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代楚乐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63
颗粒名称: 一、汉代楚乐舞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112-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源自于西北地区的楚乐舞,在长期流变当中,在保持它原有风貌基础之上,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中“气化”美学思想的熏陶,演变成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原代表性乐舞。
关键词: 艺术研究 汉代 楚乐舞

内容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后经过几百年的流变,被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在汉乐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西域化乐舞是楚乐舞。楚乐舞含有西域文化因素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这与它跟异邦人经常接触和文化交融有关。
  楚人最早发源于陕西一带,楚王熊渠曾表白自己是蛮狄人,它曾是商、周时的附属小国,楚人经常随同商、周的士兵出征西域,随着商、周王朝的疆域不断向西扩展,楚人接受了大量的西北民族的乐舞影响。根据信阳楚墓出土的锦瑟图案来看,楚人喜穿贴身短衣,头戴尖锥形帽,这种服饰与中亚、西亚的塞种人的服饰同样,因此说楚乐舞中带有不少西域成分。春秋战国时,楚国成为兼并各诸侯国的少数几个大国之一,它融汇了一些苗蛮成分。到了汉代,基本形成自己独有的定势,这是它长期流变的结果,楚乐舞的基本风格定势表现在轻盈飘逸、热烈奔放,曲线婀娜,它那用长袖细腰表现出来的“S”形的风姿流韵与中原本土舞蹈风格截然不同,它最早体现在屈原的《九歌》中,到了汉代,成了汉代乐舞的代表性风格。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文化(至少在文化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陵陷胡虏作《别歌》:“经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赣,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再如乌孙公主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鹊兮归故乡!”这些诗句都是著名的楚声代表,楚声能够淋漓尽致地将人的情感抒发出来,像项羽的悲愤之情、刘邦豁朗苍茫的气概、李陵深陷敌区的悲哀、乌孙公主对祖国的思念等都是以楚声来抒发的,可见楚声是最能抒发人的思想情志的风靡楚汉两际的文体。
  在汉代,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有歌必有舞,楚声伴楚舞,刘邦唱起《大风歌》时,必有一百二十人童子伴舞。楚舞也是汉代俗乐舞普遍追求的舞蹈风格,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舞”,赵飞燕的腰骨纤细、体轻如燕,能做掌上舞,还有她擅长的“踽步”都是对楚舞的一种发展。
  汉帝国对外开放,域外乐舞沿丝绸之路大量涌入中原,阻挡不住的民间俗乐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楚乐舞在这一时期再次接受外来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美丽、成熟了。在当时的西汉宫廷内,虽然西汉帝王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在宫廷内仿照周代制礼作乐的传统,设置了“武德舞”、“文始舞”、“五行舞”、“昭德舞’、“盛德舞”、“四时舞”、“云翘舞”、“育命舞”等8个维护礼教的宫廷雅乐舞,但是,这些雅乐舞代替不了汉代楚舞的美丽风貌,雅乐舞仅是一种摆设,仅用于郊庙朝饗。以楚声、楚辞、楚舞为特点的俗乐成为汉代乐舞的主导,它呈现一种不可遏制的浪漫情调。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乐舞艺术应该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起,人们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开始追求个性、追求人格的独立性,极力摆脱礼教、天命的束缚。到了汉代,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情感的恣肆挥洒,它虽然受到儒家礼教的限制,但在艺术风格表现上却成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目标,尤其是汉代一些著名思想家,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出:“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提出:“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东汉何休在《公羊解诂》中提出:“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以及东汉班昭提出的“元气周行,终始无已”等气论思想对汉代乐舞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乐舞在“气论”的美学思想关照下,更增添了一层辉煌的彩色。比如汉画像砖上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乐舞形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汉画像砖上的乐舞形象就是西域化的楚歌楚舞的流变表现,“S”形的舞姿形态,腾踏跳跃的技巧动作,无不体现出一种跃动的生命力,它充满了乐观、向上、开朗、朝气的审美情调,它与殷商时充满狞厉怪诞的美不同,也与等级森严、循规蹈矩的周礼乐不同,更与它最初的蛮狄式的游牧舞蹈风格不同,它是挣脱礼教束缚的表现,是潇洒、浪漫、苍劲、力量的美的表现。
  汉代楚乐舞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与人们世俗生活紧密结合,在武梁祠、南阳、成都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表现内容多与人们的世俗生活相连。在那些不留空白、画面充实的汉画像砖上有着多种多样汉代楚乐舞姿态造型,如袖舞、巾舞、七盘舞、干舞、戚舞、建鼓舞、鞞舞、磬舞、相和舞等,突出反映了汉代艺术的古拙气势。这种古拙的艺术气势,多由人体的直线、方形、棱角等姿态、动作来构成。它与希腊为代表的西方那种体现力的、几何形式的舞姿造型有相同之处,但更盛于希腊、埃及舞姿形态的是它古拙的艺术气势所给人的“气韵生动”的线条美感。汉代几乎所有俗乐舞均体现了这种充满力的线条的古拙之美。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源自于西北地区的楚乐舞,在长期流变当中,在保持它原有风貌基础之上,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中“气化”美学思想的熏陶,演变成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原代表性乐舞。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