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原与渤海国乐舞艺术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73
颗粒名称: 二、中原与渤海国乐舞艺术交流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138-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中原与渤海国乐舞艺术交流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原 渤海 艺术交流

内容

渤海国是中国唐代与日本、朝鲜交往当中的必经桥梁。大唐时代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完备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生产技术,儒家礼教思想,西来的佛教文化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几乎都通过渤海国传向日本和朝鲜。因此,渤海国是谈及唐代与东亚国家乐舞艺术交流时所不能不涉及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渤海国位于中国东北部,它是唐王朝命名的国家,在唐之前,渤海地区的族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如前汉称肃慎,东汉时称邑娄,魏晋时肃慎与邑娄同用,南北朝时称勿吉,隋时称靺鞨。
  公元713年靺鞨首领大荣祚归顺了唐朝,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将靺鞨族名改称渤海。从公元698年渤海国建国始起,至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共历任15位国王,其中有10位正式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渤海国从建国到灭亡共229年,几乎与唐朝的时间一样。在这二百多年历史中,渤海国一直与唐朝保持着良好的睦邻关系,借着畅通的水路与唐王朝、日本建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艺术往来的密切关系。
  靺鞨人也是喜饮善歌的民族,有关他们的乐舞,史书上也有记载:“宋陈暘乐书,载有靺鞨舞之名。金史乐志,亦纪有渤海乐……,隋开皇初,靺鞨使来朝,文帝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起舞,多战斗之容,此盖勿吉故俗也。渤海建国后,已制新乐。大兴三年,已珍蒙骋日本,祭神时或作之,又以为舞乐之一。宋王曾使与契丹,至柳河馆,见其地渤海人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善舞者数辈前引,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金代亦有渤海乐。自明昌后,教坊尝兼习之。泰和初,太常二人数少,以渤海与汉人教坊兼习。”①
  渤海乐自唐开始一直到金、元时代盛行不止,它的舞蹈形态究竟怎样是无法探究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渤海人的民间习俗乐舞来推测了解1000多年前传去唐帝国的渤海乐的舞蹈风格。如《宋会要辑稿》中记录有渤海民俗舞蹈《踏锤》。有关《踏锤》该书这样介绍:“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根据这一资料来看,渤海《踏锤》类似于汉民族的《踏歌》,是中原地区传统民间民俗舞蹈。是“踏地为节”自娱性很强的女子集体舞表演,表演时,不受专业技术的限制,谁都能参加,表演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唐诗人刘禹锡在《踏歌行》中对此舞这样描绘: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官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环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渤海乐的《踏锤》是否接受了唐踏歌的影响呢,我认为很有可能。《踏歌》是唐的民间俗舞,它常常在中秋节或正月十五的时候表演。渤海国与大唐相邻,岂能不学习唐代非常流行的民间乐舞,渤海人学习大唐的经济、文化,也不能否认它对大唐帝国乐舞的学习。“踏”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踏地为节,“锤”与“踏”是相似的词,都有节奏之意。表演者列队而行,前有歌者,后有舞者,歌者在前引吭高歌,舞者在后相随唱和,又做“回旋婉转”的动作。这其中的“回旋婉转”动作与唐帝国的踏歌动作不同,唐帝国的踏歌是一种“振袖倾环”和“罗袖拂寒”式的动作,以舞袖动作为主。而渤海乐则是以边旋转边行进的动作为主,两种动作风格不同。渤海乐虽然撷取了唐的民俗歌舞的行式,但它们的动作内涵存在着本质区别。渤海乐的旋转动作与高丽乐比较相似,高丽乐舞除了杨柳式的身姿、仙鹤式的步态之外,还喜欢做旋转式的动作。这种舞姿动态一直保留在今天的朝鲜民族舞蹈中。渤海国的祖先出自高丽,渤海国人种的组成有一部分来源于高丽人,再加上渤海国与高丽相邻,两国之间的文化影响势在必行,尤其史书上也记载了渤海国与高丽同俗,那么,渤海国的民俗乐舞也必然带有高丽舞蹈的成分,“回旋婉转”的动作,很有可能来自高丽舞蹈的影响。
  渤海舞除了民间俗舞《踏锤》之外,还有一乐舞可称之为“武舞”。根据《乐书》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之北,旧肃慎国也,隋开皇中遣使朝贡,文帝厚劳而宴之,率皆起舞,曲折多斗容,其天性然也。”勿吉是渤海人传统称呼之一。历史上的勿吉人即是渤海人。勿吉人的武舞“曲折多斗容”,它类似于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破阵乐》。中国古代自殷商起,乐舞就分为武舞与文舞,武舞持各种兵器而舞,舞容雄壮,动作刚劲有力。文舞多温文儒雅,平和缓慢,这种文武不同风格的乐舞传统在2000年历史发展中,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一直延续下来。隋唐时代,尽管西域乐舞和外国乐舞在宫廷乐舞中占有很大比例,隋唐宫廷乐舞的文、武之分还是存在的。位于唐帝国与日本国之间的渤海国一直仰慕着唐帝国的文化,建国不久,就与隋唐保持“职贡不绝”的关系,据记载,渤海国共朝唐132次,渤海国人非常重视学习唐的先进文化,学习儒家经典,各项规章制度,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思想作为约束人们行为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准则。渤海国人用汉字记载墓志,用唐时流行的骈体文书写文学作品,用唐诗的写作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渤海国的文化几乎唐化,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的同时,肯定会对唐帝国的灿烂乐舞文化引起注意,唐帝国的宫廷燕乐是闻名于世的,为各国所注目的。渤海国人的“曲折多斗容”的武舞,也可以说,多多少少是受到了汉唐乐舞的影响。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