但它们的动作内涵存在着本质区别。渤海乐的旋转动作与高丽乐比较相似,高丽乐舞除了杨柳式的身姿、仙鹤式的步态之外,还喜欢做旋转式的动作。这种舞姿动态一直保留在今天的朝鲜民族舞蹈中。渤海国的祖先出自高丽,渤海国人种的组成有一部分来源于高丽人,再加上渤海国与高丽相邻,两国之间的文化影响势在必行,尤其史书上也记载了渤海国与高丽同俗,那么,渤海国的民俗乐舞也必然带有高丽舞蹈的成分,“回旋婉转”的动作,很有可能来自高丽舞蹈的影响。
渤海舞除了民间俗舞《踏锤》之外,还有一乐舞可称之为“武舞”。根据《乐书》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之北,旧肃慎国也,隋开皇中遣使朝贡,文帝厚劳而宴之,率皆起舞,曲折多斗容,其天性然也。”勿吉是渤海人传统称呼之一。历史上的勿吉人即是渤海人。勿吉人的武舞“曲折多斗容”,它类似于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破阵乐》。中国古代自殷商起,乐舞就分为武舞与文舞,武舞持各种兵器而舞,舞容雄壮,动作刚劲有力。文舞多温文儒雅,平和缓慢,这种文武不同风格的乐舞传统在2000年历史发展中,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一直延续下来。隋唐时代,尽管西域乐舞和外国乐舞在宫廷乐舞中占有很大比例,隋唐宫廷乐舞的文、武之分还是存在的。位于唐帝国与日本国之间的渤海国一直仰慕着唐帝国的文化,建国不久,就与隋唐保持“职贡不绝”的关系,据记载,渤海国共朝唐132次,渤海国人非常重视学习唐的先进文化,学习儒家经典,各项规章制度,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思想作为约束人们行为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准则。渤海国人用汉字记载墓志,用唐时流行的骈体文书写文学作品,用唐诗的写作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渤海国的文化几乎唐化,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的同时,肯定会对唐帝国的灿烂乐舞文化引起注意,唐帝国的宫廷燕乐是闻名于世的,为各国所注目的。渤海国人的“曲折多斗容”的武舞,也可以说,多多少少是受到了汉唐乐舞的影响。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