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鹘人与摩尼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69
颗粒名称: 二、回鹘人与摩尼教
分类号: J709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回鹘人与摩尼教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研究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回鹘人 摩尼教

内容

摩尼教又称“明教”、“牟尼教”、“魔教”等名,它在波斯萨珊时代由摩尼(公元216~277年)创立。摩尼出生于波斯宿利城附近的玛地那,这个地区曾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熏陶,据传摩尼12岁萌生创新教的想法,24岁开始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它在祆教基础之上接受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的一些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公元3~14世纪的中亚一带,是摩尼教最活跃的时期,由于摩尼教徒在中亚粟特居民中找到了一个避难之处,摩尼教首先在粟特人群中得到传播,因此,粟特人成为最早的摩尼教信徒。粟特人最早的故乡是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这一地区又称索格底亚那,或者称河中,它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埃及、印度进行交往时,都要经过此地。因此,粟特人居住的河中地区成为古代世界交通的枢纽,粟特人也由此成为商业贸易中介人。粟特人保护了摩尼教,随同丝绸贸易将摩尼教带到世界各地,也带到了中国。
  摩尼教在中原的再次兴盛得到了回鹘人的帮助。回鹘人在长安、洛阳、太原、江陵、扬州、绍兴等地修建了摩尼寺。摩尼教的兴盛一直到回鹘灭国为止。
  回鹘人最初是从粟特人那里接受到的摩尼教。克林凯特介绍:“无论如何,中国存在过一个主要由粟特人组成的摩尼教教会,这对于中亚具有影响广泛的作用。因为回鹘草原王国的君主牟羽可汗,于公元762年在帝国京城洛阳会见了几个摩尼教牧师之后,他就皈依了他们的信仰,并且把这个宗教升格为他朝廷的必信宗教。”①
  回纥又称回鹘,回鹘是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回鹘曾是汉魏时北方游牧民族丁零的后裔。历史上,回鹘曾受鲜卑、柔然的控制,从公元6世纪中叶起,受突厥汗国的统治,突厥汗国不仅对他们“厚敛其物,缴纳赋税”,还让他们充当炮灰,故《旧唐书·回纥传》载:“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突厥汗国分裂成东、西之后,回鹘隶属东突厥。唐初,回鹘首领菩萨因“力勇有谋”,他在其母乌罗浑的协助下,使回鹘部族日渐强盛,后菩萨率领回鹘部族与铁勒族的另一部落薛延陀联合攻打突厥,最后以五千骑兵灭了突厥十万骑兵,从此威名远扬。回鹘部族以后又配合唐军灭了铁勒族薛延陀汗国和东突厥、西突厥,控制了漠北草原,并被唐朝封为瀚海府,统属燕然都护府。回鹘人也非常愿意与唐建立从属关系“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回鹘首领吐迷度接受了唐朝的封号之后,承认自己是唐朝的地方官,他采取唐朝一些行政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独立的统治体系。
  回鹘人从建国到灭亡,一共有13位可汗,其中有12位接受过唐王朝的册封。最后一位可汗还未来得及册封,回鹘可汗就灭亡了。回鹘可汗从建国到灭亡之前,一直受到唐王朝的关照,在唐王朝的关照下,回鹘统治者的地位非常巩固,国内局势安定。回鹘可汗不断为唐朝效劳,常常帮助唐朝平叛拓疆,为唐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击吐蕃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回鹘汗国是由唐王朝一手扶持壮大起来的,在它与唐王朝的长期隶属关系中,频频往来于中原。还有些回鹘人在中原定居,当时的唐首都长安有回鹘人千人以上。回鹘人的文化属于草原游牧文化,它接受突厥、粟特、汉文化的影响。在宗教文化方面,它最初信奉萨满教,后来信奉摩尼教,还将摩尼教奉为国教。摩尼教师僧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他们直接参与回鹘可汗的国家大事。摩尼教在回鹘的支持下,在中原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在回鹘跟唐王朝的请求之下,唐王朝不仅允许在长安、洛阳、太原等地建立寺庙,还允许在沿海一带的福州、泉州、温州一带建立摩尼教寺院。
  回鹘人喜歌善舞,身穿窄袖小腰身的衣裳,头戴小胡帽,摩尼教在他们中间颇具凝聚力,从牟羽可汗信奉摩尼教之始,一直到10世纪初回鹘人改信佛教的200多年间,摩尼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发展,凡是有回鹘人之处便有摩尼教徒的存在,信奉摩尼教的回鹘人的歌舞艺术也为中原人带来了赏心悦目的情调。
  但是,有关摩尼教的宗教舞蹈我们知道的却很少,由于摩尼教在唐代只被允许在少数民族范围内,不允许汉人信仰它,一直被当作异端邪教处在禁教之内,因而保存下来的遗迹、文物、文字很少,因此,我们很难了解到摩尼教的乐舞情况。在中国境内,如新疆吐鲁番发掘出来的唐、宋时的摩尼教法堂遗址,敦煌藏经洞内发现的唐写本摩尼教汉文译经和回鹘文译经,福建泉州南门外晋江县华表山一带发现的宋元时期摩尼教草庵遗址,在浙江温州苍南县发现元明时期的摩尼教石碑《选真寺记》,以及湖北英山摩尼教墓地的发现,都很少有摩尼宗教歌舞的记载。在中国境内,大多数宗教仪式都伴有歌舞行为,如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祆教等,而唯独摩尼教在这方面几乎很少记载。摩尼教的宗教祭礼歌舞虽然很少记载,但是,信奉摩尼教的粟特人和回鹘人却是历史上著名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粟特人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经商族,而且,也是有名的歌舞族。唐时的昭武九姓指的就是粟特人。他们的急转如风的康国乐,腾踏跳跃的石国乐,刚健有力的柘枝舞成为风靡唐代整个社会的流行舞蹈。
