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原与吐蕃乐舞艺术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72
颗粒名称: 一、中原与吐蕃乐舞艺术交流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中原与吐蕃乐舞艺术交流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原 吐蕃 艺术交流

内容

吐蕃是唐代通往印度、尼泊尔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的民族地方政权,它是公元6世纪兴起的古藏族部落。吐蕃人是由世世代代生息在青藏高原的土著人和南下的羌人组合而成的一个民族。
  公元7世纪左右,古藏族部落中的雅隆鹘提悉补野一部逐渐强盛,由其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创立了吐蕃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措施,获得了有效成果。吐蕃原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来记事,松赞干布派使者去印度学习了梵文、声韵,后又结合吐蕃语言的实际,创造了藏文。
  松赞干布建国之后不久,便与唐建立了联系,但是,在吐蕃和唐的二百年间的交往中,两政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好和亲,兵戎相见,贯穿于始终。唐帝国与吐蕃的交往,大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和亲,第二种是战争,第三种是佛教传播。
  首先从和亲来看,历史上与唐和亲最为著名的是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之事。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是唐代中原与吐蕃缔结友好城邦的有功之臣,多少年来一直为藏民所歌颂。文成公主入藏是在松赞干布三次求亲行为打动之下实现的,头两次是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亲,但遭到了拒绝,第三次是出兵征伐吐谷浑,打赢了战争,松赞干布的这一行动引起了唐帝国的重视,并为其和亲的真诚行为所打动,终于,唐太宗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一行浩浩荡荡车载丝绸和各种谷物的种子、释迦牟尼像以及率领各行各业的人员走进西藏。文成公主身嫁吐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吐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公元707年唐中宗又将养女金城公主许配赞普赤松德赞为妻。金城公主人藏时,中宗又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促进了唐与吐蕃的经济、艺术交流。后来,唐王朝接受了金城公主的请求,赐给吐蕃《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金城公主的和亲是中原文化又一次向西藏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使吐蕃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有了发达的、先进的社会文明,还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强国。
  吐蕃政权在历代的赞普带领下,不仅以和亲的方式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而且还派遣大批使者赴唐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634~846年的二百年间,中原与吐蕃相互派遣使者共达19次,其中唐入吐蕃66次,吐蕃入唐125次”①。在大量的、频繁的使者往来中,东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便进行了。吐蕃几乎对唐所有文化都持有来者不拒的态度,对唐代宫廷燕乐,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如《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载:长庆会盟对“馔味酒器,略与汉同。乐工奏《秦王破阵乐》、《凉州》、《绿腰》、《胡渭州》,百戏等皆同中国人也。”这些乐舞均为唐代著名宫廷乐舞,这其中有不少是西域乐舞,如凉州、胡渭州、百戏等。《绿腰》为中国传统剧目,在唐代为宫廷软舞。唐诗人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对此舞这样描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耳时流盼,修裙欲溯空。为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唐诗人李群玉以词语清丽生动、情感自然真切的比喻,描绘了中原江南传统乐舞的美妙舞姿,这种积淀了深层的传统美学观念的江南乐舞是唐代宫廷的保留节目。过惯戎马生活的吐蕃人将此舞带回青藏高原,这一方面说明中原唐代汉民族乐舞的强大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吐蕃人不断与唐先进文明的接触,对唐代高水平的乐舞也有了很高的审美鉴赏能力。
  吐蕃人不仅将中原乐舞带到高原,也将高原乐舞传向了中原。比如,吐蕃一些寺院舞蹈,藏传佛教舞蹈《羌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略有不同,它是由印度和尼泊尔传来的大乘佛教与吐蕃人土生土长的苯教相结合成为的宗教,也即喇嘛教。《羌姆》亦称为喇嘛教舞蹈,它一般在佛教寺院开光仪式上表演,表演时,舞者头戴假面具击鼓舞蹈,内容为驱鬼逐疫。它最初产生于青藏高原,后来又渐渐传播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凡有藏传佛教的寺院就有佛教仪式舞蹈《羌姆》。吐蕃人的舞蹈不仅在这些地区传播,而且,还在西北地区传播。它的传播方式为随同吐蕃人对河西四镇的占领而迁入。在唐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理的敦煌地区的莫高窟第156窟,有一《张议潮与宋国夫人出行图》的壁画。画面上舞者扬臂抬足的舞姿形态与藏族舞蹈极为相似。在《宋国夫人出行图》中有4个舞者形体动态也与藏族的弦子舞比较接近。
  在敦煌,还有一些藏式佛教的出现,如敦煌465窟,窟顶为大日如来和四方佛,四壁绘画以中心主尊与四周化身小图像组合在一起,是一种藏式密宗图像。另外,还有金刚双身像,也是一种密宗像,男身代表方法,女身代表智慧,两者结合代表善良、智慧。藏族的密宗造型是优美的舞姿造型,是对印度佛教造型的发展。
  吐蕃宗教乐舞、民族乐舞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时吐蕃王朝处于极盛时期,其疆域辽阔,包括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等大部分地区,四川,云南以及尼泊尔、印度和缅甸等一部分地区。它在历史上虽然与唐帝国互相影响,发生不少军事冲突,但也是唐帝国在西南边防的屏障。无论是安居青藏高原还是出兵强占其他地盘时,它不可避免与中原文化产生了互相的渗透,尤其是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吐蕃乘虚而入占领河陇达百年之久。在吐蕃统治期间,它强迫当地汉人穿吐蕃的服装,在强权统治下,吐蕃人的民族文化影响了河西地区人们的审美意识,敦煌壁画上《宋国夫人出行图》上的四人舞者的舞姿动作与藏族的弦子很相似就说明了这一点。文化的交流有时是主动,而有时则是被动的。后来,张议潮率兵将吐蕃人赶走,但是吐蕃人的服饰、吐蕃人的歌舞却在西北地区沉积下来。唐诗人白居易《时世妆》中描写:“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团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说明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吐蕃人的梳妆样式。敦煌壁画上密宗舞姿造型以及“弦子”舞姿造型,都说明了吐蕃文化艺术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