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塞种人——先秦丝路乐舞的传递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5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塞种人——先秦丝路乐舞的传递者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100-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先秦丝路乐舞的传递者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楚乐舞 传递者

内容

首先从东方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秦国君主秦穆公,曾发兵征服了西戎八国。西戎八国位于中西交通大道东端,在它的西边,也就是敦煌附近有允姓之戎。其族源是塞种人,最初居住敦煌,后又迁徙葱岭以南,散居在天山以北。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月氏人在公元前7世纪时向西发起战争,引起中亚民族发生了向西方迁徙运动。月氏人向西发动战争,与当时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以武力驱赶北狄、西戎的政治活动有关。北狄、西戎离开西北渭水之地,必然向西部的中亚、西亚迁徙。这种古代民族迁徙运动,开通出了多条通往西方的交通道路,为丝绸的贩运、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其次,再从西方来看。人类的出现已有二百万年的历史,一直到公元前8000年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5000年人类进人文明社会。文明首先发生于农业地区。公元前4000年埃及和两河流域出现了阶级社会,之后不久,也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后半期开始,两河流域北部出现了早期亚述国家,地中海东岸出现了腓尼基国家,爱琴海出现了克里特岛,中国黄河流域出现了夏、商王朝。这不同地区的古老的灿烂文明,招引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民族迁徙运动。迁徙区域非常广大,涵盖欧亚大陆、迁徙者是南方说塞姆语的民族和北方说印欧语的民族。“这一时期,阿拉伯半岛的操塞姆语的部落两次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先后建立了阿卡德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又进入两河流域北部和叙利亚、腓尼基一带..,他们还进入巴勒斯坦,称为迦南人。”①第一次的欧亚两地不同民族的迁徙运动将古老的文明传播四方,尤其是古希腊克里特岛灿烂的文明,与中国夏、商王朝的灿烂文明,在这些迁徙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传递交流。
  公元前2000年后半期,欧亚发生第二次民族迁徙,埃及人赶走喜克索斯人,建立了王国,版图包括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小亚细亚的赫梯强大起来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同时期的雅利安人南下,一支迁入印度,称印度雅利安人,一支迁入伊朗,称伊朗雅利安人,另一部分迁入了塔里木盆地。雅利安人原生活在里海以东的中亚地区,他们的迁徙将西方古老文明传播到印度、伊朗以及敦煌以西地区。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进入春秋时代,长江流域成为文明地区。公元前7世纪开始,波斯人统一伊朗,征服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咸海南岸的中亚地区和埃及,还曾占领了印度流域西部地区。“波斯帝国的出现,将西起希腊东至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广大文明地区沟通起来,对东西文明的联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①
  伊朗高原的塞种人,在古代被称为萨迦人。公元前521~公元前486年的古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的墓地里有一块纳黑希鲁斯塔姆的楔形文字石刻,上面有萨迦人的记载。在贝希斯敦铭文中也提到萨迦人,说他们“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尖顶帽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波斯人是把所有的斯基泰人都称为萨迦人的。”②由此而知,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与萨迦人,名称不同,实际是同一民族。萨迦人也即塞种人,它在中亚地区,因不同地域而称呼也不同,是希罗多德《历史》书中,出现的一些中亚民族的名称。
  塞种人于公元前7世纪末出现在伊犁河、楚河流域,公元前6世纪20年代末向西扩伸到锡尔河。公元前3世纪左右,由于月氏人西迁,塞种人放弃了伊犁河、楚河,一部分南下散入帕米尔高原,以后又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公元前140年左右,又有大批塞种人渡锡尔河南下,灭古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了政权;《史记·大宛列传》称之为大宛国和大夏国。与此同时,另一支塞种人顺锡尔河而下,迁往咸海和里海沿岸,《史记·大宛列传》将这一支塞种人称为奄蔡,将锡尔河北岸的人称为康居。公元前130年乌孙远征月氏,月氏人再次西迁击败大夏,建立了乌孙国和月氏国。在这一时期帕米尔的塞种人侵占了乾陀罗和呾叉始罗,驱逐了统治该地的希腊人,建立了蘮宾国。③《汉书·西域传》载“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蘮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由此而知,塞种人是活跃于中亚、西亚大片地区的主要游牧民族,它的不断迁徙运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塞种人进行东西方文化传递还有一个最重要原因是,不同地域的塞种人的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说:“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表明中亚地区塞种人,虽说着不同的伊朗方言,但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有关塞种人的形象,可以从文物考古和古代史学家的记述中得知,如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属于斯基泰人的萨迦人戴着一种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顶头的地方是尖的。他们穿着裤子,带着他们本国自制的弓短剑,此外,还有他们称之为撒伽利司的战斧。”①还可以从文物考古上得知,如在花喇子模和额弗拉昔雅卜(撒马尔罕)发现的阿纳希特神像。这种神像是泥塑的,穿着长袍,肩上戴着披风。②“在贝希斯敦铭文上方浮雕中表现的被俘塞人,波斯波利斯浮雕中描写的向阿赫明尼德王朝朝贡的塞人,牵骆驼的巴克特里亚人以及南俄库尔奥巴(刻赤)和沃罗涅日发现的金银合金瓶画中的斯基泰人,都是戴着护盖两耳的尖顶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③活跃在中亚广大地区的塞种人,基本上是深目高鼻,戴尖顶帽,穿宽大袍子的形象。这种形象在中国石窟壁画和文物考古中也可以见到。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出土一彩绘陶俑,有一戴尖顶帽的塞人形象,身穿右侧有三角翻领的胡服。再如敦煌壁画初唐各族王子像中也有一头戴尖顶帽的胡服王子形象。
  头戴尖顶帽子的塞种人在欧亚大陆的广大区域内进行了漫长的迁徙运动,它不仅传递着中西方的古老文明,还在吸收各方的文明养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然后再传播于其他文明之国。古代中国与中亚塞种人,塞种人与希腊的文化交流基本循照这样一种模式。

附注

①刘家和:《世界上古史》,374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①刘家和:《世界上古史》,374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②【希腊】希罗多德:《历史》,6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③余太山:《塞种人》,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①【希腊】希罗多德,王以铸译:《历史》,6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②梦盖特:《苏联考古学》,2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③王治来:《中亚史》第一卷,2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