  回鹘舞在唐代算作软舞,《乐苑》说:“回纥,商调曲也。”《回纥曲》:“曾闻潮海使难通,幽闺少妇能裁缝。缅想边庭征战苦,谁能对镜治愁容。久戍人将老,须臾变作白头翁。”再如皇甫冉《怨回纥歌二首》:“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饮马胡芦河。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雕巢城上宿,吹笛泪滂沱。“”袒席驻征欋,开帆信候潮。隔烟桃叶泣,吹管杏花飘。船去鸥飞阁,人归尘上桥。别离惆怅泪,江路湿红蕉”。回鹘人在商贸经济中非常依赖粟特人,《旧唐书·回纥传》载:“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资殖产甚厚。”《资治通鉴》卷226也载建中元年“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紇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粟特人是“利之所在,无利不到”,因而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回鹘人在经济上依托粟特人而随之走遍中国,经商足迹遍布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诗》中说:“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说明他们在江南经商的史实。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也接受了粟特人的影响,他们对摩尼教的崇拜从西北到东南,在福州、泉州、温州发现的摩尼教遗物都说明了粟特人与回鹘人经商的足迹。
  回鹘人能歌善舞。早在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时,他们的舞蹈带有浓郁的草原牧民的那种粗犷、奔放的特点,比如回鹘早期宗教舞蹈萨满舞现在是人们在节假日里进行的民间集体舞,在早期它是宗教舞蹈。回鹘人最早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有病遇难则请萨满跳神问凶吉,萨满就是巫师,在他跳神占卜时,就“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即太平鼓),摇首摆舞,跳舞击鼓,铃声鼓声一时俱起。”(姚远之《竹叶亭杂记》卷三)公元840年回鹘人被柯尔克孜击败大举迁徙天山南北,在高昌落脚建立了回鹘王国,同时他们的草原风格舞也传至高昌。回鹘的萨满舞也糅进了祆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艺术,逐渐形成了具有高昌回鹘风格的萨满舞。但是,草原一带的回鹘人的萨满舞的原始形态在新疆喀什、库车一带还完整保存,称其为“巴赫希”,谁家有病人,必请巴赫希来击鼓跳神。巴赫希口中有词,踏节而舞的形态与萨满舞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服饰和语言。萨满舞后来又被吸收到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麦西热甫之中,宋代小儿队舞中的“射雕回鹘舞”也可以说是对回鹘人早期宗教舞蹈的继承。
  至唐中叶起,回鹘从粟特人那里接受了摩尼教影响之后,开始崇信摩尼教,并相应产生了一些摩尼教乐舞。这些可以在高昌遗址绘画作品《乐师残图》与哈喇和卓可汗宫遗址的《奏乐壁画》中见到。在《乐师残图》上有摩尼教乐伎人在褐红色地毯上弹奏琵琶、箜篌等乐器的形象,有七八个手捧摩尼经唱歌的人,在歌者对面,还有一跪卧表演的音乐壁画:“画幅上有乐师五人,头戴三叉冠,身着棋格宫廷乐服,前排三人拨琵琶、凤首箜篌,后排三人吹奏笙、笛、箫、管,均面视前方、宛如一个乐队正在舞台上演出。从那前视的方向与各自的动态分析,有可能在配合舞蹈演奏乐。”①对此乐舞图像上的舞蹈形象,有学者评价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高昌回鹘摩尼教乐舞之盛况”②。高昌回鹘人的说唱艺术也同他的乐舞艺术一样非常发达,在高昌,一到逢年过节之际,人们白天看歌舞表演,晚上听说唱艺术,在一些壁画上都留有形象资料:“反映这一内容最典型的是一副摩尼教壁画。右方一人奏曲项琵琶,左方一人穿鲜丽服装,坐在深红色地毯上说唱,中间一人可能是伴唱或扮演着插话对答的角色。原件现存德国,知名学者冯·加班认为,这是一幅奏乐说唱图。从吐鲁番近些年出土的一些民族语言文献与绘画看,冯·加班的论断是可信的。”③古代高昌是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文化区域,从魏晋到元代一直是西域的政治中心。在这儿,东来西往的使臣、商旅、士兵、移民很多,历史上的匈奴、柔然、高车、突厥、铁勒、回鹘等都在此地留下他们匆匆脚印。高昌不仅接受了匆匆过客的文化影响,也接受了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影响,因而造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形态,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影响则是中原汉唐文化和西域龟兹文化。这些可以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的出土文物来断定,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女舞俑的服饰上有小连珠动物图案,这可能与波斯有些关系。在唐西州时期的173座墓葬群中还出土了歌舞俑、百戏俑。百戏俑中有昆仑奴及狮子舞等形象,这些西域服饰及乐舞百戏形象都可以说是西部乐舞传来高昌的证明。另外还有一些在唐代西州出土的文物,在西州豪门张氏家族茔区墓中出土有盛装贵妇人下棋的绢画,在2006号墓中还出土有十七个绢衣彩绘、作轻歌曼舞的女舞俑,从她们的穿长裙,披纱帛的服饰及柔曼舞蹈姿态来看,是典型的中原汉民族舞蹈动态,由此可以推断高昌回鹘人的舞蹈可能与它在漠北草原的舞蹈风格略有区别了,它可能是杂糅各民族、各种宗教的舞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